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正常人或多或少該謙虛一下,但徐寧能是一般人麼?她只微微一笑,「臣妾也這麼覺得。」
鄧太后更樂呵了。
未幾,門口侍從來報,靜王殿下求見。
鄧太后促狹朝她擠擠眼,「人家滿心牽掛,快去罷。」
儘管老五規規矩矩要來請安,可鄧太后能是那煞風景的人麼?她也年輕過,很知道這種時候小兩口有說不完的話。
徐寧也不忸怩,「那臣妾明日再過來。」
春宵苦短日高起,怕是沒那麼容易,鄧太后望著桌上僅剩的一小碟蜜餞,微微嘆氣,自己得省著吃了。
齊恆果然在門外站著,沒有沾血,也看不出刀劍之類的外傷。
但徐寧還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量個仔細,令他有種被剝光的錯覺,忍不住咳了咳,「回去再看,這會兒不是時候。」
徐寧會過意來,俏臉緋紅,誰跟你說這個,老不害臊!
在皇祖母面前膩歪有失禮數,等回去細細算帳。
車駕已經備好,乃景德帝親自指派的步輦,藩王規矩進宮不許乘車,如此破例,可見厚愛。
齊恆不是那等彆扭小家子氣,父皇所賞,他坦然領受便是——論做戲,沒有比吳王更會矯飾的了,想必皇帝已嘗夠教訓。
徐寧也得以跟著風光一回,但是轎子太高,總令她提心弔膽,有摔下來的風險,難為太監們健步如飛還能穩穩噹噹,果真術業有專攻。
她忽然想起,「貴妃娘娘呢?」
不知道救出來沒有,論理,她也該去敘個舊的。
這就牽扯到另一個話題了,齊恆長長嘆口氣。吳王突然發病半身不遂,他那些死士沒了號令,自然無須再要挾人質,早就齊齊引頸就戮——不愧是訓練有素,一旦事破便即自裁,絕不給主子添半點麻煩。
好在兩名妖道以及那個暗中報信的內侍已足夠將吳王定罪了。
溫貴妃心緒欠佳,又不肯讓太醫來診脈,推稱身子乏倦便回宮休息去了,誰都不見。
徐寧一聽便知道被皇帝傷透了心,好歹枕畔夫妻多年,能不怪麼?當時那種情況,景德帝居然毫無猶豫要犧牲她,實在令人齒冷。
齊恆倒覺得情有可原,父皇天縱英明,想必是權宜之計。人質之所以能成為人質,正因其分量若何,皇帝稍稍軟弱點兒,豈非正中了吳王下懷?還不知如何得寸進尺。
為大局考慮,父皇也得裝得無情點兒。
徐寧瞪著眼,「如此說來,換成我你也一樣囉?」
齊恆坦坦然,「一樣。」
不過他與父皇不同,若阿寧真箇玉碎,他也不會獨活——生同衾,死同穴,這是他曾經對她說過的。
徐寧無言,果然他倆價值觀還是有些微差異。
齊恆身上有屬於古人的浪漫情懷,覺得山無陵天地合是對愛情最高的讚美;徐寧不同,她承認情愛十分可貴,但,並不屬於她人生的唯一。
幸好,齊恆是她的唯一,因此無傷大雅。
往後輝煌燦爛的人生路,他們將肩並肩走下去。
吳王這個將京城攪得滿城風雨的罪魁禍首,原本應當收監的,但既然他已經遭到天罰,且是完全行動不便,那便無法下獄了。景德帝只將其幽禁府中,派太醫好好診治——太醫們都很識相,吳王這種情形,當然是繼續躺著為宜,左右保他不死就夠了。
連爵位都沒削,只是後代還能否承襲就很難說了。
吳王妃並不在意這個,但她渴望能與丈夫和離。很可惜,景德帝是個老古板,不許宗室出現這等醜聞,且吳王一倒你就做鳥獸散,豈非太過寡情?妻賢夫禍少,說不得景德帝也有些遷怒兒媳婦的意思。
這世上本就沒絕對的公道可言。
徐寧從中斡旋,幫二嫂爭取到獨居一院的權力,好歹清靜些,不必天天伺候病人。
吳王妃臉頰消瘦,精神卻還尚可,只輕輕向徐寧喟嘆,「早知如此,就該留在晉州。」
剛就藩時她跟吳王還是有過一段恩愛光景的,興許同在異鄉為異客,只能抱團取暖。可惜歲月靜好抵不過坐擁天下的野心。
徐寧道:「等阿寶到了快開蒙的歲數,我再向母后求情,那時或許便好說話了。」
景德帝已經鬆口,欲立溫氏為繼後。既然決定讓齊恆為儲,那麼於情於理,先明確嫡長是最好的。
先前便是做得不夠細緻,才讓人鑽了空子,皇貴妃到底也只是妃嬪之首,分量遠不及一國之後來得重要,亦無力探討政事,以致吳王一旦發難,便毫無還手之力——太子已經被放出來了,奪其名號,只稱安國公,但恰如之前所言,神智似有些不正常,陳皇貴妃自請廢為庶人,去兒子府上照料,寒度餘生或許才是最好的自保。
雖是被人利用,可若不是婪取太過,請來仙師煉丹討好皇帝,又怎會釀出後來那些風波?
一切仿佛塵埃落定,只溫貴妃有些反常,她遲遲不肯接下鳳印,連內務府送的冊封大典要用的九鳳翟衣也給原封不動退回。
眾人琢磨著溫貴妃要學古賢妃那般三請三辭?可皇帝開恩許她為後已屬破例,再一辭指不定就收回成命了。<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鄧太后更樂呵了。
未幾,門口侍從來報,靜王殿下求見。
鄧太后促狹朝她擠擠眼,「人家滿心牽掛,快去罷。」
儘管老五規規矩矩要來請安,可鄧太后能是那煞風景的人麼?她也年輕過,很知道這種時候小兩口有說不完的話。
徐寧也不忸怩,「那臣妾明日再過來。」
春宵苦短日高起,怕是沒那麼容易,鄧太后望著桌上僅剩的一小碟蜜餞,微微嘆氣,自己得省著吃了。
齊恆果然在門外站著,沒有沾血,也看不出刀劍之類的外傷。
但徐寧還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量個仔細,令他有種被剝光的錯覺,忍不住咳了咳,「回去再看,這會兒不是時候。」
徐寧會過意來,俏臉緋紅,誰跟你說這個,老不害臊!
在皇祖母面前膩歪有失禮數,等回去細細算帳。
車駕已經備好,乃景德帝親自指派的步輦,藩王規矩進宮不許乘車,如此破例,可見厚愛。
齊恆不是那等彆扭小家子氣,父皇所賞,他坦然領受便是——論做戲,沒有比吳王更會矯飾的了,想必皇帝已嘗夠教訓。
徐寧也得以跟著風光一回,但是轎子太高,總令她提心弔膽,有摔下來的風險,難為太監們健步如飛還能穩穩噹噹,果真術業有專攻。
她忽然想起,「貴妃娘娘呢?」
不知道救出來沒有,論理,她也該去敘個舊的。
這就牽扯到另一個話題了,齊恆長長嘆口氣。吳王突然發病半身不遂,他那些死士沒了號令,自然無須再要挾人質,早就齊齊引頸就戮——不愧是訓練有素,一旦事破便即自裁,絕不給主子添半點麻煩。
好在兩名妖道以及那個暗中報信的內侍已足夠將吳王定罪了。
溫貴妃心緒欠佳,又不肯讓太醫來診脈,推稱身子乏倦便回宮休息去了,誰都不見。
徐寧一聽便知道被皇帝傷透了心,好歹枕畔夫妻多年,能不怪麼?當時那種情況,景德帝居然毫無猶豫要犧牲她,實在令人齒冷。
齊恆倒覺得情有可原,父皇天縱英明,想必是權宜之計。人質之所以能成為人質,正因其分量若何,皇帝稍稍軟弱點兒,豈非正中了吳王下懷?還不知如何得寸進尺。
為大局考慮,父皇也得裝得無情點兒。
徐寧瞪著眼,「如此說來,換成我你也一樣囉?」
齊恆坦坦然,「一樣。」
不過他與父皇不同,若阿寧真箇玉碎,他也不會獨活——生同衾,死同穴,這是他曾經對她說過的。
徐寧無言,果然他倆價值觀還是有些微差異。
齊恆身上有屬於古人的浪漫情懷,覺得山無陵天地合是對愛情最高的讚美;徐寧不同,她承認情愛十分可貴,但,並不屬於她人生的唯一。
幸好,齊恆是她的唯一,因此無傷大雅。
往後輝煌燦爛的人生路,他們將肩並肩走下去。
吳王這個將京城攪得滿城風雨的罪魁禍首,原本應當收監的,但既然他已經遭到天罰,且是完全行動不便,那便無法下獄了。景德帝只將其幽禁府中,派太醫好好診治——太醫們都很識相,吳王這種情形,當然是繼續躺著為宜,左右保他不死就夠了。
連爵位都沒削,只是後代還能否承襲就很難說了。
吳王妃並不在意這個,但她渴望能與丈夫和離。很可惜,景德帝是個老古板,不許宗室出現這等醜聞,且吳王一倒你就做鳥獸散,豈非太過寡情?妻賢夫禍少,說不得景德帝也有些遷怒兒媳婦的意思。
這世上本就沒絕對的公道可言。
徐寧從中斡旋,幫二嫂爭取到獨居一院的權力,好歹清靜些,不必天天伺候病人。
吳王妃臉頰消瘦,精神卻還尚可,只輕輕向徐寧喟嘆,「早知如此,就該留在晉州。」
剛就藩時她跟吳王還是有過一段恩愛光景的,興許同在異鄉為異客,只能抱團取暖。可惜歲月靜好抵不過坐擁天下的野心。
徐寧道:「等阿寶到了快開蒙的歲數,我再向母后求情,那時或許便好說話了。」
景德帝已經鬆口,欲立溫氏為繼後。既然決定讓齊恆為儲,那麼於情於理,先明確嫡長是最好的。
先前便是做得不夠細緻,才讓人鑽了空子,皇貴妃到底也只是妃嬪之首,分量遠不及一國之後來得重要,亦無力探討政事,以致吳王一旦發難,便毫無還手之力——太子已經被放出來了,奪其名號,只稱安國公,但恰如之前所言,神智似有些不正常,陳皇貴妃自請廢為庶人,去兒子府上照料,寒度餘生或許才是最好的自保。
雖是被人利用,可若不是婪取太過,請來仙師煉丹討好皇帝,又怎會釀出後來那些風波?
一切仿佛塵埃落定,只溫貴妃有些反常,她遲遲不肯接下鳳印,連內務府送的冊封大典要用的九鳳翟衣也給原封不動退回。
眾人琢磨著溫貴妃要學古賢妃那般三請三辭?可皇帝開恩許她為後已屬破例,再一辭指不定就收回成命了。<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