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閱讀

  一路上,吳三桂以大明“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總兵官平西伯”的名義發布文告,預備擁立太子,復辟明朝。(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附記野史。)於是,在進軍北京的六百里大路上,他們真箇是輕鬆如意,行進神速——二十五日軍次撫寧,二十六日到達昌黎,二十七日屯駐灤州以南,二十八日過開平衛城以西十里,二十九日到玉田,三十日至薊州,五月一日來到通州西二十里,北京城已是近在眼前。遙想當年,多爾袞可能在睡夢裡都會樂得直冒鼻涕泡。  李自成四月三十日在紫禁城匆匆即皇帝位,然後便向陝西撤退。臨走時,按照軍師牛金星的主意,為了仿效西楚霸王的千古豪氣,在凝聚了幾百年民脂民膏的紫禁城中放了一把大火。這把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除一座武英殿尚完好之外,其餘大體殘破不堪。  而吳三桂,則接到多爾袞的命令,讓他繞過北京城繼續向西追趕李自成,不許他護送太子進入北京。就此,吳三桂借兵復國的如意算盤算是徹底落空了。  當時,北京城內外盛傳吳三桂大將軍已經奪回太子,將要擁戴太子回京登基。一批前明朝官吏預備了全套的法駕鹵簿,出朝陽門五里前去迎接。結果,煙塵起處,大軍浩浩蕩蕩蜂擁而至。只是,他們擁來的不是皇太子,而是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大清鐵騎終於在大明皇家儀仗的迎接下,進入了北京城。隨著多爾袞踏進朝陽門,中國歷史進入了最後一代王朝——大清朝。  這一天,是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五月二日。這一年,多爾袞三十二歲。他比吳三桂年長約兩歲。  兩天後,五月五日,多爾袞發布了第一份政治宣言,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軍民者非一人之軍民,有德者主之。我今居此,為你們明朝雪君父之仇,破釜沉舟,一賊不滅誓不返轍。”顯然,這是一篇話裡有話,伸縮餘地很大的聲明,似乎並沒有入主全國的意思。此後,他發表的一些文告和談話也保持著這種姿態,一再聲稱“非有富天下之心,實為救中國之計”。甚至放出了可以考慮和南京弘光政權“南北分治”的空氣。(談遷《棗林雜俎》,仁集,北使事宜。)這種談話,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是多爾袞對全國、非凡是對南方廣大地區心中無數,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穩紮穩打的政治策略。  在此同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入主中原而盤穩根基。他極為準確地抓住了那些最為敏感、最牽動人心的事項。  有一件小事,頗能表現他的作風:進京後,曾經調派三千名蒙古八旗將士協助守城。這些以軍紀敗壞著稱的大兵來到京城時,多爾袞命令他們把武器弓矢等全部包裹起來,運上城牆,以免驚嚇百姓。據說,多爾袞住進武英殿之後,見到明朝人士時,曾經彬彬有禮地表示:“我們來作踐佛地,實在是罪過。”(張怡《訁叟聞續筆》,卷一。)這種做派和朝鮮王室評價多爾袞暖和有禮頗為吻合。記載了這段故事的觀察家是明朝官員,當時正在北京,他對大清並無好感,這樣的記載或許是可信的。  多爾袞進北京時,有一個叫吳惟華的明朝侯爵首先出面迎接多爾袞,因此功勞,上朝時被排列在武將們的首席。據說,戰亂中,他收養了一些明朝勛舊子女。為了拍多爾袞的馬屁,這廝從中選了二十個有姿色的女孩子,要敬獻給多爾袞。多爾袞愀然色變,問那位侯爺:“明朝勛舊,不就和你我一樣嗎?把你我的子女送給別人做婢女侍妾,你會怎麼想?”然後一個不留,下令為這些女孩子找良家子弟嫁之。(張怡《訁叟聞續筆》,卷一。)  崇禎皇帝死後,與周皇后的屍體一起被放在東華門外的施茶庵,答應明朝臣民前去祭奠。但很少有人這樣做,後來被草草收葬。多爾袞進京後下令以禮葬之,並為其服喪三日。這種做法,對明朝遺民是個不小的安慰。大約就是在此前後,多爾袞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並認為洪承疇是個“非凡清廉的好官”,予以重用。(《多爾袞攝政日記》,閏六月十二日。)同時,命令明朝原有官員,一律以原有官職恢復工作,和滿洲官員一道開始辦公,從而,使中心政府部門的國家機器迅速運轉起來。

  閱讀

  有一個名叫宋權的官員,頗能代表當時這些明朝遺留官員們的心思。崇禎皇帝死前,這位宋權當過三天順天巡撫。也就是說,他只當了三天河北省長,李自成就進了北京。隨後,他投降李自成,並被任命為順天節度使。李自成敗走西北時,此人立即將京畿地區的留守農民軍一網打盡,然後迎接多爾袞進城。據說,這位幾個月間做過三姓家奴的人物曾經說得非常坦率:“我是明朝的大臣,大明亡了我無所歸屬,誰能為大明報仇,誰就是我的主子。”(宋國榮《歸德府志》,卷七,人物。)無疑,這種情形肯定是多爾袞所歡迎的。  這一時期,多爾袞在用人問題上表現得相當高明,使得帝國新官場呈現出了一派奇異的景象。他曾經說過:“凡我欣賞的人,花萬金請他出山我都不心疼。”當時,在多爾袞的麾下,聚集了大明朝遺留下來的龐大官僚隊伍。這些人,在崇禎皇帝甚至更早的時代曾經分屬各個不同派系,互相之間掐得仿佛烏眼雞一般,彼此恨不得一口就咬死對方,令崇禎皇帝牙根痒痒,恨不得把他們一個個全數咬死。如今,在多爾袞這兒,他們爭先恐後地表現著自己,仿佛個個從來都是忠誠且能幹的好烏眼雞,其變化之大,會讓熟悉他們的人們錯以為見到了一個不熟悉的新人。他們彼此之間似乎也很少再有那些亂七八糟的黨派之爭了,在三十二歲的攝政王面前,大家都像一群成年乖寶寶。  在經濟政策上,多爾袞採取的措施簡捷有力。當時,有人建議他按照明末的標準繼續徵收賦稅。范文程果斷反對,認為按照萬曆年間的水平徵收,已經害怕摧殘百姓了,哪裡可以按照崇禎多次加派過的標準徵收。多爾袞立即表態,支持范文程,同意按照萬曆年間的標準徵收賦稅,將所有加派的苛捐雜稅全部取消,百姓積欠的稅款全部豁免。並下令,若有巧立各種附加稅名目加收加派的,一律按照貪贓枉法處理。史書記載說,由是,“賦稅負擔一年減輕了數百萬兩白銀,百姓的痛苦得以緩解”。(《清史稿》列傳十九,范文程。)  六月,多爾袞諭令官民周知,嚴禁行賄營私。命令中說:明朝之覆亡,皆由於賄賂公行,有錢財者不是個東西也能升官,不拿錢的雖然賢明也無用武之地。亂政壞國,罪莫大於此。因此,一經抓住,一定殺頭示眾。(王先謙《東華錄》,順治元年六月丙子。)當時的漢官認為:“攝政王新政比明朝好多了。蠲免錢糧,嚴禁賄賂,皆是服人心處。”(《多爾袞攝政日記》,六月二十九日。)  從史書記載看,在滿清王公貝勒中,圍繞是否遷都北京,曾經有過不小的爭論。以阿濟格為代表的一派主張,既然已經拿下了北京,就應該屠城,殺光北京人,殺他個愉快,然後,留下人駐守,大軍回瀋陽,或者退守山海關,這樣可以萬無一失。多爾袞搬出了皇太極,說太宗在世時曾經說過,拿下北京後就要遷都,然後再圖統一天下。據說,兄弟兩人為此吵得很兇。最終,多爾袞拍板決定遷都,並派人回瀋陽去迎接小皇帝。  當時,北京城裡流言四起,人們傳說七、八月間將要東遷,除了兒童,所有人都要殺光。為平息謠言,多爾袞下令加快將遼瀋地區的人民遷往北京,並從瀋陽提取白銀一百餘萬兩及各種物資運送至北京。京都局勢趨於穩定。(《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四。)  就這樣,多爾袞劍及履及,在幾個月時間裡,乾淨利索地把北京乃至北方地區換成了另外一副模樣。真箇是“大河以北,傳檄而定矣”。由此,他很自然地開始謀取天下之大一統。  在向南方進軍、定鼎中原的過程中,多爾袞及其指揮下的八旗軍隊犯下了累累令人髮指的罪行,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保衛戰之後的屠城,湖南湘潭爭奪戰之後的屠城等等。  前三次屠城,發生在順治二年,大體上是由豫親王多鐸等人所主導。這是三座江南名城,尤其是揚州,歷來是中國最為繁華的城市。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是中國人的人生樂趣或目標之一。那是一座很早就擁有了百萬人口的漂亮都市。有記載說,連續十天的屠城後,這座城市裡剩下的人口大約不超過千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