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呵,一屆民女?你可知她是誰?
你記得前陣子在相國寺火災身亡那位,前榮國公府嫡長媳麼?那民女,正是她的雙胞孿生姐妹,徐尚書流落在外,苦尋多年親女兒!」
「嘖嘖嘖,天底下竟有這麼巧的事兒?如此說來,那她便是朝廷三品要員之女,當朝狀元郎、及肅國公府嫡幼媳的親姐姐……這樣尊貴的出身,再加上有生下皇長子之功,這皇后確也是當得的。」
「你們一個個的,就光盯著權勢地位看,都是群俗不可耐之輩。你們怎得也不想想,為何皇上這些年不近女色,為何後宮嬪妃寥寥無幾……我聽說,是皇上一直對那民女久久不能忘懷……」
……
這些傳言,猶如空中亂飛的雞毛,抓不住,掃不盡,短短几日間,就通過來往商旅的嘴,傳到了祈朝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李秉稹思索良久後,想到的一箭三雕,應對外界幾近完美的說辭。
既著實了皇長子的存在。
又護住了徐溫雲的名聲,
且最後的最後,甚至維繫住了徐溫雲與母家的聯繫。
雖說還有些牽強之處,可只要鄭家眾人能捂住嘴,便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些傳聞,亦盡數傳入了臨華宮的麗妃耳中。其實在那母子二人回京之前,就算李秉稹離京別居,麗妃也曾有一絲妄念:或許皇上會有回頭那天,或許太後會使些手段,讓皇帝扭轉心意……
可現如今,所以一切都成了奢望。
麗妃不得不直面事實,為今後求條出路。欽天監已為帝後大典擇定了良辰吉日,就在半月之後。
其實但凡李秉稹與徐溫雲之間,有一絲縫隙可鑽,麗妃也勢必不會罷休。
可這近乎半年來,麗妃在旁打眼瞧著,二人顯然已是到無堅不摧,合為一體的存在。
想來祈朝偌大的後宮,就是母慈子孝,帝後相偕,其樂融融,一片和美之相……麗妃壓根沒有任何容身之處。
先不說徐溫雲能不能大度容下她,就算讓她頂著妃嬪的頭銜,在旁眼睜睜看著他們二人恩愛無雙,白頭偕老,她心中也是不甘願的。
按照皇帝的心性,待騰出手來,遲早都是要處置她,與其做只待宰羔羊,她寧願自己主動掌握命運。
太後老奸巨猾,不好說話。
李秉稹不留情面,說一不二。
依麗妃看來,他們都不是好相與之人,所以她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徐溫雲身上。
身為嬪妃,麗妃未經允許,不得出宮,好在她得知三日後,相國寺的主持會帶領高僧做場法事,而徐溫雲會以皇長子生母的身份出席祈福。
那日至關重要,幾乎決定了她此生的定局。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日後。
相國寺內, 高杖上懸掛著寫滿了經符的幡幔,空氣中充斥著木檀燭香味,耳邊傳來遠處僧人祝禱的聲音……
太後是信佛之人, 之所以迫不及待舉辦這場法事,原因有三。
一則,皇族血脈之事耽擱不得,太後早就想在辰哥兒認祖歸宗前,藉機讓高僧們給孩子驅驅邪崇。
二則,現在祈朝百姓的眼中, 之前榮國公府嫡長媳徐溫雲已死。
而她現在更頭換面, 改名為徐聞惠,是徐興平當年流落在外的雙胎女兒之一, 於情於理,都要來相國寺祭奠亡母與胞姐。
其三, 因為之前在相國寺布置的火災,多少牽連了些無辜, 雖說沒有鬧出人命,可也有好幾個女眷因此受傷。
那些實非太後所願, 先是以朝廷名義對那些女眷們多有補償,也多少有點想借這場法事向上蒼贖罪的意味。
……
太後年事已高,自從麗妃入宮以後, 執掌六宮內務之權,就全都交到了麗妃手上, 這場盛大隆重的法事, 自然也是由她來打理的。
今日是個好天氣, 諸多事宜推進的都格外順利,再加上麗妃確是侍奉周到的細心人, 出宮這一路都讓太後很順心。
太後跪在佛前的蒲團上,誠心誠意念了三五遍經後,人就乏累了,被蘇嬤嬤攙扶著,去了專供貴客的休憩之所。
而辰哥兒這頭,參加完高僧們的祝禱儀式後,就吵嚷著要同小沙彌去後山摘果子,徐溫雲無法,只得讓乳母跟著去了……
這一切打理妥當後,徐溫雲原想去後廚,親自下廚給太後做幾道拿手素菜,此時個宮婢來到身前,恭敬說道。
「雲夫人,麗妃娘娘求見。」
通常來說,即將就要執掌鳳印,登上皇后寶座之人,多少都會對後宮的其他嬪妃心生忌憚。
可或是因知李秉稹心中只有自己,麗妃對她來說並無威脅,且又知曉二人從未有過夫妻之實……所以徐溫雲對麗妃,並無惡意。
且甚至還有些憐憫與感激之情。
憐憫在於:在她眼中,麗妃如今的處境,與她當年嫁給鄭明存,在榮國公府當嫡長媳時別無二般,甚至還要更淒涼幾分。
同樣是高嫁。
同樣是沒有魚水之歡,可於她來說,鄭明存是被動不舉;而對麗妃來說,李秉稹甚至是主動遠離。<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你記得前陣子在相國寺火災身亡那位,前榮國公府嫡長媳麼?那民女,正是她的雙胞孿生姐妹,徐尚書流落在外,苦尋多年親女兒!」
「嘖嘖嘖,天底下竟有這麼巧的事兒?如此說來,那她便是朝廷三品要員之女,當朝狀元郎、及肅國公府嫡幼媳的親姐姐……這樣尊貴的出身,再加上有生下皇長子之功,這皇后確也是當得的。」
「你們一個個的,就光盯著權勢地位看,都是群俗不可耐之輩。你們怎得也不想想,為何皇上這些年不近女色,為何後宮嬪妃寥寥無幾……我聽說,是皇上一直對那民女久久不能忘懷……」
……
這些傳言,猶如空中亂飛的雞毛,抓不住,掃不盡,短短几日間,就通過來往商旅的嘴,傳到了祈朝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李秉稹思索良久後,想到的一箭三雕,應對外界幾近完美的說辭。
既著實了皇長子的存在。
又護住了徐溫雲的名聲,
且最後的最後,甚至維繫住了徐溫雲與母家的聯繫。
雖說還有些牽強之處,可只要鄭家眾人能捂住嘴,便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些傳聞,亦盡數傳入了臨華宮的麗妃耳中。其實在那母子二人回京之前,就算李秉稹離京別居,麗妃也曾有一絲妄念:或許皇上會有回頭那天,或許太後會使些手段,讓皇帝扭轉心意……
可現如今,所以一切都成了奢望。
麗妃不得不直面事實,為今後求條出路。欽天監已為帝後大典擇定了良辰吉日,就在半月之後。
其實但凡李秉稹與徐溫雲之間,有一絲縫隙可鑽,麗妃也勢必不會罷休。
可這近乎半年來,麗妃在旁打眼瞧著,二人顯然已是到無堅不摧,合為一體的存在。
想來祈朝偌大的後宮,就是母慈子孝,帝後相偕,其樂融融,一片和美之相……麗妃壓根沒有任何容身之處。
先不說徐溫雲能不能大度容下她,就算讓她頂著妃嬪的頭銜,在旁眼睜睜看著他們二人恩愛無雙,白頭偕老,她心中也是不甘願的。
按照皇帝的心性,待騰出手來,遲早都是要處置她,與其做只待宰羔羊,她寧願自己主動掌握命運。
太後老奸巨猾,不好說話。
李秉稹不留情面,說一不二。
依麗妃看來,他們都不是好相與之人,所以她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徐溫雲身上。
身為嬪妃,麗妃未經允許,不得出宮,好在她得知三日後,相國寺的主持會帶領高僧做場法事,而徐溫雲會以皇長子生母的身份出席祈福。
那日至關重要,幾乎決定了她此生的定局。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三日後。
相國寺內, 高杖上懸掛著寫滿了經符的幡幔,空氣中充斥著木檀燭香味,耳邊傳來遠處僧人祝禱的聲音……
太後是信佛之人, 之所以迫不及待舉辦這場法事,原因有三。
一則,皇族血脈之事耽擱不得,太後早就想在辰哥兒認祖歸宗前,藉機讓高僧們給孩子驅驅邪崇。
二則,現在祈朝百姓的眼中, 之前榮國公府嫡長媳徐溫雲已死。
而她現在更頭換面, 改名為徐聞惠,是徐興平當年流落在外的雙胎女兒之一, 於情於理,都要來相國寺祭奠亡母與胞姐。
其三, 因為之前在相國寺布置的火災,多少牽連了些無辜, 雖說沒有鬧出人命,可也有好幾個女眷因此受傷。
那些實非太後所願, 先是以朝廷名義對那些女眷們多有補償,也多少有點想借這場法事向上蒼贖罪的意味。
……
太後年事已高,自從麗妃入宮以後, 執掌六宮內務之權,就全都交到了麗妃手上, 這場盛大隆重的法事, 自然也是由她來打理的。
今日是個好天氣, 諸多事宜推進的都格外順利,再加上麗妃確是侍奉周到的細心人, 出宮這一路都讓太後很順心。
太後跪在佛前的蒲團上,誠心誠意念了三五遍經後,人就乏累了,被蘇嬤嬤攙扶著,去了專供貴客的休憩之所。
而辰哥兒這頭,參加完高僧們的祝禱儀式後,就吵嚷著要同小沙彌去後山摘果子,徐溫雲無法,只得讓乳母跟著去了……
這一切打理妥當後,徐溫雲原想去後廚,親自下廚給太後做幾道拿手素菜,此時個宮婢來到身前,恭敬說道。
「雲夫人,麗妃娘娘求見。」
通常來說,即將就要執掌鳳印,登上皇后寶座之人,多少都會對後宮的其他嬪妃心生忌憚。
可或是因知李秉稹心中只有自己,麗妃對她來說並無威脅,且又知曉二人從未有過夫妻之實……所以徐溫雲對麗妃,並無惡意。
且甚至還有些憐憫與感激之情。
憐憫在於:在她眼中,麗妃如今的處境,與她當年嫁給鄭明存,在榮國公府當嫡長媳時別無二般,甚至還要更淒涼幾分。
同樣是高嫁。
同樣是沒有魚水之歡,可於她來說,鄭明存是被動不舉;而對麗妃來說,李秉稹甚至是主動遠離。<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