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頁
王氏也叫說得噎住了,她與淑太妃本非愚笨之人,實是皇太后所說,乃是戳中了她們心中那點心事。又在帝後與諸多晚輩面前,十分下不來台,一時面紅耳赤。
皇太后卻又將眼睛移到九哥身上,九哥自以行得端、站得正,夷然不懼,上前一步道:“娘娘自是問心無愧的。從不欣喜做了皇后,從不曾受人叩拜,從不有一絲得意,從不想著魯王遠大前程,也從不為難兒女的。真箇是一代楷模。”
聽得諸人都驚呆了,只道這話兒當是皇后說出來的,怎能是官家說的?
玉姐心道,你這幾句話兒,憋了足有十幾年了罷?叫記下來,可有你受的。欲待與他圓一圓,卻聽九哥道:“娘娘放心,舅家人,我自會照顧得,必不令絕了香火。”玉姐聽他這般尖刻,一句話兒也說不出來,只得附皇太后耳邊道:“您放心,您該得的,一絲兒也不會少。”旋即追著九哥出來了。
九哥帶著怒氣,道:“她猶不知悔耶?!若說孝愍太子礙他道路,則趙王何辜?為難你時她也不曾手軟,不過是占著先帝妻子的名份而已。既得其利,不思感恩,反說委屈。”
玉姐默然,她卻是有些兒明白皇太后之心,初一時確不是她能做得了主的,此後卻是受故去的太皇太后轄制,一步錯,步步錯。更言的是,九哥又有那樣一個親生母親,申氏實是做得太好了,兩相對比,九哥更不喜這個嗣母。
想而又想,玉姐道:“她也只有這幾日了,便讓一讓又能怎地?她如今也只有嘴上痛快了。”九哥低聲道:“我只是不忿罷了。”兩個慢慢走向前去。
皇太后發這一回話,實是迴光返照,當日便崩逝了。九哥命治喪,卻又比出元後與太皇太后之例,減其份。彼時李長澤休致,丁瑋便上來奏道:“皇太后之喪,豈可低於皇后例?”九哥道:“則又如何可高於元後?”丁瑋道是他記著皇太后欲行廢立之事,上前道:“如此,可於諡號上做些增減。”
九哥想著一回,道:“也罷。”於是,皇太后除卻慣用的一個“孝”字而外,其餘如慈、惠、端等美諡皆無。便是陳烈,也不曾為她爭執。太學生原是好憤激的,亦三緘其口,皆為其曾欲助逆。
玉姐卻曉得,九哥並非為著皇太后不喜九哥,九哥才要如此待她,實是為著皇太后先時非己所出之子不慈之故。然九哥得為天子,她能做皇后,卻又是因著皇太后將先帝之家攪亂,這個中因果已是理會不清。皇太后生前說孝愍非她害死,臨終之言,玉姐倒也肯信她幾分,這個話兒卻不好輕易說,一旦說了,立時又要生出事端來,頭一個為難的便是王氏了。
是以玉姐只與九哥道:“大郎放定的日子,該當往後推一推了。”
第162章 番外二
太子妃于氏,已休致之宰相於薊曾孫女兒,已休致之宰相梁宿之曾外孫女兒,祖父於珍,現為刑部尚書,父親於璉,太學博士。正所謂系出名門,自有一股傲氣。本朝之皇后、太子妃,多是出自勛貴之家。她得以脫穎而出,卻是因著她有個特立獨行的婆婆。
于氏自幼,便聽著坊間有些個議論,說這皇后相當難纏。于氏所居之坊,自非尋常民宅,所聽之議論,也並非民間議論。民間議起,多是說這娘娘仁慈,又有仁義,且是天生的好命云云。于氏聽著的,卻又是另一番說法兒。
她也嘗隨祖母見些個貴婦人,內多有謹言慎行之罪,也難免有一二口無遮攔之人。早些時候兒聽著“南蠻子”、“小氣”,後來便是“手狠”,到得與皇太子選妃之時,便聽過一句“有獨孤之風。”
作者有話要說:她也是幼讀詩書,曉得隋文帝之皇后獨孤氏,性好妒,又好干政。文帝之功績,她也是“與有榮焉”。然她之好妒亦是有名,非特管自家事、娘家事,連臣下家事,也要管束。若有大臣寵姬妾,她便要抑其升遷,百般壓抑。乃至於長子楊勇,更因寵愛姬妾、不親近元妃,終令她下了決心廢去太子,另立那會做戲的楊廣做了儲君。
兩下兒一對照,確是十分相似。無論朝臣如何說,於家上下,對皇后之考評卻是極好。有獨孤之風好啊,於太子妃實是件好事,有這樣一位母親,縱太子稍有過份之處,太子妃也好有個借力的靠山。何況太子乃是文臣教授出來,想也不至於好色。本朝實不曾有過如何好色至逾禮的儲君、官家。
于氏更叫長輩教著,必要侍奉好婆母。
這婆婆倒是好相處,也知詩書,也不甚挑剔。于氏雖時常覺她干預政事,稍有不妥,奈何朝廷不言聲兒、官家不言聲兒,宮中皆習以為常。于氏便將嘴兒一閉,只管與婆婆捏肩膀兒去。
這婆婆非止像獨孤像了個十成十,竟比獨孤還甚。也不與東宮置姬妾,也不提與太子些美婢,竟與宮外詩書大族規矩一般,乃是禁著子弟親近女色的。無怪乎於薊等人,張口閉口,便說士人之女如何如何有禮。細思起來,這便是少時聽著貴婦人所說之“小氣”了。于氏心道,小氣得真箇好來!
原以日子便好這般過來,哪知天有不測風雲,這般千載難尋的好婆婆居然一病不起。于氏驚惶之下,急往待疾。
說來也怪,官家許是年輕時國事繁劇,用心太過,每年總要病上幾場。皇后卻一向健旺,連個風寒也少染。人心內原本是想,官家並非長壽之相,一朝賓天,不知這母后會否干政?太子類父,又有些肖母,於國事上頭並不生疏,母子二人不知要如何相處了。是以一旦皇后病倒,朝野皆驚。
于氏等妯娌幾個,皆往榻前伺候,不幾日,卻又不便。乃是這官家只消退朝,便往崇慶殿裡來,于氏等須迴避。於是定下次序,于氏等白日侍候,到得晚間便由章哥等兄弟伴著官家在崇慶殿裡。
如是忽忽半月,竟致不起。
————————————————————————————————
這一日,九哥憂心忡忡,攜兒子往朝上去。玉姐忽地睜開眼睛,叫朵兒道:“扶我起來,將東邊柜子裡頭一格,我那身衣裳取來。”
朵兒喜道:“娘娘!娘娘可是覺得好了?我這便服侍娘娘起身。”于氏瞧著不大對,湊上來前來,試探叫一聲:“娘娘?”卻見玉姐笑道:“你是極好的,我有留書與大郎,他自知當如何待你。只盼你與大郎,也如我與官家一般才好。”
于氏越發覺著不好,朵兒已取了衣裳來,于氏上來相幫著穿上。玉姐卻又吩咐朵兒:“來扶我。”往內室一隻雕花柜子前站了,朵兒取鑰匙來開了,於櫃內又取一隻錦盒,打開來卻是一雙玉兔。又出一錦盒,內里又是一雙鳳頭簪子。取簪子簪於頭上。
于氏看著,暗暗納罕,這似是內造之物,卻也不算如何珍貴,如何珍而重之藏於內室?
玉姐卻朝她兩個道:“我走時,旁的我不管,卻要將這些帶上。”親抱了盒子,緩緩走出,卻往寶座兒上一坐,慢慢兒將眼闔上了。
《女戶》一文,到這裡就徹底完結了。感謝大家這幾個月來的支持和鼓勵,這是某肉第一次寫土著女主文,也有敘事語言上的變化,寫得相當累,如果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想我可能會更累。anyway,本文完結,希望帶給過大家不一樣的感覺。
皇太后卻又將眼睛移到九哥身上,九哥自以行得端、站得正,夷然不懼,上前一步道:“娘娘自是問心無愧的。從不欣喜做了皇后,從不曾受人叩拜,從不有一絲得意,從不想著魯王遠大前程,也從不為難兒女的。真箇是一代楷模。”
聽得諸人都驚呆了,只道這話兒當是皇后說出來的,怎能是官家說的?
玉姐心道,你這幾句話兒,憋了足有十幾年了罷?叫記下來,可有你受的。欲待與他圓一圓,卻聽九哥道:“娘娘放心,舅家人,我自會照顧得,必不令絕了香火。”玉姐聽他這般尖刻,一句話兒也說不出來,只得附皇太后耳邊道:“您放心,您該得的,一絲兒也不會少。”旋即追著九哥出來了。
九哥帶著怒氣,道:“她猶不知悔耶?!若說孝愍太子礙他道路,則趙王何辜?為難你時她也不曾手軟,不過是占著先帝妻子的名份而已。既得其利,不思感恩,反說委屈。”
玉姐默然,她卻是有些兒明白皇太后之心,初一時確不是她能做得了主的,此後卻是受故去的太皇太后轄制,一步錯,步步錯。更言的是,九哥又有那樣一個親生母親,申氏實是做得太好了,兩相對比,九哥更不喜這個嗣母。
想而又想,玉姐道:“她也只有這幾日了,便讓一讓又能怎地?她如今也只有嘴上痛快了。”九哥低聲道:“我只是不忿罷了。”兩個慢慢走向前去。
皇太后發這一回話,實是迴光返照,當日便崩逝了。九哥命治喪,卻又比出元後與太皇太后之例,減其份。彼時李長澤休致,丁瑋便上來奏道:“皇太后之喪,豈可低於皇后例?”九哥道:“則又如何可高於元後?”丁瑋道是他記著皇太后欲行廢立之事,上前道:“如此,可於諡號上做些增減。”
九哥想著一回,道:“也罷。”於是,皇太后除卻慣用的一個“孝”字而外,其餘如慈、惠、端等美諡皆無。便是陳烈,也不曾為她爭執。太學生原是好憤激的,亦三緘其口,皆為其曾欲助逆。
玉姐卻曉得,九哥並非為著皇太后不喜九哥,九哥才要如此待她,實是為著皇太后先時非己所出之子不慈之故。然九哥得為天子,她能做皇后,卻又是因著皇太后將先帝之家攪亂,這個中因果已是理會不清。皇太后生前說孝愍非她害死,臨終之言,玉姐倒也肯信她幾分,這個話兒卻不好輕易說,一旦說了,立時又要生出事端來,頭一個為難的便是王氏了。
是以玉姐只與九哥道:“大郎放定的日子,該當往後推一推了。”
第162章 番外二
太子妃于氏,已休致之宰相於薊曾孫女兒,已休致之宰相梁宿之曾外孫女兒,祖父於珍,現為刑部尚書,父親於璉,太學博士。正所謂系出名門,自有一股傲氣。本朝之皇后、太子妃,多是出自勛貴之家。她得以脫穎而出,卻是因著她有個特立獨行的婆婆。
于氏自幼,便聽著坊間有些個議論,說這皇后相當難纏。于氏所居之坊,自非尋常民宅,所聽之議論,也並非民間議論。民間議起,多是說這娘娘仁慈,又有仁義,且是天生的好命云云。于氏聽著的,卻又是另一番說法兒。
她也嘗隨祖母見些個貴婦人,內多有謹言慎行之罪,也難免有一二口無遮攔之人。早些時候兒聽著“南蠻子”、“小氣”,後來便是“手狠”,到得與皇太子選妃之時,便聽過一句“有獨孤之風。”
作者有話要說:她也是幼讀詩書,曉得隋文帝之皇后獨孤氏,性好妒,又好干政。文帝之功績,她也是“與有榮焉”。然她之好妒亦是有名,非特管自家事、娘家事,連臣下家事,也要管束。若有大臣寵姬妾,她便要抑其升遷,百般壓抑。乃至於長子楊勇,更因寵愛姬妾、不親近元妃,終令她下了決心廢去太子,另立那會做戲的楊廣做了儲君。
兩下兒一對照,確是十分相似。無論朝臣如何說,於家上下,對皇后之考評卻是極好。有獨孤之風好啊,於太子妃實是件好事,有這樣一位母親,縱太子稍有過份之處,太子妃也好有個借力的靠山。何況太子乃是文臣教授出來,想也不至於好色。本朝實不曾有過如何好色至逾禮的儲君、官家。
于氏更叫長輩教著,必要侍奉好婆母。
這婆婆倒是好相處,也知詩書,也不甚挑剔。于氏雖時常覺她干預政事,稍有不妥,奈何朝廷不言聲兒、官家不言聲兒,宮中皆習以為常。于氏便將嘴兒一閉,只管與婆婆捏肩膀兒去。
這婆婆非止像獨孤像了個十成十,竟比獨孤還甚。也不與東宮置姬妾,也不提與太子些美婢,竟與宮外詩書大族規矩一般,乃是禁著子弟親近女色的。無怪乎於薊等人,張口閉口,便說士人之女如何如何有禮。細思起來,這便是少時聽著貴婦人所說之“小氣”了。于氏心道,小氣得真箇好來!
原以日子便好這般過來,哪知天有不測風雲,這般千載難尋的好婆婆居然一病不起。于氏驚惶之下,急往待疾。
說來也怪,官家許是年輕時國事繁劇,用心太過,每年總要病上幾場。皇后卻一向健旺,連個風寒也少染。人心內原本是想,官家並非長壽之相,一朝賓天,不知這母后會否干政?太子類父,又有些肖母,於國事上頭並不生疏,母子二人不知要如何相處了。是以一旦皇后病倒,朝野皆驚。
于氏等妯娌幾個,皆往榻前伺候,不幾日,卻又不便。乃是這官家只消退朝,便往崇慶殿裡來,于氏等須迴避。於是定下次序,于氏等白日侍候,到得晚間便由章哥等兄弟伴著官家在崇慶殿裡。
如是忽忽半月,竟致不起。
————————————————————————————————
這一日,九哥憂心忡忡,攜兒子往朝上去。玉姐忽地睜開眼睛,叫朵兒道:“扶我起來,將東邊柜子裡頭一格,我那身衣裳取來。”
朵兒喜道:“娘娘!娘娘可是覺得好了?我這便服侍娘娘起身。”于氏瞧著不大對,湊上來前來,試探叫一聲:“娘娘?”卻見玉姐笑道:“你是極好的,我有留書與大郎,他自知當如何待你。只盼你與大郎,也如我與官家一般才好。”
于氏越發覺著不好,朵兒已取了衣裳來,于氏上來相幫著穿上。玉姐卻又吩咐朵兒:“來扶我。”往內室一隻雕花柜子前站了,朵兒取鑰匙來開了,於櫃內又取一隻錦盒,打開來卻是一雙玉兔。又出一錦盒,內里又是一雙鳳頭簪子。取簪子簪於頭上。
于氏看著,暗暗納罕,這似是內造之物,卻也不算如何珍貴,如何珍而重之藏於內室?
玉姐卻朝她兩個道:“我走時,旁的我不管,卻要將這些帶上。”親抱了盒子,緩緩走出,卻往寶座兒上一坐,慢慢兒將眼闔上了。
《女戶》一文,到這裡就徹底完結了。感謝大家這幾個月來的支持和鼓勵,這是某肉第一次寫土著女主文,也有敘事語言上的變化,寫得相當累,如果沒有大家的支持,我想我可能會更累。anyway,本文完結,希望帶給過大家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