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我幫你。”
“即使我犯jian作惡,為禍百姓?”
“沒有即使。”方笑世說:“我方笑世這一生與你吳懷璋共同進退,無論是厄難還是榮華,都不會改變半分。你想做的事,我會傾我一生和你一起去完成。”
這一刻的方笑世每一句話都說得無比鄭重,不見了平日的吊兒郎當,也不見了平日的肆意張狂,有的只是那深藏的認真與執著。
國舅爺怔了怔,沒有說什麼。
方笑世繼續說:“這些天我想明白了,如果你想爭取,沈適沈從之會站在你這邊,李老李伯紀也不會與你斷了師徒之義。只是因為你要做的事你也沒把握,你怕有朝一日你失了本心,沒法挽回——所以你才把他們推到另一邊……你知道如果自己一旦真的錯了,他們一定能夠阻止你的,對吧?這樣你就可以放手去做那些會讓人唾罵的事、那些不算光彩的事、那些還不知對錯的事……”
“我幫你。”
——
日子飛逝,瓊州的瓜田已翠蔚連片。如今是農閒時節,也沒人說農戶們荒廢耕作。
各大商會的人似乎覺得這果真是塊寶地,船隊總會過來繞一圈,帶走了許多瓊州土產跟海味。利字當頭,瓊州百姓都動了起來,下海的下海,種瓜的種瓜,甚至還有人上山向山民收羅山貨。
山民也坐不住了,在羅長虎的勸說下,陸續又有幾批山民在山下落籍,府兵也從原本的四百多人填充到最大的數目:兩千。
兩千人在大戰場上也許不算什麼,但在瓊州這彈丸之地,手掌兩千府兵就能安心當個土霸王。比如瓊州附近的海寇,在國舅爺一再把他們的妻兒“請”到瓊州這邊作客之後,扭成一團決心合力反擊——於是被一網打盡。
收拾了海寇,國舅爺也沒準備修海堤,而是讓臨近海邊的鄉縣舉縣遷至內陸,沿著長長的沙灘搭建了不少木屋,並在各處立了不少石碑,刻下古往文客留下的詩文。而前朝大學士蘇子瞻故居更是被裡里外外地修了一遍,翻印了蘇公文集夾著邀貼送了出去。
蘇子瞻門下有著不少學生,到如今他的後人跟徒子徒孫廣布嶺南,別的不說,毗鄰瓊州的嶺南就有幾個官員與他有些關聯。帖子一到,不由想起這位才華橫溢的先人在瓊州的苦,紛紛遣家中子侄前來——倒不是他們不想來,而是官員不得擅離職守。
在各方推動下,瓊州漸漸熱鬧起來。主要是現在的瓊州舒服啊,哪個地方大冬天能吃到翠油油的蔬果?哪個地方還能曬著太陽吃西瓜?餓了還有香得讓人食指大動的野味可吃。如果你不屑追求這種享受,想要講底蘊的話,仔細一琢磨也是有的,遠有前代名相丁諱,近有前朝大學士蘇子瞻——總之,來了就不想走了。
通判王大志起先還不贊同動員百姓搬遷,可看到府庫帳面翻了幾番,百姓也越干越起勁,頓時沒聲了。只覺國舅爺兩人果真不愧是臨京來的,使的神鬼手段凡人難以捉摸,只能督促下邊的人快些推行到手的政令。
一時瓊州各方各面都蒸蒸日上,稱得上是河清海晏。
朝廷那邊卻沒這麼好過。蜀中楊鎮出師伐党項倒也沒敗,只是眼看就要開春了,朝中免不了又有了議論聲:春耕不能誤,而糧糙也快跟不上了。
就在趙德御遲疑著要不要召回楊家軍時,變故橫生——党項人不知為何突然放棄進攻陝州,轉頭全力撲咬東明邊境。
驟然被數倍的兵力圍攏,楊鎮應對起來頓時吃力無比。
西線岌岌可危。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眼見西線戰事漸急,一向奉東明為主的大越似乎也覺得時機來了,派出三萬兵馬叩邊。
西南危矣!
戰況傳到臨京,朝堂立刻炸開了鍋。打仗耗錢耗糧更耗人丁,東明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才從靖和一役中緩過氣來,沒誰想再來一次。這種焦躁的情緒通過官員帶到家中,再傳至市井,一時人心惶惶,糧價一升再升,有些糧商已經屯糧不肯賣了。
不過放進了麻袋裡,鋒利的斧頭才能顯出鋒芒。隱隱被稱為“商聯”的各大商會在這場風雨中巋然不動,有序地調配著各地的米糧,每日運往送來的貨物讓不少百姓安心了不少。
心中煩憂無比的趙德御早就一腳踹開攛掇他伐党項的呂會,這時聽人提起“商聯”,不由想到被自己發放到瓊州的妻舅——“商聯”背後一直是他在推動。
當初在這種危難的時刻,正是國舅爺助他避開了各方逼迫,穩坐帝位。
如今呢?
第33章
沒過多久,國舅爺收到了臨京來的諭令,用華麗的辭藻誇他治理有方誇他勞苦功高直把他夸上天,真正有用的其實只是一句話:你有辦法嗎?
國舅爺說什麼也曾跟李伯紀苦學過幾年,一手文章也是拿得出手的。他立刻用同樣華美的言辭誇官家聖明夸朝廷一心誇得自己都臉紅。
當然真正有用的也只有一句話:願為君分憂。
於是“商聯”運轉得更快,往來的飛鴿也越來越頻繁。國舅爺仍然悠閒地坐鎮瓊州,打仗他插不上手,經濟方面才是他所擅長的。戰事一起,國舅爺就已讓“商聯”切斷與大越、党項間的一切交易,但是暗地裡還是會走海路將少量貨物走私過去,哄抬物價。造謠生事這種活自然也免不了要讓潛伏在周邊諸國的細作去做。
大越國的大軍原本還在邊境耀武揚威,轉頭聽到後方亂了的消息,一下子就懵了。原來東明商人買賣公道,貨物又豐富,大半國人平日裡的穿用大多是從東明商人手裡採買。如今所有交易都斷了,流言又飛竄,哪能不民心惶惶。
党項那邊的情況卻有點不同,楊鎮帶出去的兵馬還沒回來。不過國舅爺已經拿到消息,楊家軍已化整為零隱遁起來,伺機東歸。知道他們沒有覆滅於西夷就足夠了,國舅爺可以想辦法讓人去引路。
連番動作下來,“商聯”的鋒芒才逐漸顯露。
不過那不是國舅爺關心的。這會兒他正引著蘇子瞻嫡親後人蘇正則登臨高岸,在翼然亭內對飲——這可是大頭,他當然不可能放過。
“國舅爺的意思是讓蘇某在先祖故居附近建學?”蘇正則整個人坐直了。學院可不是輕易能建的,要有名聲,要有財力,更要有官府的支持。
國舅爺笑道:“久聞蘇兄‘格物致知、經世致用’之說,吳某認為蘇兄之才若無施展之地,實在可惜。”
蘇正則聞言苦笑,所謂的格物致知,其實也就是實踐出真知,求的是萬物之“理”,而非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朝以經義詩文為主的科舉制度中,他所倡導的“格物致知,經世致用”十分不討喜,家中諸人皆勸他回歸正道,好好參加舉試。可他不願違背初衷去迎合科舉,才躲在偏遠的嶺南教著一批弟子並潛心著書立說。
見蘇正則有所觸動,國舅爺繼續說:“蘇兄享譽文壇,一旦有心建學,從者想必不少,還請蘇兄莫要推辭。”
蘇正則道:“不是蘇某不想,而是財不足,名,更不足。享譽文壇?怕是毀多於譽。”
“財不是問題,名也不是問題,有蘇兄即可。”國舅爺斟滿兩杯酒,淡道:“聽聞蘇兄有高徒專於農事,對稻種的改良頗有心得?”
提起弟子,蘇正則不由笑罵:“那個拗小子,非說畝產能翻上一番,一頭扎了進去不肯出來。”
國舅爺也笑了:“這勁頭倒與老司農魏老頭兒相近。”他仰頭喝了口酒,又問:“蘇兄可曾發現,瓊州天候異於他處?”
蘇正則點點頭。
“瓊州的泉源田可一年三熟,就與這天候相關。”國舅爺道:“蘇兄高徒若願過來,大可用泉源田做試驗,那能大大地縮減周期。我也能向司農寺討來各地稻種,以供擇選。”
蘇正則面露喜色:“這倒是可行,蘇某先替劣徒謝過國舅爺!”
國舅爺舊話重提:“因而如今開始書院的建設正適合。等首批改良稻種得以推行,天下人必定會對蘇兄之學另眼相看,書院也將得到重視,到時一切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蘇正則沉默下來,國舅爺說得輕描淡寫,可其中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又豈會少。國舅爺這樣不留餘力地謀劃,圖的是什麼?
他拱手問道:“不知國舅爺準備建一個怎麼樣的書院?”
“一切全由蘇兄做主。”國舅爺做出保證:“吳某絕不插手。若非看中蘇兄倡導的‘格物致知’,吳某也不會找上蘇兄。而既然找上了蘇兄,吳某自然不會橫加干涉。”
“即使我犯jian作惡,為禍百姓?”
“沒有即使。”方笑世說:“我方笑世這一生與你吳懷璋共同進退,無論是厄難還是榮華,都不會改變半分。你想做的事,我會傾我一生和你一起去完成。”
這一刻的方笑世每一句話都說得無比鄭重,不見了平日的吊兒郎當,也不見了平日的肆意張狂,有的只是那深藏的認真與執著。
國舅爺怔了怔,沒有說什麼。
方笑世繼續說:“這些天我想明白了,如果你想爭取,沈適沈從之會站在你這邊,李老李伯紀也不會與你斷了師徒之義。只是因為你要做的事你也沒把握,你怕有朝一日你失了本心,沒法挽回——所以你才把他們推到另一邊……你知道如果自己一旦真的錯了,他們一定能夠阻止你的,對吧?這樣你就可以放手去做那些會讓人唾罵的事、那些不算光彩的事、那些還不知對錯的事……”
“我幫你。”
——
日子飛逝,瓊州的瓜田已翠蔚連片。如今是農閒時節,也沒人說農戶們荒廢耕作。
各大商會的人似乎覺得這果真是塊寶地,船隊總會過來繞一圈,帶走了許多瓊州土產跟海味。利字當頭,瓊州百姓都動了起來,下海的下海,種瓜的種瓜,甚至還有人上山向山民收羅山貨。
山民也坐不住了,在羅長虎的勸說下,陸續又有幾批山民在山下落籍,府兵也從原本的四百多人填充到最大的數目:兩千。
兩千人在大戰場上也許不算什麼,但在瓊州這彈丸之地,手掌兩千府兵就能安心當個土霸王。比如瓊州附近的海寇,在國舅爺一再把他們的妻兒“請”到瓊州這邊作客之後,扭成一團決心合力反擊——於是被一網打盡。
收拾了海寇,國舅爺也沒準備修海堤,而是讓臨近海邊的鄉縣舉縣遷至內陸,沿著長長的沙灘搭建了不少木屋,並在各處立了不少石碑,刻下古往文客留下的詩文。而前朝大學士蘇子瞻故居更是被裡里外外地修了一遍,翻印了蘇公文集夾著邀貼送了出去。
蘇子瞻門下有著不少學生,到如今他的後人跟徒子徒孫廣布嶺南,別的不說,毗鄰瓊州的嶺南就有幾個官員與他有些關聯。帖子一到,不由想起這位才華橫溢的先人在瓊州的苦,紛紛遣家中子侄前來——倒不是他們不想來,而是官員不得擅離職守。
在各方推動下,瓊州漸漸熱鬧起來。主要是現在的瓊州舒服啊,哪個地方大冬天能吃到翠油油的蔬果?哪個地方還能曬著太陽吃西瓜?餓了還有香得讓人食指大動的野味可吃。如果你不屑追求這種享受,想要講底蘊的話,仔細一琢磨也是有的,遠有前代名相丁諱,近有前朝大學士蘇子瞻——總之,來了就不想走了。
通判王大志起先還不贊同動員百姓搬遷,可看到府庫帳面翻了幾番,百姓也越干越起勁,頓時沒聲了。只覺國舅爺兩人果真不愧是臨京來的,使的神鬼手段凡人難以捉摸,只能督促下邊的人快些推行到手的政令。
一時瓊州各方各面都蒸蒸日上,稱得上是河清海晏。
朝廷那邊卻沒這麼好過。蜀中楊鎮出師伐党項倒也沒敗,只是眼看就要開春了,朝中免不了又有了議論聲:春耕不能誤,而糧糙也快跟不上了。
就在趙德御遲疑著要不要召回楊家軍時,變故橫生——党項人不知為何突然放棄進攻陝州,轉頭全力撲咬東明邊境。
驟然被數倍的兵力圍攏,楊鎮應對起來頓時吃力無比。
西線岌岌可危。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眼見西線戰事漸急,一向奉東明為主的大越似乎也覺得時機來了,派出三萬兵馬叩邊。
西南危矣!
戰況傳到臨京,朝堂立刻炸開了鍋。打仗耗錢耗糧更耗人丁,東明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才從靖和一役中緩過氣來,沒誰想再來一次。這種焦躁的情緒通過官員帶到家中,再傳至市井,一時人心惶惶,糧價一升再升,有些糧商已經屯糧不肯賣了。
不過放進了麻袋裡,鋒利的斧頭才能顯出鋒芒。隱隱被稱為“商聯”的各大商會在這場風雨中巋然不動,有序地調配著各地的米糧,每日運往送來的貨物讓不少百姓安心了不少。
心中煩憂無比的趙德御早就一腳踹開攛掇他伐党項的呂會,這時聽人提起“商聯”,不由想到被自己發放到瓊州的妻舅——“商聯”背後一直是他在推動。
當初在這種危難的時刻,正是國舅爺助他避開了各方逼迫,穩坐帝位。
如今呢?
第33章
沒過多久,國舅爺收到了臨京來的諭令,用華麗的辭藻誇他治理有方誇他勞苦功高直把他夸上天,真正有用的其實只是一句話:你有辦法嗎?
國舅爺說什麼也曾跟李伯紀苦學過幾年,一手文章也是拿得出手的。他立刻用同樣華美的言辭誇官家聖明夸朝廷一心誇得自己都臉紅。
當然真正有用的也只有一句話:願為君分憂。
於是“商聯”運轉得更快,往來的飛鴿也越來越頻繁。國舅爺仍然悠閒地坐鎮瓊州,打仗他插不上手,經濟方面才是他所擅長的。戰事一起,國舅爺就已讓“商聯”切斷與大越、党項間的一切交易,但是暗地裡還是會走海路將少量貨物走私過去,哄抬物價。造謠生事這種活自然也免不了要讓潛伏在周邊諸國的細作去做。
大越國的大軍原本還在邊境耀武揚威,轉頭聽到後方亂了的消息,一下子就懵了。原來東明商人買賣公道,貨物又豐富,大半國人平日裡的穿用大多是從東明商人手裡採買。如今所有交易都斷了,流言又飛竄,哪能不民心惶惶。
党項那邊的情況卻有點不同,楊鎮帶出去的兵馬還沒回來。不過國舅爺已經拿到消息,楊家軍已化整為零隱遁起來,伺機東歸。知道他們沒有覆滅於西夷就足夠了,國舅爺可以想辦法讓人去引路。
連番動作下來,“商聯”的鋒芒才逐漸顯露。
不過那不是國舅爺關心的。這會兒他正引著蘇子瞻嫡親後人蘇正則登臨高岸,在翼然亭內對飲——這可是大頭,他當然不可能放過。
“國舅爺的意思是讓蘇某在先祖故居附近建學?”蘇正則整個人坐直了。學院可不是輕易能建的,要有名聲,要有財力,更要有官府的支持。
國舅爺笑道:“久聞蘇兄‘格物致知、經世致用’之說,吳某認為蘇兄之才若無施展之地,實在可惜。”
蘇正則聞言苦笑,所謂的格物致知,其實也就是實踐出真知,求的是萬物之“理”,而非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朝以經義詩文為主的科舉制度中,他所倡導的“格物致知,經世致用”十分不討喜,家中諸人皆勸他回歸正道,好好參加舉試。可他不願違背初衷去迎合科舉,才躲在偏遠的嶺南教著一批弟子並潛心著書立說。
見蘇正則有所觸動,國舅爺繼續說:“蘇兄享譽文壇,一旦有心建學,從者想必不少,還請蘇兄莫要推辭。”
蘇正則道:“不是蘇某不想,而是財不足,名,更不足。享譽文壇?怕是毀多於譽。”
“財不是問題,名也不是問題,有蘇兄即可。”國舅爺斟滿兩杯酒,淡道:“聽聞蘇兄有高徒專於農事,對稻種的改良頗有心得?”
提起弟子,蘇正則不由笑罵:“那個拗小子,非說畝產能翻上一番,一頭扎了進去不肯出來。”
國舅爺也笑了:“這勁頭倒與老司農魏老頭兒相近。”他仰頭喝了口酒,又問:“蘇兄可曾發現,瓊州天候異於他處?”
蘇正則點點頭。
“瓊州的泉源田可一年三熟,就與這天候相關。”國舅爺道:“蘇兄高徒若願過來,大可用泉源田做試驗,那能大大地縮減周期。我也能向司農寺討來各地稻種,以供擇選。”
蘇正則面露喜色:“這倒是可行,蘇某先替劣徒謝過國舅爺!”
國舅爺舊話重提:“因而如今開始書院的建設正適合。等首批改良稻種得以推行,天下人必定會對蘇兄之學另眼相看,書院也將得到重視,到時一切困難就迎刃而解了。”
蘇正則沉默下來,國舅爺說得輕描淡寫,可其中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又豈會少。國舅爺這樣不留餘力地謀劃,圖的是什麼?
他拱手問道:“不知國舅爺準備建一個怎麼樣的書院?”
“一切全由蘇兄做主。”國舅爺做出保證:“吳某絕不插手。若非看中蘇兄倡導的‘格物致知’,吳某也不會找上蘇兄。而既然找上了蘇兄,吳某自然不會橫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