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頁
小高王在長沙期間,僅僅是安撫士族,與官員宴飲,並未考察民情。
主要也是入城時才遇了刺殺,他也拿不準城裡是否還有別的刺客,斛律光這些天一直在大索全城,搜查來歷不明之人,但高澄也不清楚是否會有漏網之魚。
湘州士人與衡州士人一般,都對此前駐軍荊南的厙狄干抱有極大的意見。
當初蕭綸逼反荊南士民,厙狄干領軍救援,代為平叛,過程很是血腥,其中不少並未從賊的士族豪強,僅僅是侵占田畝數額巨大,或者藏匿大量隱戶,就被他冠上謀逆的帽子,動輒抄家滅門,將隱戶歸為稅戶,把私田轉作公田。
如今高澄來了長沙,便有不少遺孤露面,請求歸還產業。
對此,高澄只是詢問過湘州總管府主薄,是否為他們按照均田制分配了公田,得到了肯定答案,便將人給驅逐。
他高澄吞下去的東西,什麼時候吐出來過,真要歸還產業,引得人人效仿,齊朝這麼大的攤子該怎麼維持。
在此期間,斛律光搜出許多來歷可疑之人,順藤摸瓜,也弄清楚了果然是那群妄想復國之人主持了此前的刺殺案。
蕭家自己都放棄了江山社稷,這群南梁遺民還想著復國,高澄沒有嘲笑他們的愚忠,可下起手來卻毫不手軟,盡數沉了湘江餵魚。
隨駕的蕭妙淽有心勸說高澄莫要牽連太廣,但也知道這些人的存在反而會害了洛陽蕭氏一眾人的性命,便也作罷,選擇了袖手旁觀。
高澄在長沙度過了昭德六年,元日裡終於在重重護衛下,往城郊祭天。
昭德七年(554年)正月初九,高澄終於啟程北上,渡過長江來到郢州州治江陵。
恰逢郢州刺史薛修義患病,被人抬出了城迎駕。
薛修義曾是高敖曹的獄友,一起被爾朱榮隨身關押,高歡任晉州刺史時,就與之有過聯絡,如今已經是七十八歲的高齡。
當初高澄奪取江陵,尋找鎮將,薛修義主動請纓,斛律金擔心這個漢人老將會心向南朝,曾進言高澄不予他兵馬,只讓他在江陵組建州郡兵以作防衛。
小高王也聽從了斛律金的意見,因為當時的他也不清楚南朝對漢將的向心力。
如羊侃、羊鴉仁,甚至連王僧辯與其父王神念這等胡人,都不惜放棄北朝的官爵、宗族,一心一意南奔,為蕭家賣命。
所幸薛修義鎮守江陵數年,兢兢業業,高澄入駐江陵即以苦勞為由,升薛修義為縣公,而薛修義也順勢上了辭呈。
第四百六十章 奪爵
薛修義上表請辭並不讓人意外,七十八歲的年紀,如今又患病臥床,只怕也不大有機會好轉,這種情況下就是把雲遊在外的全元起師徒喚來,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高澄同意辭表之餘,更賞賜布絹三千匹,以慰其勞。
薛修義去職,高澄索性設置郢州總管府,以高岳為郢州總管,若宇文泰東出,由他負責江漢防務,並伺機支援斛律光。
高澄抵達江陵後,夷陵守將薛孤延上表往江陵求見,在得到應允後,薛孤延命副將代為守城,自己則快馬趕到江陵,向高澄匯報他鎮守夷陵期間,對楚州地理人文的調查。
「陛下若有西進之心,末將願為前驅!」
薛孤延拜請於地,主動請纓道。
「薛孤將軍快起,朕置將軍於夷陵,便是有心讓將軍熟悉地理,將來大軍西征,正可使將軍為先鋒大將。」
薛孤延無疑是員猛將,其在高歡麾下時,曾馳馬按槊,勇斗天雷,李元霸見到了都得直呼內行。
相較於李元霸硬生生遭了雷劈,薛孤延運氣算好,只是被雷火燒焦了眉毛、鬢角,但這份勇氣做不得假。
高澄那番話也不是胡扯,當初以薛孤延鎮守夷陵,就是在為日後伐蜀做準備,好讓薛孤延熟悉地理。
薛孤延之所以急著請戰,也是為王爵鬧的。
高澄麾下外姓將領封王有兩條途經,其一是建國時滿足封王三要素,即信都元從出身、有郡公爵位、軍功卓著。
薛孤延是高歡鎮守晉州時的舊部,出身自然不是問題。
第一次西征失敗,他與竇泰共救高歡,隨他南征北戰,軍功自然也能滿足。
恰恰高澄建國前,薛孤延只是縣公爵位,差了一級,因此沒趕上那批開國郡王。
第二條途經自然是建國後,因軍功封王,這一條途經已經不再要求信都元從的身份。
薛孤延在平定江陵的戰事中,被授予郡公一爵,隨即被安排鎮守夷陵,再未有立功的機會。
眼瞅著大批老將退居二線,薛孤延距離五十這道檻,也沒幾年了。
眾所周知,凡是沖陣之將,年過五十在高澄眼裡就會失寵,就連高敖曹、彭樂都不能免俗。
或者說這是小高王對他們的保護,希望這些為他們高家拼殺二十多年的老將們能夠安享晚年,莫要落個馬革裹屍的下場。
這些人大多已經功成名就,也都願意領高澄這份情,就此退居二線,在後方練兵。
但薛孤延作為在世的晉州舊人里,唯一沒被封王的武將,其心急不亞於之前的侯景。
當然,急歸急,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畢竟標準都清晰明了的擺在了這裡。
高齊王爵固然不能傳給子孫後代,只是一想到將來九泉之下與一眾老兄弟相會,滿屋子的郡王,就他一個公爵,著實丟份。
主要也是入城時才遇了刺殺,他也拿不準城裡是否還有別的刺客,斛律光這些天一直在大索全城,搜查來歷不明之人,但高澄也不清楚是否會有漏網之魚。
湘州士人與衡州士人一般,都對此前駐軍荊南的厙狄干抱有極大的意見。
當初蕭綸逼反荊南士民,厙狄干領軍救援,代為平叛,過程很是血腥,其中不少並未從賊的士族豪強,僅僅是侵占田畝數額巨大,或者藏匿大量隱戶,就被他冠上謀逆的帽子,動輒抄家滅門,將隱戶歸為稅戶,把私田轉作公田。
如今高澄來了長沙,便有不少遺孤露面,請求歸還產業。
對此,高澄只是詢問過湘州總管府主薄,是否為他們按照均田制分配了公田,得到了肯定答案,便將人給驅逐。
他高澄吞下去的東西,什麼時候吐出來過,真要歸還產業,引得人人效仿,齊朝這麼大的攤子該怎麼維持。
在此期間,斛律光搜出許多來歷可疑之人,順藤摸瓜,也弄清楚了果然是那群妄想復國之人主持了此前的刺殺案。
蕭家自己都放棄了江山社稷,這群南梁遺民還想著復國,高澄沒有嘲笑他們的愚忠,可下起手來卻毫不手軟,盡數沉了湘江餵魚。
隨駕的蕭妙淽有心勸說高澄莫要牽連太廣,但也知道這些人的存在反而會害了洛陽蕭氏一眾人的性命,便也作罷,選擇了袖手旁觀。
高澄在長沙度過了昭德六年,元日裡終於在重重護衛下,往城郊祭天。
昭德七年(554年)正月初九,高澄終於啟程北上,渡過長江來到郢州州治江陵。
恰逢郢州刺史薛修義患病,被人抬出了城迎駕。
薛修義曾是高敖曹的獄友,一起被爾朱榮隨身關押,高歡任晉州刺史時,就與之有過聯絡,如今已經是七十八歲的高齡。
當初高澄奪取江陵,尋找鎮將,薛修義主動請纓,斛律金擔心這個漢人老將會心向南朝,曾進言高澄不予他兵馬,只讓他在江陵組建州郡兵以作防衛。
小高王也聽從了斛律金的意見,因為當時的他也不清楚南朝對漢將的向心力。
如羊侃、羊鴉仁,甚至連王僧辯與其父王神念這等胡人,都不惜放棄北朝的官爵、宗族,一心一意南奔,為蕭家賣命。
所幸薛修義鎮守江陵數年,兢兢業業,高澄入駐江陵即以苦勞為由,升薛修義為縣公,而薛修義也順勢上了辭呈。
第四百六十章 奪爵
薛修義上表請辭並不讓人意外,七十八歲的年紀,如今又患病臥床,只怕也不大有機會好轉,這種情況下就是把雲遊在外的全元起師徒喚來,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高澄同意辭表之餘,更賞賜布絹三千匹,以慰其勞。
薛修義去職,高澄索性設置郢州總管府,以高岳為郢州總管,若宇文泰東出,由他負責江漢防務,並伺機支援斛律光。
高澄抵達江陵後,夷陵守將薛孤延上表往江陵求見,在得到應允後,薛孤延命副將代為守城,自己則快馬趕到江陵,向高澄匯報他鎮守夷陵期間,對楚州地理人文的調查。
「陛下若有西進之心,末將願為前驅!」
薛孤延拜請於地,主動請纓道。
「薛孤將軍快起,朕置將軍於夷陵,便是有心讓將軍熟悉地理,將來大軍西征,正可使將軍為先鋒大將。」
薛孤延無疑是員猛將,其在高歡麾下時,曾馳馬按槊,勇斗天雷,李元霸見到了都得直呼內行。
相較於李元霸硬生生遭了雷劈,薛孤延運氣算好,只是被雷火燒焦了眉毛、鬢角,但這份勇氣做不得假。
高澄那番話也不是胡扯,當初以薛孤延鎮守夷陵,就是在為日後伐蜀做準備,好讓薛孤延熟悉地理。
薛孤延之所以急著請戰,也是為王爵鬧的。
高澄麾下外姓將領封王有兩條途經,其一是建國時滿足封王三要素,即信都元從出身、有郡公爵位、軍功卓著。
薛孤延是高歡鎮守晉州時的舊部,出身自然不是問題。
第一次西征失敗,他與竇泰共救高歡,隨他南征北戰,軍功自然也能滿足。
恰恰高澄建國前,薛孤延只是縣公爵位,差了一級,因此沒趕上那批開國郡王。
第二條途經自然是建國後,因軍功封王,這一條途經已經不再要求信都元從的身份。
薛孤延在平定江陵的戰事中,被授予郡公一爵,隨即被安排鎮守夷陵,再未有立功的機會。
眼瞅著大批老將退居二線,薛孤延距離五十這道檻,也沒幾年了。
眾所周知,凡是沖陣之將,年過五十在高澄眼裡就會失寵,就連高敖曹、彭樂都不能免俗。
或者說這是小高王對他們的保護,希望這些為他們高家拼殺二十多年的老將們能夠安享晚年,莫要落個馬革裹屍的下場。
這些人大多已經功成名就,也都願意領高澄這份情,就此退居二線,在後方練兵。
但薛孤延作為在世的晉州舊人里,唯一沒被封王的武將,其心急不亞於之前的侯景。
當然,急歸急,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畢竟標準都清晰明了的擺在了這裡。
高齊王爵固然不能傳給子孫後代,只是一想到將來九泉之下與一眾老兄弟相會,滿屋子的郡王,就他一個公爵,著實丟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