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沖武帝靈位深深磕了幾個響頭之後,又跪拜了其他的祖宗。

  幾日之後,大興守軍一分為二,新冊封的隋王楊堅領著五千部眾和兩萬家眷向西進發。

  魏王楊深領著三萬精銳南下,他要一路翻閱秦嶺,進入蜀中,穿過南中,然後再進入交趾。那裡是帝國南方最大的港口,最大的造船廠。

  現在交趾在金蘭國手中,不一定會遵從朝廷的詔令。

  但只要不是面對唐軍,楊深都有信心擊敗他。

  城牆上,皇帝與一個白髮宦官看著南下的人群,眼神中充滿了欣慰之色。

  但他旁邊的老宦官元忠卻老淚縱橫,「陛下為何不與殿下一同南下重建大秦?」

  這位宦官,也是被天下人恨的咬牙切齒的「閹賊」。

  很多人固執的相信,大秦就是壞在他們手上的。

  皇帝卻一臉輕鬆的笑容,「你這老東西,還折騰的動嗎?這是他們年輕人的事,我們都老了,跑不動了,再說大秦滅亡,總要有人背負罵名不是,朕如此昏庸,就該承受這一切,老東西,趁現在還有機會,回鄉去吧,朕給你準備了幾車金銀,夠你揮霍三代了。」

  元忠原本是鮮卑拓跋部人,後來漢化,改為元氏,服侍過兩代皇帝,早就把自己看成了楊家的老奴,聽到皇帝的話,不禁老淚縱橫,「陛下只是生錯了時候,若是早生三十年,天下何至於此?」

  「你錯了,即便朕早生三十年,這天下依舊會淪落他人之手,武帝曾言,未有不滅之國,大秦內憂外患,非人力所能挽回,滅就滅吧,讓關中百姓少流些血,也算是我楊家對百姓最後的一點補償。」

  夕陽西下,漫天的金輝灑下,讓遠處的青山更加嫵媚起來。

  這個時候,元忠忽然笑了,沖皇帝深深一禮,「老奴能服侍陛下,實乃前生修來的福分,下輩子,老奴還願服侍陛下!」

  說完,從城頭決然躍下,帶起一摸血光。

  皇帝的眼中終於灑下兩滴濁淚,「老東西,你當真聰明,你這一去,留下朕一人孤苦無依,也罷,你先去,朕也快了。」

  皇帝合上眼,在城頭坐了一夜。

  第二日晌午,東面傳來悶雷一般的轟鳴聲,那是無數馬蹄和盔甲混合在一起的聲音。

  「唐軍來了!」

  城中的響起一片驚呼聲,卻不是驚恐,而是驚喜。

  無數人望著城牆上的皇帝旌旗,似乎在等待他下達最後的詔令。

  「開城吧。」皇帝嘴角掛著一抹微笑,「朕也解脫了……」

  番外8 文明

  唐軍沒有遇到絲毫抵抗,兵不血刃的進入大興。

  柱國將軍李弼給了楊秦皇室最大的禮遇,只是解除了秦軍的兵器,換成唐軍守護城池和宮禁。

  皇帝的一切用度甚至比以往還要充足一些。

  五天之後,唐王李虎快馬敢來,跪在大秦皇帝面前聲淚俱下,「臣家世受秦恩,絕無不忠不義之心,這江山社稷仍是大秦的!」

  唐王李虎,少倜儻有大志,好讀書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輕財重義,雄武冠絕天下。

  關東的人心也是被他籠絡的。

  皇帝走下龍椅,扶起跪在地上的李虎,無比誠懇道:「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大秦氣數已盡,群凶肆逆,宇內顛覆,幸得唐王匡扶天下,唐王才德勝朕百倍,合當繼承大統,望唐王以天下蒼生為念,以華夏為念!」

  此言一出,周圍的唐軍將領的目光全都溫和起來。

  李虎以頭杵地,額上鮮血直流,「臣、臣安敢如此,陛下折煞臣也。」

  皇帝再勸,李虎固辭不受,憤然而出。

  十日之後,群臣再次勸諫,皇帝也下詔禪位,李虎還是推辭。

  如此反覆三次,天下勸進的奏表如雪片一般飛來,李虎才不得不登上帝位。

  龍振三年,走過三百二十七年的大秦終於引來自己的最後時刻。

  唐王李虎登基,國號大唐,改元大業,改大興為長安,大赦天下。

  秦帝楊柘退為淮陽王,楊氏宗廟遷入鄴城,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大秦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一如既往,上書不稱臣,受詔不下拜。

  河西、漢中、蜀中一夕之間,全部投降。

  華夏故地全部歸唐。

  但大唐面臨的壓力卻絲毫不減。

  漠北,突厥人日益壯大,已經超過了當年的鮮卑、柔然,特別是吸收了大量秦朝遺民之後,實力越發壯大,比之當年的匈奴不遑多讓。

  西面,大秦滅亡後,中亞的漢國續成大統,成為另一個大秦。

  這個帝國幅員遼闊,疆域、實力不在中原之下,但他們對中原早就沒了興趣,橫亘在絲綢之路上,躺著賺錢,早已讓他們血脈中的勇武漸漸衰弱。

  連曾經攻占的泰西封都無法守住,被崛起的阿拉伯人趕出兩河流域,一個更強盛的黑衣大食崛起。

  在隨後的兩百年時間裡,大秦被黑衣大食和大唐帝國聯手攻滅。

  西南,隋王楊堅一支人馬竄上高原之後,立即得到了羌人們的誓死效忠,儘管大秦已經事實上滅亡了,但羌人仍舊心繫大秦。

  楊堅只用三年時間,便攻滅垂垂老矣的象雄王朝,又花了四年時間,將整個高原整合起來,一個強盛的高原帝國應運而生。

  在接下來的三四百年時間裡,與大唐帝國打的有來有回,一度攻占河西走廊、西域,兩次攻破長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