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廣築……”皇后低喃,低垂的袍袖紋絲不動。
“奴婢只求彈這一回。”盈娘仰起臉來,滿是淚水。
皇后垂眸看她良久,頷勒頷首,“琴在案上。”
盈娘忘了謝恩,晃晃悠悠地起身,到那書案前,拿衣袖將琴上灰塵小心拂去。
琴是名琴,弦是故弦,卻不再有昔日光彩,連它也知人去台空,聽琴的人已經不在。
那個醉里聽琴,擲杯舞劍的人,為何不再回來,不來聽這一曲《漢廣》?
淚水,墜在弦上。
僵硬的手指撫上冰冷的琴弦,弦動,如割在心,顫顫溢出一聲悲咽。
弦音起得那樣低,轉低,復轉低,低至不可聞。
男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裊裊餘音,終有斷絕。
一曲終了,滿室淒清。
——————————————————
①“之子于歸,言秣其駒。”:也有解為“姑娘就要出嫁了,我要快快餵飽她的馬,”或解為“姑娘若肯嫁給我,我將餵馬去迎她。”作者傾向於後一種解讀。
②《漢廣》大意為:
<親們們~~大意好難打...我不打了可不可以..--好你們不說話當你們答應了-->
高懸如明月的宮燈也照不開屏風上樹影深深的寒涼。
琴上雙手捨不得離開,眷戀地撫過琴弦,盈娘眼中淚水悄然斂去,滿腹悲酸釋出,終是無憾。
這曲《漢廣》到底彈給他聽了。
再無舊事牽絆她的離去。
盈娘推琴起身,朝皇后深深行過禮,一言不發地退向門口。
“將琴帶了去吧。”
皇后靜立在屏風下,不再回身。
琴是千金難求的名琴,如今算在抄沒之物里。
盈娘怔怔地望著皇后的背影。
徐姑姑輕聲道:“賜給你了,你便帶走。”
盈娘一時恍惚作聲不得,上前抱了琴,屈身跪拜謝恩。
皇后抬手,止住她下跪,“罷了”
盈娘抬起目光,竟忘了禮數,怔怔地望著皇后問:“《漢廣》是講什麼?”
皇后並無慍容,目光飄向遠處,緩緩道:“這詩是說,有個男子戀慕一水之隔,遠在彼岸的女子。”
徐姑姑知她不忍說出後話,便讓這女子只知一半意思也好。
一水之隔。
盈娘垂眸,唇角有了一絲笑,想他讓她住在此處,以曲水環繞,拱橋連接,從此端到彼岸,不過數十步之隔——漢之廣,卻是這一般心思,這一番qíng愫。
盈娘抱琴辭去。
退出門外,復又回首,朝皇后隱在屏風後的身影搖搖一鞠。
倒是個知qíng知義的女子,送她出來的徐姑姑,從旁無聲地看著,將她jiāo與候在一旁的宮人,頷了頷首。
目視她轉身,裊娜身影一步步融進連廊yīn影里。
徐姑姑的目光不覺凝注,見那纖細背影在夜色里悄然挺直,臨去時刻,流露不為人知的堅韌。
從來覺得無稽,怎麼可能相像,一個龍章鳳姿,一個弱質纖纖,無非眉眼間略有形近罷了。
然則此刻,徐姑姑終究長長地嘆了口氣。
折回房中,一室清冷,似琴音裊繞未散,曲中悵恨猶自綿綿,卻見皇后佇立屏風下,望著庭外樹影出神。
“夜涼了。”
徐姑姑將一件大氅輕輕搭上皇后如削雙肩。
大病初癒,阿嫵又見瘦了……私心裡,徐姑姑仍喚這rǔ名,喚了多少年,任她小郡主,至王妃,終至皇后,總還是那個小阿嫵。
阿嫵卻緘默。
“此間久無人住,陽氣不足,你身子才好,莫要久留。”徐姑姑直言相勸。
“這宅邸就要拆了”阿嫵低聲道。
徐姑姑微詫,想一想道:“也好,長久荒廢倒也可惜。”
“皇上原想留著,日後賜還宋家孩子……手足袍澤,她他總是念著的。”阿嫵環顧四下,神色疏淡,“拆這宅子是我的意思,闔族流徙西蜀,是皇上親擇的地方,山水甚好,魚米富足,一族老小遷過去,耕織屯墾,平安度日,也算對得起故人舊義。只是俊文兄妹,我要他們而立之後,方可離開蜀地,終生不得回京、”
“為何是而立?”徐姑姑不解。
“到那時,最小的孩子也已有了家室妻小,心中仇怨雖不能平,身邊自由牽絆慰藉。”阿嫵的側臉籠在宮燈下,如有玉澤,一點唇色是僅有的暖,“人人有了牽念,總是不同。”
徐姑姑無言以對,心口隱隱地疼——她這般縝密心思,十餘年後的事也再計量中,如何不傷身傷神,如何能長壽康健。
“俊文已能記事,山河易改,仇怨難消,我護不了他別的,高宅華堂抵不過一生平安,換不來玉岫泉下心安,只有將他遠放江湖,自安天命……於私心裡,我輩恩怨我輩銷,只願百年之後,留給澈兒一個gāngān淨淨的江山。”
她目中映了月色清輝,縱是徐姑姑也覺不可直視。
“京城是他們父母殞身之地,靈柩也隨族人西遷,人去宅空,何必再留,留下的無非都是憾事。”阿嫵緩步到欄杆前,仰首看那庭樹,“我還記得,初來時這樹只及欄高,玉岫甚愛,想移栽去她院中,懷恩卻不肯。他在外頭修渠引水,築成別院,輕易不許人進。那時玉岫同我說起,笑他xing子孤僻。那一年懷恩生辰,皇上攜我同來赴宴,宴後君臣二人曾在此間對飲……彼此尚未有君臣之分。”
靜了片刻,阿嫵低低道:“懷恩至死不臣,在他眼裡,再不必分什麼君臣了。”
“那逆臣賊子,險些害了皇后與二位殿下,如何當得起陛下寬赦。”徐姑姑隱忍不得,道出心中憤恨,當日是她護著襁褓中一雙幼兒逃亡,種種驚魂猶在眼前。
“他原是大好男兒……權位誤他,我亦誤他。”
阿嫵微微闔目,蒼白手指撫了積落塵灰的欄杆。
徐姑姑斂聲動容,細想來,好個廣築,好個《漢廣》,那賊子也是痴人。
庭外樹影動搖,天地間私有嘆息聲。
阿嫵拂袖,終是愴然,“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懷恩,你原知不可為。”
漢之廣,水之長,終不得渡。
眼中人,心上傷,永在彼方。
番外四靜好<啊啊--累死我鳥~肩膀好酸--親們你們得安慰安慰我-->
天祈三年,儲君代天北狩,四月還京。
京郊南麓,紫川渡口,原是出京南下必經之道,有過百餘年繁喧時光,自七年前鑿開南麓,有有了官道銜通南北,經這紫川橋去往江南的人便少了。沿河兩岸原有客棧酒肆如林,如今早已蕭條,只余寥寥幾間老店還在。
望鄉酒家的掌柜鍾叟自幼在這渡口村頭長大,老來不舍離家,依舊守著老酒鋪,偶有幾個往來客人,但凡進來坐下,要一碗酒,少不得聽他敘說一番紫川渡口得名的由來。
人老了便愛憶舊,同樣的話,說過百十遍也不知厭倦。
最難得的是,有人肯聽你將同一樁事,翻來覆去說個百十遍。
十幾年了,鍾叟已經習慣在每年暮chūn時節,等候一個客人。
等他走進鋪子,在推窗望見橋頭的上位坐下,叫一碗酒,自斟自飲。
鍾叟會眯fèng著老眼,拄杖過來,問他知不知這紫川渡從前不叫紫川渡。
客人總會微笑道:“老丈與我說說。”
鍾叟便手撫長須,坐下來講。
這裡原叫長寧渡。
那一年王郎離京去往江南,紫錦玉帶,策馬風流。
前來相送王郎的京中女眷,油壁青廂,車馬家僕,結成一路錦繡,引來遠近爭睹。
昔年豫章王妃,後來貴為敬懿皇后的王郎之妹,親至橋上相送。
晨風chuī落王妃纏臂的紫紗羅,飄墜水面,岸岸上深紫淺粉的藤花拋送落英,紛紛如雨,將一川流水都映上紫色,時入席言紫川。
這渡口慢慢也被叫做紫川渡。
“那是神仙似的人啊。”
每每憶起這一幕,鍾叟皺成核桃般的臉上便有驕傲紅光,莫說鄉間山野,就是官家子弟又有幾個見過那般人物。
王郎離京,一川染紫的故事,老人說了十幾年,人人都聽膩了。
只有這個客人還是回回愛聽。
鍾叟說了多少年,他便聽了多少年。
客人從不多話,聽完便端起酒碗,一飲而盡,對鍾叟拱手笑笑,起身離去。
站在外頭檐下等候的隨從為他牽過馬,他會親手將酒錢放入門口的陶盆。
從前還是新陶,如今陶盆已經斑駁豁口。
他每次付的酒錢都夠在此喝上一整年,卻一年只來一回。
鍾叟的背越來越佝僂。
客人兩鬢霜白也漸增,眉間紋路深如刀刻,卻不見多少老態,只覺威儀愈盛。
鍾叟偶爾想起還會自嘲山野之人世面見得少,頭一回給這客人端酒時,手上抖索,竟潑灑了半碗。
初時是很畏懼這客人的。
這人氣度非凡,相貌堂堂,一身簡素玄衣,下著鄉野人家的連齒木屐,從來不笑不語,飲酒如飲水。
他的坐騎,通通身如墨似漆,雄壯異常,牽去歇馬處,對地上的gān糙看也不看,農家拴在近旁的馱馬,見了他都紛紛避讓。
他的侍從,布衣配劍,舉止恭敬莊重,走路幾乎不發聲響。
鍾叟從不敢與他搭話。
卻有一回,鍾叟倚杖坐在門口,跟初到京城的邊地客人說起紫川舊事,聽者莫不驚羨神往。
那客人也在鋪里聽著。
飲罷出門,他到鍾叟面前,“老丈,明年此時還說這紫川舊事與我聽,可好?”
次年暮chūn時節,他如約前來,伺候年年不改。
十幾年來,鍾叟慣了,早已不以為怪。
今年卻與往年有些不同。
客人飲完了酒並不離去,卻負手立在門前檐下,悠然乘涼,偶或望一眼南面,像在等什麼人。
鍾叟顫巍巍拄杖走近,“客官在等人?”
“奴婢只求彈這一回。”盈娘仰起臉來,滿是淚水。
皇后垂眸看她良久,頷勒頷首,“琴在案上。”
盈娘忘了謝恩,晃晃悠悠地起身,到那書案前,拿衣袖將琴上灰塵小心拂去。
琴是名琴,弦是故弦,卻不再有昔日光彩,連它也知人去台空,聽琴的人已經不在。
那個醉里聽琴,擲杯舞劍的人,為何不再回來,不來聽這一曲《漢廣》?
淚水,墜在弦上。
僵硬的手指撫上冰冷的琴弦,弦動,如割在心,顫顫溢出一聲悲咽。
弦音起得那樣低,轉低,復轉低,低至不可聞。
男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裊裊餘音,終有斷絕。
一曲終了,滿室淒清。
——————————————————
①“之子于歸,言秣其駒。”:也有解為“姑娘就要出嫁了,我要快快餵飽她的馬,”或解為“姑娘若肯嫁給我,我將餵馬去迎她。”作者傾向於後一種解讀。
②《漢廣》大意為:
<親們們~~大意好難打...我不打了可不可以..--好你們不說話當你們答應了-->
高懸如明月的宮燈也照不開屏風上樹影深深的寒涼。
琴上雙手捨不得離開,眷戀地撫過琴弦,盈娘眼中淚水悄然斂去,滿腹悲酸釋出,終是無憾。
這曲《漢廣》到底彈給他聽了。
再無舊事牽絆她的離去。
盈娘推琴起身,朝皇后深深行過禮,一言不發地退向門口。
“將琴帶了去吧。”
皇后靜立在屏風下,不再回身。
琴是千金難求的名琴,如今算在抄沒之物里。
盈娘怔怔地望著皇后的背影。
徐姑姑輕聲道:“賜給你了,你便帶走。”
盈娘一時恍惚作聲不得,上前抱了琴,屈身跪拜謝恩。
皇后抬手,止住她下跪,“罷了”
盈娘抬起目光,竟忘了禮數,怔怔地望著皇后問:“《漢廣》是講什麼?”
皇后並無慍容,目光飄向遠處,緩緩道:“這詩是說,有個男子戀慕一水之隔,遠在彼岸的女子。”
徐姑姑知她不忍說出後話,便讓這女子只知一半意思也好。
一水之隔。
盈娘垂眸,唇角有了一絲笑,想他讓她住在此處,以曲水環繞,拱橋連接,從此端到彼岸,不過數十步之隔——漢之廣,卻是這一般心思,這一番qíng愫。
盈娘抱琴辭去。
退出門外,復又回首,朝皇后隱在屏風後的身影搖搖一鞠。
倒是個知qíng知義的女子,送她出來的徐姑姑,從旁無聲地看著,將她jiāo與候在一旁的宮人,頷了頷首。
目視她轉身,裊娜身影一步步融進連廊yīn影里。
徐姑姑的目光不覺凝注,見那纖細背影在夜色里悄然挺直,臨去時刻,流露不為人知的堅韌。
從來覺得無稽,怎麼可能相像,一個龍章鳳姿,一個弱質纖纖,無非眉眼間略有形近罷了。
然則此刻,徐姑姑終究長長地嘆了口氣。
折回房中,一室清冷,似琴音裊繞未散,曲中悵恨猶自綿綿,卻見皇后佇立屏風下,望著庭外樹影出神。
“夜涼了。”
徐姑姑將一件大氅輕輕搭上皇后如削雙肩。
大病初癒,阿嫵又見瘦了……私心裡,徐姑姑仍喚這rǔ名,喚了多少年,任她小郡主,至王妃,終至皇后,總還是那個小阿嫵。
阿嫵卻緘默。
“此間久無人住,陽氣不足,你身子才好,莫要久留。”徐姑姑直言相勸。
“這宅邸就要拆了”阿嫵低聲道。
徐姑姑微詫,想一想道:“也好,長久荒廢倒也可惜。”
“皇上原想留著,日後賜還宋家孩子……手足袍澤,她他總是念著的。”阿嫵環顧四下,神色疏淡,“拆這宅子是我的意思,闔族流徙西蜀,是皇上親擇的地方,山水甚好,魚米富足,一族老小遷過去,耕織屯墾,平安度日,也算對得起故人舊義。只是俊文兄妹,我要他們而立之後,方可離開蜀地,終生不得回京、”
“為何是而立?”徐姑姑不解。
“到那時,最小的孩子也已有了家室妻小,心中仇怨雖不能平,身邊自由牽絆慰藉。”阿嫵的側臉籠在宮燈下,如有玉澤,一點唇色是僅有的暖,“人人有了牽念,總是不同。”
徐姑姑無言以對,心口隱隱地疼——她這般縝密心思,十餘年後的事也再計量中,如何不傷身傷神,如何能長壽康健。
“俊文已能記事,山河易改,仇怨難消,我護不了他別的,高宅華堂抵不過一生平安,換不來玉岫泉下心安,只有將他遠放江湖,自安天命……於私心裡,我輩恩怨我輩銷,只願百年之後,留給澈兒一個gāngān淨淨的江山。”
她目中映了月色清輝,縱是徐姑姑也覺不可直視。
“京城是他們父母殞身之地,靈柩也隨族人西遷,人去宅空,何必再留,留下的無非都是憾事。”阿嫵緩步到欄杆前,仰首看那庭樹,“我還記得,初來時這樹只及欄高,玉岫甚愛,想移栽去她院中,懷恩卻不肯。他在外頭修渠引水,築成別院,輕易不許人進。那時玉岫同我說起,笑他xing子孤僻。那一年懷恩生辰,皇上攜我同來赴宴,宴後君臣二人曾在此間對飲……彼此尚未有君臣之分。”
靜了片刻,阿嫵低低道:“懷恩至死不臣,在他眼裡,再不必分什麼君臣了。”
“那逆臣賊子,險些害了皇后與二位殿下,如何當得起陛下寬赦。”徐姑姑隱忍不得,道出心中憤恨,當日是她護著襁褓中一雙幼兒逃亡,種種驚魂猶在眼前。
“他原是大好男兒……權位誤他,我亦誤他。”
阿嫵微微闔目,蒼白手指撫了積落塵灰的欄杆。
徐姑姑斂聲動容,細想來,好個廣築,好個《漢廣》,那賊子也是痴人。
庭外樹影動搖,天地間私有嘆息聲。
阿嫵拂袖,終是愴然,“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懷恩,你原知不可為。”
漢之廣,水之長,終不得渡。
眼中人,心上傷,永在彼方。
番外四靜好<啊啊--累死我鳥~肩膀好酸--親們你們得安慰安慰我-->
天祈三年,儲君代天北狩,四月還京。
京郊南麓,紫川渡口,原是出京南下必經之道,有過百餘年繁喧時光,自七年前鑿開南麓,有有了官道銜通南北,經這紫川橋去往江南的人便少了。沿河兩岸原有客棧酒肆如林,如今早已蕭條,只余寥寥幾間老店還在。
望鄉酒家的掌柜鍾叟自幼在這渡口村頭長大,老來不舍離家,依舊守著老酒鋪,偶有幾個往來客人,但凡進來坐下,要一碗酒,少不得聽他敘說一番紫川渡口得名的由來。
人老了便愛憶舊,同樣的話,說過百十遍也不知厭倦。
最難得的是,有人肯聽你將同一樁事,翻來覆去說個百十遍。
十幾年了,鍾叟已經習慣在每年暮chūn時節,等候一個客人。
等他走進鋪子,在推窗望見橋頭的上位坐下,叫一碗酒,自斟自飲。
鍾叟會眯fèng著老眼,拄杖過來,問他知不知這紫川渡從前不叫紫川渡。
客人總會微笑道:“老丈與我說說。”
鍾叟便手撫長須,坐下來講。
這裡原叫長寧渡。
那一年王郎離京去往江南,紫錦玉帶,策馬風流。
前來相送王郎的京中女眷,油壁青廂,車馬家僕,結成一路錦繡,引來遠近爭睹。
昔年豫章王妃,後來貴為敬懿皇后的王郎之妹,親至橋上相送。
晨風chuī落王妃纏臂的紫紗羅,飄墜水面,岸岸上深紫淺粉的藤花拋送落英,紛紛如雨,將一川流水都映上紫色,時入席言紫川。
這渡口慢慢也被叫做紫川渡。
“那是神仙似的人啊。”
每每憶起這一幕,鍾叟皺成核桃般的臉上便有驕傲紅光,莫說鄉間山野,就是官家子弟又有幾個見過那般人物。
王郎離京,一川染紫的故事,老人說了十幾年,人人都聽膩了。
只有這個客人還是回回愛聽。
鍾叟說了多少年,他便聽了多少年。
客人從不多話,聽完便端起酒碗,一飲而盡,對鍾叟拱手笑笑,起身離去。
站在外頭檐下等候的隨從為他牽過馬,他會親手將酒錢放入門口的陶盆。
從前還是新陶,如今陶盆已經斑駁豁口。
他每次付的酒錢都夠在此喝上一整年,卻一年只來一回。
鍾叟的背越來越佝僂。
客人兩鬢霜白也漸增,眉間紋路深如刀刻,卻不見多少老態,只覺威儀愈盛。
鍾叟偶爾想起還會自嘲山野之人世面見得少,頭一回給這客人端酒時,手上抖索,竟潑灑了半碗。
初時是很畏懼這客人的。
這人氣度非凡,相貌堂堂,一身簡素玄衣,下著鄉野人家的連齒木屐,從來不笑不語,飲酒如飲水。
他的坐騎,通通身如墨似漆,雄壯異常,牽去歇馬處,對地上的gān糙看也不看,農家拴在近旁的馱馬,見了他都紛紛避讓。
他的侍從,布衣配劍,舉止恭敬莊重,走路幾乎不發聲響。
鍾叟從不敢與他搭話。
卻有一回,鍾叟倚杖坐在門口,跟初到京城的邊地客人說起紫川舊事,聽者莫不驚羨神往。
那客人也在鋪里聽著。
飲罷出門,他到鍾叟面前,“老丈,明年此時還說這紫川舊事與我聽,可好?”
次年暮chūn時節,他如約前來,伺候年年不改。
十幾年來,鍾叟慣了,早已不以為怪。
今年卻與往年有些不同。
客人飲完了酒並不離去,卻負手立在門前檐下,悠然乘涼,偶或望一眼南面,像在等什麼人。
鍾叟顫巍巍拄杖走近,“客官在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