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孝瓘衝著侍衛長高珣怒喝道。

  讓母親親眼見證自己成婚,是高孝瓘這些時日最惦念的事,卻不想到了日子,卻尋不著人了。

  高珣受了訓斥也不敢把真相道出,只得低了頭,任憑高孝瓘喝罵。

  「殿下,聖上快到了,還請快些出門迎接。」

  屋外的心腹管事提醒道。

  高珣長舒一口氣,終於能解脫了。

  高孝瓘出門前,與高珣咬牙道: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魯王府外,高孝瓘與一眾來賀的官員們眺望宮城方向,果然,不久就有天子車駕駛來,隨行的還有一抬抬望不見尾的賀禮。

  馬車停在魯王府前,高澄掀開車簾走了出來,但出人意料的是不獨他一人,身後居然還跟著一名婦人。

  「瓘兒,過來!」

  高澄朝目瞪口呆的高孝瓘喚道。

  聽得父親呼喊,高孝瓘這才回過神來,他強壓住心中的喜意走了近前。

  「你自小失慈,為父忙於軍政,也不少有過問,多虧有崔氏悉心照料,才有朕今日的好皇兒,如今崔氏得封二十七世婦之一,你不可忘了她撫育之恩,需得以母事之。」

  後宮妃嬪自有等級,二十七世婦僅次於皇后、夫人、以及嬪妃,位在八十一御妻之上。

  高澄說話間,感覺到崔氏握自己的手明顯緊了不少,顯然是心中激動難以自持。

  別說是崔氏,就連高孝瓘更是動容,難怪在府里找了許久都沒發現母親蹤跡,定是父親提前有了交代,要給自己一個驚喜,眾人這才三緘其口。

  他萬萬沒想到,父親說的大禮居然不只是綢緞、財物,而是能讓他在人前堂堂正正的侍奉母親。

  「孩兒謹遵父皇教誨。」

  高孝瓘躬身謝過高澄,又朝崔氏鄭重下拜:

  「過往恩情,瓘不敢忘,願從父皇之命,自此以母侍奉。」

  崔氏強忍熱淚道:

  「好!好!快些起來。」

  圍觀的官員中,有人認為此舉不合禮法,正要勸諫,卻被熟悉他性情的好友攔下。

  「今日魯王大婚,莫要惹了陛下不快!」

  好友拽著他的袖子,低聲道。

  那耿直的禮部官員卻不領這份情,執意要勸諫。

  逼得好友只得道出實情:

  「你莫要胡鬧,那崔氏分明就是魯王生母!」

  禮部官員驚詫的望著好友,隨即要他給自己一個說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他那好友在二十多年前以渤海郡功曹入仕,時任渤海郡太守的,正是北魏後廢帝元朗,自然是見過元朗的妻子,一眼就認出了崔氏。

  但早些年瑤光寺里就傳出消息,崔氏病故,想來也是天子讓她脫身。

  到如今,也終於知道為何魯王的生母姓名未有任何記載,也沒有任何追封,只說是齊王府里的一名婢女。

  哪來的齊王府婢女,分明是瑤光寺里的皇后。

  在場其實不少人都認出了崔氏,卻沒有人敢發一言。

  那時的高澄還是齊王,自然不願讓人知曉了瑤光寺的實情,畢竟他明面上還是元魏臣子,怎麼可以侮辱廢后、妃嬪。

  如今御極八年,卻也少了顧忌,前段時間甚至堂而皇之的將犯官美眷往瑤光寺里送,現在就連嶺南人都知道洛陽有一座淫寺。

  一箱箱賞賜被抬進門,但高孝瓘最高興的還是母親終於得了一個名分。

  高澄在魯王府喝過酒宴,才帶著崔氏回的宮。

  而高孝瓘也是喝得醉醺醺的,被人扶去的洞房。

  高澄當夜去的是宋氏的寢宮,他與崔氏本就沒什麼感情,如今崔氏年過四旬,姿容衰老,又不是人人都如元明月一般,仗著府中舊人,能夠恩寵依舊。

  唯一的孫女兒早就抱來了宮中,由其祖母宋氏撫養,高澄逗弄了許久,才合被歇息。

  如今高家第四代暫且只有這一個孫女,但過不了許久,人丁便會興旺,晉王高孝璋的嫡妻與一名侍妾先後有孕,而秦王高孝瑜的嫡妻爾朱摩女再生下一女後,肚子又大了起來。

  就連新婚才兩個月的高孝琬,其嫡妻蕭氏也有了孕像。

  小高王這幾個兒子,只怕操勞政務的同時,下值回府後,也在努力造小人,都計劃著生個長孫出來。

  這讓高澄這個當父親的,著實為他們身體擔憂,這些小子換到現代社會,年紀最大的高孝璋、高孝瑜也才成年。

  平日裡,沒少為他們賜下補品,都是小高王自己常備的。

  第四百六十三章 南下

  洛陽朝堂忙碌於戰前準備期間,高澄輕車簡從的前往東都鄴城小住了一段時日,期間接待了河北士族代表人物,也抽空視察了由尚書令高隆之主持修築的鄴城行宮。

  說是行宮,但在高澄的要求下,其在建規模也比晉陽的渤海王宮大不了多少。

  除了行軍打仗徵發民夫,小高王對民力的使用大體呈謹慎態度,這也沒辦法,自從當年開設免役錢,再要興建工程,可就沒了免費勞力,得花錢僱傭。

  高澄建國八年,除了鄴城行宮,就建了一個受禪台,洛陽宮城到現在都沒有修繕過。

  回到洛陽的時候,晉陽又傳來消息,并州刺史潘樂病重,上表請求高澄派人接替刺史一職。

  尚書右丞崔昂受命北上,出鎮并州,然而不等崔昂渡過黃河,便傳來了潘樂的死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