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頁
那商戶前幾年死了,元配留下的兒子不爭氣,品行不端,染上賭癮,敗了家業不說,還欠債纍纍。先將繼妹賣給過路的行商做妾,後實在缺錢,又將繼母賣至牙行。
林啟看那婆子年紀不算大,臉上卻溝壑不平,很是悽苦。問了兩句,應答還算妥當,又說做糕點的手藝不錯。
於是,林啟問道:「那你可願被我買下,到我家中做事?我家在鄉下,現在人口少,只夫郎、我還有一個未滿月的孩子,日子簡單,你只做些洗衣做飯的雜事,白天幫著夫郎照看孩子就行。」
雖說被賣到牙行後,落入什麼樣的主家由不得他們做主。但這婆子自來在城裡過日子,若是看不上鄉下日子,跟他回去後,只怕心裡也嫌棄,做事難免不踏實,甚至還會對主家不恭敬。
何安然性子好,又正是需人照料的時候,若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受了婆子的氣,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趁早將這些說明了,這婆子若是想找更好的主家,他也不會強求。
一旁的夥計也沒插話,仍笑意盈盈地看著他們。
那婆子聞言,抬頭看了林啟一眼,點頭後,臉上帶了些懷念:「我未出嫁時,娘家也在鄉下。鄉下的日子,我熟。」
於是,林啟花了二十兩將她買下,這婆子姓周,林啟便叫她周嬸。
之後去縣衙過了手續,又花錢托牙行的人明日將她送到村里,他來時騎馬,帶著人不方便。
因覺得這家牙行不錯,林啟又讓夥計給他留意有腿腳功夫的護院,若有了合適的,只管去棗林莊找他,或是托人傳個話也行。夥計自然願意。
事情都已辦好,時至傍晚,林啟便趕路回家了。不過出門一日,他心裡就對家中的一大一小惦念不已。
第145章 正文完結
◎建學堂◎
林啟買山的事辦得順利, 除在官府花了三千兩外,他又給了村里一千兩銀子。可關於這一千兩該如何分配,就不太順利了。
有人說這錢該按戶分, 村里一共一百二十六戶人家,每家到手近八兩銀子,是他們兩年都賺不到的錢。
也有人說該按人丁分, 村里五百多口人,一人能分一兩多,若是家中人口多的,一下子能到手十幾兩。
還有精明的轉轉眼珠子,說該按漢子人口分,姑娘和哥兒早晚要嫁人, 往後在不在咱村都不一定, 就不用分了。
此話一出, 立刻被幾個家裡有姑娘、哥兒的罵了回去。
「好你個老虔婆, 自己家裡六個漢子就說該按漢子分, 好處都讓你家占了唄。怪不得六個兒也沒娶上一個媳婦, 誰家眼睛瞎了嫁給你家去?」
「就是,人家錢嬸家裡沒漢子,可這麼多年在村里本本分分, 從沒和人紅過臉,咋的, 這錢就和人家沒關係了?人家就不算咱村的人了?可真有臉說這話!」
那婆子被罵得不敢開口, 可其他人又接著說道:「要我說,還是按人丁分好, 人口多的多分, 人口少的少分, 最公道了。」
「公道什麼呀!我家大小三口人,才能分六兩銀子,夠幹什麼?大牛家十八口人,少說也能分三十多兩,三間青瓦房的錢都有了,憑什麼啊?」
「對啊,我家裡的還都是青壯漢子,村里每年有個什麼事,少不了他們出一把子力氣,憑什麼那些奶娃子和他們分的一樣多?」
「哎呦,村西許家的要生了,這生了算不算一口啊?」
……
接連幾日,這樣的議論就沒停過,大家吵吵嚷嚷,也沒爭出個什麼結果。倒是村里本來已經好了許多的風氣,一下子又變得烏糟糟的。吵急眼了,想動手的也大有人在。
張柔棉衣、棉帽裹得嚴嚴實實地跑到林啟家串門,與何安然說到此事時,撇了下嘴巴,說道:「還有人問我覺得該怎麼分,我又不傻,我現在說什麼不是得罪人?本來林啟給了錢,村里人都得念好,我若插一腳,不擎等著挨罵嘛。」
想到方才來的路上,那兩個嬸子話里話外地讓她在村里說句話的事,張柔就煩不勝煩。
說什麼你家給的錢,你做主怎麼分也是應該的,村里人必聽的;還說她娘家沒分家,按人丁分,她家也受益之類的。
張柔冷嗤一聲,真當她家現在還在意這麼幾兩銀子呢。
「拿了咱們的銀子,還想著算計咱,這心眼可真夠多的。要我說,就不該給他們這麼多銀子,反正都是朝廷的公山,與他們有什麼關係。」張柔沒好氣地說道。
何安然在炕上坐著,聽她發牢騷也不生氣,看小歲歡睡夢中舞著拳頭砸了自己的腦袋,笑著抓住他的小手,摸了摸後放回被子裡。
「到底山在咱們村,不給一點兒說不過去。都是鄉里鄉親的,即便告訴他們那山在咱家名下,他們也要偷摸地上山撿柴、打棗,到時也不好黑著臉斥責。保不准還有那種壞心思的,仗著咱抹不開臉,就占便宜沒夠。」
「所以,倒不如趁早給點錢,明明白白告訴他們以後不能去了。若是拿了這錢還能厚著臉皮去,咱們怎麼處置也沒人能說咱的不是。」何安然說道。
張柔聞言嘆口氣,何安然說的這些,她又何嘗不知道,只不過是覺得這些人拿她當傻子,咽不下這口氣罷了。
正說著話,周嬸拿了一碟棗泥酥來,張柔便沒繼續說。
待周嬸出去後,她拿起一個棗泥酥嘗嘗,表皮酥脆,棗泥酸甜,味道很不錯。
林啟看那婆子年紀不算大,臉上卻溝壑不平,很是悽苦。問了兩句,應答還算妥當,又說做糕點的手藝不錯。
於是,林啟問道:「那你可願被我買下,到我家中做事?我家在鄉下,現在人口少,只夫郎、我還有一個未滿月的孩子,日子簡單,你只做些洗衣做飯的雜事,白天幫著夫郎照看孩子就行。」
雖說被賣到牙行後,落入什麼樣的主家由不得他們做主。但這婆子自來在城裡過日子,若是看不上鄉下日子,跟他回去後,只怕心裡也嫌棄,做事難免不踏實,甚至還會對主家不恭敬。
何安然性子好,又正是需人照料的時候,若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受了婆子的氣,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趁早將這些說明了,這婆子若是想找更好的主家,他也不會強求。
一旁的夥計也沒插話,仍笑意盈盈地看著他們。
那婆子聞言,抬頭看了林啟一眼,點頭後,臉上帶了些懷念:「我未出嫁時,娘家也在鄉下。鄉下的日子,我熟。」
於是,林啟花了二十兩將她買下,這婆子姓周,林啟便叫她周嬸。
之後去縣衙過了手續,又花錢托牙行的人明日將她送到村里,他來時騎馬,帶著人不方便。
因覺得這家牙行不錯,林啟又讓夥計給他留意有腿腳功夫的護院,若有了合適的,只管去棗林莊找他,或是托人傳個話也行。夥計自然願意。
事情都已辦好,時至傍晚,林啟便趕路回家了。不過出門一日,他心裡就對家中的一大一小惦念不已。
第145章 正文完結
◎建學堂◎
林啟買山的事辦得順利, 除在官府花了三千兩外,他又給了村里一千兩銀子。可關於這一千兩該如何分配,就不太順利了。
有人說這錢該按戶分, 村里一共一百二十六戶人家,每家到手近八兩銀子,是他們兩年都賺不到的錢。
也有人說該按人丁分, 村里五百多口人,一人能分一兩多,若是家中人口多的,一下子能到手十幾兩。
還有精明的轉轉眼珠子,說該按漢子人口分,姑娘和哥兒早晚要嫁人, 往後在不在咱村都不一定, 就不用分了。
此話一出, 立刻被幾個家裡有姑娘、哥兒的罵了回去。
「好你個老虔婆, 自己家裡六個漢子就說該按漢子分, 好處都讓你家占了唄。怪不得六個兒也沒娶上一個媳婦, 誰家眼睛瞎了嫁給你家去?」
「就是,人家錢嬸家裡沒漢子,可這麼多年在村里本本分分, 從沒和人紅過臉,咋的, 這錢就和人家沒關係了?人家就不算咱村的人了?可真有臉說這話!」
那婆子被罵得不敢開口, 可其他人又接著說道:「要我說,還是按人丁分好, 人口多的多分, 人口少的少分, 最公道了。」
「公道什麼呀!我家大小三口人,才能分六兩銀子,夠幹什麼?大牛家十八口人,少說也能分三十多兩,三間青瓦房的錢都有了,憑什麼啊?」
「對啊,我家裡的還都是青壯漢子,村里每年有個什麼事,少不了他們出一把子力氣,憑什麼那些奶娃子和他們分的一樣多?」
「哎呦,村西許家的要生了,這生了算不算一口啊?」
……
接連幾日,這樣的議論就沒停過,大家吵吵嚷嚷,也沒爭出個什麼結果。倒是村里本來已經好了許多的風氣,一下子又變得烏糟糟的。吵急眼了,想動手的也大有人在。
張柔棉衣、棉帽裹得嚴嚴實實地跑到林啟家串門,與何安然說到此事時,撇了下嘴巴,說道:「還有人問我覺得該怎麼分,我又不傻,我現在說什麼不是得罪人?本來林啟給了錢,村里人都得念好,我若插一腳,不擎等著挨罵嘛。」
想到方才來的路上,那兩個嬸子話里話外地讓她在村里說句話的事,張柔就煩不勝煩。
說什麼你家給的錢,你做主怎麼分也是應該的,村里人必聽的;還說她娘家沒分家,按人丁分,她家也受益之類的。
張柔冷嗤一聲,真當她家現在還在意這麼幾兩銀子呢。
「拿了咱們的銀子,還想著算計咱,這心眼可真夠多的。要我說,就不該給他們這麼多銀子,反正都是朝廷的公山,與他們有什麼關係。」張柔沒好氣地說道。
何安然在炕上坐著,聽她發牢騷也不生氣,看小歲歡睡夢中舞著拳頭砸了自己的腦袋,笑著抓住他的小手,摸了摸後放回被子裡。
「到底山在咱們村,不給一點兒說不過去。都是鄉里鄉親的,即便告訴他們那山在咱家名下,他們也要偷摸地上山撿柴、打棗,到時也不好黑著臉斥責。保不准還有那種壞心思的,仗著咱抹不開臉,就占便宜沒夠。」
「所以,倒不如趁早給點錢,明明白白告訴他們以後不能去了。若是拿了這錢還能厚著臉皮去,咱們怎麼處置也沒人能說咱的不是。」何安然說道。
張柔聞言嘆口氣,何安然說的這些,她又何嘗不知道,只不過是覺得這些人拿她當傻子,咽不下這口氣罷了。
正說著話,周嬸拿了一碟棗泥酥來,張柔便沒繼續說。
待周嬸出去後,她拿起一個棗泥酥嘗嘗,表皮酥脆,棗泥酸甜,味道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