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許州說,這在她的履歷和功績簿上,絕對能添上大大的一筆功績。

  葉秋紅哭笑不得,為了參與鄉鎮基建與投資,猶如小孩子過家家一般開了一家小超市,她純粹就是為了玩玩。

  最後覺得沒有意思,還要浪費時間看店,乾脆轉讓給村里一個婦人。

  沒想到對方經營得紅紅火火,在鎮上的反響還不錯。

  其實投資了這麼多項目,葉秋瑩更想支持發展的是——漸漸被人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非物質遺產。

  例如刺繡的手藝,因為被人遺忘,反倒被很多國際友人學了去。

  也許大家現在瞧不上非遺,等以後失去,就只有遺憾。

  她希望青源鎮更加具有包容性,不僅有智能現代化的創新,還能保護復古傳統非遺手藝。

  正如既然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作為代表,葉秋瑩當然說出了自己的建議,也被縣裡採納了,甚至作為青源鎮初步的發展方向,讓她有些受寵若驚。

  第76章

  口號剛提出, 就迎來一些反對的聲音。

  「憑什麼你們鎮上建工廠就可以,我們鎮上就得篩選卡審核?」

  「沒說不讓,只是超出指標的不允許。那印染廠、皮鞋廠排放標準不符合指標危害大, 現在環境保護法剛提出,咱們得遵守法律法規。」

  「還不是您一句話事意思。」

  說時不忘小聲嘀咕:「你們姓許的是一家, 就不管其他鄉鎮死活。」

  「老吳, 你這話不地道,又不只青源鎮有工廠,我們鎮上也有服裝廠, 各項可都符合指標。」

  「你一個破布機,能排什麼煙?」

  許書記聽著大家吵起來, 忍不住捏了捏眉心,顯然氣得不輕, 只能再三強調檢測指標合格再說。

  縣裡的會議開得並不算圓滿,其實大多數人都能理解這個觀點——既要金山銀山, 也要綠水青山。

  但事實上,哪有這麼容易。

  當初高西洋舉報福星和新業, 可是鬧了好一陣。

  若不是指標各項過硬, 早就給整倒閉了。

  許州跟葉秋瑩返回青源鎮的路上,沒忍住埋汰。

  「前陣子縣上多了不少外商合資的企業,我瞧著就沒安好心, 果然很多指標都沒過。」

  許州說時,嘖嘖嘖搖頭。

  「前陣子,他們鎮長還跟我炫耀, 說他們鎮上也要建大型工廠, 到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工人,發展起來不比咱們青源鎮差, 現在想想就有點唏噓。」

  許州之前聽葉秋瑩分析過,這方面也是抓得比較緊。

  要發展,但也不能禍害子孫。

  葉秋瑩點頭應聲,也沒有多說。

  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壞人,但柿子總是喜歡挑軟的捏。

  弱肉強食被宰割,從古至今便是如此,再加上時代發展趨勢,將污染排放大的工廠,轉移到落後貧瘠的國度也是必然。

  剛起步的民營企業,創業初期少不了彎路和迷茫。

  閉關鎖國吃過大虧,想要發展進出口生意,又迫切想要技術引進,除了國家,但凡有更加直接的扶持與資金投入,很難不心動。

  技術落後不清楚不明白的情況下,被當搶使也是很正常。

  如果她不是穿越過來,見過平行時空發展的大體局勢,會如何選擇也是個未知數。

  她如今身處這個時空,也不過是大局勢里的一個小人物。肉體凡胎的普通人,在歷史長河中翻不起什麼浪,沒在陰溝裡翻船就不錯了。

  她能做的,也就只有盡力而為。

  話題有些沉重,葉秋瑩嘆了聲,開始轉移話題。

  「許州,我有些好奇,其實按照你的情況,你完全可以有個清閒的職位,為什麼會來基層搞建設?」

  許州摸了摸鼻尖:「我爸媽那一代經常說要下鄉搞建設,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我爸能收拾包袱從京都調來豐源縣,我咋就不能建設鄉村?再說咱們都是紅色思想孕育的一代,沈珩也一樣,不然就不會跑去大西北搞研發。」

  說著說著,許州沉默了一瞬,安靜了片刻才開口解釋。

  「你也別怪沈珩,要是我們

  銥誮

  都不去,基層誰來建設,總要有人站在前線。」

  葉秋瑩搖頭笑了起來:「他是獨立的個體,他想去我也阻攔不了他,再說這點距離,也阻止不了我們。」

  許州一怔,豪爽笑了起來。

  「看來是我思想覺悟不夠高。」

  兩人談笑間,車已經到了青源鎮。

  兩人各自分開,葉秋瑩倒是清閒,除了查看一下鄉村建設的規劃表之外,偶爾去福星電器廠看看。

  大多時候她都在老宅待著,老宅的工作室里配了新設備。

  高昂配備的精密儀器,能夠提供較為準確的數據,可以供她研發新材料、新模具。

  當然隔三差五還要跟石俊、陳海和佳音聯繫,項目後續跟進,若是被投資人經營無法保障利潤,在追回投資資金的情況下,儘快撤資。

  當然有後世的經驗,她挑選的項目經營成果都不錯,資金回籠不過是遲早的問題。

  項目合同大多簽的都是一兩年,但按現在的情況,一個季度或者半年就能回本。

  按照預計再過兩三個月,賣場租金也能收回來,她也就能安心當個甩手掌柜,出發前往大西北找沈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