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原本誰都沒有將這當作要緊的事,病了養回來就好。今上方才年過三旬,正是身強體健的時候。
可誰知過了幾日,聖人的風寒未曾好轉,反而有愈發嚴重的趨勢。
十二月里,聖人意識幾近昏沉,太醫院集體守在太極宮。就怕一個不好,全家遭罪。
而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為皇后的太子妃卻一反常態,並沒有召亦安入宮幫襯。
十二月十四,聖人急召安王妃入宮。
亦安立刻入宮,宋尚食想攔,被亦安勸了回去。
「若真有萬一,越在御前的人越安全。」這是亦安的經驗之談。
太極宮,聖人罕見地清醒過來,只是面色十分青白,一點血色也沒有。
旁邊的一眾太醫也是面如死灰。
見亦安到了,皇后嘴唇微翕,到底沒有說話。
「陛下。」亦安率先行禮。
聖人面色青白,說話間也沒了往日的中氣十足。
屏退左右後,聖人身前只有亦安與皇后兩人。
聖人對亦安道,「朕不久辭天下,欲以宣宗皇帝之孫為新帝,繼承大統,安王妃以為如何。」聖人雖然看著氣色不好,但誰知道會不會吉人天相,緩過一口氣來。
亦安的回答很是謹慎,「殿下已為安王世子,且宗譜玉碟上亦已更改,這……」還不等亦安說完,聖人便輕輕搖了搖頭,從身下摸出一個匣子,遞給亦安。
亦安接過一看,頓時心神巨震!
匣子裡分明是世子的玉碟,上面記載其為先太孫之子,並非是安王世子……可嘉順郡主的玉碟確實改了……
障眼法?!
這世上能被稱為先太孫的,可不就只有多年前在瀛台落水的那一位?
亦安險些維持不住面上的情緒,只能答道,「聖人明鑑,我與安王已為世子請封,斷無它意。」這時候說這個其實沒什麼用,若聖人真的想要拿這個做文章,那亦安就是砧板上的魚肉,只能任人宰割。
幸好聖人這時候並沒有別的選擇,不然亦安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太極宮。
先聖人手段固然精妙,下的卻是明牌。唯一被蒙在鼓裡的只有亦安,或許還要再添上一個安王。
聖人既然能得到這個,那便說明這是先聖人留下的後手。
果然,只聽聖人虛弱地笑道,「父皇曾想永絕後患,被我勸住。如今看來,若當時行此事,便要擔上萬世惡名了……」聖人言語間一片唏噓。
亦安驚出一身冷汗,她是真不知道先聖人有這個打算。
看來這枚玉碟關鍵時候,竟然成了安王府的護身符。
「如今朕不久於人世,大位無人繼承。既然皇祖有這般遠見,朕也只能順天應命……」說到最後,聖人心裡還是有些不甘願的。
任誰千辛萬苦坐上皇位,卻發現臨了沒有繼承人,這無疑讓人難過。
今上只有兩個女兒,且年歲最大的不超過七歲。這天下轉轉悠悠,到底回到了文昭皇后一系。
恭王如今愈發想做個太平親王,只抓著內務府的差事,亦無男嗣。
聖人想把帝位傳給宣宗之孫,有一部分為的還是自己。
若傳給這位,他與皇后身後祭祀便可保全。若傳給旁系,小宗入繼大宗,便是世系發生轉移。
「朕所求只一件,萬望你保全皇后,和朕的兩個女兒。」這便是聖人的要求。
亦安仍道,「陛下吉人天相……」不過亦安到底是應承了下來,「若真有萬一,我誓必保三位殿下周全。」
聖人輕咳一聲,便讓皇后傳召百官,以及安王世子到御前來。
這一回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聖人親口立宣宗皇帝之孫為繼承人。也是到了這一刻,百官才知道,原來這一位壓根兒就沒過繼出去。
十二月二十六,哲宗於太極宮病逝,年僅三十歲。
年僅十六的「安王世子」登基稱帝。
新帝登基,尊故皇后為莊毅皇后,仍奉養於宮中。
而在關於亦安的問題上,新帝卻和群臣槓上了。
新帝執意尊亦安為皇太后,群臣對此表示反對。
更有御史言,「若安王妃為太后,則安王置於何地?」總不能尊安王為太上皇吧?這不是亂套了嘛……
誰知新帝壓根兒不接這茬兒,直接道,「若不能尊奉嗣母,則吾孝道有虧,請於宗室中另擇大賢,以承君位。」
群臣都愣住了,玩兒流氓?都坐上這個位子了才說這話,您怎麼不早說呢?
不過老臣子們也發現,在這一點上,新帝和崇元帝,像了個十足十。不過崇元帝的倔強體現在其它方面,與今上稍有不同。
爭執到最後,還是亦安親自入宮勸解,這才告一段落。
最後新帝與雙方各退一步,若安王早於王妃離世,則在其後尊奉安王妃為皇太后。若安王妃早於安離世,則追尊為皇太后。
亦安:合著怎麼都躲不開這一回了是吧?
新帝登基的次年,亦安與安王正式移居安王府,亦安與安王日夜不離。為著新帝那句話,亦安日夜守著安王,生怕新帝派人偷偷把安王給噶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可誰知過了幾日,聖人的風寒未曾好轉,反而有愈發嚴重的趨勢。
十二月里,聖人意識幾近昏沉,太醫院集體守在太極宮。就怕一個不好,全家遭罪。
而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為皇后的太子妃卻一反常態,並沒有召亦安入宮幫襯。
十二月十四,聖人急召安王妃入宮。
亦安立刻入宮,宋尚食想攔,被亦安勸了回去。
「若真有萬一,越在御前的人越安全。」這是亦安的經驗之談。
太極宮,聖人罕見地清醒過來,只是面色十分青白,一點血色也沒有。
旁邊的一眾太醫也是面如死灰。
見亦安到了,皇后嘴唇微翕,到底沒有說話。
「陛下。」亦安率先行禮。
聖人面色青白,說話間也沒了往日的中氣十足。
屏退左右後,聖人身前只有亦安與皇后兩人。
聖人對亦安道,「朕不久辭天下,欲以宣宗皇帝之孫為新帝,繼承大統,安王妃以為如何。」聖人雖然看著氣色不好,但誰知道會不會吉人天相,緩過一口氣來。
亦安的回答很是謹慎,「殿下已為安王世子,且宗譜玉碟上亦已更改,這……」還不等亦安說完,聖人便輕輕搖了搖頭,從身下摸出一個匣子,遞給亦安。
亦安接過一看,頓時心神巨震!
匣子裡分明是世子的玉碟,上面記載其為先太孫之子,並非是安王世子……可嘉順郡主的玉碟確實改了……
障眼法?!
這世上能被稱為先太孫的,可不就只有多年前在瀛台落水的那一位?
亦安險些維持不住面上的情緒,只能答道,「聖人明鑑,我與安王已為世子請封,斷無它意。」這時候說這個其實沒什麼用,若聖人真的想要拿這個做文章,那亦安就是砧板上的魚肉,只能任人宰割。
幸好聖人這時候並沒有別的選擇,不然亦安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太極宮。
先聖人手段固然精妙,下的卻是明牌。唯一被蒙在鼓裡的只有亦安,或許還要再添上一個安王。
聖人既然能得到這個,那便說明這是先聖人留下的後手。
果然,只聽聖人虛弱地笑道,「父皇曾想永絕後患,被我勸住。如今看來,若當時行此事,便要擔上萬世惡名了……」聖人言語間一片唏噓。
亦安驚出一身冷汗,她是真不知道先聖人有這個打算。
看來這枚玉碟關鍵時候,竟然成了安王府的護身符。
「如今朕不久於人世,大位無人繼承。既然皇祖有這般遠見,朕也只能順天應命……」說到最後,聖人心裡還是有些不甘願的。
任誰千辛萬苦坐上皇位,卻發現臨了沒有繼承人,這無疑讓人難過。
今上只有兩個女兒,且年歲最大的不超過七歲。這天下轉轉悠悠,到底回到了文昭皇后一系。
恭王如今愈發想做個太平親王,只抓著內務府的差事,亦無男嗣。
聖人想把帝位傳給宣宗之孫,有一部分為的還是自己。
若傳給這位,他與皇后身後祭祀便可保全。若傳給旁系,小宗入繼大宗,便是世系發生轉移。
「朕所求只一件,萬望你保全皇后,和朕的兩個女兒。」這便是聖人的要求。
亦安仍道,「陛下吉人天相……」不過亦安到底是應承了下來,「若真有萬一,我誓必保三位殿下周全。」
聖人輕咳一聲,便讓皇后傳召百官,以及安王世子到御前來。
這一回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聖人親口立宣宗皇帝之孫為繼承人。也是到了這一刻,百官才知道,原來這一位壓根兒就沒過繼出去。
十二月二十六,哲宗於太極宮病逝,年僅三十歲。
年僅十六的「安王世子」登基稱帝。
新帝登基,尊故皇后為莊毅皇后,仍奉養於宮中。
而在關於亦安的問題上,新帝卻和群臣槓上了。
新帝執意尊亦安為皇太后,群臣對此表示反對。
更有御史言,「若安王妃為太后,則安王置於何地?」總不能尊安王為太上皇吧?這不是亂套了嘛……
誰知新帝壓根兒不接這茬兒,直接道,「若不能尊奉嗣母,則吾孝道有虧,請於宗室中另擇大賢,以承君位。」
群臣都愣住了,玩兒流氓?都坐上這個位子了才說這話,您怎麼不早說呢?
不過老臣子們也發現,在這一點上,新帝和崇元帝,像了個十足十。不過崇元帝的倔強體現在其它方面,與今上稍有不同。
爭執到最後,還是亦安親自入宮勸解,這才告一段落。
最後新帝與雙方各退一步,若安王早於王妃離世,則在其後尊奉安王妃為皇太后。若安王妃早於安離世,則追尊為皇太后。
亦安:合著怎麼都躲不開這一回了是吧?
新帝登基的次年,亦安與安王正式移居安王府,亦安與安王日夜不離。為著新帝那句話,亦安日夜守著安王,生怕新帝派人偷偷把安王給噶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