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
不是人人都追求自由,更何況宰相門人七品官,武安侯何等權勢聲威,「他」家的豪奴,想做都還得看機緣。
當然,也有人另有志向。
就比如說施宏,還有程靈的弟子楊林、吳耘等人。吳耘一心想給程靈做隨從,不太敢獨立,總覺得應該跟著師父學到更多東西,楊林則仍有科舉夢。
熹和元年,新皇開恩科,廣納天下賢才。
施宏經過科舉,後又被外放到了東齊故地,做了一任縣令。如今為官近三年,考核得上功,升遷指日可待。
他看起來像是已經離開程靈的隊伍了,但實際上誰都知道,他的背後站著的是武安侯。
施宏若再高升,日後他掌握的權利越大,武安侯黨的觸角就越寬,根基就越牢固。
一派勢力,除了最主要最核心的那個人,其餘黨羽自然也不可或缺,最好是既有數量,更有質量。
這些都是組成大廈的基石,枝網蔓延,才好成事。
當然,程靈自己是不承認自己結黨的。
事實上,她也確實不結黨。
結黨圖什麼?再造一次反?來一場戰爭?
戰爭的目標是結束戰爭,如果已經達成了目標,又為什麼還要再起戰端?
程靈要真有這個野心,當初在貴妃宮變的時候,她只需等待諸皇子、包括蕭蠻都被貴妃黨殺死,再出手殺盡貴妃黨,大事不就成了麼?
那個時候的程靈不論文功武功都已極具聲威,在魏皇一族盡被滅絕的情況下,她若振臂一呼,誰敢不服?
程靈彼時沒有那樣做,態度就已經很明確了。
可惜,要證明一個人沒有野心,太難太難。
誰又能相信,一開始的程靈,僅僅只是想要在這亂世之中,給自己一家人尋個安身立命之所而已呢?
是後來站的位置越來越高,又不得不捲入戰爭,她才從「程少卿」變成了「武安侯」。
至如今,江湖廟堂皆有傳言,說武安侯實乃天下第一高手,她便被架上去,再也下不來了。
而至高的讚譽往往都要伴隨詆毀,隨著程靈「天下第一高手」的名聲越傳越遠,那些影影綽綽,黏稠惡意的猜測便再也沒有從程靈身上撕下來過。
於是「結黨」的帽子更是順理成章地扣在程靈頭上了,想摘都摘不掉。
她不要造反,天下人卻總疑心她造反。
她不會輕易、隨意地再去刺殺誰,天下人卻總覺得稍稍多看她一眼,便有性命之危。
這就是疑鄰盜斧,沒法洗,只因鬼蜮在人心中。
你握住手中劍,世人皆怕你,你放下手中劍,世人皆可殺你!
這把劍,一旦入手,就再也不能放開!
程芳便是在外頭聽了些關於程靈的不好傳言,這才急匆匆跑回家中。
她在正房的小廳里見到了穆三娘和程英,開口便是氣哄哄道:「阿娘,大姐,氣煞我了!張氏那個蠢貨,小么小眼的,居然拿話套我,變著法子問我靈哥兒這次回來,是不是有那個……那個心思!這種話是好隨便說的?蠢貨,混帳!氣死了,氣死了……」
張氏是程芳的二妯娌,當年程靈封侯,兩個姐姐隨穆三娘入京,經過一番精挑細選後,穆三娘給程芳擇定了國子監祭酒家的小兒子為婿。
這個女婿沒選錯,這兩年程芳日子過得舒適自在。章家家風不錯,章三郎雖不似哥哥們願意在仕途上進,但他喜好金石玩物、奇巧技藝,有富貴閒人的風範,與程芳這個手工達人正好相配。
再加上武安侯府權勢日盛,便是看在程靈的面子上,也無人敢怠慢程芳。
就算程芳曾經出身低微又怎樣?有程靈這個兄弟在,她就是天下一等一的貴女!
只可惜世間難得十全十美,程芳在婆家樣樣都好,卻難免與妯娌置氣。
尤其是章家二嫂,在程芳口中,那儼然就是個集蠢鈍、精明、乖張、陰險於一身的大惡人……
兩個人平常就有摩擦,如今程靈從封地歸來,張氏試探性地一番話,更是將程芳徹底惹毛。
她二話不說,就叫了馬車,回家找娘。
穆三娘便放下手中帳冊,與身側的程英對視一眼,而後深深嘆息。
程英與程芳不同,她沒有嫁人。
不是穆三娘不給大女兒找,是程英自己不願。
她的理由很簡單,不是要等當年那個杳無音訊的未婚夫,而是她本身就不想出嫁:「阿娘,你若非要女兒成家,便給我招個贅婿吧。」
程英要招贅,可招贅又豈是那樣容易?
差勁的穆三娘看不上,好男兒又不會願意為贅婿。這三番五次,一拖再拖的,程英就耽誤了下來。
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三年時間裡,程靈為官在外,坐鎮雲川,程芳又已出嫁,只余程英一直相伴在穆三娘身邊……對於穆三娘而言,這其實也是極大一個慰藉。
索性就娘兒倆個都不急,且行且看吧。正如程靈所說:「我的姐姐,成不成婚又有什麼要緊?誰還敢催嫁不成?」
武安侯的姐姐,只這一個身份,就足夠程英在魏京橫著走了。
當然,程英性情溫婉,不是驕橫之人,這個不必多提。
現如今的問題反而是,武安侯府權勢喧天,世人矚目,可是這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又究竟能持續到幾時呢?<hr>
當然,也有人另有志向。
就比如說施宏,還有程靈的弟子楊林、吳耘等人。吳耘一心想給程靈做隨從,不太敢獨立,總覺得應該跟著師父學到更多東西,楊林則仍有科舉夢。
熹和元年,新皇開恩科,廣納天下賢才。
施宏經過科舉,後又被外放到了東齊故地,做了一任縣令。如今為官近三年,考核得上功,升遷指日可待。
他看起來像是已經離開程靈的隊伍了,但實際上誰都知道,他的背後站著的是武安侯。
施宏若再高升,日後他掌握的權利越大,武安侯黨的觸角就越寬,根基就越牢固。
一派勢力,除了最主要最核心的那個人,其餘黨羽自然也不可或缺,最好是既有數量,更有質量。
這些都是組成大廈的基石,枝網蔓延,才好成事。
當然,程靈自己是不承認自己結黨的。
事實上,她也確實不結黨。
結黨圖什麼?再造一次反?來一場戰爭?
戰爭的目標是結束戰爭,如果已經達成了目標,又為什麼還要再起戰端?
程靈要真有這個野心,當初在貴妃宮變的時候,她只需等待諸皇子、包括蕭蠻都被貴妃黨殺死,再出手殺盡貴妃黨,大事不就成了麼?
那個時候的程靈不論文功武功都已極具聲威,在魏皇一族盡被滅絕的情況下,她若振臂一呼,誰敢不服?
程靈彼時沒有那樣做,態度就已經很明確了。
可惜,要證明一個人沒有野心,太難太難。
誰又能相信,一開始的程靈,僅僅只是想要在這亂世之中,給自己一家人尋個安身立命之所而已呢?
是後來站的位置越來越高,又不得不捲入戰爭,她才從「程少卿」變成了「武安侯」。
至如今,江湖廟堂皆有傳言,說武安侯實乃天下第一高手,她便被架上去,再也下不來了。
而至高的讚譽往往都要伴隨詆毀,隨著程靈「天下第一高手」的名聲越傳越遠,那些影影綽綽,黏稠惡意的猜測便再也沒有從程靈身上撕下來過。
於是「結黨」的帽子更是順理成章地扣在程靈頭上了,想摘都摘不掉。
她不要造反,天下人卻總疑心她造反。
她不會輕易、隨意地再去刺殺誰,天下人卻總覺得稍稍多看她一眼,便有性命之危。
這就是疑鄰盜斧,沒法洗,只因鬼蜮在人心中。
你握住手中劍,世人皆怕你,你放下手中劍,世人皆可殺你!
這把劍,一旦入手,就再也不能放開!
程芳便是在外頭聽了些關於程靈的不好傳言,這才急匆匆跑回家中。
她在正房的小廳里見到了穆三娘和程英,開口便是氣哄哄道:「阿娘,大姐,氣煞我了!張氏那個蠢貨,小么小眼的,居然拿話套我,變著法子問我靈哥兒這次回來,是不是有那個……那個心思!這種話是好隨便說的?蠢貨,混帳!氣死了,氣死了……」
張氏是程芳的二妯娌,當年程靈封侯,兩個姐姐隨穆三娘入京,經過一番精挑細選後,穆三娘給程芳擇定了國子監祭酒家的小兒子為婿。
這個女婿沒選錯,這兩年程芳日子過得舒適自在。章家家風不錯,章三郎雖不似哥哥們願意在仕途上進,但他喜好金石玩物、奇巧技藝,有富貴閒人的風範,與程芳這個手工達人正好相配。
再加上武安侯府權勢日盛,便是看在程靈的面子上,也無人敢怠慢程芳。
就算程芳曾經出身低微又怎樣?有程靈這個兄弟在,她就是天下一等一的貴女!
只可惜世間難得十全十美,程芳在婆家樣樣都好,卻難免與妯娌置氣。
尤其是章家二嫂,在程芳口中,那儼然就是個集蠢鈍、精明、乖張、陰險於一身的大惡人……
兩個人平常就有摩擦,如今程靈從封地歸來,張氏試探性地一番話,更是將程芳徹底惹毛。
她二話不說,就叫了馬車,回家找娘。
穆三娘便放下手中帳冊,與身側的程英對視一眼,而後深深嘆息。
程英與程芳不同,她沒有嫁人。
不是穆三娘不給大女兒找,是程英自己不願。
她的理由很簡單,不是要等當年那個杳無音訊的未婚夫,而是她本身就不想出嫁:「阿娘,你若非要女兒成家,便給我招個贅婿吧。」
程英要招贅,可招贅又豈是那樣容易?
差勁的穆三娘看不上,好男兒又不會願意為贅婿。這三番五次,一拖再拖的,程英就耽誤了下來。
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三年時間裡,程靈為官在外,坐鎮雲川,程芳又已出嫁,只余程英一直相伴在穆三娘身邊……對於穆三娘而言,這其實也是極大一個慰藉。
索性就娘兒倆個都不急,且行且看吧。正如程靈所說:「我的姐姐,成不成婚又有什麼要緊?誰還敢催嫁不成?」
武安侯的姐姐,只這一個身份,就足夠程英在魏京橫著走了。
當然,程英性情溫婉,不是驕橫之人,這個不必多提。
現如今的問題反而是,武安侯府權勢喧天,世人矚目,可是這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又究竟能持續到幾時呢?<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