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陛下何在?”夙延川沒有下馬, 居高臨下地望著他,語氣冷峻地問道。
“陛下暫幸甘露殿。”謝如意一言未竟,夙延川已經微微頷首,馬不停蹄地衝進了宮城。
甘露殿中服侍的宮人紛紛地跪了下來,夙延川匆匆地說了一聲“平身”,翻身下了馬大步流星地向內走去,忽而轉頭微微皺眉,看著為首的宮人問道:“你怎麼在這裡?娘娘呢?”
“奴婢便是娘娘派來服侍陛下的。”玉暖也跟著熬了一夜,眼中都是紅紅的血絲,她屈膝道:“如今陛下身邊出了事,諸位大人不知何人可用,娘娘索性使我姑且照看著陛下。”
“辛苦她了。”夙延川目光一柔,一面往殿裡去,一面又叮囑道:“她如今不宜勞神,你們不要這樣縱著她。”
玉暖應了聲“是”,不敢接話。
政事堂幾位相公和六部尚書都在前殿等候,見到夙延川進門,紛紛地起身行禮。
夙延川微微頷首,沒有與眾人寒暄,徑直挑簾進了內室。
御醫在為皇帝施針,慶和帝的雙眼緊緊地閉著,平平躺在帳子裡,一截蒼白消瘦的手臂搭在腕枕上,在明亮的燈火里,浮上肌膚表面的青筋清晰可辨。
夙延川心中一梗。
他在榻前單膝跪了下來,定定地注視著皇帝瘦削而不見血色的面龐,頃刻間就有痛意蔓延到四肢百骸。
他與慶和帝二十四年至親父子。
慶和帝或許不是一個出眾的皇帝,他有時顯得多疑,有時顯得昏懦,前朝後宮的處置手段都不算妥帖,時常因為宮闈之事被人詬病,又因為偏愛而放任寵妃和庶子……
他是皇后的兒子,從很小的時候,慶和帝與他之間,就沒有同夙延庚的親昵和鍾愛。
但他從慶和五年封了太子,那之後十八年,即使是冉氏和皇二子最張狂、最氣盛的時候,朝臣為此各執一詞,皇帝為君為父,也從未有廢立之意。
那時他們父子之間未曾宣之於口的默契,是天下相托的信任和倚重。
他不是一個最好的父親。
夙延川面上一涼,才覺出自己滴下淚來,抬手一抹,眼中卻又澀然生痛。
昏迷中的人若有感應,薄薄的眼瞼下,眼珠似乎微微地轉動了一下。
“御醫,御醫!”夙延川傾過身去,不由自主地握緊了手掌。
守在一旁下針的御醫面色卻變得十分難看,低聲道:“殿下,陛下要醒了。”
夙延川在他語氣中聽出不祥之意,霍然轉過身去,目光如炬地看向他。
姚太醫低聲道:“陛下之前就耗盡了精神,如今只能撐得這一回了。殿下,陛下要醒了,您……您心裡做好準備。”
夙延川腦中“嗡”地一響。
他怔怔地回過頭去,昏睡中的皇帝已經微微地睜開了眼。
他目光有些散漫,漫無目的地轉動了許久,才像是終於看到了人一樣,落在夙延川的這個方向,手指微微地彈動著,艱難地向著這邊探了探,道:“太子,你回來了。”
“父皇。”夙延川膝行兩步,握住了他搭在榻邊的手。
他低聲道:“父皇,我回晚了。”
慶和帝卻笑了笑,有些含糊地道:“你回的,剛剛好。”
他聲音已經不太清晰了,夙延川要把耳朵俯下去才能辨清他說的話,他面色這樣的蒼白,手也如冰一般的冷,但微弱的呼吸卻滾滾發燙,這樣鮮明的對比,仿佛有什麼無形的火焰在軀殼之內煎熬著他的血肉:“把諸位大人,都叫進來吧。”
夙延川心中忍不住地抽痛,低下頭去把額埋在了那冰冷的掌心裡。
在外間等候的一眾重臣寂寂地魚貫進了屋,跪下身來行禮。
夙延川就跪在皇帝的榻前,眾人向這個方向叩首山呼,說不清是在跪拜慶和帝,還是在跪拜皇太子。
慶和帝微微地頷首,才道:“眾卿家,都是國之重臣,日後,事新君,如事朕。”
眾臣俱伏首應諾,有人悄悄抬袖在眼角拭過。
慶和帝停下來喘了幾口氣,稍稍轉了轉眼眸,有些疲倦似的半闔不闔地眨了眨眼,才重新張開口,含混不清地喊了個名字。
夙延川離他極近,才能分辨出他叫的是“德昭”,在他身後稍遠些的朝臣根本聽不清楚,但眾人之末的顧九識已經一言不發地膝行向前了幾步,再度叩首道:“陛下,臣在。”
慶和帝微微眯起眼,逐一地從堂下眾人身上打量過去,那雙總是含光內蘊的狹長眼睛裡失去了光澤和焦距,他眯了很久的眼,才道:“蘭台御史顧德昭,即加侍中銜……”
門下省侍中,是正正經經的政事堂主官。
大燕還沒有父子同相公的先例。
跪了滿地的朝臣們面面相覷,但在這個當口,誰也不敢張口與即將山陵崩殂的皇帝作對。
眾人的目光落在跪在一邊的顧九識身上,他面色依然是大量失血後的蒼白,肩背上都纏著厚厚的帛布,神色沉靜,沒有拒絕,也沒有謝恩,只是靜靜地磕了個頭。
暖閣中一時一片詭異的靜寂,只有慶和帝低而微弱的聲音:“朕大行之後,由你來向太子,宣朕遺詔。”
“陛下暫幸甘露殿。”謝如意一言未竟,夙延川已經微微頷首,馬不停蹄地衝進了宮城。
甘露殿中服侍的宮人紛紛地跪了下來,夙延川匆匆地說了一聲“平身”,翻身下了馬大步流星地向內走去,忽而轉頭微微皺眉,看著為首的宮人問道:“你怎麼在這裡?娘娘呢?”
“奴婢便是娘娘派來服侍陛下的。”玉暖也跟著熬了一夜,眼中都是紅紅的血絲,她屈膝道:“如今陛下身邊出了事,諸位大人不知何人可用,娘娘索性使我姑且照看著陛下。”
“辛苦她了。”夙延川目光一柔,一面往殿裡去,一面又叮囑道:“她如今不宜勞神,你們不要這樣縱著她。”
玉暖應了聲“是”,不敢接話。
政事堂幾位相公和六部尚書都在前殿等候,見到夙延川進門,紛紛地起身行禮。
夙延川微微頷首,沒有與眾人寒暄,徑直挑簾進了內室。
御醫在為皇帝施針,慶和帝的雙眼緊緊地閉著,平平躺在帳子裡,一截蒼白消瘦的手臂搭在腕枕上,在明亮的燈火里,浮上肌膚表面的青筋清晰可辨。
夙延川心中一梗。
他在榻前單膝跪了下來,定定地注視著皇帝瘦削而不見血色的面龐,頃刻間就有痛意蔓延到四肢百骸。
他與慶和帝二十四年至親父子。
慶和帝或許不是一個出眾的皇帝,他有時顯得多疑,有時顯得昏懦,前朝後宮的處置手段都不算妥帖,時常因為宮闈之事被人詬病,又因為偏愛而放任寵妃和庶子……
他是皇后的兒子,從很小的時候,慶和帝與他之間,就沒有同夙延庚的親昵和鍾愛。
但他從慶和五年封了太子,那之後十八年,即使是冉氏和皇二子最張狂、最氣盛的時候,朝臣為此各執一詞,皇帝為君為父,也從未有廢立之意。
那時他們父子之間未曾宣之於口的默契,是天下相托的信任和倚重。
他不是一個最好的父親。
夙延川面上一涼,才覺出自己滴下淚來,抬手一抹,眼中卻又澀然生痛。
昏迷中的人若有感應,薄薄的眼瞼下,眼珠似乎微微地轉動了一下。
“御醫,御醫!”夙延川傾過身去,不由自主地握緊了手掌。
守在一旁下針的御醫面色卻變得十分難看,低聲道:“殿下,陛下要醒了。”
夙延川在他語氣中聽出不祥之意,霍然轉過身去,目光如炬地看向他。
姚太醫低聲道:“陛下之前就耗盡了精神,如今只能撐得這一回了。殿下,陛下要醒了,您……您心裡做好準備。”
夙延川腦中“嗡”地一響。
他怔怔地回過頭去,昏睡中的皇帝已經微微地睜開了眼。
他目光有些散漫,漫無目的地轉動了許久,才像是終於看到了人一樣,落在夙延川的這個方向,手指微微地彈動著,艱難地向著這邊探了探,道:“太子,你回來了。”
“父皇。”夙延川膝行兩步,握住了他搭在榻邊的手。
他低聲道:“父皇,我回晚了。”
慶和帝卻笑了笑,有些含糊地道:“你回的,剛剛好。”
他聲音已經不太清晰了,夙延川要把耳朵俯下去才能辨清他說的話,他面色這樣的蒼白,手也如冰一般的冷,但微弱的呼吸卻滾滾發燙,這樣鮮明的對比,仿佛有什麼無形的火焰在軀殼之內煎熬著他的血肉:“把諸位大人,都叫進來吧。”
夙延川心中忍不住地抽痛,低下頭去把額埋在了那冰冷的掌心裡。
在外間等候的一眾重臣寂寂地魚貫進了屋,跪下身來行禮。
夙延川就跪在皇帝的榻前,眾人向這個方向叩首山呼,說不清是在跪拜慶和帝,還是在跪拜皇太子。
慶和帝微微地頷首,才道:“眾卿家,都是國之重臣,日後,事新君,如事朕。”
眾臣俱伏首應諾,有人悄悄抬袖在眼角拭過。
慶和帝停下來喘了幾口氣,稍稍轉了轉眼眸,有些疲倦似的半闔不闔地眨了眨眼,才重新張開口,含混不清地喊了個名字。
夙延川離他極近,才能分辨出他叫的是“德昭”,在他身後稍遠些的朝臣根本聽不清楚,但眾人之末的顧九識已經一言不發地膝行向前了幾步,再度叩首道:“陛下,臣在。”
慶和帝微微眯起眼,逐一地從堂下眾人身上打量過去,那雙總是含光內蘊的狹長眼睛裡失去了光澤和焦距,他眯了很久的眼,才道:“蘭台御史顧德昭,即加侍中銜……”
門下省侍中,是正正經經的政事堂主官。
大燕還沒有父子同相公的先例。
跪了滿地的朝臣們面面相覷,但在這個當口,誰也不敢張口與即將山陵崩殂的皇帝作對。
眾人的目光落在跪在一邊的顧九識身上,他面色依然是大量失血後的蒼白,肩背上都纏著厚厚的帛布,神色沉靜,沒有拒絕,也沒有謝恩,只是靜靜地磕了個頭。
暖閣中一時一片詭異的靜寂,只有慶和帝低而微弱的聲音:“朕大行之後,由你來向太子,宣朕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