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頁
宋時是基層官二代出身,接待領導的酒桌小能手,不動聲色地替自家師兄擋了酒,一人就喝得朝中這些清流官眼紅面赤,握著他們的手涕淚漣漣:「你二人在外須當保重身體,定要平安回來。」
這是自然,謝老領導關心。
「北方多風沙、南方多瘴役,二子在外宜多珍重,不可強近荒山幽嶺。」
不要緊,他們其實早買了地質礦產地圖,太危險的地方不靠近,只畫圖就是。
……
「二位大人恩深愛重,進退與共,為情之一字可拋官去職,踏遍青山,實是我輩有情人的楷模。此事我等回去必定照實寫進書中,叫世人皆得見你二人的深情!」
嗯?這位作者的關注點是不是歪了?怎麼又要出他們的書了,不能先問問他們這大活人再寫麼?
宋時喝到後頭,聽到的肺腑之言越來越花樣繁多,聽得他臉色通紅,眉心緊皺,一副簡直不想跟這些都察御史們喝下去的模樣。但久後他在市面上見到最新版的桓宋故事書時,還是偷偷地買了好幾本,裝在布包里捎回家看。
一個人看還是兩個人看,看完以後如何議論點評模仿……就不足外人道了。
這一年冬盡時,他們便踏遍了京郊遠近山河,獻上了第一卷 《大鄭礦產輿圖志》。轉年開春不久,他們便收拾行裝前往天津,由近及遠踏遍大鄭河山……
第289章 正文完結
無官一身輕。
離開中樞後的日子簡直說不出的輕鬆愉快。
他們兩人也不打算憑地質礦產地圖重入朝廷,因此行程安排得並不十分緊湊:
寒暑假懶怠出門, 便留在家裡寫寫論文, 幫他爹帶帶學生。而那學校里後來又有漢中府一道回來的女先生應聘, 他們不過有一搭無一搭地教著,也並不很占身子。
天氣好時便乘車船往外省去, 有時信馬游韁走到風景佳處,便可對景吟詠流連一番。遇上當地有傳唱宋桓故事的,他們兩人聽著有不對的地方, 還會將自己寫的遊記留下幾篇, 叫人照著修改。
哪怕是在交通、住宿、餐飲條件都不怎麼好的古代, 旅遊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不知多少名山大川間留下了三元餅、桓侯面之類小吃;不知多少山水幽佳處留下了宋桓碑、桓宋亭之類的人工景點;更不知多少憑藉少許化學知識賣藥煉銀的騙子送進當地官府……
因他們還頂著御史、翰林官銜,出京後也被地方官府當作半個欽差招待, 出入有人接車送, 比他們自己做地方官時招待天使的待遇也差不多了。
或許因為他們不是來查點學校、官倉、賦稅的御史, 還擅長做地方民政, 各地官員要求他們指點為政富民之道,待他們倒像是學生乍遇名師, 百聽百信。
宋時腦中藏著各地五百年後的地質礦產地圖, 胸中更藏著五百年後的國內游線路和各地特產的旅遊紀念品, 能精準地指點各地官府做實業:
大港的油田、邯鄲的鐵礦、唐山的煤炭、薊鎮的磷礦……僅北直隸一地物產就足以建起一個可以供應各府的工業圈。再往遠處更有河南的錳礦、山陝的煤鐵油汽、江西的鎢礦、湖南的錫、汞……
宋時在外指點江山, 桓凌就在家帶帶官學校和民辦教育機構的師生, 給他備衣食、車轎、摺疊陽傘、乾濕手巾……照顧得妥妥帖帖,無微不至,任誰看了也要贊一聲「舉案齊眉」。
眾御史在京里辛辛苦苦寫文改戲, 將二人的關係昭示天下,然而這兩人在外轉一圈,地方小報和瓦舍勾欄里說唱的新篇就足以淹末那些名家之作。
宋時翻著早上熱騰騰新送來的小報,笑吟吟地勾了桓凌一眼:「做名人可真不容易,動輒就上報紙,就有人拿你編故事,還不用心查查真相,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趕明兒咱們得去跟本地官宦們說一聲……」
早先不覺得,自從跟褚、馬二長史坦白過一回後,他就有點兒喜歡上了別人知道他們婚內關係時那種三觀盡碎的神情。
嘖嘖嘖,都怪小師兄太賢惠,不然怎麼老給他跟人解釋的機會呢?
桓凌掃過一眼報紙,也笑道:「這可不是我的過錯,我不替你打點他們也要這麼寫,誰叫我師弟是天下無雙的三元才子呢?我若是天天巴著你照顧我,那些人更不知能寫到哪裡去了。」
別人愛怎麼寫怎麼寫吧。比起坐在書房裡等著宋時端茶倒水、紅袖添香,他倒更喜歡把師弟抱在懷裡,親自照顧得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們時官兒是做大事的人,家務瑣事和外人的一點流言蜚語,何必入他的耳呢?
桓凌張開雙臂,寬容的一笑:「時官兒坐過來,三哥給你念報。」想聽什麼三哥就能念什麼,不必管報上寫的那些亂七八糟。
宋叔叔兩世為人,心理年齡大,最懂得照顧年輕人的情緒,便順著桓凌的心思偎進他懷裡,雙眸微闔,聽他用低沉溫柔的聲音讀著不知是本地學子寫的還是他臨時改的文章。
他的臉頰倚在桓凌肩上,稍一抬眼便能看到小師兄喉結輕動,感受到自己倚著的肩膀和胸膛肌肉細微的顫動。他雙臂合攏翻報紙頁的動作一次次將這擁抱變得更深,紙頁划過衣袖的聲音更是悉悉瑣瑣地響進人心裡,倒是將他讀的那些不知真假的故事淡化成了背景音。
他們自己的日子比任誰寫的故事都好,何必再聽別人編的?
這是自然,謝老領導關心。
「北方多風沙、南方多瘴役,二子在外宜多珍重,不可強近荒山幽嶺。」
不要緊,他們其實早買了地質礦產地圖,太危險的地方不靠近,只畫圖就是。
……
「二位大人恩深愛重,進退與共,為情之一字可拋官去職,踏遍青山,實是我輩有情人的楷模。此事我等回去必定照實寫進書中,叫世人皆得見你二人的深情!」
嗯?這位作者的關注點是不是歪了?怎麼又要出他們的書了,不能先問問他們這大活人再寫麼?
宋時喝到後頭,聽到的肺腑之言越來越花樣繁多,聽得他臉色通紅,眉心緊皺,一副簡直不想跟這些都察御史們喝下去的模樣。但久後他在市面上見到最新版的桓宋故事書時,還是偷偷地買了好幾本,裝在布包里捎回家看。
一個人看還是兩個人看,看完以後如何議論點評模仿……就不足外人道了。
這一年冬盡時,他們便踏遍了京郊遠近山河,獻上了第一卷 《大鄭礦產輿圖志》。轉年開春不久,他們便收拾行裝前往天津,由近及遠踏遍大鄭河山……
第289章 正文完結
無官一身輕。
離開中樞後的日子簡直說不出的輕鬆愉快。
他們兩人也不打算憑地質礦產地圖重入朝廷,因此行程安排得並不十分緊湊:
寒暑假懶怠出門, 便留在家裡寫寫論文, 幫他爹帶帶學生。而那學校里後來又有漢中府一道回來的女先生應聘, 他們不過有一搭無一搭地教著,也並不很占身子。
天氣好時便乘車船往外省去, 有時信馬游韁走到風景佳處,便可對景吟詠流連一番。遇上當地有傳唱宋桓故事的,他們兩人聽著有不對的地方, 還會將自己寫的遊記留下幾篇, 叫人照著修改。
哪怕是在交通、住宿、餐飲條件都不怎麼好的古代, 旅遊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不知多少名山大川間留下了三元餅、桓侯面之類小吃;不知多少山水幽佳處留下了宋桓碑、桓宋亭之類的人工景點;更不知多少憑藉少許化學知識賣藥煉銀的騙子送進當地官府……
因他們還頂著御史、翰林官銜,出京後也被地方官府當作半個欽差招待, 出入有人接車送, 比他們自己做地方官時招待天使的待遇也差不多了。
或許因為他們不是來查點學校、官倉、賦稅的御史, 還擅長做地方民政, 各地官員要求他們指點為政富民之道,待他們倒像是學生乍遇名師, 百聽百信。
宋時腦中藏著各地五百年後的地質礦產地圖, 胸中更藏著五百年後的國內游線路和各地特產的旅遊紀念品, 能精準地指點各地官府做實業:
大港的油田、邯鄲的鐵礦、唐山的煤炭、薊鎮的磷礦……僅北直隸一地物產就足以建起一個可以供應各府的工業圈。再往遠處更有河南的錳礦、山陝的煤鐵油汽、江西的鎢礦、湖南的錫、汞……
宋時在外指點江山, 桓凌就在家帶帶官學校和民辦教育機構的師生, 給他備衣食、車轎、摺疊陽傘、乾濕手巾……照顧得妥妥帖帖,無微不至,任誰看了也要贊一聲「舉案齊眉」。
眾御史在京里辛辛苦苦寫文改戲, 將二人的關係昭示天下,然而這兩人在外轉一圈,地方小報和瓦舍勾欄里說唱的新篇就足以淹末那些名家之作。
宋時翻著早上熱騰騰新送來的小報,笑吟吟地勾了桓凌一眼:「做名人可真不容易,動輒就上報紙,就有人拿你編故事,還不用心查查真相,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趕明兒咱們得去跟本地官宦們說一聲……」
早先不覺得,自從跟褚、馬二長史坦白過一回後,他就有點兒喜歡上了別人知道他們婚內關係時那種三觀盡碎的神情。
嘖嘖嘖,都怪小師兄太賢惠,不然怎麼老給他跟人解釋的機會呢?
桓凌掃過一眼報紙,也笑道:「這可不是我的過錯,我不替你打點他們也要這麼寫,誰叫我師弟是天下無雙的三元才子呢?我若是天天巴著你照顧我,那些人更不知能寫到哪裡去了。」
別人愛怎麼寫怎麼寫吧。比起坐在書房裡等著宋時端茶倒水、紅袖添香,他倒更喜歡把師弟抱在懷裡,親自照顧得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們時官兒是做大事的人,家務瑣事和外人的一點流言蜚語,何必入他的耳呢?
桓凌張開雙臂,寬容的一笑:「時官兒坐過來,三哥給你念報。」想聽什麼三哥就能念什麼,不必管報上寫的那些亂七八糟。
宋叔叔兩世為人,心理年齡大,最懂得照顧年輕人的情緒,便順著桓凌的心思偎進他懷裡,雙眸微闔,聽他用低沉溫柔的聲音讀著不知是本地學子寫的還是他臨時改的文章。
他的臉頰倚在桓凌肩上,稍一抬眼便能看到小師兄喉結輕動,感受到自己倚著的肩膀和胸膛肌肉細微的顫動。他雙臂合攏翻報紙頁的動作一次次將這擁抱變得更深,紙頁划過衣袖的聲音更是悉悉瑣瑣地響進人心裡,倒是將他讀的那些不知真假的故事淡化成了背景音。
他們自己的日子比任誰寫的故事都好,何必再聽別人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