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皇后是故意的,因為皇宮夜間鎖門,唯有內閣作為皇帝的秘書團在皇宮裡夜間有值班的,其他官員皆在外頭。人越少,這樣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正因內閣和皇帝的親密關係,從永樂朝初期的秘書團,權力慢慢變大,內閣成員開始兼任六部尚書之職,到現在的洪熙朝,內閣五位成員加起來的權力可以和以前朝代的宰相平行了,類似現代的五大國務委員。

  所以,張皇后只需和內閣商議,就能左右大明的朝政。

  內閣當然支持太子了!

  因為只有推太子上位,大明政權才會平穩過渡。

  內閣首輔夏元吉不出所料的說道:“皇太子未至,應秘不發喪,只在欽安殿沐浴襲飯含如禮,設幾筳宮中,朝夕哭。”

  意思是說,只在欽安殿秘密辦喪事,對外隱瞞洪熙帝去世的消息,等太子回到京城之後,再宣布皇帝的死訊。

  於此同時,南京舊宮的朱瞻基接到“早產”兩天的召書,有些發懵,父皇居然走的那麼快?

  胡善圍催促道:“皇后娘娘已經為殿下爭取了兩天時間,以防漢王和趙王在殿下回京路上設伏,殿下今夜就秘密出發,避其鋒芒,宮裡有太子的替身明日去雞鳴寺,以太子妃和孫良娣順產為由,閉門抄寫經書祈福,以混淆視聽,瞞住東廠。”

  阿雷即將臨盆了,不便走動,朱瞻基施了一禮,“南京這邊一切都拜託胡尚宮了。”

  胡善圍擺擺手,“快走,只有太子順利繼位,阿雷才會真正得到安寧。”

  朱瞻基不當皇帝,阿雷就永遠走不了。

  北京城。

  勤勞的洪熙帝已經三天沒有上朝了,之前無論風雨,從不罷朝,雖然內閣配合張皇后,秘不發喪,但是洪熙帝反常的舉動,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人說皇上病的很重,甚至有人說皇上已經駕崩了,一時間鬧的沸沸揚揚,很快傳到漢王和趙王耳邊。

  兩個藩王果然不死心,不管傳聞是否是真的,都在太子回京必經之路設了眼線和埋伏,等著刺殺太子!

  只要太子一死,洪熙帝八個兒子肯定會為了爭奪儲位鬧起來,到時候漢王和趙王就有機會渾水摸魚了。

  兩兄弟等啊等,等到荷花都開了,都沒有見太子車駕行過。上演了明朝版本的等待戈多,什麼都沒有發生,誰也沒來過,誰也沒去過。

  由於張皇后胡善圍瞞天過海的騷操作,兩兄弟把緊張的奪儲搞成了行為藝術,也是不易。

  他們並不知道,當洪熙帝已死的傳聞到他們耳邊時,朱瞻基已經在保定府固城郊外的一個農莊裡,被沐春秘密保護起來了。

  六月初一,太監劉順帶著錦衣衛迎接“風塵僕僕”的朱瞻基,太子的車駕到了良鄉時,內閣大臣們才去午門外宣讀了洪熙帝的“遺詔”——當然是內閣起草的,太子朱瞻基以嫡長身份繼承皇位。

  待太子車駕到了盧溝橋,夏元吉,呂震等大臣迎接太子,設了香案等候,並且向太子宣讀了遺詔。

  六月初三,太子到北京,從長安門下馬,步行進宮,先去了欽安殿洪熙帝梓宮行禮哭靈,然後參見了張皇后,以及太妃張氏。

  六月十二,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德帝,宣德帝給洪熙帝定了諡號為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至於廟號,朱瞻基想了很久,一嘆,最終落筆,寫下一個“仁”字,從此洪熙帝便是仁宗皇帝。

  朱瞻基看著“仁”字,喃喃道:“父皇啊父皇,您對天下仁慈、對百姓仁慈、唯獨對我不仁,天家父子,居然容不得一個情字。”

  宣德帝封母親張氏為太后,妻子胡氏為皇后,只是胡皇后因在南京待產,不易回宮,封后大典推遲舉行。

  由於仁宗皇帝走的太突然,帝陵連選址都沒有開始,只能將其遺體停放在梓宮,待帝陵造好之後再下葬。

  然而,下葬可以延後幾年,葬禮還是要辦的。

  葬禮首要的問題,就是嬪妃殉葬。

  宣德帝到底是善良的,除了免除因出身勛貴而免除殉葬的張太妃外,生育了三子的李太妃等其餘嬪妃皆赦免殉葬。

  死裡逃生的太妃們頓時對宣德帝感恩戴德,紛紛教育子女聽皇帝大哥的話,皇室政權平穩過度。

  殉葬仁宗皇帝的只有五個人:郭貴妃,以及郭貴妃舉薦的長春宮四大美人。

  這是張太后制定要清除的五人。

  被關了一個月,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郭貴妃再次重見天日,張皇后已經是張太后了。

  張太后賜給郭貴妃一條白綾。

  郭貴妃早有所料,她拿起白綾,“成王敗寇,我死可以,放過我的兒子們,他們是朱家的血脈。”

  張太后說道:“畢竟哀家不是什麼魔鬼,兩個小的哀家不會碰,但是滕王的野心已經被你激發出來了,哀家不會放過他,今年年底他會去地下與你團圓。你要怪,就怪你自己,野心勃勃,想要染指後位和太子位,連累兒子,滕王這孩子小時候還是挺可愛的,哀家也真的喜歡過他,可惜,哀家不能留後患。”

  郭貴妃呵呵笑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太后能否真誠一些,別那麼虛偽。太后若當年真的對我好,把我當妹妹看,我和太后一起嫁入燕王府,就憑皇上對我的寵愛,滕王怎麼可能才排行老八?太后總是假惺惺的說你我平起平坐,其實一直暗地裡防著我,在我的食水裡做手腳,東宮有了七個兒子,才容許我懷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