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貪污案一事鬧得沸沸揚揚,皇帝將他眼中釘的家族全部打壓了一遍,朝堂上也換上了更合他心意的新血。
君不知貪污案之時,撞死在朝柱上的人悄無聲息就被拖下去了,分毫不影響皇帝繼續徹查懲治。
留著的為數不多的老東西根本勸不動皇帝。
更何況已經死了這麼多人,他們也不太敢如過往那般激烈地勸了。
皇帝只覺得天時地利人和。
等寒冬將過,春風一來,冰結消融。
正是萬全之時!
這也是近日裡朝堂上不可開交的原因。
「那,勸動了嗎?」林元瑾凝滯了下,欲言又止地問。
崔夷玉坦誠地搖了搖頭。
掌實權的皇帝若執意想干一件事,其實官員們大部分都是在無力掙扎。
尤其是皇帝開口就是他上戰場,由太子監國。
巧了,不光兵部尚書是崔家人,年邁到花發的崔大將軍更是激情的仿佛老當益壯,執意要同陛下一起上戰場。
前些年在皇帝和崔家的關係本是頗有些微妙,如今說及打仗一事,仿佛一夜之間就詭異的化干戈為玉帛了。
林元瑾也不得不承認,這麼些年皇帝為了御駕親征可以說是韜光養晦,做足了準備。
崔夷玉牽著林元瑾的手,閉了閉眼,鴉睫輕顫,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遲疑。
「沒事。」林元瑾捏住他的手指,穿插而過,直至十指緊扣,拉起來放到眼前,「父皇如今終歸是皇帝,幾十年過去了,不會輕易出事的。」
「我知曉。」崔夷玉輕嘆,垂著眸,也只是在兩人獨處之時,他才會隱約展露出他內里的生疏與不安。
他確實如皇帝所說,跟在皇帝身側學帝王之術,日日精進,完善悉心,自打皇后喪後,從未懈怠過。
如今許多摺子與事務都是他先自行準備處理辦法,再交由皇帝查看,經由他親自改進。
最開始皇帝還叮囑著他,查缺補漏,探查人心。
越到後面,皇帝便越是放心,自帶上個月起,基本就是看一遍便大致過了。
可崔夷玉卻不覺得自己可堪大用。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林元瑾緊望著崔夷玉沉黯的眼眸,認真地說道,「我們能走到今日,都是你的功勞。」
「況且,你只是監國,若有遺漏,父皇也並非全無所知。」
崔夷玉看著林元瑾,半晌,只道:「你說得對。」
他鬆開手,在林元瑾以為他要起身的時候,抬手將一直霸占林元瑾腿的蒜苗托起來,在蒜苗的尖叫聲中放到旁邊的木桿上,轉而將林元瑾抱在了懷裡。
他緊摟著林元瑾的腰,將頭埋在了她的脖頸間,如貪得無厭般想將她往身體裡壓,去填補心中的空闕。
「你說得對。」崔夷玉低聲喃喃,肯定著她的話,也不斷肯定著自己。
他如今是太子。
他一定能保護好林元瑾。
至此,皇帝御駕親征一事再無置喙之可能。
寒冬一過,皇帝便帶兵義無反顧、氣勢洶洶地離開了京城。
那日京城,萬人空巷,無人不曉皇帝雄心。
太子即日起,暫代皇帝,行監國之責。
太子妃隨同他一同住在了皇宮之中。
皇后一逝,暫無繼後,皇帝似是也無心再立後,由太后掌管後宮諸事,皇帝一走,這後宮之中就半是閒暇了下來。
崔夷玉日日忙碌,時不時還會和林元瑾閒談間說道,有的知府平日裡不知在忙些什麼,來折總是問安,也沒個正經事要說。
他不在時,林元瑾便陪著蒜苗,偶爾還有后妃特意來尋她,似是皇帝年邁,位份也無指望,便想在太子妃這討個眼緣,好日後做打算。
林元瑾卻並不介意這樣的叨擾。
只是後宮如今太后做主,林元瑾如今說話尚不算數。
若來日她有機會,定會讓在後宮中沒指望的妃嬪能放歸回家,若無家可歸,也可取些錢財在外置宅安家,過過寧靜日子,總歸是讓她們自己能做自己的主。
感受到她的善意與真摯,來往的妃嬪像是有了指望,連忙多謝她,回宮之後還尋宮女贈了些香囊之類的物件兒給她。
東西細碎,但都是她們的一份心意。
仗打起來,時間就過得格外快。
崔夷玉從生疏到能熟練地看朝野上的官員們吵架,也不過短短几日。
他實在敏銳,擅洞察人神色,很快就逐漸懂得了如何從他們細碎而委婉的話語中品出他們真實的意圖。
崔夷玉也未曾想過從前學的東西現下竟也都派上了用場,
之前頻繁質疑他,還不惜給皇帝去信的大臣們,心中有了定數,也逐漸不再與他暗自作對。
春去秋來,又是一載。
出奇的是,這回皇帝打異族的一仗並沒有如眾人所料花上三五年,反倒是速戰速決,只一年過幾個月便結束了戰鬥。
皇帝大勝歸來,朝野上下無不喜慶。
連監國許久的崔夷玉都鬆了一大口氣,去京門口迎接了凱旋的皇帝。
得勝的皇帝難掩喜色,連有些花白的頭髮都不掩他的灑脫。
他似乎將這些年壓抑的英氣都散了一遍,連夜裡的慶功宴都飲了許多酒,一邊說宮裡的酒不如外面的烈,一邊拉著崔夷玉的手,反覆說他也該體驗一回上戰場的圓滿。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君不知貪污案之時,撞死在朝柱上的人悄無聲息就被拖下去了,分毫不影響皇帝繼續徹查懲治。
留著的為數不多的老東西根本勸不動皇帝。
更何況已經死了這麼多人,他們也不太敢如過往那般激烈地勸了。
皇帝只覺得天時地利人和。
等寒冬將過,春風一來,冰結消融。
正是萬全之時!
這也是近日裡朝堂上不可開交的原因。
「那,勸動了嗎?」林元瑾凝滯了下,欲言又止地問。
崔夷玉坦誠地搖了搖頭。
掌實權的皇帝若執意想干一件事,其實官員們大部分都是在無力掙扎。
尤其是皇帝開口就是他上戰場,由太子監國。
巧了,不光兵部尚書是崔家人,年邁到花發的崔大將軍更是激情的仿佛老當益壯,執意要同陛下一起上戰場。
前些年在皇帝和崔家的關係本是頗有些微妙,如今說及打仗一事,仿佛一夜之間就詭異的化干戈為玉帛了。
林元瑾也不得不承認,這麼些年皇帝為了御駕親征可以說是韜光養晦,做足了準備。
崔夷玉牽著林元瑾的手,閉了閉眼,鴉睫輕顫,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遲疑。
「沒事。」林元瑾捏住他的手指,穿插而過,直至十指緊扣,拉起來放到眼前,「父皇如今終歸是皇帝,幾十年過去了,不會輕易出事的。」
「我知曉。」崔夷玉輕嘆,垂著眸,也只是在兩人獨處之時,他才會隱約展露出他內里的生疏與不安。
他確實如皇帝所說,跟在皇帝身側學帝王之術,日日精進,完善悉心,自打皇后喪後,從未懈怠過。
如今許多摺子與事務都是他先自行準備處理辦法,再交由皇帝查看,經由他親自改進。
最開始皇帝還叮囑著他,查缺補漏,探查人心。
越到後面,皇帝便越是放心,自帶上個月起,基本就是看一遍便大致過了。
可崔夷玉卻不覺得自己可堪大用。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林元瑾緊望著崔夷玉沉黯的眼眸,認真地說道,「我們能走到今日,都是你的功勞。」
「況且,你只是監國,若有遺漏,父皇也並非全無所知。」
崔夷玉看著林元瑾,半晌,只道:「你說得對。」
他鬆開手,在林元瑾以為他要起身的時候,抬手將一直霸占林元瑾腿的蒜苗托起來,在蒜苗的尖叫聲中放到旁邊的木桿上,轉而將林元瑾抱在了懷裡。
他緊摟著林元瑾的腰,將頭埋在了她的脖頸間,如貪得無厭般想將她往身體裡壓,去填補心中的空闕。
「你說得對。」崔夷玉低聲喃喃,肯定著她的話,也不斷肯定著自己。
他如今是太子。
他一定能保護好林元瑾。
至此,皇帝御駕親征一事再無置喙之可能。
寒冬一過,皇帝便帶兵義無反顧、氣勢洶洶地離開了京城。
那日京城,萬人空巷,無人不曉皇帝雄心。
太子即日起,暫代皇帝,行監國之責。
太子妃隨同他一同住在了皇宮之中。
皇后一逝,暫無繼後,皇帝似是也無心再立後,由太后掌管後宮諸事,皇帝一走,這後宮之中就半是閒暇了下來。
崔夷玉日日忙碌,時不時還會和林元瑾閒談間說道,有的知府平日裡不知在忙些什麼,來折總是問安,也沒個正經事要說。
他不在時,林元瑾便陪著蒜苗,偶爾還有后妃特意來尋她,似是皇帝年邁,位份也無指望,便想在太子妃這討個眼緣,好日後做打算。
林元瑾卻並不介意這樣的叨擾。
只是後宮如今太后做主,林元瑾如今說話尚不算數。
若來日她有機會,定會讓在後宮中沒指望的妃嬪能放歸回家,若無家可歸,也可取些錢財在外置宅安家,過過寧靜日子,總歸是讓她們自己能做自己的主。
感受到她的善意與真摯,來往的妃嬪像是有了指望,連忙多謝她,回宮之後還尋宮女贈了些香囊之類的物件兒給她。
東西細碎,但都是她們的一份心意。
仗打起來,時間就過得格外快。
崔夷玉從生疏到能熟練地看朝野上的官員們吵架,也不過短短几日。
他實在敏銳,擅洞察人神色,很快就逐漸懂得了如何從他們細碎而委婉的話語中品出他們真實的意圖。
崔夷玉也未曾想過從前學的東西現下竟也都派上了用場,
之前頻繁質疑他,還不惜給皇帝去信的大臣們,心中有了定數,也逐漸不再與他暗自作對。
春去秋來,又是一載。
出奇的是,這回皇帝打異族的一仗並沒有如眾人所料花上三五年,反倒是速戰速決,只一年過幾個月便結束了戰鬥。
皇帝大勝歸來,朝野上下無不喜慶。
連監國許久的崔夷玉都鬆了一大口氣,去京門口迎接了凱旋的皇帝。
得勝的皇帝難掩喜色,連有些花白的頭髮都不掩他的灑脫。
他似乎將這些年壓抑的英氣都散了一遍,連夜裡的慶功宴都飲了許多酒,一邊說宮裡的酒不如外面的烈,一邊拉著崔夷玉的手,反覆說他也該體驗一回上戰場的圓滿。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