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班昭收起了名單,沒急著離開,看見鄧綏一臉好心情,便問道,「世家又給陛下帶來好消息了?」
鄧綏頷首笑道,「是啊,他們不僅捐了一大筆錢,還主動承擔了江南和西北地區的開發。」
世家如此積極也是說來話長,他們有的想君主立憲制、有的想共和制、有的想總統制……
但鄧綏一個都沒答應,並指出了他們的不合理之處,想改革制度是吧?那也要大漢有那個條件,沒有條件,說再多都是白搭。
於是,世家們一個個都喊著要發展,要趕著創造出條件來,鄧綏就列出了一個個發展計劃,讓世家自己認領,鄧綏就在他們後面驗收成果。
有不少投機者都提議過鄧綏登基,但鄧綏想得明白,僅憑鄧氏一族,難以掃清她登基路上的阻礙,不僅要面對劉氏諸侯的反叛,還要面對其他世家豪族的挑戰。
她政治素養不低,通讀《後漢書》後,也窺見了一點在她之後的權力鬥爭——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
竇、鄧、閻、梁輪流坐莊,六後臨朝,都默契的選擇不生育,而是抱養一個宗室子立為皇帝,全都奔著皇太后臨朝稱制的目標前進。
這種現象的背後,仿佛是世家的默契。
登基是做不到了,但鄧綏希望東漢可以一直女君稱制。
於是,在鄧綏和世家目標一致的情況下,皇位依然是劉氏的,但皇帝不能單獨召見大臣,更不能插手軍政。
所有政令都必須經過皇太后過目審閱用印;政令的擬定由世家組成的政事閣完成;各地郡縣代表組成的政務院統轄六部,負責執行落實;分封到各地的劉氏諸侯王則承擔起封地內的督查工作。
有漢一朝,女君御宇,寰海謐清。
武周
洛陽,萬象神宮中正在舉行一場新科進士的瓊林宴。
這一批取得功名的進士是新帝登基後加恩錄取的第一批進士,女男共七十六人。
由於朝中缺人手,他們當中已經有不少人得到了官職委任,此時都為有了前程去處而興奮不已。
坐在其中的崔清沅是此次科舉的狀元,她吟詩一首後,引得眾人紛紛要來紙張下筆作詩,吟詩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坐在上方的皇帝讓宮人將詩作收集呈上來,交由當朝中書令上官婉兒評審。
在上官婉兒評審的同時,剛登基一年的太平又令人把詩作抄錄一份送到上陽宮。
去年這個時候,武皇大病一場,病癒後就把皇位傳給了改姓為武的皇嗣太平公主,她本人則移居上元宮修身養性。
武曌在天幕出現後就格外注重養生,她要力爭多活幾年,好好看看大周的改變。
天氣暖時,武曌還會帶著人到各州縣巡遊。
即為視察民情,也為了提升另一個「自己」的能力,順便也會提點一下孫女萬泉。
這當中還鬧出了不小誤會,有人以為武曌心中屬意的儲君不是太平公主,而是武家的小輩。說來話長,這事緣起於武曌給另一個自己安排的身份是武家旁支的小輩,取名叫武華。
但當太平公主登基後,這種誤會自然就消散了。
在武曌內心深處,她把維繫武周長久的最大的希望放在了自己身上,不是說不信任女兒太平,而是人會更相信自己。
所以武曌致力於把「另一個自己」培養到文武兼修,然後維繫武周發展個五六十年,如此武周朝廷差不多就穩定了。
後來的事實也如武曌所想,武周前四代皇帝身邊都有同一位帝師輔政,帝師歷經四朝,伴君左右,為武周王朝穩定立下了補天浴日之功。
壽元將近的那日,武曌似有所感,她結束最後一次巡遊,回到了洛陽,於萬象神宮賓天,葬於乾陵。
經年之後,中書令上官婉兒去世,追贈太傅,諡惠文。
太平輟朝三日,親著素服弔唁,並讓婉兒陪葬於自己的帝陵。
北宋
自從天幕出現後,劉娥每日上朝都是著龍袍。
對此情景,大臣們剛開始是百般阻撓,但當劉娥和惠國公主趙書靈拿出了許多新奇事物,組建出一隻新式軍隊,掃平四方後,大家就逐漸欣然接受了。
雖然聖人言牝雞司晨,惟家之索,但聖人言也會過時啊!反正大宋群臣現在很滿意他們的皇帝。
掃平四方,收回燕雲十六州,徹底解決史書上記載的可能會發生的靖康國難,僅憑這一點,將來為劉娥議一個祖的廟號也未嘗不可!
更不要說劉娥和趙書靈帶來的新式科技,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每個人都很滿意現有的生活。
至此,劉娥的登基更是順理成章。
劉娥賓天后,趙書靈順利繼位,又繼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將大宋國力推上了頂峰,史稱昭明盛世。
--------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鄧綏頷首笑道,「是啊,他們不僅捐了一大筆錢,還主動承擔了江南和西北地區的開發。」
世家如此積極也是說來話長,他們有的想君主立憲制、有的想共和制、有的想總統制……
但鄧綏一個都沒答應,並指出了他們的不合理之處,想改革制度是吧?那也要大漢有那個條件,沒有條件,說再多都是白搭。
於是,世家們一個個都喊著要發展,要趕著創造出條件來,鄧綏就列出了一個個發展計劃,讓世家自己認領,鄧綏就在他們後面驗收成果。
有不少投機者都提議過鄧綏登基,但鄧綏想得明白,僅憑鄧氏一族,難以掃清她登基路上的阻礙,不僅要面對劉氏諸侯的反叛,還要面對其他世家豪族的挑戰。
她政治素養不低,通讀《後漢書》後,也窺見了一點在她之後的權力鬥爭——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
竇、鄧、閻、梁輪流坐莊,六後臨朝,都默契的選擇不生育,而是抱養一個宗室子立為皇帝,全都奔著皇太后臨朝稱制的目標前進。
這種現象的背後,仿佛是世家的默契。
登基是做不到了,但鄧綏希望東漢可以一直女君稱制。
於是,在鄧綏和世家目標一致的情況下,皇位依然是劉氏的,但皇帝不能單獨召見大臣,更不能插手軍政。
所有政令都必須經過皇太后過目審閱用印;政令的擬定由世家組成的政事閣完成;各地郡縣代表組成的政務院統轄六部,負責執行落實;分封到各地的劉氏諸侯王則承擔起封地內的督查工作。
有漢一朝,女君御宇,寰海謐清。
武周
洛陽,萬象神宮中正在舉行一場新科進士的瓊林宴。
這一批取得功名的進士是新帝登基後加恩錄取的第一批進士,女男共七十六人。
由於朝中缺人手,他們當中已經有不少人得到了官職委任,此時都為有了前程去處而興奮不已。
坐在其中的崔清沅是此次科舉的狀元,她吟詩一首後,引得眾人紛紛要來紙張下筆作詩,吟詩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坐在上方的皇帝讓宮人將詩作收集呈上來,交由當朝中書令上官婉兒評審。
在上官婉兒評審的同時,剛登基一年的太平又令人把詩作抄錄一份送到上陽宮。
去年這個時候,武皇大病一場,病癒後就把皇位傳給了改姓為武的皇嗣太平公主,她本人則移居上元宮修身養性。
武曌在天幕出現後就格外注重養生,她要力爭多活幾年,好好看看大周的改變。
天氣暖時,武曌還會帶著人到各州縣巡遊。
即為視察民情,也為了提升另一個「自己」的能力,順便也會提點一下孫女萬泉。
這當中還鬧出了不小誤會,有人以為武曌心中屬意的儲君不是太平公主,而是武家的小輩。說來話長,這事緣起於武曌給另一個自己安排的身份是武家旁支的小輩,取名叫武華。
但當太平公主登基後,這種誤會自然就消散了。
在武曌內心深處,她把維繫武周長久的最大的希望放在了自己身上,不是說不信任女兒太平,而是人會更相信自己。
所以武曌致力於把「另一個自己」培養到文武兼修,然後維繫武周發展個五六十年,如此武周朝廷差不多就穩定了。
後來的事實也如武曌所想,武周前四代皇帝身邊都有同一位帝師輔政,帝師歷經四朝,伴君左右,為武周王朝穩定立下了補天浴日之功。
壽元將近的那日,武曌似有所感,她結束最後一次巡遊,回到了洛陽,於萬象神宮賓天,葬於乾陵。
經年之後,中書令上官婉兒去世,追贈太傅,諡惠文。
太平輟朝三日,親著素服弔唁,並讓婉兒陪葬於自己的帝陵。
北宋
自從天幕出現後,劉娥每日上朝都是著龍袍。
對此情景,大臣們剛開始是百般阻撓,但當劉娥和惠國公主趙書靈拿出了許多新奇事物,組建出一隻新式軍隊,掃平四方後,大家就逐漸欣然接受了。
雖然聖人言牝雞司晨,惟家之索,但聖人言也會過時啊!反正大宋群臣現在很滿意他們的皇帝。
掃平四方,收回燕雲十六州,徹底解決史書上記載的可能會發生的靖康國難,僅憑這一點,將來為劉娥議一個祖的廟號也未嘗不可!
更不要說劉娥和趙書靈帶來的新式科技,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每個人都很滿意現有的生活。
至此,劉娥的登基更是順理成章。
劉娥賓天后,趙書靈順利繼位,又繼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將大宋國力推上了頂峰,史稱昭明盛世。
--------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