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頁
他想法沒落,一陣寒氣朝他掠來,小兵幾乎以為是幼時姐姐拿雞毛撣子打他時揮出來的風,但是這次雞毛撣子沒有落下來,因為他被一股大力猛地拽倒。他重重摔到地上,還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事,只能呆滯地看著任校尉揮舞著幾乎和她等身的長槍,槍尖帶出來的風將夜空抽得呼呼直響,她掄著槍轉了半圈,槍尖猛地一轉,剛才那隻箭以穿山裂石之勢,返回樓下。
噗嗤一聲,一聲慘叫從黑暗中響起,隨即噗通墜地。江陵衝上城樓,拉著小兵站起來,問:「你沒事吧?」
小兵下意識搖搖頭,這才反應過來,方才,他好像被任校尉救了。
任校尉看著清清秀秀,除了黑了些,和尋常女子沒什麼區別,但舞起槍來,竟然這般厲害。
一切都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城下的人意識到偷襲暴露,也不再偽裝,呼喊著他們聽不懂的語言衝上來。任遙冷冷注視著牆下,說:「有敵襲,點火,擂戰鼓。」
原劍南節度使穆雲平在巡視回城的路上被刺殺的消息傳出來,西南譁然,穆雲平的舊部們相互猜忌,各自為營,曾經鐵板一塊的劍南很快分裂成碎片。雍王聯兵隴右節度使,招降和圍城雙管齊下,沒一個月,穆雲平麾下舊部接連投降,劍南道的城池和兵力重新回到朝廷管制下。
等劍南道各地的烽火平息,書信能正常通傳後,眾人才知道,一個月前,吐蕃趁劍南道大亂,率夜偷襲劍門關。劍門關在沒有援兵、沒有支援的情況下,獨自撐了一個月。
平南侯任遙以一桿長槍殺敵無數,吐蕃士兵組織了數十次衝鋒,均未能踏入劍門關一步。戰況最慘烈的一天,劍閣外的三十里長廊上屍體壘著屍體,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壁立千仞,天開一線,連石頭縫都浸染著紅。任遙最初守在劍山中斷處,後面且戰且退,但哪怕退到劍閣城門,她都沒讓一個吐蕃士兵衝破防線,偶有漏網之魚,均被後面的士兵補刀殺死。
江陵就是她身後,最可靠的戰友。衝鋒時為她掩護,撤退時為她補刀,無論進退,從不分離。
劍門關的戰況再一次震驚朝野,有些老人漸漸想起來,第一任平南侯就是守城時身中百箭不肯退而聞名,時隔多年,任家槍的名聲再一次在戰場上打響,哪怕沒學過槍法的人也知道了,任家槍進其銳,退其速,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走的是寧折不彎、遇強則強的路子。
這一次,平南侯變成了老平南侯的孫女,任遙。
如此剛猛的槍法,竟然是一個女子所使,一時朝野紛紛稱頌任遙忠義,不墜其祖之名。這時候長安也終於騰出空來,皇帝公布穆雲平和譙王勾結造反的證據,順勢解除穆雲平親故的軍職,大封劍南關一戰的功臣。此時正值劍南權力空虛,任遙的軍銜飛快提升,隱有接手穆雲平勢力的趨勢。
任遙接到聖旨後,帶著祖母從劍門關奔赴益州。聖旨來得急,她來不及好好和戰友告別,匆匆踏上征程。走出劍閣隘口時,她不由回頭,看向後方絕崖斷壁,雄關劍門。
短短半年,從被發配邊關的罪臣,到俠肝義膽的功臣,人生之際遇,何其荒謬。
祖母說得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無須在意一時之得失,她只需要永遠做好任遙,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再爬起來。
「任遙。」江陵扶著任老夫人登車,在前方沖她揮手,「該走了。」
任遙挽了個槍花,像再熟悉不過的老朋友一般,將槍掛在腰後,快步追上來:「來了。」
她步履輕快,向著她的親人和伴侶奔去,無畏扎向莫測的前程。
·
六月,劍南之亂基本平定。這半年中,長安忙於皇位交替,剪除韋後、安樂公主殘餘勢力,無暇管理外州,全靠有李華章牽制,劍南才沒有出大亂。
等朝廷終於騰出手,有時間關注劍南節度使的問題,劍南局勢已經基本穩定。皇帝看著密密麻麻的戰報,長嘆道:「二郎是個好孩子,要不是有他,譙王之亂,不知道要禍害多少百姓。這些年他在外辛苦了,快召他回來吧,我這個叔叔在長安里享清福,倒讓小輩在外奔波,哪有這種事?長安有的是用人之處,他回來,也好替三郎分擔些事。」
朝廷的召令很快送達商州,既然皇帝有命,李華章也不好怠慢,他將劍南善後事宜交代好,就和明華裳一起啟程,回京。
趕路非常熬人,李華章不想明華裳太累,打算先回府休整一夜,等第二天再進宮面聖。所以他們入京十分低調,誰都沒有驚動,車隊進入長夏門後,靜悄悄往雍王府駛去。
然而,他們還是低估了長安消息靈通的程度。兩人中午到府,才下午未時,門房就報有貴客拜訪。
李華章本來不想理會,明華裳勸道:「她畢竟是你的姑姑,拒之門外不合適,見吧。」
李華章見她臉色蒼白卻還為他著想,無奈道:「好吧。我去見她就行,你不想會客的話,就不用出來了。」
明華裳眼眸微動,他怎麼知道她不想見太平公主?明華裳看向李華章,哪怕剛趕路回來,他依然膚色雪白,不染纖塵,身姿頎長挺拔,一條玉帶將霽青色圓領袍束起,端的是靜水沉玉,迴風流雪。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噗嗤一聲,一聲慘叫從黑暗中響起,隨即噗通墜地。江陵衝上城樓,拉著小兵站起來,問:「你沒事吧?」
小兵下意識搖搖頭,這才反應過來,方才,他好像被任校尉救了。
任校尉看著清清秀秀,除了黑了些,和尋常女子沒什麼區別,但舞起槍來,竟然這般厲害。
一切都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城下的人意識到偷襲暴露,也不再偽裝,呼喊著他們聽不懂的語言衝上來。任遙冷冷注視著牆下,說:「有敵襲,點火,擂戰鼓。」
原劍南節度使穆雲平在巡視回城的路上被刺殺的消息傳出來,西南譁然,穆雲平的舊部們相互猜忌,各自為營,曾經鐵板一塊的劍南很快分裂成碎片。雍王聯兵隴右節度使,招降和圍城雙管齊下,沒一個月,穆雲平麾下舊部接連投降,劍南道的城池和兵力重新回到朝廷管制下。
等劍南道各地的烽火平息,書信能正常通傳後,眾人才知道,一個月前,吐蕃趁劍南道大亂,率夜偷襲劍門關。劍門關在沒有援兵、沒有支援的情況下,獨自撐了一個月。
平南侯任遙以一桿長槍殺敵無數,吐蕃士兵組織了數十次衝鋒,均未能踏入劍門關一步。戰況最慘烈的一天,劍閣外的三十里長廊上屍體壘著屍體,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壁立千仞,天開一線,連石頭縫都浸染著紅。任遙最初守在劍山中斷處,後面且戰且退,但哪怕退到劍閣城門,她都沒讓一個吐蕃士兵衝破防線,偶有漏網之魚,均被後面的士兵補刀殺死。
江陵就是她身後,最可靠的戰友。衝鋒時為她掩護,撤退時為她補刀,無論進退,從不分離。
劍門關的戰況再一次震驚朝野,有些老人漸漸想起來,第一任平南侯就是守城時身中百箭不肯退而聞名,時隔多年,任家槍的名聲再一次在戰場上打響,哪怕沒學過槍法的人也知道了,任家槍進其銳,退其速,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走的是寧折不彎、遇強則強的路子。
這一次,平南侯變成了老平南侯的孫女,任遙。
如此剛猛的槍法,竟然是一個女子所使,一時朝野紛紛稱頌任遙忠義,不墜其祖之名。這時候長安也終於騰出空來,皇帝公布穆雲平和譙王勾結造反的證據,順勢解除穆雲平親故的軍職,大封劍南關一戰的功臣。此時正值劍南權力空虛,任遙的軍銜飛快提升,隱有接手穆雲平勢力的趨勢。
任遙接到聖旨後,帶著祖母從劍門關奔赴益州。聖旨來得急,她來不及好好和戰友告別,匆匆踏上征程。走出劍閣隘口時,她不由回頭,看向後方絕崖斷壁,雄關劍門。
短短半年,從被發配邊關的罪臣,到俠肝義膽的功臣,人生之際遇,何其荒謬。
祖母說得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無須在意一時之得失,她只需要永遠做好任遙,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再爬起來。
「任遙。」江陵扶著任老夫人登車,在前方沖她揮手,「該走了。」
任遙挽了個槍花,像再熟悉不過的老朋友一般,將槍掛在腰後,快步追上來:「來了。」
她步履輕快,向著她的親人和伴侶奔去,無畏扎向莫測的前程。
·
六月,劍南之亂基本平定。這半年中,長安忙於皇位交替,剪除韋後、安樂公主殘餘勢力,無暇管理外州,全靠有李華章牽制,劍南才沒有出大亂。
等朝廷終於騰出手,有時間關注劍南節度使的問題,劍南局勢已經基本穩定。皇帝看著密密麻麻的戰報,長嘆道:「二郎是個好孩子,要不是有他,譙王之亂,不知道要禍害多少百姓。這些年他在外辛苦了,快召他回來吧,我這個叔叔在長安里享清福,倒讓小輩在外奔波,哪有這種事?長安有的是用人之處,他回來,也好替三郎分擔些事。」
朝廷的召令很快送達商州,既然皇帝有命,李華章也不好怠慢,他將劍南善後事宜交代好,就和明華裳一起啟程,回京。
趕路非常熬人,李華章不想明華裳太累,打算先回府休整一夜,等第二天再進宮面聖。所以他們入京十分低調,誰都沒有驚動,車隊進入長夏門後,靜悄悄往雍王府駛去。
然而,他們還是低估了長安消息靈通的程度。兩人中午到府,才下午未時,門房就報有貴客拜訪。
李華章本來不想理會,明華裳勸道:「她畢竟是你的姑姑,拒之門外不合適,見吧。」
李華章見她臉色蒼白卻還為他著想,無奈道:「好吧。我去見她就行,你不想會客的話,就不用出來了。」
明華裳眼眸微動,他怎麼知道她不想見太平公主?明華裳看向李華章,哪怕剛趕路回來,他依然膚色雪白,不染纖塵,身姿頎長挺拔,一條玉帶將霽青色圓領袍束起,端的是靜水沉玉,迴風流雪。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