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對於大齊而言,「水泥」的確是個奇蹟。大道塵沙飛揚,風吹雨打容易壞去,用磚石鋪路代價何其高昂?除卻富貴人家,誰有那個財力?可現在水泥出現了,豈不是解了困擾朝官、百姓多年的事情?宇文神闊當即上奏,請求徵發民工,請求在長安鋪設水泥道路。
朝臣們還沒見過水泥,只是聽工部的人你一言我一語說著,內心深處將信將疑。宇文神闊可不管那麼多,精神振奮,這是利於千秋的事,能讓他在青史揚名。
高素之思忖片刻,道:「先在城中張榜宣揚水泥道,正式修路,待秋收後再做也不遲。」等到群臣都稱「喏」後,她又說,「若哪家想要先將道路鋪設到他們家門口,就讓他們自個兒籌錢、出力。」
朝臣:」……「這是他們從未設想過的道路,要是他們想要從家中延伸到皇宮,方便出行,那就得自己出錢嗎?只是沒等朝臣抗議的聲音響起,戶部尚書李玄度就高聲道:」陛下英明!「戶部是一點都不想算那些帳,雖然說秋收後修路可能也要錢,但能拖一陣是一陣。
話說到那份上了,就差明示群臣,來個「打先鋒」的。在「水泥」之事張榜沒多久後,平陽公主府就率先出錢,要修整個長興園中的路,還要讓平陽公主府與齊王舊邸、襄陽公主府等處聯通。在高滿做了表率後,一些宗親們也跟著投錢,其中一些人昔日跟晉王、魏王相交,雖然沒被謀反事牽連,可也跟鵪鶉似的,生怕被牽連。這會兒找到了機會,抓緊時間向新帝表明自己的衷心。
除了皇室宗親外,王珩也投錢了。
他這段時間著實是心累,「立後」的事情懸而未決,不少人明里暗裡提醒他,讓他去觸怒龍顏,將此事否了。
另一邊呢,又有政事堂的同僚跟他們抱怨,現在的中書舍人都不隨侍在宮內了,擬詔之事都是女官在做,根本輪不到他們。只是這樣就算了,畢竟陛下是女兒身,更可惱的是,許多事情陛下都不與宰臣們商議了,譬如此次水泥事,只有任著工部尚書的宇文神闊知道!他們這些宰臣,有什麼用?
王珩能做什麼?他勸不了王映霜,更勸不了聖人,只能當聾子、當啞巴,只要事情沒到最壞的地步,他就什麼都不知道。
高素之的確在有意削宰相們的權柄,不僅僅是不置左右僕射,甚至在原來的侍中崔閎謀反後,門下省的領導侍中也空懸不置,一切皆有兩位黃門侍郎料理。而黃門侍郎想要入政事堂,還得加上同平章事頭銜。至於中書省,擬詔的職權減輕,有時候是女官動筆擬詔、批答,有時候甚至是王映霜親自動手。
可這樣還不夠。
當初她人在江南時,借著張太傅以及高滿的手埋下的線,也是時候該揭出來了。
沒幾天,高素之便召集宰相商議,擬定修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至於修書人——不是秘書省諸校書郎,而是那群用筆名在《五年科舉,三年模擬》中發表議論的人。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那些人的名號已經是耳熟能詳了。誰都不知道她們是誰,只以為是張太傅的學生。文章聲勢大,宰臣們也讀過,雖然對一些劍走偏鋒的言論不滿,可也知道那些人頗有才情,聖人要修書,用她們就是了,總不能是自己被「發配」修書吧?
宰臣們並無異議,下行的文書自然無比通暢。高素之以這群人為學士,將人聚集在了東宮的崇文館中。可等到一個個從未露過臉的「名人」現身,朝中仿佛掀起了驚濤駭浪,一片譁然聲。因為被召集到崇文館的學士,全都是女人!怎麼可能?難道這些年與他們議論文章的,都是這些人嗎?
原本一些事不關己的朝臣,立馬發聲抗議,言辭尤為激烈。
就連王珩,都一副難以接受的模樣,只是他為人圓滑老道,不會在這個時候出聲。
高素之早料到朝臣們會有這種反應,她不怒反笑道:「那些人的才情不是諸位共同讚頌的嗎?諸位沒少與她們詩文唱和吧?先前宰相們無異議,怎麼現在覺得不合適了?就因為知曉她們是女人,就很輕視她們嗎?」
「還是說,諸位只是指桑罵槐,指的是朕不適合站在這裡?」
話音一落,殿中噤若寒蟬。
良久後,才有人顫顫巍巍道:「若是冒名頂替呢?」
高素之冷笑,這是說什麼都不相信別人有這本事,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這群人都是一樣的自大,還容易破防。她掀了掀眼皮,淡淡道:「這事簡單,同題共試就是。」
第91章
朝中靜謐片刻,數息後,小聲的議論響起。
吏部侍郎持著笏板,心中懷著濃郁的不安,膽戰心驚道:「臣斗膽,敢問陛下,同題共試是何意?」
高素之淡淡道:「今歲貢舉,著她們與士人們通場考試,擇優錄取。」
這又是一個扔入朝中的驚雷,炸得朝臣們七葷八素的。
高素之聽著駁斥的聲音,臉上掛著冷然的笑。因為過去都是以自身名號寫文章,並未表露出自己的女兒身,所以士人們對她們才氣的評議可以客觀起來。可一旦知曉對方女人身份後,雙重標準就出現了。說來說去,就是瞧不起女人。
「朕昔日夢遊天宮,便見許多女仙。為何天上不忌,諸位卻是頗多異議?」高素之又裝若無意道。
一位朝臣憤然道:「陛下,這恐怕於禮不合。」
「泥古不化。」高素之嗤笑一聲,「湯之盤銘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難道諸位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嗎?朕有諸多天賜之物,皆是前所未有,若諸君願固步自封,不如早日告老得好。」她的口吻平淡,可朝臣不難聽出話語中的威脅之意。可就算如此,那些人心中還是不甘不願,覺得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朝臣們還沒見過水泥,只是聽工部的人你一言我一語說著,內心深處將信將疑。宇文神闊可不管那麼多,精神振奮,這是利於千秋的事,能讓他在青史揚名。
高素之思忖片刻,道:「先在城中張榜宣揚水泥道,正式修路,待秋收後再做也不遲。」等到群臣都稱「喏」後,她又說,「若哪家想要先將道路鋪設到他們家門口,就讓他們自個兒籌錢、出力。」
朝臣:」……「這是他們從未設想過的道路,要是他們想要從家中延伸到皇宮,方便出行,那就得自己出錢嗎?只是沒等朝臣抗議的聲音響起,戶部尚書李玄度就高聲道:」陛下英明!「戶部是一點都不想算那些帳,雖然說秋收後修路可能也要錢,但能拖一陣是一陣。
話說到那份上了,就差明示群臣,來個「打先鋒」的。在「水泥」之事張榜沒多久後,平陽公主府就率先出錢,要修整個長興園中的路,還要讓平陽公主府與齊王舊邸、襄陽公主府等處聯通。在高滿做了表率後,一些宗親們也跟著投錢,其中一些人昔日跟晉王、魏王相交,雖然沒被謀反事牽連,可也跟鵪鶉似的,生怕被牽連。這會兒找到了機會,抓緊時間向新帝表明自己的衷心。
除了皇室宗親外,王珩也投錢了。
他這段時間著實是心累,「立後」的事情懸而未決,不少人明里暗裡提醒他,讓他去觸怒龍顏,將此事否了。
另一邊呢,又有政事堂的同僚跟他們抱怨,現在的中書舍人都不隨侍在宮內了,擬詔之事都是女官在做,根本輪不到他們。只是這樣就算了,畢竟陛下是女兒身,更可惱的是,許多事情陛下都不與宰臣們商議了,譬如此次水泥事,只有任著工部尚書的宇文神闊知道!他們這些宰臣,有什麼用?
王珩能做什麼?他勸不了王映霜,更勸不了聖人,只能當聾子、當啞巴,只要事情沒到最壞的地步,他就什麼都不知道。
高素之的確在有意削宰相們的權柄,不僅僅是不置左右僕射,甚至在原來的侍中崔閎謀反後,門下省的領導侍中也空懸不置,一切皆有兩位黃門侍郎料理。而黃門侍郎想要入政事堂,還得加上同平章事頭銜。至於中書省,擬詔的職權減輕,有時候是女官動筆擬詔、批答,有時候甚至是王映霜親自動手。
可這樣還不夠。
當初她人在江南時,借著張太傅以及高滿的手埋下的線,也是時候該揭出來了。
沒幾天,高素之便召集宰相商議,擬定修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至於修書人——不是秘書省諸校書郎,而是那群用筆名在《五年科舉,三年模擬》中發表議論的人。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那些人的名號已經是耳熟能詳了。誰都不知道她們是誰,只以為是張太傅的學生。文章聲勢大,宰臣們也讀過,雖然對一些劍走偏鋒的言論不滿,可也知道那些人頗有才情,聖人要修書,用她們就是了,總不能是自己被「發配」修書吧?
宰臣們並無異議,下行的文書自然無比通暢。高素之以這群人為學士,將人聚集在了東宮的崇文館中。可等到一個個從未露過臉的「名人」現身,朝中仿佛掀起了驚濤駭浪,一片譁然聲。因為被召集到崇文館的學士,全都是女人!怎麼可能?難道這些年與他們議論文章的,都是這些人嗎?
原本一些事不關己的朝臣,立馬發聲抗議,言辭尤為激烈。
就連王珩,都一副難以接受的模樣,只是他為人圓滑老道,不會在這個時候出聲。
高素之早料到朝臣們會有這種反應,她不怒反笑道:「那些人的才情不是諸位共同讚頌的嗎?諸位沒少與她們詩文唱和吧?先前宰相們無異議,怎麼現在覺得不合適了?就因為知曉她們是女人,就很輕視她們嗎?」
「還是說,諸位只是指桑罵槐,指的是朕不適合站在這裡?」
話音一落,殿中噤若寒蟬。
良久後,才有人顫顫巍巍道:「若是冒名頂替呢?」
高素之冷笑,這是說什麼都不相信別人有這本事,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這群人都是一樣的自大,還容易破防。她掀了掀眼皮,淡淡道:「這事簡單,同題共試就是。」
第91章
朝中靜謐片刻,數息後,小聲的議論響起。
吏部侍郎持著笏板,心中懷著濃郁的不安,膽戰心驚道:「臣斗膽,敢問陛下,同題共試是何意?」
高素之淡淡道:「今歲貢舉,著她們與士人們通場考試,擇優錄取。」
這又是一個扔入朝中的驚雷,炸得朝臣們七葷八素的。
高素之聽著駁斥的聲音,臉上掛著冷然的笑。因為過去都是以自身名號寫文章,並未表露出自己的女兒身,所以士人們對她們才氣的評議可以客觀起來。可一旦知曉對方女人身份後,雙重標準就出現了。說來說去,就是瞧不起女人。
「朕昔日夢遊天宮,便見許多女仙。為何天上不忌,諸位卻是頗多異議?」高素之又裝若無意道。
一位朝臣憤然道:「陛下,這恐怕於禮不合。」
「泥古不化。」高素之嗤笑一聲,「湯之盤銘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難道諸位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嗎?朕有諸多天賜之物,皆是前所未有,若諸君願固步自封,不如早日告老得好。」她的口吻平淡,可朝臣不難聽出話語中的威脅之意。可就算如此,那些人心中還是不甘不願,覺得兩者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