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之一句話,以後嶺南就是一個特區,會有許多特有的政策,比如貨幣政策,比如鹽鐵茶礦專賣政策。

  在嶺南,朝廷將繼續推行銅錢不得嶺的政策,嶺南以後繼續是銀錢區。同時呢,朝廷要把銀錢這塊給抓起來,從挖銀礦石冶煉銀子開始,銀礦允許你挖,但得向朝廷申請,獲得執照允許然後才能挖。

  挖出來的銀礦呢,必須給朝廷上課繳納一定比例的礦石,另外剩下的礦石也都必須交給朝廷來負責收購,私人不得販賣和購買。

  這些銀礦收購來,朝廷再設立專門的銀錢監,負責煉銀鑄銀錢,統一銀錢的發行和流通,改變如今嶺南各地銀錢幣制混亂的情況,同時朝廷也要在這裡插一手,從中徵稅和賺一筆。

  而金、銅等礦產也是差不多如此,私人可以開採,但得納課,最後還得全部賣給朝廷收購,朝廷要把這些東西掌握在自己手裡,以後有需要鐵料啊之類的,商人們就得來官府手裡購買。

  鹽和茶呢,則實行專賣制度,鹽民和茶農生產的茶,必須得賣給官府收購,官府再賣給鹽商和茶商販賣,加徵稅額。

  大唐的銅錢不入嶺南,以後鹽也不入嶺南,同樣嶺南的鹽也不得流入嶺北地區。

  鹽和錢,將在嶺南形成一個封閉的環境。

  “其它地方鹽茶不課稅,嶺南課稅,只怕這個稅不容易征,而且一旦開徵,其它各地很容易會有不法販子販賣鹽入嶺南牟利。”

  李逍說道。

  這幾乎是必然的,一旦加征鹽稅,那鹽價就會高漲,而中原不征鹽稅,那邊的鹽就會便宜,於是乎有利可圖的商人,豈會不販鹽過來,雖然這是違法的,但有利可圖,便會有人鋌則走險。

  中唐之後,私鹽的暴利,讓多少人成為私鹽販子,甚至最後唐朝就是亡於一群私鹽販子手裡的,王仙芝、黃巢,錢鏐等這些晚唐風雲人物,都是私鹽販子出身。

  “鹽茶專賣,先在嶺南試行,等那邊得出一些成功經驗後,天下其它各道也會全面推行的。”郭正一說道,開這個口子當然不是要搞特殊,而只是搞試點。

  不知道是誰最先向皇帝建議的鹽茶專賣徵稅,但明顯裡面的這個帳有人給皇帝算過了,並打動了皇帝和宰相們。

  事實上,鹽稅確實是一筆巨額收入,晚唐開始,以後的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無不倚重鹽稅,甚至有無鹽稅則無國的說法。鹽稅往往占據了國家財收的一半以上,在清朝時,一年的鹽稅收入甚至多達數千萬兩白銀之多。

  大唐也同樣需要這一大筆錢。

  朝廷每年光收點正稅,其實並沒多少錢,以實物為主,而朝廷年年征戰,每次戰爭都要花費巨額開支。

  李逍歪著頭想了很久。

  他剛回長安,並不又想再離京,跟妻兒還沒相聚多久呢,孩子打出生起沒見過他,都三歲了,見了他都十分陌生。

  這段時間好不容易才處熟了些,現在又讓他走,他真捨不得。

  尤其是他也捨不得太子李弘,那個孩子真是個很聰明又讓人讚賞。

  “我剛回長安,暫時不想再走了,我想多陪陪妻兒們。”李逍道。

  “李宮保去嶺南任官,可以帶上家眷同行的。出長安,走水路,坐船到揚州出海,換大船沿海南下廣州,其實也還挺方便的。”郭正一勸道。

  李逍依然搖頭拒絕了。

  郭正一有些遺憾的走了,第二天又來了。

  他帶來了政事堂新的條件,任命李逍為嶺南巡撫使。巡撫使是朝廷派出的一個臨時差遣,相當於一個欽差大臣。巡撫使本身無品級,但為了能讓李逍可以管的住嶺南道的官員,宰相們願意向皇帝奏請給李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銜。

  :

  第431章 終章:十年

  這就是拜相了。

  但與宰相們有所區別的是,拜相後的李逍不會留在長安政事堂里辦公,他會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宰相之尊,掛嶺南巡撫使銜,巡撫嶺南道。

  嶺南道的轄境很大,包括後世福建全部、廣東全部、廣西全部、雲南東南部、越南北部等廣闊地區。

  身為江南巡撫使,還是宰相之尊,李逍便跟之前的崔敦禮一樣成為一名使相。

  使相,出使在外的宰相。

  李逍有了宰相之名,但因為不在京,便也不會妨礙到政事堂的宰相們了。而李逍以使相身份巡撫嶺南,他的品級高,可以處在三司使之上,變相的相當於一人兼任三使,全面掌管統轄嶺南道諸州事務。

  李逍沒有回覆郭正一。

  事實上這麼大的事情,已經不是他李逍能夠決定的了的了。

  政事堂宰相們一封聯名奏章呈到了皇帝的面前。

  大明宮中,李治面色不太好,他昨夜忽感風寒,今早起來便頭痛欲裂,甚至連眼睛也痛的看不清東西。

  御醫讓皇帝閉目靜心養神,不要操勞。

  於是皇帝便讓武皇后替他批閱奏章,反正以前也常是武后先替他瀏覽一遍,然後幫他分個輕重緩急,然後念給他聽,再按他的意思硃批回復。

  “朕就想不明白,政事堂的這些宰相,怎麼就偏偏容不得一個李逍呢?”

  李治忍不住睜開眼睛,氣憤的說道。

  他很喜歡李逍,向來都挺喜歡李逍的,喜歡李逍有才幹,喜歡李逍的性子,總覺得李逍不僅僅是一個能幹的臣子,他甚至有時覺得這世上唯有李逍才算是他的半個朋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