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瓚酒量一般,先時幾盞下腹,已是火燒火燎。

  酒勁上來,頓覺眼餳耳熱。

  見顧侯父子舉著酒罈,咕咚咕咚拼酒,楊廉顧錚湊到一處,低聲交流。楊御史乾脆推開酒盞,執筷挾起一塊排骨,啃了起來。

  紅燒做法,火候正好。

  既入味又不缺嚼勁,正好下飯。

  舉起筷子,分別挾起幾塊,放入楊廉和顧錚碗裡。

  “謝四叔。”

  楊廉為父守孝,許久不食葷腥,楊瓚很是心疼。到京之後,問過太醫,得空就要給侄子進補。

  可惜的是,無論怎麼補,都不見侄子長肉,反倒個頭有抽高跡象。如此一來,更顯得小少年身板不壯,很是單薄。

  看著碗中排骨,顧錚愣了兩秒,謝過楊瓚,和楊廉一起開吃。

  “勞煩。”楊瓚回過頭,對家人道,“三碗米飯。”

  家人應聲退下,很快送來……三盆。

  楊瓚無語。

  是他說錯,還是對方理解錯誤?

  誰家的碗這麼大?

  家人正色表示,楊老爺沒說錯,小的也沒理解錯。根本原因,侯府的飯量皆以盆計,從不論碗。

  “京中規矩大,實在不便。在薊州時,多以桶量。”

  楊瓚:“……”

  這就是所謂的飯桶之家?

  好吧,是他孤陋寡聞,大驚小怪。既然是侯府規矩,自不好多言。

  家人退下,楊瓚正要盛飯。忽然想到什麼,轉頭看向顧錚。

  少年,用盆還是用碗?

  “楊叔,小侄用碗。”

  或許是楊瓚的表情過於生動,不等話出口,已得到回答。

  顧侯父子拼酒,一壇接著一罈子,咕咚咕咚,海量豪飲。大有一醉方休,萬事不愁之意。

  “卿兒,為父虧欠你良多……”

  連飲三壇,顧侯眼角泛紅,積在心中的話,藉助酒勁,終得以出口。

  顧卿不言,又拍開新壇泥封,道:“父親,兒是自願。”

  顧鼎搶過酒罈,道:“這一壇,我敬二弟!”

  顧卿沒答言,劈手又搶了回來。

  “兄長敬酒,弟不敢辭。酒罈就在那裡,自便。”

  簡言之,此壇是我拿,此封是我開,甭管敬酒還是自飲,自己動手!

  顧鼎不以為忤,反而笑了。

  笑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笑出眼淚。

  回憶北疆之時,縱然艱苦,卻是策馬馳騁,揮刀殺敵,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用不著勾心鬥角,何等暢快。

  回京之後,立身朝堂,卻要時時小心,事事在意。

  為防猜忌,父親告老,兄弟分宗,好好一家人,偏偏要分成兩家。

  文武雙全,有蓋世之才的兄弟,更跪在祖宗牌位前,立下重誓,自斷子嗣……

  怨不怨?

  恨不恨?

  到頭來,竟連“愧疚”二字都說不出口。

  “我敬二弟!”

  拎起酒罈,顧鼎不似在飲,更似兜頭澆下。顧卿不言不語,動作半點不慢。

  很快,兩人腳下多出三四隻酒罈。

  見此情形,楊瓚不禁蹙眉。

  即便度數不高,也不能如此豪飲。

  當是酒聖不成?

  “如果醉了,該如何是好?”

  聞聽此言,顧錚咽下飯粒,又盛一碗,道:“楊叔無需擔心,祖父和父親的酒量不差,二叔更好。在薊州時,二叔力戰群雄,薊州鎮守以下都不是對手。府內藏酒不過五十幾壇,喝不醉。”

  話落,夾起一隻雞腿,自己沒吃,放到楊廉碗中。

  “廉弟多用些。”

  “多謝兄長。”

  顧錚頷首,很是滿足。

  “楊叔放心,廚下定備著醒酒湯。”顧錚又道,“祖父一直記掛二叔,與其勸阻,不如由其痛飲。”

  清醒時,許多話壓在心裡,不能出口。

  不如一醉,或能解開心結。

  看著顧錚,體會話中之意,楊瓚再度生出懷疑。

  這孩子的親爹,當真是顧世子?

  是日,慶平侯父子家宴豪飲,侯府酒庫告罄。

  面對空空如也的庫房,侯府長史欲哭無淚。

  宮城內,天家同樣設宴。

  仁壽宮中,王太皇太后,吳太妃,張太后,各抱一個滿身通紅的胖娃娃,笑得合不攏嘴。

  朱厚照坐在下首,眼巴巴的瞅著,就是沒膽子搶。只能化悲憤為食慾,和皇后一起啃玉米。

  “福兒,再給朕生幾個公主吧。”

  夏皇后咬著玉米,用力點頭。

  “好,妾必定努力。陛下想要幾個?”

  “兩個,三個,不,五個?”

  “成,沒問題。”

  伺候的女官宮人眼尾齊抽。

  沒聽見,她們什麼都沒聽見!

  如此混不吝,不著調,絕非天家第一夫妻,國朝帝後!

  長春、萬春兩宮的美人,終於解除“禁足”。

  嬪位以上有幸至仁壽宮,陪坐家宴。餘下在長春宮設席,也能熱鬧一番。

  按照世人看法,皇宮家宴,當該美酒瓊漿,珍饈佳肴才對。

  現實卻是,仁壽宮的宴席上,主角非是山珍,亦非海味,而是甘薯和玉米。

  有楊瓚獻上的食譜,尚膳監開足馬力,幾個大廚一起下手,耗費心思,花樣手段盡出,以甘薯和玉米為主,添加各式配料,竟成三十餘道新菜。

  然而,無論多少花樣,最受歡迎的,依舊是烤甘薯和玉米烙。

  不提皇帝皇后,太后太妃都用了兩盤。

  女官心驚膽戰,生怕三位吃撐。

  一則,太后太妃都有了春秋,稍有差池,伺候的人定要擔責。再則,冬至佳節,喚太醫入宮,就為開消食藥,像話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