第389章 大王,唐軍來收咱們了!
第389章 大王,唐軍來收咱們了!
越王李貞回到府邸後,發現宗正寺少卿李崇義正在府中等他。
李崇義是李孝恭的長子,也是李唐宗室,封譙國公,一直協助李貞,管理各地宗室親王。
他也是李貞最信任的一名部下,奉李貞的命令,一直監視著韓王李元嘉。
今天是沐假日,李貞見他突然過府,還穿著一身官服,便知出問題了。
「崇義,是不是出事了?」
李崇義沉聲道:「殿下,洪州來報,李元嘉稱病在家,已經一個多月沒有露面了。」
李貞道:「是真病還是假病?」
李崇義道:「應該是假病,府中戒備忽然變得森嚴,我手下的人想闖進去探查情況,
立刻就被抓了,我懷疑他已不在洪州了。」
李貞冷哼道:「終於露出狐狸尾巴了,我立刻入宮面聖!」
剛出府門,便有千牛衛來報,說皇帝召他覲見。
李貞一路來到甘露殿,卻見李治和武媚娘都在正殿等他,表情都很嚴肅。
「八兄,最近韓王可有什麼動靜?」李治問道。
李貞忙道:「臣正要向陛下匯報,剛剛得到消息,李元嘉在家稱病,臣懷疑他已不在洪州。」
李治一拍桌案,怒道:「果然是他!」
李貞驚道:「陛下,怎麼了?」
李治沉聲道:「皇后剛剛告訴朕,有人在宮中投毒,想要謀害朕和皇后,據皇后猜測,那人就是李元嘉!」
李貞忙問究竟,武媚娘便將周志、王洪投毒的事說了。
李貞聽完後,問道:「那周志已經招供幕後之人是李元嘉了嗎?」
武媚娘搖頭道:「他也不知,只知道是一位親王,據我猜測,此事就是李元嘉所為。
久李貞心中困惑,拱手道:「皇后殿下如何猜測,能否跟臣說明一下?」
武媚娘道:「第一,據王洪招供,那黑衣人是蜀地口音,第二,那毒藥赤燕芝,是蜀地茂縣才有的藥材。由此可知,這位親王應該長期在蜀地。」
李貞頓時不做聲了。
在蜀地待的最長的親王有三位,一個是李元嘉,另一個是他自己,最後一個是李。
李很早就因為吳王李恪的事,被貶為郡王,永徽三年就離開蜀地,不可能是他。
剩下有嫌疑的人,只剩下他和李元嘉,既然不是他自己,那只能是李元嘉了。
李治道:「八兄,還請你以宗正寺的名義,召韓王入京一趟,朕要聽他解釋解釋。」
李貞領命道:「臣遵旨。」
八月初,派往洪州的人回來了,卻並沒有帶回李元嘉,只帶回來了他的死訊和一封信李元嘉是在靈堂服毒自盡的,臨死之前,身著一品九袞冕,青衣裳,繡九章紋。
這是一身祭祀用的服裝,他穿著這身衣服自盡,顯然是準備死後去見列祖列宗。
李元嘉的信,李治讀了兩遍。
他在信中坦承所有罪行,甚至包括前年李治巡狩時,他派人聯繫突人,想要圍困李治。
李治也終於明白,李元嘉為何突然投毒,原來是怕溫傅將他的秘密告訴自己。
李元嘉還向李治解釋了他的動機。
他認為李世民得位不正,將來必將引起皇室內部效仿,到時父子操戈,兄弟相殘,大唐國祚必不長遠。
他想正本清源,先行登基,再將皇位傳給李承乾的兒子李象,如此大唐江山恢復正統,才能穩固長久。
李治也不知他此話是真是假,不過有一點他倒沒說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確實為後世帶了一個不好的頭。
至於李元嘉說想自己先當皇帝,再傳位給李象,李治就不怎麼相信了。
無論如何,李元嘉謀逆之事已經坐實,無論他如何解釋,也難以寬恕其罪。
李治當即傳旨,讓大理寺和宗正寺共審李元嘉之案。
李治只提出一點,此案既不輕處,也不牽連,一切以永徽律為標準。
權力的爭奪,永不停歇。
同樣的一幕,也在倭國發生。
倭國就不是投毒謀害那麼簡單了,倭國的寶女王與中大兄母子間的爭鬥,直接是明刀明搶。
眼下暫時是中大兄占據上風,將寶女王趕到百濟。
不過他也沒有登基,而是以倭國太子身份,臨朝稱制。
這幾個月來,遼東謠言越傳越廣,倭國遍布黃金的事,幾乎成為遼東所有國家的共識。
他們如此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消息連長安也在傳。
連富有的大唐都覺得倭國遍布黃金,那倭國的黃金是該有多少。
一開始,大家都磨好了刀,等看大唐先動手,然後他們再一擁而上,跟在後面喝湯。
誰知大唐皇帝竟然派使節前往倭國,和倭人商議戰爭賠償。
各國頓覺不妙,這麼看來,大唐這次是不打算帶著大家喝湯了。
室韋、奚國兩國趕忙派遣使節,前往。
他們兩家都沒有出海口,所以想聯合,去倭國劫掠一筆財富,占大頭,他們少要一點就是。
鞋酋長乞乞仲象也覺得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一邊派人打探倭國情況,一邊命人大肆建造戰船,做好渡海準備。
其實他們攻打倭國的話,不需打海戰,可以直接在蝦夷國登陸,然後利用蝦夷做跳板,攻入倭國本土。
新羅同樣在訓練海軍,眼下百濟急不可圖,倭國卻有機可趁,只要能占便宜,他們自不會放過。
蝦夷國也在派人聯繫肅慎人,希望兩家罷手,一起攻打倭國。
甚至連遙遠的流鬼國都聽說了倭國情況,派人前往倭國打探消息。
正當各大勢力還在等待良機的時候,倭國內部傳來一個消息。
大唐跟倭國談崩了,大唐使節已經離開了倭國。
各國紛紛大喜,摩拳擦掌,等著大唐出兵討伐倭國,他們便能渾水摸魚,見機行事。
有人歡喜,自有人憂愁。
筑紫朝倉宮附近的海灘上,中大兄遙望著唐使的船隻消失在海面上,目光閃爍不定。
中臣鐮足默默站在他身後,一言不發。
這時,但聽馬蹄聲響,鬼島川清率領一支隊伍飛奔而來,他如今已被任命為九州率,
中大兄將所有軍隊,都交給他指揮。
「太子,你怎麼讓唐使給跑了?」鬼島川清急問。
中大兄沉默不語。
中臣鐮足沉聲道:「鬼島將軍,唐人一步都不肯退讓,難道真的將九州割讓給他們嗎?」
鬼島川清道:「割個屁!我的意思是說,應該將唐使抓起來,當做人質!」
中臣鐮足搖頭道:「那樣只會給唐人出兵的口實。」
鬼島川清冷哼道:「不給口實,他們就不會打過來嗎?」
中大兄緩緩道:「鬼島將軍,你應該與唐軍打過了,你覺得他們戰力如何?」
鬼島川清沉默了一會,道:「他們戰力確實比我們強,不過利用地形優勢,在本土作戰,我有信心擊敗他們。」
中大兄又道:「那你是希望唐軍士氣更高一些呢,還是低一些?」
「當然是低了。」
中大兄道:「倘若我們抓住唐使,不僅威脅不到他們,還會激起唐人怒火,提高他們士氣。」
鬼島川清了,點頭道:「不錯,是我沒想到這一層。」
中大兄道:「您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不過政治上的事,還是交給我和鐮足就行了。」
鬼島川清道:「那我這就去訓練新軍了。」
中大兄轉過身,道:「鬼島將軍,如今國家空虛,唐使一走,等待我們的只剩下戰爭了,本國存亡,都要靠您了。」
鬼島川清哈哈一笑,道:「我可是一個海盜,你竟然將國家交給我這樣一個人手中?
?
中大兄肅然道:「若沒有您這位海盜,我早就死在母親手中。」
鬼島川清盯著他看了一會,笑道:「你既然這麼信我,那就不必多言,且瞧我手段吧。」
唐使離開的第五日,海上又出現變故,竟然有國家對倭國動手了。
而且誰都想不到,動手的竟然是耽羅。
李治來到神龍殿時,薛仁貴、李等人都已經先到了。
李治走到上首椅子上坐下,目光一掃,道:「遼東的情況,諸位應該都聽說了吧?」
程知節拱手道:「回陛下,我等都已知曉。倭國剛剛損失了五萬主力,竟還有如此實力,看來以前有些小看他們了。」
尉遲恭哼道:「不是他們有多厲害,是周圍那幫國家太無能,反倒讓倭人打出了氣勢+
程知節道:「耽羅被倭人打敗,倒不奇怪,新羅只出動三千人馬偷襲,羽而歸,也正常。只是沒想到,等五國聯盟,竟然也被倭人打敗。」
的五國聯盟,分別是、室韋、奚國、蝦夷、肅慎。
他們原本想等著大唐動手,再渾水摸魚。
結果聽說耽羅、新羅都已經出兵攻打倭國了,便想著倭國如今兵少,為了應對他們,
肯定顧不得其他地方。
於是五國在勒主持下,決定聯手劫掠倭國。
五國軍隊在蝦夷地集結,由祚榮負責指揮,攻打倭國的陸奧。
五國這次只是試探,加起來也不過一萬多人馬,登陸陸奧後,受到伏擊,損傷慘重,
狼狐逃亡。
耽羅攻打的是對馬島,位於南部九州附近。
新羅攻打的是能登,位於倭國中部。
五國聯軍攻打的是陸奧,位於倭國北部。
倭國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分別在這三處地方,擊敗了三方勢力,這還是在本國內亂的情況下。
這三場戰爭,也讓遼東諸國見識到了倭人的強悍。
薛仁貴沉聲道:「倭國如今領兵的將領,聽說是一個叫鬼島川清的海盜。」
尉遲恭笑了笑,道:「可不能小看盜賊,程兄當初不也當過山賊嗎?」
程知節翻了翻眼皮,沒好氣道:「現在說的是倭國,扯以前的事情做什麼?」
李緩緩道:「倭國這幾場勝仗下來,士氣大盛,新軍也有了戰鬥經驗,只怕不易對付了。」
尉遲恭沉聲道:「陛下,確實不能再等了,否則滅倭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小了。」
李治看向薛仁貴和程知節,道:「兩位愛卿以為如何?」
程知節道:「臣也認為,應立刻對倭國動手。」
薛仁貴道:「臣附議。」
李治點了點頭,道:「那好,這是朕擬定好的一份作戰計劃,諸位愛卿看一下,以為如何?」朝王伏勝看了一眼。
王伏勝從袖中取出一份捲軸,遞給了李。
李看完後,面露訝色,相繼傳給其他三人,三人看後,也都極為異,露出沉思的表情。
李治的作戰計劃,完全出乎了他們預料,然而仔細一想,又確實可行,而且非常有利薛仁貴一向都是最擁護李治決定的,當即拱手道:「臣贊同陛下的計劃。」
李、程知節和尉遲恭三人對視一眼後,也拱手道:「臣等附議。」
李治朗聲道:「那好,李卿,你即刻傳令劉仁軌,讓他按照計劃行事,先拿下耽羅!
北耽羅國王名叫阿波使,他當年還是王子時,救過倭國遣唐使,後來隨倭國遣唐使,一起前往倭國。
誰知倭人卻羞辱他,把他當做蠻夷對待,等了兩個月,倭國大王見都不見他。
自那以後,阿波使便恨上了倭國,常思報仇,只可惜耽羅實力弱小,一直等不到機會前幾日阿波使聽說倭國被唐朝大敗,主力損失殆盡,於是點了一千人馬,準備報仇。
他也有自知之明,跟倭人交戰,勝算不大,於是攻打倭國的屬國,對馬國,心想倭國元氣大傷,肯定救不了對馬國。
對馬國實力比耽羅稍弱,耽羅一開始占據優勢,誰知倭國援軍來的極快,將阿波使打敗。
阿波使帶著敗軍回到耽羅,意志消沉,成日飲酒作樂,不再過問國事。
這一日,他正吃著漿果,欣賞舞蹈,手下來報,唐軍打過來了。
「你說什麼?」阿波使驚呆了。
那手下道:「大王,唐軍一萬水軍,已停在了港口,讓您過去答話!」
阿波使膛目結舌,唐朝竟然會來打耽羅?
這麼多年來,耽羅一直盼著歸附大唐,只可惜人口太少,不夠資格成為大唐屬國。
阿波使的兄長便曾出使過大唐一次,便再也沒有回來,連國王也不做了,讓給了他。
今日太陽從西邊升起來啦,大唐竟然看得上耽羅,過來攻打?
阿波使趕忙將自己最昂貴的一套絲綢衣服拿出來,穿好之後,又戴上他的珍珠帽,帶著人快步來到港口。
抬頭一看,幾艘比他的王宮還大的船隻,就停靠在港口碼頭。
一群穿著鎧甲的唐人站在碼頭,陽光照在他們鐵甲之上,耀眼的光芒,晃得他睜不開眼。
另有幾百名耽羅士兵,手持竹槍,圍在港口旁邊,與唐軍對峙。
阿波使趕忙上前,朝一名站在最前面的大唐將領彎腰道:「耽羅王阿波使,拜見上朝天使!」唐語說的格外流利。
那將領正是唐龍,他沉聲道:「耽羅王,你助紂為孽,幫助扶餘義慈對抗大唐!我奉大唐皇帝之命,特來討伐你。」
「眼下你有兩條選擇,第一,歸附大唐,第二」
「我選第一條。」阿波使搶著道。
唐龍愣了一下:「你說什麼?」
阿波使眨了眨眼:「您剛才不是說,我可以選擇歸附大唐嗎?」
唐龍皺眉道:「你若是歸附大唐,就不能再做耽羅王了,以後耽羅將成為大唐領土。」
阿波伎道:「那我能搬去長安住嗎?」
唐龍道:「你若歸降,陛下會冊封你官職,當然能去長安。」
阿波使大喜,跪倒在地,道:「多謝皇帝陛下!」
唐龍:「...—」」
耽羅大臣們都不會唐語,見國王下跪,都向阿波使詢問情況。
阿波使瞪眼道:「還愣著幹嘛,大唐皇帝是來收咱們的,以後我們也是唐人了,快跪下謝恩!」
耽羅大臣們大為欣喜,手舞足蹈,跪在地上叩首。
就這樣,耽羅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被大唐兼併。
唐龍原本還想與阿波使商量一下,耽羅百姓的安置情況。
阿波使卻說任憑處置,他只不斷問著唐龍,什麼時候能去長安,受封官職。
唐龍只好派人去營州,向劉仁軌請示,
劉仁軌的命令很快傳回,讓他派一隊人馬,護送阿波使和耽羅大臣,前往長安受封,
再讓唐龍駐紮耽羅。
半個月後,耽羅歸附大唐的消息,開始在這片海域傳開。
越王李貞回到府邸後,發現宗正寺少卿李崇義正在府中等他。
李崇義是李孝恭的長子,也是李唐宗室,封譙國公,一直協助李貞,管理各地宗室親王。
他也是李貞最信任的一名部下,奉李貞的命令,一直監視著韓王李元嘉。
今天是沐假日,李貞見他突然過府,還穿著一身官服,便知出問題了。
「崇義,是不是出事了?」
李崇義沉聲道:「殿下,洪州來報,李元嘉稱病在家,已經一個多月沒有露面了。」
李貞道:「是真病還是假病?」
李崇義道:「應該是假病,府中戒備忽然變得森嚴,我手下的人想闖進去探查情況,
立刻就被抓了,我懷疑他已不在洪州了。」
李貞冷哼道:「終於露出狐狸尾巴了,我立刻入宮面聖!」
剛出府門,便有千牛衛來報,說皇帝召他覲見。
李貞一路來到甘露殿,卻見李治和武媚娘都在正殿等他,表情都很嚴肅。
「八兄,最近韓王可有什麼動靜?」李治問道。
李貞忙道:「臣正要向陛下匯報,剛剛得到消息,李元嘉在家稱病,臣懷疑他已不在洪州。」
李治一拍桌案,怒道:「果然是他!」
李貞驚道:「陛下,怎麼了?」
李治沉聲道:「皇后剛剛告訴朕,有人在宮中投毒,想要謀害朕和皇后,據皇后猜測,那人就是李元嘉!」
李貞忙問究竟,武媚娘便將周志、王洪投毒的事說了。
李貞聽完後,問道:「那周志已經招供幕後之人是李元嘉了嗎?」
武媚娘搖頭道:「他也不知,只知道是一位親王,據我猜測,此事就是李元嘉所為。
久李貞心中困惑,拱手道:「皇后殿下如何猜測,能否跟臣說明一下?」
武媚娘道:「第一,據王洪招供,那黑衣人是蜀地口音,第二,那毒藥赤燕芝,是蜀地茂縣才有的藥材。由此可知,這位親王應該長期在蜀地。」
李貞頓時不做聲了。
在蜀地待的最長的親王有三位,一個是李元嘉,另一個是他自己,最後一個是李。
李很早就因為吳王李恪的事,被貶為郡王,永徽三年就離開蜀地,不可能是他。
剩下有嫌疑的人,只剩下他和李元嘉,既然不是他自己,那只能是李元嘉了。
李治道:「八兄,還請你以宗正寺的名義,召韓王入京一趟,朕要聽他解釋解釋。」
李貞領命道:「臣遵旨。」
八月初,派往洪州的人回來了,卻並沒有帶回李元嘉,只帶回來了他的死訊和一封信李元嘉是在靈堂服毒自盡的,臨死之前,身著一品九袞冕,青衣裳,繡九章紋。
這是一身祭祀用的服裝,他穿著這身衣服自盡,顯然是準備死後去見列祖列宗。
李元嘉的信,李治讀了兩遍。
他在信中坦承所有罪行,甚至包括前年李治巡狩時,他派人聯繫突人,想要圍困李治。
李治也終於明白,李元嘉為何突然投毒,原來是怕溫傅將他的秘密告訴自己。
李元嘉還向李治解釋了他的動機。
他認為李世民得位不正,將來必將引起皇室內部效仿,到時父子操戈,兄弟相殘,大唐國祚必不長遠。
他想正本清源,先行登基,再將皇位傳給李承乾的兒子李象,如此大唐江山恢復正統,才能穩固長久。
李治也不知他此話是真是假,不過有一點他倒沒說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確實為後世帶了一個不好的頭。
至於李元嘉說想自己先當皇帝,再傳位給李象,李治就不怎麼相信了。
無論如何,李元嘉謀逆之事已經坐實,無論他如何解釋,也難以寬恕其罪。
李治當即傳旨,讓大理寺和宗正寺共審李元嘉之案。
李治只提出一點,此案既不輕處,也不牽連,一切以永徽律為標準。
權力的爭奪,永不停歇。
同樣的一幕,也在倭國發生。
倭國就不是投毒謀害那麼簡單了,倭國的寶女王與中大兄母子間的爭鬥,直接是明刀明搶。
眼下暫時是中大兄占據上風,將寶女王趕到百濟。
不過他也沒有登基,而是以倭國太子身份,臨朝稱制。
這幾個月來,遼東謠言越傳越廣,倭國遍布黃金的事,幾乎成為遼東所有國家的共識。
他們如此相信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消息連長安也在傳。
連富有的大唐都覺得倭國遍布黃金,那倭國的黃金是該有多少。
一開始,大家都磨好了刀,等看大唐先動手,然後他們再一擁而上,跟在後面喝湯。
誰知大唐皇帝竟然派使節前往倭國,和倭人商議戰爭賠償。
各國頓覺不妙,這麼看來,大唐這次是不打算帶著大家喝湯了。
室韋、奚國兩國趕忙派遣使節,前往。
他們兩家都沒有出海口,所以想聯合,去倭國劫掠一筆財富,占大頭,他們少要一點就是。
鞋酋長乞乞仲象也覺得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一邊派人打探倭國情況,一邊命人大肆建造戰船,做好渡海準備。
其實他們攻打倭國的話,不需打海戰,可以直接在蝦夷國登陸,然後利用蝦夷做跳板,攻入倭國本土。
新羅同樣在訓練海軍,眼下百濟急不可圖,倭國卻有機可趁,只要能占便宜,他們自不會放過。
蝦夷國也在派人聯繫肅慎人,希望兩家罷手,一起攻打倭國。
甚至連遙遠的流鬼國都聽說了倭國情況,派人前往倭國打探消息。
正當各大勢力還在等待良機的時候,倭國內部傳來一個消息。
大唐跟倭國談崩了,大唐使節已經離開了倭國。
各國紛紛大喜,摩拳擦掌,等著大唐出兵討伐倭國,他們便能渾水摸魚,見機行事。
有人歡喜,自有人憂愁。
筑紫朝倉宮附近的海灘上,中大兄遙望著唐使的船隻消失在海面上,目光閃爍不定。
中臣鐮足默默站在他身後,一言不發。
這時,但聽馬蹄聲響,鬼島川清率領一支隊伍飛奔而來,他如今已被任命為九州率,
中大兄將所有軍隊,都交給他指揮。
「太子,你怎麼讓唐使給跑了?」鬼島川清急問。
中大兄沉默不語。
中臣鐮足沉聲道:「鬼島將軍,唐人一步都不肯退讓,難道真的將九州割讓給他們嗎?」
鬼島川清道:「割個屁!我的意思是說,應該將唐使抓起來,當做人質!」
中臣鐮足搖頭道:「那樣只會給唐人出兵的口實。」
鬼島川清冷哼道:「不給口實,他們就不會打過來嗎?」
中大兄緩緩道:「鬼島將軍,你應該與唐軍打過了,你覺得他們戰力如何?」
鬼島川清沉默了一會,道:「他們戰力確實比我們強,不過利用地形優勢,在本土作戰,我有信心擊敗他們。」
中大兄又道:「那你是希望唐軍士氣更高一些呢,還是低一些?」
「當然是低了。」
中大兄道:「倘若我們抓住唐使,不僅威脅不到他們,還會激起唐人怒火,提高他們士氣。」
鬼島川清了,點頭道:「不錯,是我沒想到這一層。」
中大兄道:「您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不過政治上的事,還是交給我和鐮足就行了。」
鬼島川清道:「那我這就去訓練新軍了。」
中大兄轉過身,道:「鬼島將軍,如今國家空虛,唐使一走,等待我們的只剩下戰爭了,本國存亡,都要靠您了。」
鬼島川清哈哈一笑,道:「我可是一個海盜,你竟然將國家交給我這樣一個人手中?
?
中大兄肅然道:「若沒有您這位海盜,我早就死在母親手中。」
鬼島川清盯著他看了一會,笑道:「你既然這麼信我,那就不必多言,且瞧我手段吧。」
唐使離開的第五日,海上又出現變故,竟然有國家對倭國動手了。
而且誰都想不到,動手的竟然是耽羅。
李治來到神龍殿時,薛仁貴、李等人都已經先到了。
李治走到上首椅子上坐下,目光一掃,道:「遼東的情況,諸位應該都聽說了吧?」
程知節拱手道:「回陛下,我等都已知曉。倭國剛剛損失了五萬主力,竟還有如此實力,看來以前有些小看他們了。」
尉遲恭哼道:「不是他們有多厲害,是周圍那幫國家太無能,反倒讓倭人打出了氣勢+
程知節道:「耽羅被倭人打敗,倒不奇怪,新羅只出動三千人馬偷襲,羽而歸,也正常。只是沒想到,等五國聯盟,竟然也被倭人打敗。」
的五國聯盟,分別是、室韋、奚國、蝦夷、肅慎。
他們原本想等著大唐動手,再渾水摸魚。
結果聽說耽羅、新羅都已經出兵攻打倭國了,便想著倭國如今兵少,為了應對他們,
肯定顧不得其他地方。
於是五國在勒主持下,決定聯手劫掠倭國。
五國軍隊在蝦夷地集結,由祚榮負責指揮,攻打倭國的陸奧。
五國這次只是試探,加起來也不過一萬多人馬,登陸陸奧後,受到伏擊,損傷慘重,
狼狐逃亡。
耽羅攻打的是對馬島,位於南部九州附近。
新羅攻打的是能登,位於倭國中部。
五國聯軍攻打的是陸奧,位於倭國北部。
倭國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分別在這三處地方,擊敗了三方勢力,這還是在本國內亂的情況下。
這三場戰爭,也讓遼東諸國見識到了倭人的強悍。
薛仁貴沉聲道:「倭國如今領兵的將領,聽說是一個叫鬼島川清的海盜。」
尉遲恭笑了笑,道:「可不能小看盜賊,程兄當初不也當過山賊嗎?」
程知節翻了翻眼皮,沒好氣道:「現在說的是倭國,扯以前的事情做什麼?」
李緩緩道:「倭國這幾場勝仗下來,士氣大盛,新軍也有了戰鬥經驗,只怕不易對付了。」
尉遲恭沉聲道:「陛下,確實不能再等了,否則滅倭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小了。」
李治看向薛仁貴和程知節,道:「兩位愛卿以為如何?」
程知節道:「臣也認為,應立刻對倭國動手。」
薛仁貴道:「臣附議。」
李治點了點頭,道:「那好,這是朕擬定好的一份作戰計劃,諸位愛卿看一下,以為如何?」朝王伏勝看了一眼。
王伏勝從袖中取出一份捲軸,遞給了李。
李看完後,面露訝色,相繼傳給其他三人,三人看後,也都極為異,露出沉思的表情。
李治的作戰計劃,完全出乎了他們預料,然而仔細一想,又確實可行,而且非常有利薛仁貴一向都是最擁護李治決定的,當即拱手道:「臣贊同陛下的計劃。」
李、程知節和尉遲恭三人對視一眼後,也拱手道:「臣等附議。」
李治朗聲道:「那好,李卿,你即刻傳令劉仁軌,讓他按照計劃行事,先拿下耽羅!
北耽羅國王名叫阿波使,他當年還是王子時,救過倭國遣唐使,後來隨倭國遣唐使,一起前往倭國。
誰知倭人卻羞辱他,把他當做蠻夷對待,等了兩個月,倭國大王見都不見他。
自那以後,阿波使便恨上了倭國,常思報仇,只可惜耽羅實力弱小,一直等不到機會前幾日阿波使聽說倭國被唐朝大敗,主力損失殆盡,於是點了一千人馬,準備報仇。
他也有自知之明,跟倭人交戰,勝算不大,於是攻打倭國的屬國,對馬國,心想倭國元氣大傷,肯定救不了對馬國。
對馬國實力比耽羅稍弱,耽羅一開始占據優勢,誰知倭國援軍來的極快,將阿波使打敗。
阿波使帶著敗軍回到耽羅,意志消沉,成日飲酒作樂,不再過問國事。
這一日,他正吃著漿果,欣賞舞蹈,手下來報,唐軍打過來了。
「你說什麼?」阿波使驚呆了。
那手下道:「大王,唐軍一萬水軍,已停在了港口,讓您過去答話!」
阿波使膛目結舌,唐朝竟然會來打耽羅?
這麼多年來,耽羅一直盼著歸附大唐,只可惜人口太少,不夠資格成為大唐屬國。
阿波使的兄長便曾出使過大唐一次,便再也沒有回來,連國王也不做了,讓給了他。
今日太陽從西邊升起來啦,大唐竟然看得上耽羅,過來攻打?
阿波使趕忙將自己最昂貴的一套絲綢衣服拿出來,穿好之後,又戴上他的珍珠帽,帶著人快步來到港口。
抬頭一看,幾艘比他的王宮還大的船隻,就停靠在港口碼頭。
一群穿著鎧甲的唐人站在碼頭,陽光照在他們鐵甲之上,耀眼的光芒,晃得他睜不開眼。
另有幾百名耽羅士兵,手持竹槍,圍在港口旁邊,與唐軍對峙。
阿波使趕忙上前,朝一名站在最前面的大唐將領彎腰道:「耽羅王阿波使,拜見上朝天使!」唐語說的格外流利。
那將領正是唐龍,他沉聲道:「耽羅王,你助紂為孽,幫助扶餘義慈對抗大唐!我奉大唐皇帝之命,特來討伐你。」
「眼下你有兩條選擇,第一,歸附大唐,第二」
「我選第一條。」阿波使搶著道。
唐龍愣了一下:「你說什麼?」
阿波使眨了眨眼:「您剛才不是說,我可以選擇歸附大唐嗎?」
唐龍皺眉道:「你若是歸附大唐,就不能再做耽羅王了,以後耽羅將成為大唐領土。」
阿波伎道:「那我能搬去長安住嗎?」
唐龍道:「你若歸降,陛下會冊封你官職,當然能去長安。」
阿波使大喜,跪倒在地,道:「多謝皇帝陛下!」
唐龍:「...—」」
耽羅大臣們都不會唐語,見國王下跪,都向阿波使詢問情況。
阿波使瞪眼道:「還愣著幹嘛,大唐皇帝是來收咱們的,以後我們也是唐人了,快跪下謝恩!」
耽羅大臣們大為欣喜,手舞足蹈,跪在地上叩首。
就這樣,耽羅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被大唐兼併。
唐龍原本還想與阿波使商量一下,耽羅百姓的安置情況。
阿波使卻說任憑處置,他只不斷問著唐龍,什麼時候能去長安,受封官職。
唐龍只好派人去營州,向劉仁軌請示,
劉仁軌的命令很快傳回,讓他派一隊人馬,護送阿波使和耽羅大臣,前往長安受封,
再讓唐龍駐紮耽羅。
半個月後,耽羅歸附大唐的消息,開始在這片海域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