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他瞧了眼敢怒不敢言鵪鶉似的風溯南,忍不住笑道:「都到這個地步了,小策還能讓他折騰出什麼風浪來,安心瞧著。」
確實如此。
林書俞不肯老實,不僅是楚策,連梅庚也早早猜到。
此人雖擅隱忍卻實存傲骨,都已是窮途末路卻連自盡都不曾有過,最後的體面不給自己留,那便是另有意圖。
刑場鬧哄哄,監斬官不予理會,下令行刑。
腰斬之刑,犯人並非立即斷氣,故此林書俞氣息奄奄倒在血泊中時,監斬的刑部尚書辛止站起身,手持卷宗,事無巨細地將林書俞這些年做過的事高聲讀起來。
毒殺親弟。
虐殺兄長。
太原屠城。
樁樁件件狠毒到令人髮指。
而鬧事喊冤的洛陰教眾已被禁軍拖走,百姓面面相覷,方才的動搖與惻隱之心此刻煙消雲散,再瞧向尚未斷氣的林書俞時,眼裡便只剩痛恨鄙夷與厭惡。
林書俞臨死前的最後一條毒計,再次付諸東流,死不瞑目。
直至他咽了氣,梅庚才收回漠然的眼神,低低地笑了一聲。
風溯南尚未從震驚與解氣中回神,下意識問了一句:「你們早就知道他會鬧這一出?」
「並未。」梅庚放下了茶盞,「早做準備罷了。」
林書俞小心謹慎,也正因如此,他對自己千般小心的計謀極其自信。
他恰恰輸在這一點。
無論是梅庚還是楚策,都明白未知便是無限可能,任何一場局都有可能會輸——所以他們比林書俞更小心謹慎。
總算親眼瞧著心腹大患死的不能再死,梅庚理了理袖袍便欲起身,卻被虞易輕聲喚住:「梅庚,勞你帶句話給他,我很抱歉。」
梅庚頓了頓,「他並未怪你。」
事實上,楚策壓根沒拿那當回事。
虞易嘆了口氣,「那也是要說的。」
風溯南知道他們說的是哪回事,當時梅庚的死訊傳回永安,楚策除了轟轟烈烈地辦了一場喪事,生怕旁人不知西平王死了似的,便只剩無動於衷。
太過冷靜,便顯得冷血無情。
「哎,你也是。」風溯南睨了眼西平王,「那麼重要的事只告訴陛下,也不同我們說,小爺還以為你真死了呢。」
梅庚想起匆忙在烏木簪刻上的兩個字,輕笑一聲:「他也不知我還活著。」
為不打草驚蛇,他不敢留下任何馬腳,意味不明的兩個字,換做是他,誰知道是臨死前的訣別,還是並未死的暗示。
從小策先是生氣後是委屈的態度,可見他是真怕了。
風溯南和虞易都是一怔,卻見梅庚眼底滿溢著柔和,輕聲慢語:「他是大楚的皇,怎能容旁人瞧見狼狽。」
他的小策,可以在他面前委屈難過,哭泣落淚,但在萬千百姓與滿朝文武面前,他先是楚皇,後是楚策。
——
北方部族與西北部族戰事未歇,但楚軍已然占據優勢,取勝指日可待。
逆賊之首伏法次日,因救駕而受傷的西平王上了早朝,一身雲水藍的朝服,給人蕭蕭疏疏的清冷感,並未戴冠,而是以一支普通到堪稱粗糙的烏木簪挽了發。
於文武百官雖好奇,卻沒人敢問。
笑話,便是西平王不穿朝服來上朝,恐怕也無人說個不是。
誰料龍椅上已經深不可測許久了的陛下慢條斯理地道了句:「西平王發間烏木簪頗為別致。」
「啊。」梅庚微挑了眉,笑道:「回陛下,此乃內子所贈。」
「原來如此。」楚策煞有介事地應一聲。
彼此相視一笑,生出無限繾綣。
文武百官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所以西平王那支烏木簪是陛下送的?
以陛下如今權勢,何以會送這麼個寒磣東西,再深思片刻,便猜得出來——這是陛下親手做的!
窺探到真相的各位大人都有些麻木。
身為大楚天子與一方藩王,如此堂而皇之光明正大且大膽地示愛,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了。
永安的三月乍暖還寒,楚策忙於政務,梅庚本欲請旨去西北陣前,早日滅了禍患也好讓心上人輕鬆些,誰知人還未走,便被還不滿四月的楚鈺絆住腳步。
自產子後,段玉錦元氣大傷,整日靠著湯藥續命,而楚鈺也好不到哪去,再如何金貴的養著,到底還是沒躲過去。
楚鈺病了。
段玉錦這個生母受不得刺激,直接暈死過去,照料小太子的任務便落在了楚策這個皇兄身上,天子分身乏術,便將西平王一同扯上,兩個大男人一個處理政務,另一個便抱著又軟又小的楚鈺哄,餵藥照料親力親為。
襁褓嬰兒這一場病,高熱不退,太醫院的太醫們跪了滿地,束手無策,異口同聲:「怕是不成了。」
因這一句話,楚策窩在西平王懷裡哭了一場,又沉默不語地抱起了小皇弟。
梅庚看得出,楚策待這個幼弟真心實意。
所幸楚鈺活了下來。
那日天光晴好,爍日高懸,北方傳來捷報,夷族王自盡,北方盡歸大楚,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瀕死的楚鈺退了燒。
楚策當即將先前冊封太子的詔書昭告天下。
朝野又是一片譁然。
朝臣們再次窺見真相,極少數守舊派幾次欲撞柱死諫,為首者便是御史中丞,稱太子病弱難堪大用,跪求陛下收回旨意,收納嬪妃,開枝散葉。
確實如此。
林書俞不肯老實,不僅是楚策,連梅庚也早早猜到。
此人雖擅隱忍卻實存傲骨,都已是窮途末路卻連自盡都不曾有過,最後的體面不給自己留,那便是另有意圖。
刑場鬧哄哄,監斬官不予理會,下令行刑。
腰斬之刑,犯人並非立即斷氣,故此林書俞氣息奄奄倒在血泊中時,監斬的刑部尚書辛止站起身,手持卷宗,事無巨細地將林書俞這些年做過的事高聲讀起來。
毒殺親弟。
虐殺兄長。
太原屠城。
樁樁件件狠毒到令人髮指。
而鬧事喊冤的洛陰教眾已被禁軍拖走,百姓面面相覷,方才的動搖與惻隱之心此刻煙消雲散,再瞧向尚未斷氣的林書俞時,眼裡便只剩痛恨鄙夷與厭惡。
林書俞臨死前的最後一條毒計,再次付諸東流,死不瞑目。
直至他咽了氣,梅庚才收回漠然的眼神,低低地笑了一聲。
風溯南尚未從震驚與解氣中回神,下意識問了一句:「你們早就知道他會鬧這一出?」
「並未。」梅庚放下了茶盞,「早做準備罷了。」
林書俞小心謹慎,也正因如此,他對自己千般小心的計謀極其自信。
他恰恰輸在這一點。
無論是梅庚還是楚策,都明白未知便是無限可能,任何一場局都有可能會輸——所以他們比林書俞更小心謹慎。
總算親眼瞧著心腹大患死的不能再死,梅庚理了理袖袍便欲起身,卻被虞易輕聲喚住:「梅庚,勞你帶句話給他,我很抱歉。」
梅庚頓了頓,「他並未怪你。」
事實上,楚策壓根沒拿那當回事。
虞易嘆了口氣,「那也是要說的。」
風溯南知道他們說的是哪回事,當時梅庚的死訊傳回永安,楚策除了轟轟烈烈地辦了一場喪事,生怕旁人不知西平王死了似的,便只剩無動於衷。
太過冷靜,便顯得冷血無情。
「哎,你也是。」風溯南睨了眼西平王,「那麼重要的事只告訴陛下,也不同我們說,小爺還以為你真死了呢。」
梅庚想起匆忙在烏木簪刻上的兩個字,輕笑一聲:「他也不知我還活著。」
為不打草驚蛇,他不敢留下任何馬腳,意味不明的兩個字,換做是他,誰知道是臨死前的訣別,還是並未死的暗示。
從小策先是生氣後是委屈的態度,可見他是真怕了。
風溯南和虞易都是一怔,卻見梅庚眼底滿溢著柔和,輕聲慢語:「他是大楚的皇,怎能容旁人瞧見狼狽。」
他的小策,可以在他面前委屈難過,哭泣落淚,但在萬千百姓與滿朝文武面前,他先是楚皇,後是楚策。
——
北方部族與西北部族戰事未歇,但楚軍已然占據優勢,取勝指日可待。
逆賊之首伏法次日,因救駕而受傷的西平王上了早朝,一身雲水藍的朝服,給人蕭蕭疏疏的清冷感,並未戴冠,而是以一支普通到堪稱粗糙的烏木簪挽了發。
於文武百官雖好奇,卻沒人敢問。
笑話,便是西平王不穿朝服來上朝,恐怕也無人說個不是。
誰料龍椅上已經深不可測許久了的陛下慢條斯理地道了句:「西平王發間烏木簪頗為別致。」
「啊。」梅庚微挑了眉,笑道:「回陛下,此乃內子所贈。」
「原來如此。」楚策煞有介事地應一聲。
彼此相視一笑,生出無限繾綣。
文武百官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所以西平王那支烏木簪是陛下送的?
以陛下如今權勢,何以會送這麼個寒磣東西,再深思片刻,便猜得出來——這是陛下親手做的!
窺探到真相的各位大人都有些麻木。
身為大楚天子與一方藩王,如此堂而皇之光明正大且大膽地示愛,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了。
永安的三月乍暖還寒,楚策忙於政務,梅庚本欲請旨去西北陣前,早日滅了禍患也好讓心上人輕鬆些,誰知人還未走,便被還不滿四月的楚鈺絆住腳步。
自產子後,段玉錦元氣大傷,整日靠著湯藥續命,而楚鈺也好不到哪去,再如何金貴的養著,到底還是沒躲過去。
楚鈺病了。
段玉錦這個生母受不得刺激,直接暈死過去,照料小太子的任務便落在了楚策這個皇兄身上,天子分身乏術,便將西平王一同扯上,兩個大男人一個處理政務,另一個便抱著又軟又小的楚鈺哄,餵藥照料親力親為。
襁褓嬰兒這一場病,高熱不退,太醫院的太醫們跪了滿地,束手無策,異口同聲:「怕是不成了。」
因這一句話,楚策窩在西平王懷裡哭了一場,又沉默不語地抱起了小皇弟。
梅庚看得出,楚策待這個幼弟真心實意。
所幸楚鈺活了下來。
那日天光晴好,爍日高懸,北方傳來捷報,夷族王自盡,北方盡歸大楚,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瀕死的楚鈺退了燒。
楚策當即將先前冊封太子的詔書昭告天下。
朝野又是一片譁然。
朝臣們再次窺見真相,極少數守舊派幾次欲撞柱死諫,為首者便是御史中丞,稱太子病弱難堪大用,跪求陛下收回旨意,收納嬪妃,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