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頁
胤祾和胤裪都沒怎麼認真,不過是順手幫了一個小忙,完成額娘心愿,讓她開心,但胤祥按著自己的腿,第一次覺得其實他不是只有一個人。
他的額娘在擔心他,還有人覺得他不錯,這日子好像就一瞬間沒那麼難捱了一些。
那個名醫也的確是有一手的,日日開藥,再用上虎骨,過年的時候他的腿上竟然的確好了七七八八,原本他都不抱希望了,病著就讓他病著,反正他是個無用之人,也不需要做什麼了。
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皇上大概是高興,想好好的過個節,重賞了眾臣,甚至就連宮中的侍衛也都賞了,唯獨沒有胤祥。
被這樣區別對待,他原本應該是很難受的,可胤祥卻感覺還好,他原本無比在乎皇阿瑪的,但現在放棄對他的期待,日子反而好過了起來,他終究不是個無能之人,不應該叫福晉為家中之事著急,想要弄錢,總是能弄到的,日子雖然難過,但也還是能過去。
而也就是在同一年的九月,皇上終於審理完了,齊世武被鐵釘釘其五體,號呼數日而後死,剩下的人,參與的,斬立決、斬監候、最少也是個流放。
處理完會飲案,九月底,皇上終於鄭重在暢春園召集諸皇子並宣布:
「皇太子胤礽復立太子以後,狂疾未除,大失人心,仍舊非可託付祖宗基業之人,故予拘留看守。」
胤祾一點也不意外,太子的結局,只是唏噓從今往後,他大概是徹底沒有可能了。
翻了年,就是康熙五十二年,舒寧總覺得最近這日子過的越來越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越來越老的緣故。
今年是皇上的六十大壽,而她,也已經整整五十二歲了。
年剛剛一過完,皇上從宮裡搬到暢春園,然後給誠親王也就是老三胤祉設立了一個專門的地方叫他編書,據說叫做蒙養齋館。
雖然舒寧不太明白這個意思吧,但是暢春園裡專門劃分出來一個地方給老三做事兒,相當於皇上想見他的話,隨時都能見到,這就已經是恩寵了。
有次皇上還跟她提到了這事兒:「胤祉這孩子,雖然說口才不好,但別的都沒得說,字也好,編書也很好,之前他編的《律例淵源》就很不錯,若你想看,可以叫顧問行給你送來一本,如今朕給他了一個更大的任務,叫他修《古今圖書集成》這可不是個簡單的活,也就只有胤祉這樣的人能沉下心幹這個了。」
「那自然再樂意不過了,我這人看書雜,什麼書都想看一點。胤祉編出來的書自然都是極好的,看了想必大有裨益。」舒寧說。
之後,舒寧還聽說其實皇上還時常去誠親王府吃飯,屬實是有些驚訝,誰知道胤祾聽到了說:
「皇阿瑪不僅去三哥家裡吃飯,他還去四哥家裡吃飯,去我家裡吃飯,其實眾皇子裡,也就只有十三吧,皇阿瑪一次都沒去過,剩下的再怎麼也都有一兩次的,不過皇上去的最多的還是三哥家裡。」
「這是誰和你說的?」舒寧好奇他為什麼能知道這種事情。
「當然是舅舅,額娘您忘了,他可是步軍統領,皇阿瑪要出去,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胤裪在旁邊插話:「自從六哥說想爭一爭,舅舅高興的跟什麼似的,立刻帶著萬琉哈氏全府投誠了,甚至連二舅舅也從外頭寄了信回來表示衷心。」
說起來她的二哥拖津,舒寧怎麼記得他一直都在外頭任職,就沒怎麼在京城裡呆過呢?
最後舒寧想明白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托合齊壓了太子,原本的拖津一直在外頭,是不會的,即使是原來的托合齊被挫骨揚灰了,萬琉哈氏也還是有官員的,家不會倒。
可現在,大概是因為押注的是胤祾吧,畢竟是血親,自然更加竭盡全力。
二月底,舒寧就聽說有許多老人自願前來為皇上祝壽,但舒寧覺得這個祝壽大概還是誰想出來的法子,讓皇上高興而已。
這個時候的老人,出來一趟,就不一定能回得去了。
但皇上的確很很高興,他覺得這是盛世的證明,只有盛世才能養活這麼多老人,於是他下旨在暢春園正門前宴請賞賜前來為他祝壽的老人。
這個事兒甚至是由他親自監督的,皇上也不打算交給皇子們,就他親自來辦,才最滿意。
內務府簡直是卯足了勁兒,想要讓皇上滿意,最後為了慶祝皇上六十大壽這個活動搭置的彩色棚子,一直從西直門延伸到暢春園,足足有20里,一路過來,都有人守著專門辦這件事。
而且皇上還說了,今年從三月初一到三十一號,所有在京官員都要穿著蟒袍、補褂,不按常例來,算是慶祝,也顯得更加正式一點。
最後,皇上布告天下耆老,今年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者,不論你是官員還是庶民,都前來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只要不錯過時辰,就都能參加宴會,獲得賞錢。
皇上都這樣看中了,底下的官員自然也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只要能趕過來的,那就是政績啊,萬一皇上就注意到自己縣的老人呢?自己豈不是發達了?
第一次宴會,是全國各個漢族大臣和平明,甚至都有九十歲以上的三十餘人,八十歲以上的五百餘人,六十五歲以上的約兩千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的額娘在擔心他,還有人覺得他不錯,這日子好像就一瞬間沒那麼難捱了一些。
那個名醫也的確是有一手的,日日開藥,再用上虎骨,過年的時候他的腿上竟然的確好了七七八八,原本他都不抱希望了,病著就讓他病著,反正他是個無用之人,也不需要做什麼了。
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皇上大概是高興,想好好的過個節,重賞了眾臣,甚至就連宮中的侍衛也都賞了,唯獨沒有胤祥。
被這樣區別對待,他原本應該是很難受的,可胤祥卻感覺還好,他原本無比在乎皇阿瑪的,但現在放棄對他的期待,日子反而好過了起來,他終究不是個無能之人,不應該叫福晉為家中之事著急,想要弄錢,總是能弄到的,日子雖然難過,但也還是能過去。
而也就是在同一年的九月,皇上終於審理完了,齊世武被鐵釘釘其五體,號呼數日而後死,剩下的人,參與的,斬立決、斬監候、最少也是個流放。
處理完會飲案,九月底,皇上終於鄭重在暢春園召集諸皇子並宣布:
「皇太子胤礽復立太子以後,狂疾未除,大失人心,仍舊非可託付祖宗基業之人,故予拘留看守。」
胤祾一點也不意外,太子的結局,只是唏噓從今往後,他大概是徹底沒有可能了。
翻了年,就是康熙五十二年,舒寧總覺得最近這日子過的越來越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越來越老的緣故。
今年是皇上的六十大壽,而她,也已經整整五十二歲了。
年剛剛一過完,皇上從宮裡搬到暢春園,然後給誠親王也就是老三胤祉設立了一個專門的地方叫他編書,據說叫做蒙養齋館。
雖然舒寧不太明白這個意思吧,但是暢春園裡專門劃分出來一個地方給老三做事兒,相當於皇上想見他的話,隨時都能見到,這就已經是恩寵了。
有次皇上還跟她提到了這事兒:「胤祉這孩子,雖然說口才不好,但別的都沒得說,字也好,編書也很好,之前他編的《律例淵源》就很不錯,若你想看,可以叫顧問行給你送來一本,如今朕給他了一個更大的任務,叫他修《古今圖書集成》這可不是個簡單的活,也就只有胤祉這樣的人能沉下心幹這個了。」
「那自然再樂意不過了,我這人看書雜,什麼書都想看一點。胤祉編出來的書自然都是極好的,看了想必大有裨益。」舒寧說。
之後,舒寧還聽說其實皇上還時常去誠親王府吃飯,屬實是有些驚訝,誰知道胤祾聽到了說:
「皇阿瑪不僅去三哥家裡吃飯,他還去四哥家裡吃飯,去我家裡吃飯,其實眾皇子裡,也就只有十三吧,皇阿瑪一次都沒去過,剩下的再怎麼也都有一兩次的,不過皇上去的最多的還是三哥家裡。」
「這是誰和你說的?」舒寧好奇他為什麼能知道這種事情。
「當然是舅舅,額娘您忘了,他可是步軍統領,皇阿瑪要出去,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胤裪在旁邊插話:「自從六哥說想爭一爭,舅舅高興的跟什麼似的,立刻帶著萬琉哈氏全府投誠了,甚至連二舅舅也從外頭寄了信回來表示衷心。」
說起來她的二哥拖津,舒寧怎麼記得他一直都在外頭任職,就沒怎麼在京城裡呆過呢?
最後舒寧想明白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托合齊壓了太子,原本的拖津一直在外頭,是不會的,即使是原來的托合齊被挫骨揚灰了,萬琉哈氏也還是有官員的,家不會倒。
可現在,大概是因為押注的是胤祾吧,畢竟是血親,自然更加竭盡全力。
二月底,舒寧就聽說有許多老人自願前來為皇上祝壽,但舒寧覺得這個祝壽大概還是誰想出來的法子,讓皇上高興而已。
這個時候的老人,出來一趟,就不一定能回得去了。
但皇上的確很很高興,他覺得這是盛世的證明,只有盛世才能養活這麼多老人,於是他下旨在暢春園正門前宴請賞賜前來為他祝壽的老人。
這個事兒甚至是由他親自監督的,皇上也不打算交給皇子們,就他親自來辦,才最滿意。
內務府簡直是卯足了勁兒,想要讓皇上滿意,最後為了慶祝皇上六十大壽這個活動搭置的彩色棚子,一直從西直門延伸到暢春園,足足有20里,一路過來,都有人守著專門辦這件事。
而且皇上還說了,今年從三月初一到三十一號,所有在京官員都要穿著蟒袍、補褂,不按常例來,算是慶祝,也顯得更加正式一點。
最後,皇上布告天下耆老,今年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者,不論你是官員還是庶民,都前來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只要不錯過時辰,就都能參加宴會,獲得賞錢。
皇上都這樣看中了,底下的官員自然也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只要能趕過來的,那就是政績啊,萬一皇上就注意到自己縣的老人呢?自己豈不是發達了?
第一次宴會,是全國各個漢族大臣和平明,甚至都有九十歲以上的三十餘人,八十歲以上的五百餘人,六十五歲以上的約兩千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