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陸寶兒倒是不急這些事,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陸寶兒兒女緣不重,卻極為旺夫。今年夏季,通州水患泛濫,通州刺史多次上書朝廷,乞求朝廷派發賑災銀兩。通州四面環河,每年都會有水災,朝廷派下的銀兩不知凡幾,而那通州卻像是個無底洞似的,怎樣都填不滿。聖上起了疑心,想派官員前往通州審視救災銀兩的分配。這是一樁吃力不討好的買賣,大多數官員都知道刺史是一州之長,那就是地頭蛇,你單槍匹馬上人家的地盤巡查,若是裝聾作啞什麼都查不出來還好,若是查出來了,沒準人家狗急跳牆,先不讓你回京都。是以,這個度不好把控,到底是要查點什麼出來,還是不查點什麼出來呢?

  前些年出過一樁事,說是別地爆發旱災,聖上派一官員前往當地派發賑災銀兩,結果那官員和當地刺史勾結,狼狽為奸,貪污了大筆賑災銀,回京都述職時,又將當地民不聊生的景象說成了災後重建,現在已是歌舞昇平。要不是當地難民上京都告御狀,聖上還被蒙在鼓裡。

  那次的事,聖上震怒,將地方刺史與派遣去的官員滿門抄斬,這才平息了民怨。

  這次很顯然是聖上想查些事情出來,若是無功而返,事後曝出點什麼事,那腦袋可就別想要了。眾人都不肯前往,於是議啊,朝堂議會議了個十天半個月,還沒下結論。聖上看出這些人的心思,在朝堂上大罵出聲。戶部尚書顧大人突然站出來,舉薦謝君陵:「臣有事想奏明,既然諸位大人都沒有合適前往通州的人選,臣這裡倒有一人可舉薦。不如就讓翰林院的謝君陵謝大人前去可好?諸位大人都身兼數職,各司其職,怕是平日裡也抽不開身,謝大人雖說年紀輕輕,可他當年殿試的文章便是治理水患,瞧起來頗有經驗,不如給他一個試煉的機會。」

  顧大人說這些話是有心計的,他知道這事是吃力不討好,像謝君陵這樣沒經驗的小子前往通州,和人家地頭蛇打上,還不得被吃拆入腹了?他想給謝君陵一點苦頭吃吃看,讓謝君陵知道,他在朝堂上的一天,謝君陵就別想有好日子過。而且他聽說通州刺史的繼室夫人可是謝君陵那鄉下妻陸寶兒娘家的人,到時要顧及家人體面,必定會保通州刺史,等到他再讓人查出點什麼來,可不就能說謝君陵結黨營私,乃是奸惡之徒?到時候,謝君陵可就別想在這京都混了,甚至還有殺身之禍!

  聞言,尚書令傅大人自然是不肯了。謝君陵可是他的外孫女婿,若是他資歷尚淺,弄不好這事,豈不是要連累到陸寶兒?

  於是,傅大人難得在朝堂上反駁:「謝大人司翰林院侍讀學士一職,又怎知地方水患的厲害?老臣認為這事讓謝大人去辦不太妥當,怕是會弄巧成拙。」

  他明著是貶低謝君陵,說他只知道給皇帝講書搞學問,不懂實職那一套。暗著是想悄無聲息將人替換下來,別冒這個尖尖兒。

  戶部尚書和頂頭上司對上了,各家都有好戲看,此時在一旁觀望著,若有所思,誰都不敢接茬,以免被記恨。

  聖上確實是看重謝君陵,否則也不會將他升官。不過他資歷淺,年紀輕,確實不好重用,也得給他點事情,看看他辦事手段。若是謝君陵熬過去了,聖上自有提攜他的心思,也趁機用功勞堵住大臣們的嘴,若是他熬不過去,那便是他能力問題。聖上不過是折損一個較為喜愛的臣子,他還能有第二個第三個,謝君陵又算得了什麼?可見伴君如伴虎,時刻要提著腦袋做事,君心實在難測。

  聖上揉著額頭,道:「好了,這事朕心裡已經有數。諸位大人平日裡有差事要處理,的確都走不開人。既然如此,便讓謝大人為朕的耳目,去一趟通州,替朕看看,這賑災銀子可是用在刀刃上!」

  聖上口諭已出,再怎樣反抗都沒用。

  聽到了這事,不止是謝君陵錯愕,就連蘇老夫人和陸寶兒都有些提心弔膽的。

  謝君陵有些人脈,自然知道是顧大人,這個嫡親的外祖父在給他小鞋穿。若是他日有難,他還奢望謝君陵求到他頭上去,被他收入麾下。

  第57章

  這算盤打得著實是響,謝君陵又不是個蠢的,怎就不知呢?他猜想這番前往通州,少說也得兩個月,來回奔波,他不想陸寶兒跟著受累,便讓她一個人待家裡,等他回來。

  陸寶兒不肯,抗爭過幾回。她焦心極了,連飯都吃不好。可她也是怕她去了通州,和程家撞上再生什麼事端,反倒給謝君陵添亂。她是想幫他的,不是想害他的。於是也聽從了謝君陵的安排。

  謝君陵只身前往通州,通州刺史不是個蠢的,做戲自然會做,他親自組織民工疏浚河道,填埋淤泥,以防水患。不僅如此,刺史大人還開粥棚救濟災民,擺的一派青天大老爺的嘴臉。

  謝君陵也是猜到了這一點,他暗暗布了眼線,從災民這邊入手,查到水患後,許多家破人亡的災民都被趕出了通州,不得進入通州,一半的賑災銀兩救濟通州內的災民正好,另一半便被刺史私吞,銀兩不夠,就繼續往朝廷上書哭窮。

  謝君陵掌握了罪證之後,與通州刺史寒暄一夜。他誇讚刺史高風亮節,乃一代清官,私下卻讓竹笙八百里加急趕往京都,將這封信通過尚書令傅大人遞給了聖上。謝君陵是怕他回京都後再稟報,那麼給足了通州刺史毀屍滅跡的時間適得其反。於是,朝廷的官兵暗中趕到通州,帶著聖上的聖旨,將罪臣緝拿,帶回京都,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審查。<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