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頁
“好咧,趙老爺。”來人手上有準頭,老嫗不費力的接住了。
“我家叫石全家客舍,你來我們家准沒有錯的了。雖然附近也有許多村做客捨生意,但是咱石頭村的路是最寬敞最平整的,不管是去平山村還是去府城,都方便得很。房屋也是新建的,住著舒服咧。若不是我家昨天剛走了一批客人,這幾間房都空不出來。雖然說是擠了點,但是現在咱們王爺,哦,瞧我這記性,陛下即將遷都回城後,這人是越來越多了,哪裡都擠。”
石全就是這個老嫗死去老頭子的名字。
“可不是,這人真的太多了。”
馬上的趙老爺附和道,倒沒有急著走,順便探聽一下消息:“你們這離得近,那平山村外的藥集,還是後天沒有變吧。”
“沒改,他們一直是逢五開集,若非暴雨雪天,基本不會改期。李姑娘說了,不能讓你們千里奔波而來還要空擔驚受怕,時間和價格都不會變的。咱們這所有賣藥材的人都聽李姑娘的話,趙老爺你就放心好了。”老嫗滿臉自豪的回答道。
“李姑娘自然是信得過的。要說還是你們這裡好,藥材最多最好,規矩也分明,咱們做生意的不必要時常擔心這漲價跌價。”
來人滿是風塵的臉上露出了笑意
“可不是,不是咱們自誇,大家要買藥,來咱們這裡是再沒有錯的。”
老嫗笑得滿臉自豪,又保證道,“趙老爺你放心,你們一路趕來,待會咱們必定幫你們食水備好,讓你們好好歇一歇,後天再去買藥。”
“麻煩了。”
商人一抱拳,然後調轉馬頭疾馳而去,不是他客氣,而是這定城附近,真的是家家戶戶種藥養白蠟,說不准這老嫗家剛好有他需要的貨。和氣生財在這裡是真的。
見那起碼的商人飛馳而去,老嫗連忙往村里走。
他們這村落是按照規劃建起來的,丁字形大路兩邊人家,中間一豎進去,老嫗家就在豎形進去第三家,“四弟妹,兒媳婦,快,我接了一幫大客,足足三十人,半個小時候到。”
一時間,屋子裡正忙活的幾個婦人都停下了手上的活,目露驚喜。
“哎呦,這段時間生意可真好,咱們家才空了一天,馬上就來人了。”
一個略約莫五十歲的婦人笑開了花,“快,咱們動起來,打掃的,熬粥的,摘菜的。活計來了。”
錢來了。
屋裡走出幾個不同年紀的婦人,笑著忙活開了。
而老嫗搭把手之後,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則繼續回到村口,等待客人來的時候帶路——她年紀最大,年輕時又沒有養好,因此被分配了最為輕鬆的活計。
這是幾家人一起合夥辦的客舍,沒辦法,當年太窮了,村里除了極幸運的在深山裡打獵的十來個壯丁,其他的都被朝廷拉走了,剩下些老弱婦孺。
如今雖然是錢多了,但是一起干習慣了,也分不開了。
老嫗快步往村口等客人,她來得稍早了些,客人還沒到,不由得又出了神。
這好日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要說起來,那一定得提三年前的那個冬天。
那個初冬來的時候,凜冽得讓人絕望。
家裡錢糧被征走了,成年男丁也被朝廷征走了,後來傳回來消息人都沒了。因為是被朝廷征走的,連個撫恤都沒有,全村就剩一幫絕望老幼婦孺。
幸得當時他們村幫平山村點烽火報信,得了幾瓶大蒜素。
這種好東西,她們自己是舍不得用的,咬咬牙,全拿去城裡買了高價,才買得了救命的糧食。
她們村裡有個老嫂子,是從平山村嫁到這邊來的,爹娘早沒了,連兄弟都走了,聽說了當時朝廷大軍抓人的時候,平山村李氏一族給求上門的出嫁女送了些藥材,還教了認藥。
這個老嫂子舍了一張老臉,回娘家找侄兒求助,就想認點藥材看看能不能賣點錢,起碼能把孩子們糊弄著養大。
誰料這個侄兒是極好的,幫她求情讓她去學了,又剛好遇到了李姑娘,李姑娘說她們村位置極好,來年春若有客商來,可以將自家的屋舍租出去賺一些銀錢。
還有若她們挖到了藥材,最好也留一點根莖種子,自己種在山地里,當莊稼一樣伺候,來年便會再長開來。
不要怕種的人多,種的人多了藥商才喜歡。
當時大家都不怎麼相信,她們這山疙瘩的地方從沒聽說藥商來過,再說當時世道亂糟糟的,哪裡還有什麼商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我家叫石全家客舍,你來我們家准沒有錯的了。雖然附近也有許多村做客捨生意,但是咱石頭村的路是最寬敞最平整的,不管是去平山村還是去府城,都方便得很。房屋也是新建的,住著舒服咧。若不是我家昨天剛走了一批客人,這幾間房都空不出來。雖然說是擠了點,但是現在咱們王爺,哦,瞧我這記性,陛下即將遷都回城後,這人是越來越多了,哪裡都擠。”
石全就是這個老嫗死去老頭子的名字。
“可不是,這人真的太多了。”
馬上的趙老爺附和道,倒沒有急著走,順便探聽一下消息:“你們這離得近,那平山村外的藥集,還是後天沒有變吧。”
“沒改,他們一直是逢五開集,若非暴雨雪天,基本不會改期。李姑娘說了,不能讓你們千里奔波而來還要空擔驚受怕,時間和價格都不會變的。咱們這所有賣藥材的人都聽李姑娘的話,趙老爺你就放心好了。”老嫗滿臉自豪的回答道。
“李姑娘自然是信得過的。要說還是你們這裡好,藥材最多最好,規矩也分明,咱們做生意的不必要時常擔心這漲價跌價。”
來人滿是風塵的臉上露出了笑意
“可不是,不是咱們自誇,大家要買藥,來咱們這裡是再沒有錯的。”
老嫗笑得滿臉自豪,又保證道,“趙老爺你放心,你們一路趕來,待會咱們必定幫你們食水備好,讓你們好好歇一歇,後天再去買藥。”
“麻煩了。”
商人一抱拳,然後調轉馬頭疾馳而去,不是他客氣,而是這定城附近,真的是家家戶戶種藥養白蠟,說不准這老嫗家剛好有他需要的貨。和氣生財在這裡是真的。
見那起碼的商人飛馳而去,老嫗連忙往村里走。
他們這村落是按照規劃建起來的,丁字形大路兩邊人家,中間一豎進去,老嫗家就在豎形進去第三家,“四弟妹,兒媳婦,快,我接了一幫大客,足足三十人,半個小時候到。”
一時間,屋子裡正忙活的幾個婦人都停下了手上的活,目露驚喜。
“哎呦,這段時間生意可真好,咱們家才空了一天,馬上就來人了。”
一個略約莫五十歲的婦人笑開了花,“快,咱們動起來,打掃的,熬粥的,摘菜的。活計來了。”
錢來了。
屋裡走出幾個不同年紀的婦人,笑著忙活開了。
而老嫗搭把手之後,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則繼續回到村口,等待客人來的時候帶路——她年紀最大,年輕時又沒有養好,因此被分配了最為輕鬆的活計。
這是幾家人一起合夥辦的客舍,沒辦法,當年太窮了,村里除了極幸運的在深山裡打獵的十來個壯丁,其他的都被朝廷拉走了,剩下些老弱婦孺。
如今雖然是錢多了,但是一起干習慣了,也分不開了。
老嫗快步往村口等客人,她來得稍早了些,客人還沒到,不由得又出了神。
這好日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要說起來,那一定得提三年前的那個冬天。
那個初冬來的時候,凜冽得讓人絕望。
家裡錢糧被征走了,成年男丁也被朝廷征走了,後來傳回來消息人都沒了。因為是被朝廷征走的,連個撫恤都沒有,全村就剩一幫絕望老幼婦孺。
幸得當時他們村幫平山村點烽火報信,得了幾瓶大蒜素。
這種好東西,她們自己是舍不得用的,咬咬牙,全拿去城裡買了高價,才買得了救命的糧食。
她們村裡有個老嫂子,是從平山村嫁到這邊來的,爹娘早沒了,連兄弟都走了,聽說了當時朝廷大軍抓人的時候,平山村李氏一族給求上門的出嫁女送了些藥材,還教了認藥。
這個老嫂子舍了一張老臉,回娘家找侄兒求助,就想認點藥材看看能不能賣點錢,起碼能把孩子們糊弄著養大。
誰料這個侄兒是極好的,幫她求情讓她去學了,又剛好遇到了李姑娘,李姑娘說她們村位置極好,來年春若有客商來,可以將自家的屋舍租出去賺一些銀錢。
還有若她們挖到了藥材,最好也留一點根莖種子,自己種在山地里,當莊稼一樣伺候,來年便會再長開來。
不要怕種的人多,種的人多了藥商才喜歡。
當時大家都不怎麼相信,她們這山疙瘩的地方從沒聽說藥商來過,再說當時世道亂糟糟的,哪裡還有什麼商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