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土豆、紅薯、玉米,是誰之功?」
「棉花是誰之功?」
「江南的占城稻是誰之?」
「石炭煉鐵是誰之功?」
……
是太子。
朝臣緘默不言。
數息後,一道微弱的聲音響起:「可占城稻不是蘇州那邊的富商發現的嗎?而玉米,不是許中書的功勞?」
細小的聲音在安靜的殿中清晰可聞,中書令許枚是太傅的學生,而太傅是皇后那邊出謀劃策的人,他哪有不知情的道理。對上面色驚懼、滿是恍惚的朝臣,他淡然自若道:「當時殿下在蘇州,玉米之種是殿下的人送來的。」他能從撫州回到長安,甚至被拜為宰相,靠的都是高素之。
殿中響起譁然聲,誰都沒想到許枚,竟然也是東宮的人!
王珩咬牙切齒,渾身都在發顫,一股滅頂的窒息感將他淹沒。
但如此情態的哪裡是他一人?
崔閶大聲道:「大寶之尊非為己,神器之重必與能。殿下承天之意,有天縱之才,建不世之功,縱為女兒身,那又如何?」
話音擲地有聲,殿中劍拔弩張,朝臣精神緊繃著,但凡敢說一個「不」字,東宮親衛的刀劍便能橫在他們頸邊!
第87章
若是要論功績,神武、泰始諸王有哪個能比得上高素之?可她是個女人,縱然時常有女主專政,可女人登基為帝何其荒謬?朝臣們的心中第一時間浮現如此念頭。如果高素之現在只是個公主,朝臣們會想方設法勸說她「後退」,為國為大業,但是她一步步走到了東宮的位置。
她想要權勢,她想要登基!
她這樣做,宮中的崔皇后會不知道嗎?不可能的,皇后就是高素之最大的助力,且看她身後站著的諸崔就知道了。
許枚是張太傅的學生,皇后曾又在張太傅門下讀書,與張太傅私交甚好,所以張太傅也是知情的對嗎?
這回平亂來的是慕容家的人,他們會被瞞在鼓裡嗎?
朝臣十分膽寒,抬眸四視,宰臣們神色不一,可沉默倒是一致的。中書令許枚說完那番話後就閉口不言。吏部、戶部兩尚書臉色難看,欲言又止。宇文神闊面上沒有半點驚色,他微闔著眼,老神到的,也是一聲不吭。至於王珩——他顯然是驚怒到了極點,可又怎麼樣呢?他的女兒是昔日的齊王妃、如今的太子妃,王家想要脫身不容易,還不如力挺高素之,他向來是個識相的人。
要知道東宮除了對天下有莫大功數,她的手中還握有兵權,還擁有那震天響的、仿佛神物般的武器。東宮麾下,唯命是從,所向披靡,豈是他們這些肉.體凡胎可擋的?
「臣未曾聞古之人有女子為帝事!」四面鴉雀無聲,半晌後,才有一位儒學出身的老臣子站出來,他渾身抖得如篩糠般,「男人女人,各行其是,各歸其位。」
「那是足下孤陋寡聞,女媧氏不是上古三皇?號稱通經文,也不過如此。」崔閶嗤笑了一聲,辯駁道。
「縱然古時未有此事,今時便不能有嗎?諸如土豆、紅薯、玉米之流,皆古之未有,依照足下看來,當今也不能擁有是嗎?大飢之年,也要如古之世,見蒼生餓死當塗是嗎?」司農卿裴隱吐出一口濁氣,拔高聲音道。他跟高素之走得近,但並不知道高素之女身的秘密,可已經到了這地步了,朝臣們必須要做出選擇。不支持太子,那支持誰?魏王已成階下囚,楚王出鎮可手中無兵,宗室無大材,子嗣凋零不振。
「荒謬,荒謬至極!」那老臣子面色通紅,氣得渾身發顫。
高素之抬起手,示意朝臣安靜。她將朝臣的神色都收入眼中,轉移話題道:「侍中崔閎、魏王望之、鄭國公文等人謀逆,諸位以為該如何處置?」
底下的爭執聲又是一止,魏王高望之是高素之同母弟,是泰始諸王中唯一在京的了。如果高素之沒有充作兒郎養,在晉王高慕之死後,他便是儲君。可成王敗寇,現在的高望之已經無能與東宮對抗,這已經不是如何處置謀逆事,而是要他們抉擇。
高素之又道:「張元真、趙德充二妖道既不能修療病之術,又不能務藥石之救,妄說禍祟,使我君父不能益壽延年。其召集奸黨,殘滅良人,使我諸王無立足之地,以至昔日晉王謀逆無道。此二人是侍中所薦,是不察?亦或有意害我君父耶?」
刑部尚書稟道:「按律謀逆大罪,當斬。」
高素之話鋒又是一轉:「可崔閎畢竟是孤的舅父,何至於此?此事由三司共治,不可使人蒙冤。」以崔閎的罪行,最輕也得是流放,主意已經定下了,她要藉此再打探朝臣們的態度。
東宮朝堂里,高素之沒有停留太久。
等到慕容觀、崔闥兩人回稟將涉事之人盡數下大獄後,高素之便起身前往太極宮甘露殿中。
甘露殿中的泰始帝已經被崔元元帶來的驚天消息震得暈眩,太醫署的官員們手忙腳亂地將泰始帝從鬼門關拉拽了回來。他瞪著一雙怒眼,神色似是能殺死人。陰冷殘毒的眼刀往崔元元身上甩,喉嚨中除了嗬嗬聲就是不間斷的罵語。
殿中伺候的人低眉順眼,仿佛沒聽見。
崔元元也不痛不癢,旁若無人地跟著王映霜說閒話。等到高素之大步進入甘露殿中,她的面上才浮現一抹輕快,問:「沒事吧?」
王映霜直勾勾地凝視著高素之,恨不得迎上前去,只是皇后尚在,只能壓住內心翻湧的情緒,滿懷期待地看著逐漸近前的人。
「棉花是誰之功?」
「江南的占城稻是誰之?」
「石炭煉鐵是誰之功?」
……
是太子。
朝臣緘默不言。
數息後,一道微弱的聲音響起:「可占城稻不是蘇州那邊的富商發現的嗎?而玉米,不是許中書的功勞?」
細小的聲音在安靜的殿中清晰可聞,中書令許枚是太傅的學生,而太傅是皇后那邊出謀劃策的人,他哪有不知情的道理。對上面色驚懼、滿是恍惚的朝臣,他淡然自若道:「當時殿下在蘇州,玉米之種是殿下的人送來的。」他能從撫州回到長安,甚至被拜為宰相,靠的都是高素之。
殿中響起譁然聲,誰都沒想到許枚,竟然也是東宮的人!
王珩咬牙切齒,渾身都在發顫,一股滅頂的窒息感將他淹沒。
但如此情態的哪裡是他一人?
崔閶大聲道:「大寶之尊非為己,神器之重必與能。殿下承天之意,有天縱之才,建不世之功,縱為女兒身,那又如何?」
話音擲地有聲,殿中劍拔弩張,朝臣精神緊繃著,但凡敢說一個「不」字,東宮親衛的刀劍便能橫在他們頸邊!
第87章
若是要論功績,神武、泰始諸王有哪個能比得上高素之?可她是個女人,縱然時常有女主專政,可女人登基為帝何其荒謬?朝臣們的心中第一時間浮現如此念頭。如果高素之現在只是個公主,朝臣們會想方設法勸說她「後退」,為國為大業,但是她一步步走到了東宮的位置。
她想要權勢,她想要登基!
她這樣做,宮中的崔皇后會不知道嗎?不可能的,皇后就是高素之最大的助力,且看她身後站著的諸崔就知道了。
許枚是張太傅的學生,皇后曾又在張太傅門下讀書,與張太傅私交甚好,所以張太傅也是知情的對嗎?
這回平亂來的是慕容家的人,他們會被瞞在鼓裡嗎?
朝臣十分膽寒,抬眸四視,宰臣們神色不一,可沉默倒是一致的。中書令許枚說完那番話後就閉口不言。吏部、戶部兩尚書臉色難看,欲言又止。宇文神闊面上沒有半點驚色,他微闔著眼,老神到的,也是一聲不吭。至於王珩——他顯然是驚怒到了極點,可又怎麼樣呢?他的女兒是昔日的齊王妃、如今的太子妃,王家想要脫身不容易,還不如力挺高素之,他向來是個識相的人。
要知道東宮除了對天下有莫大功數,她的手中還握有兵權,還擁有那震天響的、仿佛神物般的武器。東宮麾下,唯命是從,所向披靡,豈是他們這些肉.體凡胎可擋的?
「臣未曾聞古之人有女子為帝事!」四面鴉雀無聲,半晌後,才有一位儒學出身的老臣子站出來,他渾身抖得如篩糠般,「男人女人,各行其是,各歸其位。」
「那是足下孤陋寡聞,女媧氏不是上古三皇?號稱通經文,也不過如此。」崔閶嗤笑了一聲,辯駁道。
「縱然古時未有此事,今時便不能有嗎?諸如土豆、紅薯、玉米之流,皆古之未有,依照足下看來,當今也不能擁有是嗎?大飢之年,也要如古之世,見蒼生餓死當塗是嗎?」司農卿裴隱吐出一口濁氣,拔高聲音道。他跟高素之走得近,但並不知道高素之女身的秘密,可已經到了這地步了,朝臣們必須要做出選擇。不支持太子,那支持誰?魏王已成階下囚,楚王出鎮可手中無兵,宗室無大材,子嗣凋零不振。
「荒謬,荒謬至極!」那老臣子面色通紅,氣得渾身發顫。
高素之抬起手,示意朝臣安靜。她將朝臣的神色都收入眼中,轉移話題道:「侍中崔閎、魏王望之、鄭國公文等人謀逆,諸位以為該如何處置?」
底下的爭執聲又是一止,魏王高望之是高素之同母弟,是泰始諸王中唯一在京的了。如果高素之沒有充作兒郎養,在晉王高慕之死後,他便是儲君。可成王敗寇,現在的高望之已經無能與東宮對抗,這已經不是如何處置謀逆事,而是要他們抉擇。
高素之又道:「張元真、趙德充二妖道既不能修療病之術,又不能務藥石之救,妄說禍祟,使我君父不能益壽延年。其召集奸黨,殘滅良人,使我諸王無立足之地,以至昔日晉王謀逆無道。此二人是侍中所薦,是不察?亦或有意害我君父耶?」
刑部尚書稟道:「按律謀逆大罪,當斬。」
高素之話鋒又是一轉:「可崔閎畢竟是孤的舅父,何至於此?此事由三司共治,不可使人蒙冤。」以崔閎的罪行,最輕也得是流放,主意已經定下了,她要藉此再打探朝臣們的態度。
東宮朝堂里,高素之沒有停留太久。
等到慕容觀、崔闥兩人回稟將涉事之人盡數下大獄後,高素之便起身前往太極宮甘露殿中。
甘露殿中的泰始帝已經被崔元元帶來的驚天消息震得暈眩,太醫署的官員們手忙腳亂地將泰始帝從鬼門關拉拽了回來。他瞪著一雙怒眼,神色似是能殺死人。陰冷殘毒的眼刀往崔元元身上甩,喉嚨中除了嗬嗬聲就是不間斷的罵語。
殿中伺候的人低眉順眼,仿佛沒聽見。
崔元元也不痛不癢,旁若無人地跟著王映霜說閒話。等到高素之大步進入甘露殿中,她的面上才浮現一抹輕快,問:「沒事吧?」
王映霜直勾勾地凝視著高素之,恨不得迎上前去,只是皇后尚在,只能壓住內心翻湧的情緒,滿懷期待地看著逐漸近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