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害怕小命不保的官差瑟瑟發抖地說:「真的,真的,半句虛話都沒有。聽說兩個月前皇上就派了新旨意,說讓大家都回去,不要再追查您了。」
「大家都知道了,我因為跑得太遠,這個月才剛收到消息……不信你看我身上的信,都有官府印鑑的。」
第44章 憐憫
懷雍扮作個書生,踏上回京的路,一路正大光明走的官道。
因是自北而南,路上遇見了好些從北漠逃出來,準備投奔南齊朝廷的書生。
說是文人又不盡然,能千里迢迢渡過山水,怎麼會是個只讀書的書生,個個都是左手拿書卷,右手拿寶劍的。
既然都是去京城的,乾脆結伴而行。
酒酣耳熱之際,眾人會說起舊京的騷亂,言語間是一腔敬佩:「這世間還是有公道的!看那吳賊,猖狂那麼多年,到頭來終得報應,死的不如一隻螻蟻!」
隨即,旁人也會聲聲附和,甚至繪聲繪色地描述吳王陳謙如何被義士刺殺,而那六王爺拓跋弋又是如何無能為力。
接著,還要控訴委屈,說他們這些被留在江的南邊,來不及離開的舊士族這些年來在北漠殘暴的統治下受了太多委屈,不少人為了生計甚至還要忍辱負重,在北漠人手下辦事。
正是這一場驚天破地的刺殺讓他們驟然醒來,明日復明日,再等下去,頭髮就要全白了,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報效國家?不如現在就背起行囊。
逃出北漠,來到南齊的領土上,已經讓他們精神大振,然後便是期待去到京城後尋得良主,一展抱負,興復家族。
在這暢想未來、吟詩作對的時候,懷雍總是獨自坐在一旁,靜默不語。
閒時,一位同伴姓王的書生私下給予他建議:「荊兄何不蓄鬚?有了鬍髭會讓荊兄你看上去更穩重可靠。這相貌太好或者太不好恐怕都會耽誤前途。」
這話說得委婉,卻不失為肺腑之言。
懷雍笑笑說:「馬上就到京城了,哪還來得及?」
頭髮花白的王書生搖了搖頭:「你這般年輕,哪有來不及一說。」
翌日。
一行人在正午時分終於遠遠見到了建京的城牆,頓時望梅生津般渾身充滿了氣力。
望山跑死馬。
看著快到了,但他們緊趕慢趕,黃昏時分才將將趕到了建京城門口,排隊進城的人多如長蛇,也不知道能不能趕在太陽落山前順利被放進去。
王書生聽見旁邊應當是建京本地的百姓小聲議論,「咦,那不是杜公公嗎?他怎麼在這?」
「早上我出城時他便在這等了,等了一整天了,都沒找個座兒,光站著。因連他都站著,今兒城門口的官爺沒一個敢坐下偷懶,和我們一樣累了一整天。哈哈。」
杜公公?是哪位杜公公?
王書生大致打聽過建京的形勢,但到底山高路遠,消息傳到他那裡也不知道是第幾手了的。而據他所知,建京皇家宮廷中,最是有權有勢的那位太監便姓杜,正是在皇上身邊伺候的太監總管。
茜紅色的夕陽迎面朝來,讓王書生眯起眼睛,在他探頭望過去的時候,那位錦衣華服的太監總管也看向他們這裡。
隨後,杜公公親自領著玉輦快步地來到他們面前。
周遭一切人聲都靜沒了。
杜公公眼中沒有他人,眼含笑意地對懷雍說:「懷大人,皇上命咱家一早過來接您呢,您受累了,趕緊上輦歇歇腳吧。」
眾人噤聲,眼睜睜看著他們這個少言寡語的同伴書生被大內總管畢恭畢敬地請上車。
上車前,懷雍回身向他們長揖,淡淡道謝:「多謝各種同袍的一路照拂。」
旁人這才反應過來,紛紛回禮,有的晚了,揖身後抬起頭來,懷雍已經乘上車了。
等車轍馳去揚起的紅塵都平息下來,玉輦於建京城門正門口直驅而入後,他們才恍然回過神來,面面相覷。
一個瘦小的書生問:「荊兄究竟是什麼來歷?」
另個高些的書生回答:「還荊兄,估計是化名。不過先前大家交換出身名帖時他就語焉不詳,我便想,大抵這不是真名。他真名姓『懷』吧?剛才聽那個官員叫他『懷大人』。懷大人是朝中哪位大人?他如此年輕就已經綬章佩玉了,想必是個世家子弟。」
這時,王書生開口了:「不,不是。剛才來接人的是皇上身邊的秉筆大太監杜公公,能讓他彎腰的,又姓『懷』的男子全齊朝上下只有一個人。」
「——他是當今齊朝皇帝的養子,現任一品光祿大夫,促成了夷亭議和的懷雍懷大人。」
此言一出,王書生只覺得頭皮發麻,骨頭裡似有電蛇躥過,令他連帶靈魂都在微微戰慄。
老天爺果然待他不薄。
他仿佛能看到大齊洶湧詭譎的宦海畫卷在他面前緩緩展開,只待他乘上懷雍的一舟。
……
懷雍坐在玉輦上,揭開帘子,看了看建京的街景。
他走時是去年夏天,回來也是夏天。
杜公公上前關切道:「懷大人這一路上想必吃了不少苦吧,回來就好,皇上聽說您要回來,身子好了許多,原本連坐都坐不起來。他說您不想進宮,便自個兒起身去您的宅子裡等,這會兒應該已經在了,您最喜歡的下人一應給您留著呢。」
懷雍冷冷掃了他一眼,像是一點兒也不為他的應承所動,說:「我在外面過得很好。你也不用稱呼我為『懷大人』。」杜公公聽到這,心裡正一咯噔,又聽懷雍說,「還是叫我『雍公子』吧。」說罷,放下了帘子。
「大家都知道了,我因為跑得太遠,這個月才剛收到消息……不信你看我身上的信,都有官府印鑑的。」
第44章 憐憫
懷雍扮作個書生,踏上回京的路,一路正大光明走的官道。
因是自北而南,路上遇見了好些從北漠逃出來,準備投奔南齊朝廷的書生。
說是文人又不盡然,能千里迢迢渡過山水,怎麼會是個只讀書的書生,個個都是左手拿書卷,右手拿寶劍的。
既然都是去京城的,乾脆結伴而行。
酒酣耳熱之際,眾人會說起舊京的騷亂,言語間是一腔敬佩:「這世間還是有公道的!看那吳賊,猖狂那麼多年,到頭來終得報應,死的不如一隻螻蟻!」
隨即,旁人也會聲聲附和,甚至繪聲繪色地描述吳王陳謙如何被義士刺殺,而那六王爺拓跋弋又是如何無能為力。
接著,還要控訴委屈,說他們這些被留在江的南邊,來不及離開的舊士族這些年來在北漠殘暴的統治下受了太多委屈,不少人為了生計甚至還要忍辱負重,在北漠人手下辦事。
正是這一場驚天破地的刺殺讓他們驟然醒來,明日復明日,再等下去,頭髮就要全白了,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報效國家?不如現在就背起行囊。
逃出北漠,來到南齊的領土上,已經讓他們精神大振,然後便是期待去到京城後尋得良主,一展抱負,興復家族。
在這暢想未來、吟詩作對的時候,懷雍總是獨自坐在一旁,靜默不語。
閒時,一位同伴姓王的書生私下給予他建議:「荊兄何不蓄鬚?有了鬍髭會讓荊兄你看上去更穩重可靠。這相貌太好或者太不好恐怕都會耽誤前途。」
這話說得委婉,卻不失為肺腑之言。
懷雍笑笑說:「馬上就到京城了,哪還來得及?」
頭髮花白的王書生搖了搖頭:「你這般年輕,哪有來不及一說。」
翌日。
一行人在正午時分終於遠遠見到了建京的城牆,頓時望梅生津般渾身充滿了氣力。
望山跑死馬。
看著快到了,但他們緊趕慢趕,黃昏時分才將將趕到了建京城門口,排隊進城的人多如長蛇,也不知道能不能趕在太陽落山前順利被放進去。
王書生聽見旁邊應當是建京本地的百姓小聲議論,「咦,那不是杜公公嗎?他怎麼在這?」
「早上我出城時他便在這等了,等了一整天了,都沒找個座兒,光站著。因連他都站著,今兒城門口的官爺沒一個敢坐下偷懶,和我們一樣累了一整天。哈哈。」
杜公公?是哪位杜公公?
王書生大致打聽過建京的形勢,但到底山高路遠,消息傳到他那裡也不知道是第幾手了的。而據他所知,建京皇家宮廷中,最是有權有勢的那位太監便姓杜,正是在皇上身邊伺候的太監總管。
茜紅色的夕陽迎面朝來,讓王書生眯起眼睛,在他探頭望過去的時候,那位錦衣華服的太監總管也看向他們這裡。
隨後,杜公公親自領著玉輦快步地來到他們面前。
周遭一切人聲都靜沒了。
杜公公眼中沒有他人,眼含笑意地對懷雍說:「懷大人,皇上命咱家一早過來接您呢,您受累了,趕緊上輦歇歇腳吧。」
眾人噤聲,眼睜睜看著他們這個少言寡語的同伴書生被大內總管畢恭畢敬地請上車。
上車前,懷雍回身向他們長揖,淡淡道謝:「多謝各種同袍的一路照拂。」
旁人這才反應過來,紛紛回禮,有的晚了,揖身後抬起頭來,懷雍已經乘上車了。
等車轍馳去揚起的紅塵都平息下來,玉輦於建京城門正門口直驅而入後,他們才恍然回過神來,面面相覷。
一個瘦小的書生問:「荊兄究竟是什麼來歷?」
另個高些的書生回答:「還荊兄,估計是化名。不過先前大家交換出身名帖時他就語焉不詳,我便想,大抵這不是真名。他真名姓『懷』吧?剛才聽那個官員叫他『懷大人』。懷大人是朝中哪位大人?他如此年輕就已經綬章佩玉了,想必是個世家子弟。」
這時,王書生開口了:「不,不是。剛才來接人的是皇上身邊的秉筆大太監杜公公,能讓他彎腰的,又姓『懷』的男子全齊朝上下只有一個人。」
「——他是當今齊朝皇帝的養子,現任一品光祿大夫,促成了夷亭議和的懷雍懷大人。」
此言一出,王書生只覺得頭皮發麻,骨頭裡似有電蛇躥過,令他連帶靈魂都在微微戰慄。
老天爺果然待他不薄。
他仿佛能看到大齊洶湧詭譎的宦海畫卷在他面前緩緩展開,只待他乘上懷雍的一舟。
……
懷雍坐在玉輦上,揭開帘子,看了看建京的街景。
他走時是去年夏天,回來也是夏天。
杜公公上前關切道:「懷大人這一路上想必吃了不少苦吧,回來就好,皇上聽說您要回來,身子好了許多,原本連坐都坐不起來。他說您不想進宮,便自個兒起身去您的宅子裡等,這會兒應該已經在了,您最喜歡的下人一應給您留著呢。」
懷雍冷冷掃了他一眼,像是一點兒也不為他的應承所動,說:「我在外面過得很好。你也不用稱呼我為『懷大人』。」杜公公聽到這,心裡正一咯噔,又聽懷雍說,「還是叫我『雍公子』吧。」說罷,放下了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