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人如今在治內堪稱窮兵黷武,以蜀地來說,甚至幾戶達到蜀漢後期三戶養一兵的程度,宇文泰在蜀地建立了一支十四萬人左右的常備戰兵,當然,單個將士的軍餉還是與北齊差了許多,畢竟小高王是出了名的厚待將士。

  陳霸先亦不妨多讓,由於其麾下存在不少蕃兵,無需撥付軍餉,南陳僅嶺南與北越地區,便養兵十六七萬。

  宇文泰與陳霸先的意圖也很明顯,加緊擴軍備戰,挺過高澄這一次南征再說,只不過兵員質量就難說了,尤其是陳霸先麾下的蕃兵。

  相對應的,江東五萬北齊戰兵,江州五萬前梁將士,高季式在衡州領五萬步騎,斛律光亦有五萬漢胡精兵駐防湘州。

  二十萬精銳,以及需要為之徵募近六十萬民夫以及江南地區部分州郡兵作為輔兵,對於北齊來說,無疑是一場傾國之戰。

  戰事止於入夏以前,也是不得已之舉,真要近百萬人在嶺南的盛夏折去半數以上,光是高額的撫恤,未來數年高澄什麼也別想再幹了。

  相反,即使沒有如願滅陳,只要在夏季到來前撤退及時,人口沒有太大的折損,也能在短時間內掀起第二場滅陳之戰。

  當然,有能力發動第二次滅陳之戰,不等於真要急著出兵。

  此戰若是敗了,高澄只能選擇熬老頭戰術,把陳霸先熬死再出兵。

  畢竟傾國之戰敗一場已經是傷筋動骨,若是接連失敗,無異於楊廣三征高句麗。

  小高王可比陳霸先年輕太多,足足十八歲,尤其是陳霸先這種崛起於行伍中的將領,作戰勇猛也意味著一身的傷病。

  如今已經是公元555年,據高澄的了解,陳霸先是在559年病逝,享年五十三歲。

  真要敗了,大不了再耐心等幾年,小高王是不會顧及什麼禮不發喪。

  熬老頭固然有效,但有機會還得是一戰而下,為此,高澄甚至在南巡期間就已經在做戰爭準備。

  戰爭準備不只是明面上的錢糧、軍士、甲杖,也有暗地裡的聯絡與拉攏。

  高澄此前送王氏南下與杜龕團聚,讓她捎話,自然是存了離間陳霸先與杜龕之意。

  但陳霸先的反應卻大出高澄預料,杜龕甚至要殺妻自證清白的時候,是陳霸先阻止了他,一番寬慰安撫,徹底收穫了杜龕的忠心。

  而高澄暗中派人與俚人首領冼英接觸,許以高官厚祿,還是被她將人扭送廣州,交由陳霸先處置。

  實際上,高澄對冼英頗為看重,她二十三歲被推為俚族領袖,在隨後十餘年間,使周邊蠻人歸服,又積極推廣漢族文化與先進生產技術,鼓勵越人學習漢語、漢字,傳播學而優則仕的觀念,無疑是推動嶺南地區民族融合的重要人物。

  高澄在許諾中甚至破例,許其永鎮嶺南、北越,當然,也只能是她這一代,不能傳襲後人,否則豈不是國中之國。

  但奈何人家不領情,也不知道陳霸先是給她灌了什麼迷湯。

  不過小高王也沒有記恨,畢竟冼英在嶺南、北越蕃人之間的威望,以及她推行漢化的種種做法,都讓高澄認定,冼英是戰後最適合經營嶺南與北越之人。

  只是可惜了被送去廣州,讓陳霸先砍了腦袋的信使。

  這段日子,北齊朝堂官員要數兼任戶部尚書的崔季舒與兵部尚書封子繪最是忙碌,工部尚書辛術也是片刻不得閒,無論是糧食轉運,還是鑄造兵械,都是頭等的大事。

  高澄也讓正在尚書省六部歷練的五個兒子參與其中,幫份忙的同時,也在藉機會觀察他們的處事能力。

  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婚

  儲位之爭懸而未決,高澄諸子的競爭也不會停止。

  小高王南巡期間,沒少相互爭鬥,下絆子,但如今高澄回朝,盯著他們在尚書省參與戰前準備工作,兄弟之間,誰也不敢扯對方後腿,可謂是勤勤懇懇,用心任事,活脫脫的良性競爭。

  老父親大感寬慰,也沒再追究他們在自己離開洛陽時犯的一點錯。

  昭德八年(555年)春,北方清平,各地忙碌於春耕,南方亦在春耕之餘,積極整軍備戰。

  洛陽城中,在時年十五歲的趙王高孝琬成親後,十四歲的魯王高孝瓘也隨之準備搬出宮城,與蕭家女完婚。

  「瓘兒,為父替你挑的這門親事可還滿意?」

  明光殿上,崔澈毫無帝王威嚴的坐在了御階上,身側是緊挨著他的第四子高孝瓘。

  「能得父皇指婚,孩兒感激涕零。」

  高澄故作不悅道:

  「為父是問你,見過了蕭家女,可還喜歡?」

  「蕭家女秀外慧中,是個溫婉性子,孩兒自當是喜歡的。」

  高孝瓘倒沒什麼羞澀表情,照實答道。

  高澄聞言,開懷大笑道:

  「如此甚好,等你成婚之日,為父贈你一份大禮。」

  「孩兒謝父皇賞賜。」

  高孝瓘倒沒有感覺到意外,其他三位兄長在大婚之時,也曾收到過父親的賀禮。

  每一位皇子、公主成親,高澄總要賜下許多財物,排場雖然比不上當年他作為渤海王世子迎娶元仲華的規模,但百官賀禮也總要堆滿好幾間屋子。

  三月二十,宜婚嫁。

  高孝瓘找遍了陸王府,卻始終找不到生母崔宮婦。

  「活生生一個人,怎麼會消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