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頁
以前總是哀傷父皇為何這樣對待他,這不公平,現在輪到他當皇帝,他霎時明白了父皇的用意,沒有什麼不公平,他必須這麼做。
他老了,身體一直都不好,而太子正值青春,且以前跟隨太宗皇帝出征時,太子經常留在北京監國,十三歲就開始處理國事,比洪熙帝更早接觸權柄。
洪熙帝害怕太子太強了,強到大臣提前站隊,暗中投靠太子,把自己漸漸架空,一旦太子羽翼豐滿,就會——洪熙帝想起去年他修理趙王的計策,父皇對趙王投毒謀反深信不疑。
權勢真的能指鹿為馬,遮蔽耳目。
洪熙帝故意要太子去送鄭和,他明明知道太子是支持航海的,他還是要太子去做,但是太子反應太平靜了,一句反對的話都沒有,好像天生就是休養生息的立場。
太子越是溫順聽話,洪熙帝就越忌憚太子,年紀輕輕的,就有這般城府,將來還了得?
其實太子除了點頭,還有其他選擇嗎?這是一條單行線啊。
太子如此懂事,洪熙帝疑心更甚,於是接連開始第二次試探,“你的弟弟們漸漸都長大了,朕封了他們為親王,將來成婚搬出宮開府單住,朕是過來人,因而不想留他們在京城住太久,成婚兩三年,有了孩子,就讓他們去藩地就藩。朕已經要工部去藩地選址,製造藩王府。”
洪熙帝身體不好但很能生,十個兒子,七個女兒,子嗣比漢王和趙王兩個加起來都多。
朱瞻基一聽,弟弟們結婚就去就藩,這對東宮而言是大好事啊!
或許洪熙帝想起當年被漢王和趙王兩個京城釘子戶支配的痛苦,四十多歲都不肯就藩,時時刻刻威脅東宮。
洪熙帝當年猶如身處一艘破船,兩條大鯊魚圍在船邊轉圈圈,一有機會就咬一口,一咬就是二十年,那滋味是相當難受。
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朱瞻基不敢相信,直覺洪熙帝背後憋了大招,說道:“弟弟們留在京城,方便孝順父皇和母后,將來有了孩子,孫子孫女們承歡膝下,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朱瞻基滴水不漏,頂住誘惑給出標準答案。
洪熙帝定定的看著長子,從他稍顯瘦弱的身軀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不,他比我當年還要優秀成熟。
不僅如此,他還能文善武,我當年騎個馬,都會把馬壓得半死。
看著淡定的太子,洪熙帝不淡定了,十分不要臉的使出了大殺招:“你有九個弟弟,要在各地造九個藩王府,王府重地,必須組建府兵看守。朕覺得京城各個衛所,唯有幼軍最出色,如果有幼軍守護藩王府,朕就放心了。”
“不過,這兩萬八千幼軍是太宗皇帝為了你而在全國招募組建的,也由你親自操練而成,只聽從你的命令,朕不好干涉啊。”
朱瞻基上個月剛剛帶著幼軍去漠北迎接太宗皇帝棺槨,回到京城之後,幼軍重新回到府軍前衛的崗位上,在紫禁城站崗值班,這讓洪熙帝很不順眼,總覺得是個隱患。
太宗皇帝好手段,為了朱瞻基的前途大費苦心,創造性的搞出只聽朱瞻基指揮的幼軍。
洪熙帝都說得如此露骨了,聰明如朱瞻基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幼軍是朱瞻基親自挑選、組建、訓練、甚至一起戰鬥,共甘共苦一起走過來的,幼軍眼裡只有太子,沒有皇權。
朱瞻基當然捨不得,可是,他不能說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論出於哪一點,他都必須順從洪熙帝。
朱瞻基強忍住錐心之痛,說道:“宮廷自有禁軍把守,固若金湯。幼軍可有可無。如今分幼軍去各地藩王府保護弟弟的宅邸,這是兒臣這個當哥哥的對弟弟們的關心愛護,兒臣這就去分兵,二萬八千幼軍,分為九隊,每隊三千餘人,定能保護九大藩王府無虞。”
洪熙帝滿意的點點頭,“嗯,朕就知道你是一個好哥哥。”
朱瞻基自斷臂膀,解散幼軍,兩萬八千幼軍在三天之內就奔赴目前還只是一片不毛之地的藩王府選址處,守著一塊塊空地,毫無作為。
幼軍不是軍籍,不像軍戶那樣終身、代代都是職業軍人,幼軍是民籍,是可以選擇退役,重新恢復平民身份的。
洪熙帝授意兵部,要兵部的人去各個幼軍支隊宣講他們可以隨時退出、拿著退役補貼回老家的政策。
如今幼軍就徹底完了。
但是無論兵部的人如何勸說,幼軍提前退役者寥寥無幾,他們就像一群傻子似的守著一塊不毛之地,等待將來有一天被太子召回京城。
這份忠誠,令太子感動、洪熙帝害怕。
本以為幼軍會埋怨太子軟弱,任憑他們被逐出京城呢,結果恰好相反,幼軍毫無怨言,以沉默報答太子這八年的栽培。
洪熙帝更忌憚太子了,這小傢伙幾乎無堅不摧,沒有什麼難題能夠難倒他!
既然如此,就不要怪我使絕招了。
洪熙帝決定從內部擊破太子,他把目光放在了太子妃阿雷身上。一個人的弱點在那裡,就要看他在乎什麼。
幼軍都捨得逐出京城,那麼太子妃呢?
這六年來,太子妃一直獨寵,小兩口甜得本來就有糖尿病的洪熙帝“病情”都加重了。
他老了,身體一直都不好,而太子正值青春,且以前跟隨太宗皇帝出征時,太子經常留在北京監國,十三歲就開始處理國事,比洪熙帝更早接觸權柄。
洪熙帝害怕太子太強了,強到大臣提前站隊,暗中投靠太子,把自己漸漸架空,一旦太子羽翼豐滿,就會——洪熙帝想起去年他修理趙王的計策,父皇對趙王投毒謀反深信不疑。
權勢真的能指鹿為馬,遮蔽耳目。
洪熙帝故意要太子去送鄭和,他明明知道太子是支持航海的,他還是要太子去做,但是太子反應太平靜了,一句反對的話都沒有,好像天生就是休養生息的立場。
太子越是溫順聽話,洪熙帝就越忌憚太子,年紀輕輕的,就有這般城府,將來還了得?
其實太子除了點頭,還有其他選擇嗎?這是一條單行線啊。
太子如此懂事,洪熙帝疑心更甚,於是接連開始第二次試探,“你的弟弟們漸漸都長大了,朕封了他們為親王,將來成婚搬出宮開府單住,朕是過來人,因而不想留他們在京城住太久,成婚兩三年,有了孩子,就讓他們去藩地就藩。朕已經要工部去藩地選址,製造藩王府。”
洪熙帝身體不好但很能生,十個兒子,七個女兒,子嗣比漢王和趙王兩個加起來都多。
朱瞻基一聽,弟弟們結婚就去就藩,這對東宮而言是大好事啊!
或許洪熙帝想起當年被漢王和趙王兩個京城釘子戶支配的痛苦,四十多歲都不肯就藩,時時刻刻威脅東宮。
洪熙帝當年猶如身處一艘破船,兩條大鯊魚圍在船邊轉圈圈,一有機會就咬一口,一咬就是二十年,那滋味是相當難受。
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朱瞻基不敢相信,直覺洪熙帝背後憋了大招,說道:“弟弟們留在京城,方便孝順父皇和母后,將來有了孩子,孫子孫女們承歡膝下,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朱瞻基滴水不漏,頂住誘惑給出標準答案。
洪熙帝定定的看著長子,從他稍顯瘦弱的身軀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不,他比我當年還要優秀成熟。
不僅如此,他還能文善武,我當年騎個馬,都會把馬壓得半死。
看著淡定的太子,洪熙帝不淡定了,十分不要臉的使出了大殺招:“你有九個弟弟,要在各地造九個藩王府,王府重地,必須組建府兵看守。朕覺得京城各個衛所,唯有幼軍最出色,如果有幼軍守護藩王府,朕就放心了。”
“不過,這兩萬八千幼軍是太宗皇帝為了你而在全國招募組建的,也由你親自操練而成,只聽從你的命令,朕不好干涉啊。”
朱瞻基上個月剛剛帶著幼軍去漠北迎接太宗皇帝棺槨,回到京城之後,幼軍重新回到府軍前衛的崗位上,在紫禁城站崗值班,這讓洪熙帝很不順眼,總覺得是個隱患。
太宗皇帝好手段,為了朱瞻基的前途大費苦心,創造性的搞出只聽朱瞻基指揮的幼軍。
洪熙帝都說得如此露骨了,聰明如朱瞻基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幼軍是朱瞻基親自挑選、組建、訓練、甚至一起戰鬥,共甘共苦一起走過來的,幼軍眼裡只有太子,沒有皇權。
朱瞻基當然捨不得,可是,他不能說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無論出於哪一點,他都必須順從洪熙帝。
朱瞻基強忍住錐心之痛,說道:“宮廷自有禁軍把守,固若金湯。幼軍可有可無。如今分幼軍去各地藩王府保護弟弟的宅邸,這是兒臣這個當哥哥的對弟弟們的關心愛護,兒臣這就去分兵,二萬八千幼軍,分為九隊,每隊三千餘人,定能保護九大藩王府無虞。”
洪熙帝滿意的點點頭,“嗯,朕就知道你是一個好哥哥。”
朱瞻基自斷臂膀,解散幼軍,兩萬八千幼軍在三天之內就奔赴目前還只是一片不毛之地的藩王府選址處,守著一塊塊空地,毫無作為。
幼軍不是軍籍,不像軍戶那樣終身、代代都是職業軍人,幼軍是民籍,是可以選擇退役,重新恢復平民身份的。
洪熙帝授意兵部,要兵部的人去各個幼軍支隊宣講他們可以隨時退出、拿著退役補貼回老家的政策。
如今幼軍就徹底完了。
但是無論兵部的人如何勸說,幼軍提前退役者寥寥無幾,他們就像一群傻子似的守著一塊不毛之地,等待將來有一天被太子召回京城。
這份忠誠,令太子感動、洪熙帝害怕。
本以為幼軍會埋怨太子軟弱,任憑他們被逐出京城呢,結果恰好相反,幼軍毫無怨言,以沉默報答太子這八年的栽培。
洪熙帝更忌憚太子了,這小傢伙幾乎無堅不摧,沒有什麼難題能夠難倒他!
既然如此,就不要怪我使絕招了。
洪熙帝決定從內部擊破太子,他把目光放在了太子妃阿雷身上。一個人的弱點在那裡,就要看他在乎什麼。
幼軍都捨得逐出京城,那麼太子妃呢?
這六年來,太子妃一直獨寵,小兩口甜得本來就有糖尿病的洪熙帝“病情”都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