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洪熙元年,正月,洪熙帝在大年初一大朝會上正式啟用了“洪熙”的年號,終於徹底走出了被“永樂”支配的痛苦。

  真是揚眉吐氣啊。

  春暖花開,洪熙帝春風得意,渡過了此生最完美的一個春天,然而,到了五月,太子去鳳陽、南京皇陵和孝陵都祭拜完畢了,大功告成,洪熙帝還是遲遲沒有召太子回京。

  群臣們又不是傻子,琢磨出異樣來,太子是國儲,是備胎,就是防止皇帝突然駕崩而無縫隙銜接,避免國家動盪而設置的,現在好了,國儲被支到千里之外的南京,那麼國儲意義何在?

  時機已到。

  在京城留守的沐春乘機把洪熙帝暴飲暴食、寵愛郭貴妃、偏寵滕王、冷落太子的“謠言”散播全城。

  很多人都相信了,因為郭貴妃的親弟弟郭玹承襲了武定侯的爵位是鐵定的事實,張皇后的娘家卻依然是彭城伯的伯爵,堂堂大明皇后,娘家爵位居然比貴妃娘家爵位還低一等,明顯是寵妾滅妻啊!

  哪怕為了張皇后的顏面,封張皇后弟弟一個一次性的承恩侯爵位遮遮羞也可以的,可是無論朝臣如何上奏,洪熙帝就是不肯給張家封侯爵。

  而且,洪熙帝這大半年胖的也很明顯,下巴的肉都快垂到鎖骨上了,扶他走路的太監,也從兩人變成四個人。

  一樁樁事實擺在面前,“謠言”變成了真相,無論錦衣衛和東廠如何闢謠,捉拿傳謠之人,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謠言。

  群臣們坐不住了,以耿直聞名的監察御史李時勉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李時勉,永樂二年的二榜進士,選入翰林院,當了庶吉士,畢業後在翰林院當侍讀學士,因其學問高,品德好,被選去給皇太孫朱瞻基當了講經師傅。

  永樂十九年,剛剛建好的北京新皇宮奉天殿乾清宮三大殿遭遇雷擊火災,李時勉認為這是天災示警,請求太宗皇帝不要遷都,回南京去,太宗皇帝暴怒,奪了李時勉的官職,下了大獄。

  洪熙帝登基後,老師楊榮入了內閣,成為內閣大臣,楊榮把李時勉從監獄裡撈出來,恢復官職,並且把勇敢勸諫、不畏權貴的他安排到了專業對口的位置——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是有kpi標準的,每天必須且只能啟奏一件事,並提供建議。

  李時勉到底是太子朱瞻基的老師,豈能坐視太子遠離京城,一直在南京坐冷板凳?

  五月十一日,李時勉當監察御史上任第一天,就把今天的kpi用在太子身上,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絲毫不顧忌洪熙帝的面子和內閣大臣楊榮連連暗示他閉嘴的乾咳之聲,直言勸諫:

  “……皇上乃九五之尊,親賢臣,遠小人,暗不宜近嬪妃,太子不宜離左右!否則國儲不穩,國家危矣!”

  不愧為是蹲過太宗皇帝大獄的人,骨頭夠硬,囚服剛剛脫下,官袍還沒有捂熱呢,就敢字字都中了洪熙帝的雷點。

  李時勉的嘴巴似乎有毒,每說出一個字,洪熙帝的臉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紅一些,血壓升高,明顯戳中了龍之逆鱗,最後聽到“國家危矣”時,洪熙帝的臉已經脹成豬肝色了!

  自打登基以來,洪熙帝一直以仁厚的面目示人,寬鬆刑獄,是個和顏悅色的大胖子,從來沒有當眾發脾氣,李時勉句句毒舌,驀地遭遇大刺激,洪熙帝當庭震怒,指著李時勉,“來人!速速撲殺此賊!”

  殿前手持金瓜的侍衛一舉拿下李時勉,剝下官袍,舉著大金瓜錘擊之,李時勉不服氣,每打一次,就大呼“太子不宜離左右”,一直打了十八下,肋骨斷了三根,李時勉被打暈過去,才住口。

  如此鐵骨錚錚,實在令人敬佩,內閣大臣楊榮等人連忙站出來為李時勉求情。

  方才洪熙帝暴怒之下,命令金瓜侍衛擊打李時勉。李時勉嘴硬,死不改口,暴怒的洪熙帝就不喊停,現在李時勉被打的半死暈過去,終於閉嘴了,殿前一片求饒求寬恕之聲,洪熙帝立刻從暴怒中清醒過來:不行,我要控制住自己,寬厚的人設不能崩,怎可當庭打死大臣?

  本朝實行的是仁政啊。

  何況李時勉身為監察御史,直言勸諫就是他的工作。

  洪熙帝遂命金瓜侍衛住手,將李時勉下了錦衣衛詔獄。

  就這樣,剛剛出獄的李時勉成了二進宮,還斷了三根肋骨。

  洪熙帝不想聽任何關於太子回京的建議,遂立刻下令退朝,剛剛在四個太監的攙扶下站起來,洪熙帝就覺得頭暈,搖搖晃晃,為了保持顏面,他強忍住頭暈噁心,緩緩走出奉天殿,坐上了大轎子,回到乾清宮。

  他並不知道,攙扶他的太監一直盯著他的臉色變化,太監發現洪熙帝的臉一直潮紅如豬肝色,始終沒有恢復,而且面部表情失控,好像一個蠟像似的,無論憤怒還是故作鎮定,都始終一個表情。

  太監想起某位女醫的叮囑,時間到了!

  洪熙帝到了乾清宮,頭越來越暈,視力也越發模糊,戴了老花鏡都覺得吃力,立刻宣太醫還有郭貴妃。

  “朕不舒服,先躺一躺,睡個回籠覺,太醫來了,要他先給朕把脈施針。”洪熙帝和三個前任一樣,是個勤快皇帝,白天從來不睡覺,今日實在撐不住了。

  洪熙帝躺在床上,半睡半醒時,聽到了腳步聲和說話聲,他睜開眼睛,視力模糊,像是冬天隔著霜玻璃看世界,一片朦朧,但是他可以肯定,從輪廓來看,眼前的女人絕對不是郭貴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