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頁
這也是他當年當太子的時候, 父親給他的教導。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想要當一個皇帝,一定得贏得民心,這是必然的。但是,朝堂制衡同樣非常重要。不過這一點你放心, 那些朝堂裡面的官員們,同樣想要贏得民心, 畢竟沒有朝廷也就沒有他們, 他們不會揪著皇帝的錯不放的。他們同樣一輩子都在想辦法致力於穩定社會局勢。」
這句話給了年幼的他當時很大衝擊,以至於他好幾年都沒想明白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贏得民心。
勤政愛民, 讓百姓都能吃飽穿暖?
可是當他成為了皇帝後,發現氏族和官員們的權力龐大的嚇人,即便他是皇帝,也不能輕易撼動分毫。
可是,等到了真正的災害問題傳回來,年輕的皇帝忽然就懂得了父親的意思。
那麼多災民,死了那麼多人,百姓們流離失所,這根本不是依靠國庫開倉放糧可以賑災的!
畢竟國庫的糧食就那麼多,除了宮廷裡面每日的吃穿用度之外,還得運往戍邊的將士那邊,那同樣是朝廷必不可少的環節。
所以,他已經打算儘自己最大可能的減少宮內開支,把足夠多的糧食運往南方賑災。
但這個前來的百姓業來說,根本不夠啊,只能撐那麼幾天,而隨著洪澇不斷擴大,流離失所的百姓還在不斷增多!
甚至還有上百車的零食在運送過程中,因為沒有預估到天氣因素,甚至直接被暴雨沖刷,等送到了後全都發霉了!
也有的糧食走了半截兒,被洪水沖走,連軍官帶糧車都消失在滾滾浪潮中。
由此可見,南方的洪災壓根就沒有解決之法!
現在只能等數月後,百姓們死的死,病的病,然後朝廷再來一個馬後炮,問當時那些被大雨沖刷的糧食到底是誰在押運,直接貶官;還有就是那些沒考慮好路線就去送糧的,負責官員是誰,直接罷免;至於中間但凡敢私吞一顆米的,就午門問斬。
這之後還能再發一則通告——皇帝攜宮中眾人皆縮衣減食,為救濟災民籌備糧食,國庫都掏空了,可還是有蛀蟲從中私吞米糧,該殺!
這時候百姓們會看到朝廷想要讓他們看到的,由此心中升起對朝廷的敬畏和擁護——反正他們活下來了,還得到了良田的補助,至於那些餓死的,他們又不能再開口說話,不能再去計較當時朝廷怎麼不想出一些好法子來救人呢!
活著的人歌舞昇平,死去的人總有滿腔怨氣,也無從訴說。
因為朝廷壓根就沒有給活著的人更多選項,不會告訴他們還有更好的法子可以救人!
只會給他們說,我們盡力了,真的,皇帝陛下都縮衣減食呢,你們快跪下謝恩吧。
等這樣的日子過得久了,以後再有災情,百姓們的思維已經成了定勢,壓根就不會怪皇帝昏聵無能,不能治理好國家,而是把矛頭指向那些官員。
死貧道不死道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
年輕的皇帝心想,何似飛留在當地,難不成他有想法可以解決災患?
他有嗎?
皇帝幾乎都要把帝師們曾經教給自己的所有知識在腦子裡搜刮一遍,同樣把近期幾位閣老和智囊的話在腦海中重新來回翻轉——對了,閣老們說過,只要能讓相鄰所有郡縣的糧商傾家蕩產的援助,一定是可以救濟更多的災民,同時還能做好災後重建事項。
但是,怎麼讓這些『奸商』們掏出大部分腰包,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閣老悶推演數日都得不到答案的事情,難不成何似飛他一個未及弱冠的年輕人能解決???
皇帝不信!
可是,何似飛此舉,又明顯是要跟災區的百姓共存亡。
——要是災情得不到控制,百姓們得不到安撫,作為上位者,第一個貶黜、甚至殺死的就是何似飛!
他能當狀元,能被閣老們看重,能取得喬家的哥兒,肯定是能想到後果的!
不同於皇帝的想法,幾位閣老互相對視一眼,他們雖然猜不到何似飛的想法,但是他既然膽敢主動去趟渾水,應該是有幾成把握的。
幾位閣老悄悄用眼神交流:「咱們陛下多疑啊,要是這回似飛沒成功,我就是舍了這條老命,也要保住似飛留在朝堂。」
「我說你怎麼對似飛這麼沒有信任,他是誰的弟子,你們忘了?」
「但是這件事咱們可能都辦不下來,更別提似飛了。」
「所以啊,」首輔大人捋了捋鬍子,老神在在地說,「要是這件事辦成了,似飛日後的為官路,即便沒有我們三個老傢伙,也能平步青雲;要是這件事不僅辦成了,還辦的漂亮,嘖,我覺得似飛日後別說成為一朝首輔,就是那攝政大權,恐怕也不在話下。」
其他兩位閣老都被首輔大人的意思震撼到。
一位閣老甚至把首輔大人拉到一邊,小聲耳語:「攝政?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首輔沒好氣地說:「與其一直在一個說不上昏君,但也絕對沒有治國大才,反倒只想著制衡的君王手下,回回遇到了問題都要走無數流程,還不如大權在握,當一個無人敢出奇右的攝政王!」
他們耳語的聲音實在是太小,以至於旁邊的太監都沒聽到一星半點。
如果這番話被何似飛的老師余大人知道,他恐怕會捋捋鬍子,笑吟吟說:「這個啊,我早在這孩子當年拜入我門下時,所寫的那份答卷就看出來了。」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想要當一個皇帝,一定得贏得民心,這是必然的。但是,朝堂制衡同樣非常重要。不過這一點你放心, 那些朝堂裡面的官員們,同樣想要贏得民心, 畢竟沒有朝廷也就沒有他們, 他們不會揪著皇帝的錯不放的。他們同樣一輩子都在想辦法致力於穩定社會局勢。」
這句話給了年幼的他當時很大衝擊,以至於他好幾年都沒想明白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贏得民心。
勤政愛民, 讓百姓都能吃飽穿暖?
可是當他成為了皇帝後,發現氏族和官員們的權力龐大的嚇人,即便他是皇帝,也不能輕易撼動分毫。
可是,等到了真正的災害問題傳回來,年輕的皇帝忽然就懂得了父親的意思。
那麼多災民,死了那麼多人,百姓們流離失所,這根本不是依靠國庫開倉放糧可以賑災的!
畢竟國庫的糧食就那麼多,除了宮廷裡面每日的吃穿用度之外,還得運往戍邊的將士那邊,那同樣是朝廷必不可少的環節。
所以,他已經打算儘自己最大可能的減少宮內開支,把足夠多的糧食運往南方賑災。
但這個前來的百姓業來說,根本不夠啊,只能撐那麼幾天,而隨著洪澇不斷擴大,流離失所的百姓還在不斷增多!
甚至還有上百車的零食在運送過程中,因為沒有預估到天氣因素,甚至直接被暴雨沖刷,等送到了後全都發霉了!
也有的糧食走了半截兒,被洪水沖走,連軍官帶糧車都消失在滾滾浪潮中。
由此可見,南方的洪災壓根就沒有解決之法!
現在只能等數月後,百姓們死的死,病的病,然後朝廷再來一個馬後炮,問當時那些被大雨沖刷的糧食到底是誰在押運,直接貶官;還有就是那些沒考慮好路線就去送糧的,負責官員是誰,直接罷免;至於中間但凡敢私吞一顆米的,就午門問斬。
這之後還能再發一則通告——皇帝攜宮中眾人皆縮衣減食,為救濟災民籌備糧食,國庫都掏空了,可還是有蛀蟲從中私吞米糧,該殺!
這時候百姓們會看到朝廷想要讓他們看到的,由此心中升起對朝廷的敬畏和擁護——反正他們活下來了,還得到了良田的補助,至於那些餓死的,他們又不能再開口說話,不能再去計較當時朝廷怎麼不想出一些好法子來救人呢!
活著的人歌舞昇平,死去的人總有滿腔怨氣,也無從訴說。
因為朝廷壓根就沒有給活著的人更多選項,不會告訴他們還有更好的法子可以救人!
只會給他們說,我們盡力了,真的,皇帝陛下都縮衣減食呢,你們快跪下謝恩吧。
等這樣的日子過得久了,以後再有災情,百姓們的思維已經成了定勢,壓根就不會怪皇帝昏聵無能,不能治理好國家,而是把矛頭指向那些官員。
死貧道不死道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
年輕的皇帝心想,何似飛留在當地,難不成他有想法可以解決災患?
他有嗎?
皇帝幾乎都要把帝師們曾經教給自己的所有知識在腦子裡搜刮一遍,同樣把近期幾位閣老和智囊的話在腦海中重新來回翻轉——對了,閣老們說過,只要能讓相鄰所有郡縣的糧商傾家蕩產的援助,一定是可以救濟更多的災民,同時還能做好災後重建事項。
但是,怎麼讓這些『奸商』們掏出大部分腰包,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閣老悶推演數日都得不到答案的事情,難不成何似飛他一個未及弱冠的年輕人能解決???
皇帝不信!
可是,何似飛此舉,又明顯是要跟災區的百姓共存亡。
——要是災情得不到控制,百姓們得不到安撫,作為上位者,第一個貶黜、甚至殺死的就是何似飛!
他能當狀元,能被閣老們看重,能取得喬家的哥兒,肯定是能想到後果的!
不同於皇帝的想法,幾位閣老互相對視一眼,他們雖然猜不到何似飛的想法,但是他既然膽敢主動去趟渾水,應該是有幾成把握的。
幾位閣老悄悄用眼神交流:「咱們陛下多疑啊,要是這回似飛沒成功,我就是舍了這條老命,也要保住似飛留在朝堂。」
「我說你怎麼對似飛這麼沒有信任,他是誰的弟子,你們忘了?」
「但是這件事咱們可能都辦不下來,更別提似飛了。」
「所以啊,」首輔大人捋了捋鬍子,老神在在地說,「要是這件事辦成了,似飛日後的為官路,即便沒有我們三個老傢伙,也能平步青雲;要是這件事不僅辦成了,還辦的漂亮,嘖,我覺得似飛日後別說成為一朝首輔,就是那攝政大權,恐怕也不在話下。」
其他兩位閣老都被首輔大人的意思震撼到。
一位閣老甚至把首輔大人拉到一邊,小聲耳語:「攝政?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首輔沒好氣地說:「與其一直在一個說不上昏君,但也絕對沒有治國大才,反倒只想著制衡的君王手下,回回遇到了問題都要走無數流程,還不如大權在握,當一個無人敢出奇右的攝政王!」
他們耳語的聲音實在是太小,以至於旁邊的太監都沒聽到一星半點。
如果這番話被何似飛的老師余大人知道,他恐怕會捋捋鬍子,笑吟吟說:「這個啊,我早在這孩子當年拜入我門下時,所寫的那份答卷就看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