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並旁采西歐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教育為宗旨,溝

  通世界東西文化。”顯然,新亞書院無論在教育宗旨還是在方法上,都力圖把中國

  傳統的書院教育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學院教育結合起來,目的在於把對學生道德理想

  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訓練結合起來。

  新亞書院創建初期,條件極為艱苦,僅有極簡陋之教室兩間,別無其他任何校

  舍及辦公設施,但創始諸君以“延續中國文化”的使命感,懷橫通天下、縱貫百世

  之心,起振衰扶危之志,布衣竹傘,篳路藍縷,全不計個人得失,表現出了艱苦卓

  絕的精神。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新亞日益光大,成就漸為世所矚目,其精神更為

  世所欽佩。後來終於得到美國耶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捐助合作,使新亞初具規模,

  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新亞書院是唐君毅後半生傾心傾力之地。創院之初,他即擔任教務長、哲學系

  主任等職並倡導設立文化講座,除他親自主講外,還多方延請文化學術界之名宿擔

  任,前後四五年,達139次之多,成為新亞獨具特色的教學形式。作為新亞的創始人,

  唐君毅的目的絕不僅在一般性的辦學育人,而是意在將新亞辦成一座宏揚中華文化

  及其精神價值的堡壘,因此,他極為重視新亞的教育方針。並極力塑造一種新亞精

  神。他在1952年發表的《我所了解之新亞精神》一文中明確提出了新亞精神的中心

  主旨是“講求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化”,其精神理想在於“一方希望以日新又

  日新之精神,去化腐臭為神奇,予一切有價值者皆發現其千古常新之性質;一方再

  求與世界其他一切新知新學相配合,以望有所貢獻於真正的新中國、新亞洲、新世

  界。”也就是要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意識,以宏揚和創新中國文化為最高理想。正因

  為此,新亞同學都視學院的主要創始人錢穆為“聖人”(孔子),唐君毅為“亞聖”

  (孟軻)。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身處西方文化居統治地位的香港,

  唐君毅更有切膚之感。但他不為物擾,不為威屈,憑著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執著態度,動心忍性,以傳教士般的犧牲精神和堅定的立場,全力維護、宏揚中國

  文化。多年來,他履艱忘危,居約事大,寵辱兩忘,專志於新亞之建設與發展。19

  63年9月,為滿足香港華人社會之需要,經香港政府批准,新亞書院與聯合書院和教

  會辦的崇基書院聯合成立香港中文大學。經過唐君毅的據理力爭,新成立的中文大

  學實行聯合制,使各成員學院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新亞獨特的教學風格和

  教育精神也得以保持。唐君毅被聘為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併兼任哲學系系務會主

  席,還被選任為第一任文學院院長。1967年又受聘為新亞研究所所長。然而,中大

  成立後不久,其措施即與新亞書院的教育理想和一貫精神漸生牴觸,相去日遠,致

  使新亞又陷入新的艱危困頓之中。為了維護新亞傳統,保持新亞行政和教學的獨立

  性,唐君毅據理力爭,毫不退讓,致與中大當局屢生齟齬,矛盾日深。其間,錢穆

  因不滿於中大當局的百般刁難而憤然離港去台。張丕介亦因新亞理想受挫而憂傷成

  疾,不久即去世。當時,另一位新儒家重要人物徐復觀曾著文說,新亞是憑著錢穆

  的名望,唐君毅的理想和張丕介之頑強精神來支撐的,而如今一去一逝,遂使唐君

  毅陷入孤立無援,獨撐危局的苦境。1973年,中大當局一意孤行,宣布廢棄聯合制

  而改行一元化的集權制,完全違背新亞書院加入時的初衷。為此,新亞研究所在19

  75年正式宣布脫離中文大學而獨立,唐君毅繼續擔任所長,決心“將新亞精神帶出

  中大”。1976年12月,因反對中大改制徹底失敗,新亞書院董事會錢穆、唐君毅等

  9人聯合發表辭職聲明,宣布退出董事會,唐君毅還在刊物上撰文斥責香港政府“背

  信食言”,憤激之情,溢於言表!

  在艱難、緊張的辦學同時,唐君毅也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的

  機會。他曾多次參加各種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如:1957年出席在夏威夷舉行的第

  三次“東西哲學家會議”,此後又在1964年出席了第四次“東西哲學家會議”,並

  受聘在夏威夷大學專講“新儒學”數周;1965年出席了在南韓漢城高麗大學舉行的

  “亞洲近代化問題國際學術大會”;1967年出席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舉辦的“明代

  思想國際學術會議”;1969年,被聘為東西哲學家協會國際委員會委員,協助籌辦

  並出席了夏威夷第五次“東西哲學家會議”;1970年出席了哥倫比亞大學在義大利

  舉辦的“中國十七世紀思想會議”等等。所有這些東奔西走,勞攘奔波,皆源於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