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最後,這個王朝享年二百八十九歲。】
李淵和李世民的臉色更黑了,剛剛得知大唐尚未滅亡,這心情還沒喘息上幾瞬,下一秒就被宣判了死刑!
東西兩漢加起來可是四百又五年!
一直以西漢盛世為榜樣,標榜「漢軍」、「漢國」的李世民此刻胸口隱隱作痛——這一對比下來,差了一百多年國祚呢!
--------------------
順了下大綱,還剩兩三章就完結啦,到時候完結章評論區發五十個紅包,感謝大家一路支持~
第45章
【和每一個長壽王朝的覆滅過程一樣,土地兼併,農民流離失所,進而民怨四起,舉兵而反,新朝建立,再進行規則的重新洗牌,唐朝的覆滅也無外乎是這些進程。
不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也在推進著。
和秦漢瓦解時相比,土地兼併隨著均田制的瓦解和藩鎮的割據,反彈起更高的浪潮,到了唐代末年時,這片土地上已經幾乎很少有真正的自耕戶了,絕大部分農民都失去了自給自足的田地,成為了依附於大地主的佃農。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不過其實對於最底層的農戶小生產者來說,也沒什麼變化。土地不過是從大地主階級手裡,轉移到了小地主階級的手裡,被剝削和被欺侮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改變。
不過也算是惡有惡報吧,晚唐政府漠視百姓的痛苦,於是唐朝末期農民戰爭的主體,也就是這些被忽視的佃農們。
自光啟元年到天佑元年,這十年裡晚唐政府嘗盡了反噬之苦,甚至和東漢的漢少帝和漢獻帝這兩個知名倒霉蛋相比,有有過而無不及。
唐僖宗和唐昭宗,這兩位末代皇帝先是被數次驅逐出長安宮,又是被有心人挾持,漂泊半生,宛如沒有依靠的浮萍。
唐僖宗有沒有智慧與才能另說,被宦官養大的他在貪腐和荒唐上可是一點也沒落下,根本收拾不了也不會去收拾晚唐的爛攤子。
至於唐昭宗,他倒是有一些想法,也願意放手去做,但是在百年的負面積累下,唐朝已是積重難返,也就沒有能夠挽救的機會了。
此時的晚唐朝政已經為藩鎮所把持,唐僖宗的時候,全國一百五十二個藩帥,裡面只有四個是由強勢的藩鎮節度使任命,剩下的都是當地自己推舉出來。而到了唐昭宗的時候,九十四個藩帥,有一半都是強藩任命,此時的藩鎮發展到一種頂峰,唐朝廷王室對地方上的管理難以插手,唐昭宗再如何努力,也都是徒勞了。
農民和藩鎮互相成就,借著這股勁頭,推翻了唐王朝的統治,開啟了五代十國長達半百年之久的分裂時代。】
李世民在宣紙上上記錄下這兩位末代皇帝的名號,他手中沾飽了墨水的毛筆在其後滴落下一個難看的墨團,就像是給黑暗的晚唐畫上一個句號一般。
殿內安靜地只剩下李世民衣袖與桌案摩擦的窸窸窣窣之聲。
唐朝的歷史在他們的手中走向繁盛,也在百年之後重新被打散,這對李淵和李世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王朝興替,這一顛撲不破的歷史規律被這樣真實地套用出現在李唐王朝奠基者的面前,引起了他們深刻的反思。
和秦漢不同,當天幕出現在秦始皇與漢武帝面前時,秦始皇需要面對的,僅僅是十年之後要發生的事情,漢武帝要面對的西漢覆滅,是一百年後的情景。
始皇帝躊躇滿志,改正自我,再度革新。漢武大帝亦不懼怕,做好當朝之事,再給後人留下深切的建議,便瀟灑而去。
李唐王朝才剛剛學會走路,就被告知兩百多年後無可挽救的滅亡之路,的確是很難如同秦皇漢武那般從容。
此刻,那些兄弟鬩牆一類的爭端都不再是這對初唐父子二人所需要聚焦之處,無論如何,李世民都是李淵命中注定的繼承人,是值得託付大唐王朝的存在——甚至這也不是李淵現在要思考的問題。
那些眼前的紛爭都不重要了,關鍵在於大唐走向衰敗,是什麼原因。
李淵低聲道:「大唐興衰之關鍵,到底還是因為這安史之亂嗎,世民,你意下如何?」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安史之亂亦非其因,而是自興旺轉向衰敗的果。天幕屢次提到土地兼併,耕者無其田,富者愈富,此方為真正的因果所在。」
無需發送彈幕,冥冥之中自有感應,祁衡微微停頓後,恰好接上了初唐父子二人的對話。
【唐朝覆滅的因果際會,從表面上來看,會歸因到安史之亂安祿山與楊國忠等人在晚年唐玄宗面前的小丑表演,但一個龐大王朝的覆滅,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尋根究底,最深層次還是民生民田之問題。
這個道理說起來也簡單,每一個朝代都為之做過努力,三代的井田制、董仲舒的限田思想、西晉的占田制,甚至是王莽沒能成功的王田制,歷朝歷代的領導人都或多或少為維護農民小生產者的利益做出過努力,這是皇權集中模式下,皇權和農民權益相統一的原因。但是封建制度下,土地兼併也是根子裡帶來的禍患,有君主在努力,就有地主階級在破壞,此消彼長構成了封建王朝的起起落落。
唐繼承了始自北魏的均田制,和之前的各種土地制度相比,均田制可以很好地抑制土地兼併,並處理了大量的無主荒地,同時還鼓勵農耕的發展。
李淵和李世民的臉色更黑了,剛剛得知大唐尚未滅亡,這心情還沒喘息上幾瞬,下一秒就被宣判了死刑!
東西兩漢加起來可是四百又五年!
一直以西漢盛世為榜樣,標榜「漢軍」、「漢國」的李世民此刻胸口隱隱作痛——這一對比下來,差了一百多年國祚呢!
--------------------
順了下大綱,還剩兩三章就完結啦,到時候完結章評論區發五十個紅包,感謝大家一路支持~
第45章
【和每一個長壽王朝的覆滅過程一樣,土地兼併,農民流離失所,進而民怨四起,舉兵而反,新朝建立,再進行規則的重新洗牌,唐朝的覆滅也無外乎是這些進程。
不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也在推進著。
和秦漢瓦解時相比,土地兼併隨著均田制的瓦解和藩鎮的割據,反彈起更高的浪潮,到了唐代末年時,這片土地上已經幾乎很少有真正的自耕戶了,絕大部分農民都失去了自給自足的田地,成為了依附於大地主的佃農。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不過其實對於最底層的農戶小生產者來說,也沒什麼變化。土地不過是從大地主階級手裡,轉移到了小地主階級的手裡,被剝削和被欺侮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改變。
不過也算是惡有惡報吧,晚唐政府漠視百姓的痛苦,於是唐朝末期農民戰爭的主體,也就是這些被忽視的佃農們。
自光啟元年到天佑元年,這十年裡晚唐政府嘗盡了反噬之苦,甚至和東漢的漢少帝和漢獻帝這兩個知名倒霉蛋相比,有有過而無不及。
唐僖宗和唐昭宗,這兩位末代皇帝先是被數次驅逐出長安宮,又是被有心人挾持,漂泊半生,宛如沒有依靠的浮萍。
唐僖宗有沒有智慧與才能另說,被宦官養大的他在貪腐和荒唐上可是一點也沒落下,根本收拾不了也不會去收拾晚唐的爛攤子。
至於唐昭宗,他倒是有一些想法,也願意放手去做,但是在百年的負面積累下,唐朝已是積重難返,也就沒有能夠挽救的機會了。
此時的晚唐朝政已經為藩鎮所把持,唐僖宗的時候,全國一百五十二個藩帥,裡面只有四個是由強勢的藩鎮節度使任命,剩下的都是當地自己推舉出來。而到了唐昭宗的時候,九十四個藩帥,有一半都是強藩任命,此時的藩鎮發展到一種頂峰,唐朝廷王室對地方上的管理難以插手,唐昭宗再如何努力,也都是徒勞了。
農民和藩鎮互相成就,借著這股勁頭,推翻了唐王朝的統治,開啟了五代十國長達半百年之久的分裂時代。】
李世民在宣紙上上記錄下這兩位末代皇帝的名號,他手中沾飽了墨水的毛筆在其後滴落下一個難看的墨團,就像是給黑暗的晚唐畫上一個句號一般。
殿內安靜地只剩下李世民衣袖與桌案摩擦的窸窸窣窣之聲。
唐朝的歷史在他們的手中走向繁盛,也在百年之後重新被打散,這對李淵和李世民這樣的開國之君,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王朝興替,這一顛撲不破的歷史規律被這樣真實地套用出現在李唐王朝奠基者的面前,引起了他們深刻的反思。
和秦漢不同,當天幕出現在秦始皇與漢武帝面前時,秦始皇需要面對的,僅僅是十年之後要發生的事情,漢武帝要面對的西漢覆滅,是一百年後的情景。
始皇帝躊躇滿志,改正自我,再度革新。漢武大帝亦不懼怕,做好當朝之事,再給後人留下深切的建議,便瀟灑而去。
李唐王朝才剛剛學會走路,就被告知兩百多年後無可挽救的滅亡之路,的確是很難如同秦皇漢武那般從容。
此刻,那些兄弟鬩牆一類的爭端都不再是這對初唐父子二人所需要聚焦之處,無論如何,李世民都是李淵命中注定的繼承人,是值得託付大唐王朝的存在——甚至這也不是李淵現在要思考的問題。
那些眼前的紛爭都不重要了,關鍵在於大唐走向衰敗,是什麼原因。
李淵低聲道:「大唐興衰之關鍵,到底還是因為這安史之亂嗎,世民,你意下如何?」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安史之亂亦非其因,而是自興旺轉向衰敗的果。天幕屢次提到土地兼併,耕者無其田,富者愈富,此方為真正的因果所在。」
無需發送彈幕,冥冥之中自有感應,祁衡微微停頓後,恰好接上了初唐父子二人的對話。
【唐朝覆滅的因果際會,從表面上來看,會歸因到安史之亂安祿山與楊國忠等人在晚年唐玄宗面前的小丑表演,但一個龐大王朝的覆滅,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尋根究底,最深層次還是民生民田之問題。
這個道理說起來也簡單,每一個朝代都為之做過努力,三代的井田制、董仲舒的限田思想、西晉的占田制,甚至是王莽沒能成功的王田制,歷朝歷代的領導人都或多或少為維護農民小生產者的利益做出過努力,這是皇權集中模式下,皇權和農民權益相統一的原因。但是封建制度下,土地兼併也是根子裡帶來的禍患,有君主在努力,就有地主階級在破壞,此消彼長構成了封建王朝的起起落落。
唐繼承了始自北魏的均田制,和之前的各種土地制度相比,均田制可以很好地抑制土地兼併,並處理了大量的無主荒地,同時還鼓勵農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