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頁
雖有九哥如是說,玉姐到底也不曾鋪張,內外諸人有著先帝時之盛況作一對比,都道官家節儉,不似先帝時奢華。九哥聽入耳內,不免哭笑不得。玉姐卻是我行我素,旁人說她小氣她也不理,說她賞賜大方她也不管。秀英聽著些個閒言,回來又說與玉姐。玉姐笑道:“凡事總聽他們的,累也累死了。他們總要明白,如今帝後是何等樣人。”
秀英咂摸出些個味兒來,往後便只與玉姐說這些新聞,卻不曾勸玉姐“改了”。轉與玉姐說起金哥婚事來:“說來官家賜與他的宅子,該著往那處成親的,我不眼看著,卻總不放心。”
玉姐道:“縱不放心,也須有個放手的時候兒。凡一家一道過日子,只須有個章程,便亂不了事。娘看,哪家一家與一家是一模一樣的?董家姐兒也是大家閨秀,雖年輕,金哥將來家裡又不是五世同堂,人口是極簡單的,是個人都能應付得來。”
秀英道:“這樣,我便收拾出房兒來,拜堂成親總是要在咱家的。住滿一月,我將金哥喜好說與她,再叫他們搬出去,可好?”
玉姐道:“娘休忘了與那頭府里配好使喚人。”秀英掐指一算,道:“我都想著哩,原想著他中了舉人,再成親,婚事也好看。哪知不中,官家又與他個侯來做,更體面了。原先備下的便不足用,總要到明年了。”玉姐道:“明年便明年,只要妥當了,還怕等?”
秀英道:“也是,我便去拾掇著。娘娘,對官家好些兒,官家待你實是不薄。”
玉姐道:“我省得,我攬了他,便要疼他。”
秀英欲待有話要說,又咽下了,只一搖頭:“還是這般脾氣,虧他吃你這副脾氣。”
玉姐但笑不語。
第160章 終章
人心從來深不可測。非特女人心如海底針,男人心也是難猜得緊。玉姐原以為極明白九哥之心,哪知近來卻總想不通九哥究竟在想些甚。
自從那日靈前一鬧,好巧不巧下了場雨,自此旱情也解了,人心也順了,那一等出頭露角想轄制新君的也是敗的敗、老實的老實,至此已足有兩年光景。在位逢著謀逆,並非哪個皇帝都能遇上,此事又因著旱情而起,玉姐也不由分外留神氣候,也在意各地豐歉,平日待人,也要分個南北,不偏不倚。
雖如此,卻比連年災異暢意許多,是以玉姐委實不解,九哥何以一提及如今這風調雨、海清河晏,便要一臉劫後余後之態,究竟是為個甚。想來九哥並非膽小怯懦之人,凡事也極有擔當。
玉姐最滿意,還是九哥處置逆案之時堅決果斷。事後她才曉得是有人首告,陳三姐是其一,更早卻是朱震。九哥聽說之後,並不一床被掩了,暗中敲打,卻是由他行動,卻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般行事,極對玉姐胃口,她平生最恨憋屈,常喜恣意。
是以越發不能解,何以九哥如此誠惶誠恐?難不成真箇叫些天象嚇住了?想九哥亦飽讀詩書,乃是持個“敬鬼神而遠之”之意。便是真箇迷信了,天終下雨,也是天命在他之意,何至於此呢?
是以這日,九哥又說:“自前年一場雨,去歲今年都是豐年,真是喜出望外。”玉姐覷著他臉上一臉慶幸,繼而又聽他說:“殊為難得,殊為難得。”
玉姐不禁好氣又好笑:“你何至於便受寵若驚至此?”
九哥正色道:“這是應該的。為政當常懷畏懼之心,豈可恣意?世間何事便是隨意可得不須珍惜的呢?恣意揮霍,豈止財富要坐吃山空?氣運、人心也是一樣的。原先讀史,見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只作激人奮進之語來讀。經此一事,方知其中深意。”
玉姐亦知此語,這個話兒卻又與五行終始之說,與儒家之“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暗合。是以雖是民間、仕林有種種忠臣、不敢叛逆之成見,玉姐亦不以之為異端。只是九哥忽說出這些個話兒,玉姐不免吃驚,聽著九哥話中之意,乃是如今這些個好事,也不是應該得的,心裡小有不快,問一句:“是何深意?”
九哥道:“人並非生而不變的,我雖生於宗室之家,莫無機緣,斷不至能做了皇帝,這便是‘種’。然而若非父母行得端立得正,莫非十餘年教導,使我知禮,先帝未必便要過繼我,這又暗合了那句話兒。七哥原與我同,卻因著家中不甚,又拋棄原有之婚約,故而先帝不取。我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不敢輕慢大臣,不敢褻瀆百姓,至於僧道,亦禮敬有加,是以縱有事,人心皆向我。他不肯安分守己又不曾實幹,卻思趁亂投機,是以縱有謀逆者從之,亦不能成事。今日方明白,原先在家時,娘曾說,‘日子總是人過來’是何意了。”
他極少如此正色與玉姐說話,玉姐聽得也愣住了,暗想,這才是真正謀國之語。過一時方道:“難怪叫你做成了官家。我娘來時,常與我說,當珍惜你。我常想,我又不曾輕慢你,何至有此語?原來是我太道此事是尋常,總道夫妻無話不談,卻又少慮,總道你總是我的,不致離去之故。”
九哥愕然道:“這又是說的甚話?你我夫妻一體,這又是擔心個甚?你原本怎生想,還是怎生想,若總防著、憂著,便是已不信了,生了這般心思,便已是生心離意了。為國處政,怎與一家人相處一樣哩?做父母的,也如做官家一般,瞧著這個孩子順眼些,便要親近有加,看那一個不合已意,也不管他好於不好,便要板著臉兒,哪是血脈之親?”
玉姐見他這副樣子,笑道:“我明白你的心。他們總說夫妻當相敬如賓,我卻說,鎮日裡一個鍋里吃飯、一個枕頭睡覺,卻要如賓客一般,卻不是天大的笑話?夫妻之間,有甚於畫眉者。至於父母愛子女,乃是天性,豈似國法不容情?朝廷知有貪瀆之官,必問其罪。父母縱有忤逆之子,也難首告,為不舍也。一片舔犢之心,又豈與朝廷法度相同?”
九哥道:“就是這個道理!”
玉姐暗想,他這幼時心結,怕是此生難解了。昔年在家時,他娘也與我說過如此各種,恐是他幼時因著這張臉兒長得不合他爹心意,雖重嫡子,卻少有親昵之意,與他兄長們相比,怕是心裡覺得委屈。虧得他娘教導得好,才不令兄弟生份了。他父母相處,也是相敬多過親昵,無怪他有此嘆。
愈發感念申氏之恩,不由問道:“你現做了官家,也不見你看顧舅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固不是個好話兒,卻也有推恩與親的道理。如今原侯家咱與他安排得妥當,南邊兒申家,你可有個甚章程?”
九哥沉默一陣,苦笑道:“他家裡既比不是原侯家原是功勳之後,又有陳熙爭氣;更比不上岳父進士出身且品行高潔。若不是自家子弟爭不出個功名來,何至於陪嫁許多,將姐妹二人同嫁於宗室?既沒這個本事,若強令入仕,好聽的說是倖進,不好看的,怕是要出紕漏,屆時國法難容,卻不是我害了他們?也是對王妃不起了。”
玉姐道:“也不好空晾著,總要抬上一抬,”她因自己母親、外祖母等皆有封贈,申氏之母封號尚不及素姐,心內頗不自安,便出主意,“朝廷實職上的事兒,你說的也是,實職不好與,虛銜兒難道還沒有?何惜一光祿大夫?”
九哥叫她說得心動,道:“卻也是。”不日與了外祖父一銀青光祿大夫的銜兒,又與他舅舅一中散大夫,卻又下旨,命不必入京站班。政事堂也睜一眼閉一眼,由他去了。
申氏聽著了這旨意,雖覺九哥不忘自己,亦恐引朝野非議。雖家裡人皆勸她:“是官家心意,且並不曾逾禮。”申氏依舊不安心,便往宮裡見九哥、玉姐。
玉姐見申氏來見,且透著話兒來想見一見九哥,不由暗自納罕。玉姐是常刻意於申氏在時喚九哥來,方便他們母子見面的,原不須多說。如今格外說這一句,難道是有甚要緊事?這麼想著,她便當做一件大事來辦,連九哥也懸了一夜心。
第二日上,九哥早早散了朝,往崇慶殿裡來見申氏。因里外也沒個外人,九哥玉姐兩個如何肯叫申氏行禮?兩個一左一右扶著她,請她上坐,才問有何事吩咐。申氏便提及九哥抬舉申家之事,說:“恩典太厚。”
九哥道:“我心裡有數兒,並不逾禮。”
申氏道:“官家忘了,你小時候兒我是如何說的?‘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眼下並不逾禮,我卻恐今日得一光祿大夫,明日便想要更多。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人的貪慾也是這般。今天受了這一職,明天官家再要與我更多時,我怕自己猶豫一陣兒,又接了。再往後,怕要自己來討。趁我如今貪心未生,官家趁早改了罷。”
玉姐聽著,面上一紅,道:“是我的不是,事卻是我攛掇著的,阿家毋怪九哥。”
申氏嘆道:“我知道娘娘心裡向著我,我心裡也是向著你們,才說這些的。你們兩個,威嚴日盛,便是宰相,尋常也不駁你們,由你們說。為人做事,當常存些個畏懼之心,須防微杜漸才好。今日受這恩典容易,明日討那法外之恩便更容易了。到時候非特是我,連著你們,也要面目可憎了。官家與娘娘心裡有我,一光祿大夫足夠了,中散大夫便不須了。”
玉姐看看九哥,九哥看看玉姐,兩個皆不說話兒。申氏道:“若真心疼我,多早晚將蘇平從北地調回來,如何?也算我討過情了。”
九哥道:“他正年輕……”叫玉姐一瞪,忙改口道:“已去了北地兩年,那處被災,如今天時好了,正好出政績,好歹叫他任滿三年,考功簿子上也好看,將來也好有出息。”
申氏臨行前卻又添上一句:“那官家可記著了,中散大夫就不要了罷。”
————————————————————————————————
送申氏離去後,玉姐忽嘆道:“難怪能養出你這般兒子了,我卻是不如了。”她有此嘆,卻是因著九哥以洪謙平逆護駕之功,加金哥一北鄉侯,洪謙上書固辭,九哥不允,玉姐只說過幾回,見九哥堅決,便不再強辭,金哥侯府都已修葺一新,只待成婚了。
九哥聽了,道:“何必比來?你是我元配,嬸子年輕時經得多,不得不如此而已。且岳父有功,我須厚賞,一辭我便允了,叫其餘有功之人如何進退?兩家之情形我自知之,雖與舅家不甚相熟,也知僅中人之資,奈何強叫他們擔事呢?金哥是我看他長大,他的性情我知曉,他若不好,我又豈會用他?”
秀英咂摸出些個味兒來,往後便只與玉姐說這些新聞,卻不曾勸玉姐“改了”。轉與玉姐說起金哥婚事來:“說來官家賜與他的宅子,該著往那處成親的,我不眼看著,卻總不放心。”
玉姐道:“縱不放心,也須有個放手的時候兒。凡一家一道過日子,只須有個章程,便亂不了事。娘看,哪家一家與一家是一模一樣的?董家姐兒也是大家閨秀,雖年輕,金哥將來家裡又不是五世同堂,人口是極簡單的,是個人都能應付得來。”
秀英道:“這樣,我便收拾出房兒來,拜堂成親總是要在咱家的。住滿一月,我將金哥喜好說與她,再叫他們搬出去,可好?”
玉姐道:“娘休忘了與那頭府里配好使喚人。”秀英掐指一算,道:“我都想著哩,原想著他中了舉人,再成親,婚事也好看。哪知不中,官家又與他個侯來做,更體面了。原先備下的便不足用,總要到明年了。”玉姐道:“明年便明年,只要妥當了,還怕等?”
秀英道:“也是,我便去拾掇著。娘娘,對官家好些兒,官家待你實是不薄。”
玉姐道:“我省得,我攬了他,便要疼他。”
秀英欲待有話要說,又咽下了,只一搖頭:“還是這般脾氣,虧他吃你這副脾氣。”
玉姐但笑不語。
第160章 終章
人心從來深不可測。非特女人心如海底針,男人心也是難猜得緊。玉姐原以為極明白九哥之心,哪知近來卻總想不通九哥究竟在想些甚。
自從那日靈前一鬧,好巧不巧下了場雨,自此旱情也解了,人心也順了,那一等出頭露角想轄制新君的也是敗的敗、老實的老實,至此已足有兩年光景。在位逢著謀逆,並非哪個皇帝都能遇上,此事又因著旱情而起,玉姐也不由分外留神氣候,也在意各地豐歉,平日待人,也要分個南北,不偏不倚。
雖如此,卻比連年災異暢意許多,是以玉姐委實不解,九哥何以一提及如今這風調雨、海清河晏,便要一臉劫後余後之態,究竟是為個甚。想來九哥並非膽小怯懦之人,凡事也極有擔當。
玉姐最滿意,還是九哥處置逆案之時堅決果斷。事後她才曉得是有人首告,陳三姐是其一,更早卻是朱震。九哥聽說之後,並不一床被掩了,暗中敲打,卻是由他行動,卻又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般行事,極對玉姐胃口,她平生最恨憋屈,常喜恣意。
是以越發不能解,何以九哥如此誠惶誠恐?難不成真箇叫些天象嚇住了?想九哥亦飽讀詩書,乃是持個“敬鬼神而遠之”之意。便是真箇迷信了,天終下雨,也是天命在他之意,何至於此呢?
是以這日,九哥又說:“自前年一場雨,去歲今年都是豐年,真是喜出望外。”玉姐覷著他臉上一臉慶幸,繼而又聽他說:“殊為難得,殊為難得。”
玉姐不禁好氣又好笑:“你何至於便受寵若驚至此?”
九哥正色道:“這是應該的。為政當常懷畏懼之心,豈可恣意?世間何事便是隨意可得不須珍惜的呢?恣意揮霍,豈止財富要坐吃山空?氣運、人心也是一樣的。原先讀史,見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只作激人奮進之語來讀。經此一事,方知其中深意。”
玉姐亦知此語,這個話兒卻又與五行終始之說,與儒家之“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暗合。是以雖是民間、仕林有種種忠臣、不敢叛逆之成見,玉姐亦不以之為異端。只是九哥忽說出這些個話兒,玉姐不免吃驚,聽著九哥話中之意,乃是如今這些個好事,也不是應該得的,心裡小有不快,問一句:“是何深意?”
九哥道:“人並非生而不變的,我雖生於宗室之家,莫無機緣,斷不至能做了皇帝,這便是‘種’。然而若非父母行得端立得正,莫非十餘年教導,使我知禮,先帝未必便要過繼我,這又暗合了那句話兒。七哥原與我同,卻因著家中不甚,又拋棄原有之婚約,故而先帝不取。我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不敢輕慢大臣,不敢褻瀆百姓,至於僧道,亦禮敬有加,是以縱有事,人心皆向我。他不肯安分守己又不曾實幹,卻思趁亂投機,是以縱有謀逆者從之,亦不能成事。今日方明白,原先在家時,娘曾說,‘日子總是人過來’是何意了。”
他極少如此正色與玉姐說話,玉姐聽得也愣住了,暗想,這才是真正謀國之語。過一時方道:“難怪叫你做成了官家。我娘來時,常與我說,當珍惜你。我常想,我又不曾輕慢你,何至有此語?原來是我太道此事是尋常,總道夫妻無話不談,卻又少慮,總道你總是我的,不致離去之故。”
九哥愕然道:“這又是說的甚話?你我夫妻一體,這又是擔心個甚?你原本怎生想,還是怎生想,若總防著、憂著,便是已不信了,生了這般心思,便已是生心離意了。為國處政,怎與一家人相處一樣哩?做父母的,也如做官家一般,瞧著這個孩子順眼些,便要親近有加,看那一個不合已意,也不管他好於不好,便要板著臉兒,哪是血脈之親?”
玉姐見他這副樣子,笑道:“我明白你的心。他們總說夫妻當相敬如賓,我卻說,鎮日裡一個鍋里吃飯、一個枕頭睡覺,卻要如賓客一般,卻不是天大的笑話?夫妻之間,有甚於畫眉者。至於父母愛子女,乃是天性,豈似國法不容情?朝廷知有貪瀆之官,必問其罪。父母縱有忤逆之子,也難首告,為不舍也。一片舔犢之心,又豈與朝廷法度相同?”
九哥道:“就是這個道理!”
玉姐暗想,他這幼時心結,怕是此生難解了。昔年在家時,他娘也與我說過如此各種,恐是他幼時因著這張臉兒長得不合他爹心意,雖重嫡子,卻少有親昵之意,與他兄長們相比,怕是心裡覺得委屈。虧得他娘教導得好,才不令兄弟生份了。他父母相處,也是相敬多過親昵,無怪他有此嘆。
愈發感念申氏之恩,不由問道:“你現做了官家,也不見你看顧舅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固不是個好話兒,卻也有推恩與親的道理。如今原侯家咱與他安排得妥當,南邊兒申家,你可有個甚章程?”
九哥沉默一陣,苦笑道:“他家裡既比不是原侯家原是功勳之後,又有陳熙爭氣;更比不上岳父進士出身且品行高潔。若不是自家子弟爭不出個功名來,何至於陪嫁許多,將姐妹二人同嫁於宗室?既沒這個本事,若強令入仕,好聽的說是倖進,不好看的,怕是要出紕漏,屆時國法難容,卻不是我害了他們?也是對王妃不起了。”
玉姐道:“也不好空晾著,總要抬上一抬,”她因自己母親、外祖母等皆有封贈,申氏之母封號尚不及素姐,心內頗不自安,便出主意,“朝廷實職上的事兒,你說的也是,實職不好與,虛銜兒難道還沒有?何惜一光祿大夫?”
九哥叫她說得心動,道:“卻也是。”不日與了外祖父一銀青光祿大夫的銜兒,又與他舅舅一中散大夫,卻又下旨,命不必入京站班。政事堂也睜一眼閉一眼,由他去了。
申氏聽著了這旨意,雖覺九哥不忘自己,亦恐引朝野非議。雖家裡人皆勸她:“是官家心意,且並不曾逾禮。”申氏依舊不安心,便往宮裡見九哥、玉姐。
玉姐見申氏來見,且透著話兒來想見一見九哥,不由暗自納罕。玉姐是常刻意於申氏在時喚九哥來,方便他們母子見面的,原不須多說。如今格外說這一句,難道是有甚要緊事?這麼想著,她便當做一件大事來辦,連九哥也懸了一夜心。
第二日上,九哥早早散了朝,往崇慶殿裡來見申氏。因里外也沒個外人,九哥玉姐兩個如何肯叫申氏行禮?兩個一左一右扶著她,請她上坐,才問有何事吩咐。申氏便提及九哥抬舉申家之事,說:“恩典太厚。”
九哥道:“我心裡有數兒,並不逾禮。”
申氏道:“官家忘了,你小時候兒我是如何說的?‘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眼下並不逾禮,我卻恐今日得一光祿大夫,明日便想要更多。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人的貪慾也是這般。今天受了這一職,明天官家再要與我更多時,我怕自己猶豫一陣兒,又接了。再往後,怕要自己來討。趁我如今貪心未生,官家趁早改了罷。”
玉姐聽著,面上一紅,道:“是我的不是,事卻是我攛掇著的,阿家毋怪九哥。”
申氏嘆道:“我知道娘娘心裡向著我,我心裡也是向著你們,才說這些的。你們兩個,威嚴日盛,便是宰相,尋常也不駁你們,由你們說。為人做事,當常存些個畏懼之心,須防微杜漸才好。今日受這恩典容易,明日討那法外之恩便更容易了。到時候非特是我,連著你們,也要面目可憎了。官家與娘娘心裡有我,一光祿大夫足夠了,中散大夫便不須了。”
玉姐看看九哥,九哥看看玉姐,兩個皆不說話兒。申氏道:“若真心疼我,多早晚將蘇平從北地調回來,如何?也算我討過情了。”
九哥道:“他正年輕……”叫玉姐一瞪,忙改口道:“已去了北地兩年,那處被災,如今天時好了,正好出政績,好歹叫他任滿三年,考功簿子上也好看,將來也好有出息。”
申氏臨行前卻又添上一句:“那官家可記著了,中散大夫就不要了罷。”
————————————————————————————————
送申氏離去後,玉姐忽嘆道:“難怪能養出你這般兒子了,我卻是不如了。”她有此嘆,卻是因著九哥以洪謙平逆護駕之功,加金哥一北鄉侯,洪謙上書固辭,九哥不允,玉姐只說過幾回,見九哥堅決,便不再強辭,金哥侯府都已修葺一新,只待成婚了。
九哥聽了,道:“何必比來?你是我元配,嬸子年輕時經得多,不得不如此而已。且岳父有功,我須厚賞,一辭我便允了,叫其餘有功之人如何進退?兩家之情形我自知之,雖與舅家不甚相熟,也知僅中人之資,奈何強叫他們擔事呢?金哥是我看他長大,他的性情我知曉,他若不好,我又豈會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