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按理說,進士及第後只是授予散官官階,需要等待守選,或者參加科目試。不過,這是貢舉改制後的頭一批人,高素之在放榜後又親自在兩儀殿中考校他們,結束後便授官,派去州縣,在基層歷練。二十三人中,以竇山君名次最好,被授予的官品最高。
高素之記得竇山君。
蘇州刺史早就該調動了,不過為了給竇山君一個施展手腳的機會,她便將此事擱置多年。她狀若無意地問道:「蘇州不好麼?」
竇山君一叉手道:「正是蘇州好,臣才要走出蘇州。」
高素之揚眉一笑。
天下需要的,就是竇山君。
太平五年,襄陽長公主高神嘉上書,請求重修律典。大齊神武、泰始帝時修過律令,沿用的其實是前朝的法典。依照那些朝臣看,沒有什麼不妥當的,但在高素之她們眼中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她要提升女子地位,必須重新修律。高素之允了此事,由高神嘉領頭,召集兩館學士重修律法。
這修法可不是容易事,陸陸續續地修了五年,這部名為《太平律》的法典才得以正式頒布,而此刻的朝堂中,紅妝已然占據半數。後頭幾年,權勢在手的高素之並不掩飾自己對女子的偏愛,這就使得那些想要保住家門富貴不衰的家族將重心轉挪到培養女兒上。在他們的心中,或許只是一時的「投機」,高素之可不管他們怎麼想,她要做的就是保持住自己的戰果。
太平十年,六月,高素之立襄陽長公主高神嘉為皇太妹,移居東宮。
早在許多年前,她便有所謀劃。在登基後,圍攏在高神嘉身側的人都是她精挑細選的。
朝臣們沒什麼異議,在高素之剛立後時,不死心的大臣還想著,立後是立後,侍君是侍君,試圖往宮中塞人。可高素之哪能讓他們得逞?哪家提議立侍君,她就找哪家的茬,能在長安立足的,有幾個是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的?只是一些小事情懶得去追究而已。
但天子要動起雷霆之怒,事情就沒那麼容易了結了,在連續倒了幾家,甚至連一心為聖人、皇后「好」,想要聖人早日生下麟兒再讓皇后撫養的王珩也被迫辭官,徹底地遠離了朝堂。王映霜能保王家富貴安穩,可並不想成全他們的野心和自私。
這些事情一下來,朝臣們也都明白了,聖人是不可能有後,那未來繼承帝位的人只能從宗室中選了。只是宗室裡頭,哪家的小郡王合適呢?一些朝臣試圖找尋可投資的對象,只是沒多久,襄陽長公主就在朝堂上嶄露頭角,再看公主府上的屬官人選,那根本就是照著東宮培養的。終於明白聖人的意思,可他們無法插手。有的人醒悟,從一開始,聖人就打定主意將他們邊緣化。
等到太平十二年時候,煥然一新的朝堂已經是蓬勃的氣象。
一開春,高素之便下令讓東宮監國,她跟王映霜則輕車簡行離開長安,前往各州府巡遊。
十多年中,通坦的水泥道路繼續以長安、洛陽以及太原為中心,向著四面八方輻射,各地陸陸續續地建起了樂善學宮,由於分科跟過去不同,州學在樂善學宮的逼迫下,也開始進行科目改制。
高素之沿著水路下江南,在揚、蘇、杭轉了一圈,才又返程。抵達洛陽時,已經是大雪飛揚的冬日了。在路上,高素之收到了幾封來自高神嘉的信,催促著她們早些日子回到長安。信上還道,這一年高滿和慕容觀都要回來。
慕容觀、高滿為了穩住半島的局勢,在那邊經營了十多年,並逐漸將勢力發展到了隔壁的島國。
她們上一次回長安的時候,還是五年前。
風雪敲窗。
殿中暖洋洋的。
高素之喝了點酒,面頰酡紅。
當初的火種落向了各地,最後洶洶燃燒,哪能不教人滿意?
只是在道上的時候說夠了政事,耳鬢廝磨的時候,便只剩下百轉千回、十多年如一日的深情呢喃。
王映霜倚靠高素之的肩頭,指尖纏著她仍舊烏黑的髮絲,在她的頸邊勾了勾。高素之抓住王映霜的手,眉眼間藏著盎然的笑容。時間仿佛沒能留下任何痕跡,她的眼前人、心上人依舊是掠水而來的驚鴻。
王映霜側身親了親高素之的脖頸。
高素之捕捉到一個信號,立馬將王映霜攬得更緊。她不會再克制自己,任由那股鋪天蓋地湧來的浪潮攫取她的心神。沒等到王映霜將輕吻挪到唇角,高素之便反客為主,含住王映霜的唇,加深這個擁吻。
冷冽的雪風被阻隔在窗外,松枝搖曳著,撲簌簌一團團白雪滾落。
大雪封關。
待到高素之、王映霜她們一行人啟程,已經是半個月後。不過從長安到洛陽的通坦大道建起後,不管是運糧還是如何,都便捷上許多。高素之她們抵達長安的時候,還來得及跟家人們一道過上新年。
典禮仍舊在太極宮中辦的,不過宴飲則是挪到了大明宮太液池西的麟德殿中。高素之賜宴群臣,只是她跟王映霜淺淺露了個臉,便回到宮內去了。這裡皇太后、諸公主以及慕容觀她們都在,不拘什麼禮俗,而是如家人般聚在一起談天。
這些年,高滿、慕容觀她們長久在外,舞陽、崔當節以及盧蘭生也沒有長久居住在宮中,而是四處走動開闊自己的視野。太上皇、高望之陸續病死,朝政穩定後,高素之在恩赦天下時,依照舊例恢復了高慕之、高望之的宗室等人的身份,還給那兩位追增了郡王爵位。這當然不是為了死人的榮耀,而是要給盧蘭生、崔當節她們一個機會,剝去「罪人」這一層身份。兩人都是出身世家,學識不比誰差,昔日種種為難,也不是由得她們做主,她們只是風浪中的孤舟。多年過去,苦痛、煩躁已經消失,她們逐漸萌生了「為我」之心。
高素之記得竇山君。
蘇州刺史早就該調動了,不過為了給竇山君一個施展手腳的機會,她便將此事擱置多年。她狀若無意地問道:「蘇州不好麼?」
竇山君一叉手道:「正是蘇州好,臣才要走出蘇州。」
高素之揚眉一笑。
天下需要的,就是竇山君。
太平五年,襄陽長公主高神嘉上書,請求重修律典。大齊神武、泰始帝時修過律令,沿用的其實是前朝的法典。依照那些朝臣看,沒有什麼不妥當的,但在高素之她們眼中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她要提升女子地位,必須重新修律。高素之允了此事,由高神嘉領頭,召集兩館學士重修律法。
這修法可不是容易事,陸陸續續地修了五年,這部名為《太平律》的法典才得以正式頒布,而此刻的朝堂中,紅妝已然占據半數。後頭幾年,權勢在手的高素之並不掩飾自己對女子的偏愛,這就使得那些想要保住家門富貴不衰的家族將重心轉挪到培養女兒上。在他們的心中,或許只是一時的「投機」,高素之可不管他們怎麼想,她要做的就是保持住自己的戰果。
太平十年,六月,高素之立襄陽長公主高神嘉為皇太妹,移居東宮。
早在許多年前,她便有所謀劃。在登基後,圍攏在高神嘉身側的人都是她精挑細選的。
朝臣們沒什麼異議,在高素之剛立後時,不死心的大臣還想著,立後是立後,侍君是侍君,試圖往宮中塞人。可高素之哪能讓他們得逞?哪家提議立侍君,她就找哪家的茬,能在長安立足的,有幾個是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的?只是一些小事情懶得去追究而已。
但天子要動起雷霆之怒,事情就沒那麼容易了結了,在連續倒了幾家,甚至連一心為聖人、皇后「好」,想要聖人早日生下麟兒再讓皇后撫養的王珩也被迫辭官,徹底地遠離了朝堂。王映霜能保王家富貴安穩,可並不想成全他們的野心和自私。
這些事情一下來,朝臣們也都明白了,聖人是不可能有後,那未來繼承帝位的人只能從宗室中選了。只是宗室裡頭,哪家的小郡王合適呢?一些朝臣試圖找尋可投資的對象,只是沒多久,襄陽長公主就在朝堂上嶄露頭角,再看公主府上的屬官人選,那根本就是照著東宮培養的。終於明白聖人的意思,可他們無法插手。有的人醒悟,從一開始,聖人就打定主意將他們邊緣化。
等到太平十二年時候,煥然一新的朝堂已經是蓬勃的氣象。
一開春,高素之便下令讓東宮監國,她跟王映霜則輕車簡行離開長安,前往各州府巡遊。
十多年中,通坦的水泥道路繼續以長安、洛陽以及太原為中心,向著四面八方輻射,各地陸陸續續地建起了樂善學宮,由於分科跟過去不同,州學在樂善學宮的逼迫下,也開始進行科目改制。
高素之沿著水路下江南,在揚、蘇、杭轉了一圈,才又返程。抵達洛陽時,已經是大雪飛揚的冬日了。在路上,高素之收到了幾封來自高神嘉的信,催促著她們早些日子回到長安。信上還道,這一年高滿和慕容觀都要回來。
慕容觀、高滿為了穩住半島的局勢,在那邊經營了十多年,並逐漸將勢力發展到了隔壁的島國。
她們上一次回長安的時候,還是五年前。
風雪敲窗。
殿中暖洋洋的。
高素之喝了點酒,面頰酡紅。
當初的火種落向了各地,最後洶洶燃燒,哪能不教人滿意?
只是在道上的時候說夠了政事,耳鬢廝磨的時候,便只剩下百轉千回、十多年如一日的深情呢喃。
王映霜倚靠高素之的肩頭,指尖纏著她仍舊烏黑的髮絲,在她的頸邊勾了勾。高素之抓住王映霜的手,眉眼間藏著盎然的笑容。時間仿佛沒能留下任何痕跡,她的眼前人、心上人依舊是掠水而來的驚鴻。
王映霜側身親了親高素之的脖頸。
高素之捕捉到一個信號,立馬將王映霜攬得更緊。她不會再克制自己,任由那股鋪天蓋地湧來的浪潮攫取她的心神。沒等到王映霜將輕吻挪到唇角,高素之便反客為主,含住王映霜的唇,加深這個擁吻。
冷冽的雪風被阻隔在窗外,松枝搖曳著,撲簌簌一團團白雪滾落。
大雪封關。
待到高素之、王映霜她們一行人啟程,已經是半個月後。不過從長安到洛陽的通坦大道建起後,不管是運糧還是如何,都便捷上許多。高素之她們抵達長安的時候,還來得及跟家人們一道過上新年。
典禮仍舊在太極宮中辦的,不過宴飲則是挪到了大明宮太液池西的麟德殿中。高素之賜宴群臣,只是她跟王映霜淺淺露了個臉,便回到宮內去了。這裡皇太后、諸公主以及慕容觀她們都在,不拘什麼禮俗,而是如家人般聚在一起談天。
這些年,高滿、慕容觀她們長久在外,舞陽、崔當節以及盧蘭生也沒有長久居住在宮中,而是四處走動開闊自己的視野。太上皇、高望之陸續病死,朝政穩定後,高素之在恩赦天下時,依照舊例恢復了高慕之、高望之的宗室等人的身份,還給那兩位追增了郡王爵位。這當然不是為了死人的榮耀,而是要給盧蘭生、崔當節她們一個機會,剝去「罪人」這一層身份。兩人都是出身世家,學識不比誰差,昔日種種為難,也不是由得她們做主,她們只是風浪中的孤舟。多年過去,苦痛、煩躁已經消失,她們逐漸萌生了「為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