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岑家投誠的時候,就告訴過朕這件事——只是朕不打算追。」尹元鴻嘆了口氣,「都是為人父,一個女孩兒,留一條命,便留一條命吧。」
「尹家起於東南海上,利義都要當頭。」
「朕想著,最後《周史》相關元延一朝,朕自己持筆。」尹元鴻嘆道,「只是如今看來,費神的事情做不得了。」
「阿信,朕要你將它修好。」
「兒臣……領旨。」
那日的九衡閣格外不同,在閣中的每個人得到了一些東西。
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林禮跟在尹信身後,走出九衡閣,覺得陽光很刺眼。
因為它同時是耀眼的。
尹信用手抹掉她臉上的淚痕,低聲對她說:
「別哭了,阿禮。隨我一塊兒去燕地吧。」
作者有話說:
1.關於元延皇帝李承安的遺書,參考了崇禎皇帝。寫的時候幾次情不自禁,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也許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2.帝王家眾生相。做帝王就是不能心軟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裡的帝王都不是天生的帝王
3.林禮終於完完整整的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怎麼樣的人啦
4.老去已經足夠讓人痛苦,更痛苦的是,有人正年輕
第103章 暫別
開明十八年秋, 尹濟海沒有遭遇與往年秋天相同的那場大病。東宮上下,說是本該歡欣鼓舞、張燈結彩也不為過。
但是沒人敢高興起來,連同尹濟海自己。
因為皇帝病了, 從與尹信的那次談話以後,精神就驟然差下去。起初以為只是一場風寒, 但經太醫幾日醫治,卻不見好, 反而愈加嚴重。寢宮外的下人們,不分晝夜地, 聽到那費力又滄桑咳嗽聲。
他好像替自己這兒子受了罪一般,病的很重。
東宮本就行兼國之權, 這下更是代為理政。這個秋天是上天對東宮殘忍的恩賜,折騰病了皇帝, 卻徹底讓東宮坐穩了地位。
太子尹濟海不計前嫌, 事事順從燕王,替父置辦家宴。另在私宴之上,列請諸位閣老, 兄友弟恭, 朝臣皆贊, 得內外美名。
「阿林自北征以來,戰功赫赫, 數不勝數。如今戍守燕地, 逐異族於千里, 實乃我大晉之功臣良將,合該縱享讚譽。」
「只是燕地有宵小之徒, 行謀逆不軌之事, 辱沒阿林一片忠心, 實在委屈阿林。今者家宴,為兄便代傳父皇旨意,留阿林在京里休養兩年,王妃世子亦可免去逢年進京之顛簸,以撫燕地。」
「父皇不肯叫阿林受冤,於是燕地之事,派遣太孫北上,一平口舌。」
尹濟海曳著赤色圓領龍袍,親自朗笑著給燕王滿上了葡萄美酒。他的臉色向來蒼白,往常尹濟林最瞧不上這一點,以為自己終還有機會。
但是他最後還是敗給了這張臉。
這張看起來今日沒有明日的臉。
他在聽到陛下旨意太孫北上的時候,才知道當年父皇拍著他的肩說的那句「海兒骨子裡弱,往後這大內,還得林兒多多幫襯才好。」,終究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父皇從未想過讓他繼承大統。
他陰晴不定的臉上,最終沒有露出那分失態。他咬著牙,雙手接過夜光杯,沉聲道:「阿林謝過兄長。」
開明十八年秋,燕王自省其失,跪謝東宮之恩德,尊兄長為上,燕地謀逆與冒犯東宮之事,由此而止,朝野皆喜。
*
林禮最後還是沒有跟著尹信去成燕地。
留行飛來京城,帶來了孤鴻山的信,說是沈馳自永陵消失之後,各家皆派人出去找尋,卻不見下落。沈馳不知用了什麼法子,避開各家耳目,如今竟是帶著引東教徒,突然在九鼎山下出現,要清算齊清狂。
歧歸路是最難走的,當然能抵擋一陣。但是引東教聲勢浩大,情況有些莫測。齊老速速發出江湖令,請求各門支援。
永陵涅槃的最後,穿雲與九鼎握手言和。更何況對於齊老枉死的愛徒岑舉舟,穿雲門是有愧的,所以這次派去的人手格外多。汪長春、孟斯伯帶著座下弟子,直赴九鼎山而去。
林折雲遣顧驚濤,領著弟子們速去馳援。江漫雪本欲隨掌門守候山門,只是實在擔心汪長春,所以幾日後也跟上了。但山門中留守的人實在是太少,於是她便借用了留行,給林禮帶去這封信,讓她速歸孤鴻山。
「這沈馳真是陰魂不散。」
林禮將信從留行那黃爪子上解下來的時候,尹信正在松芸館。皇太孫與淑人的冊封禮,這兩日便要先後行過。本來冊封禮一過,尹信便要帶著林禮北上。林禮原本想著,見識一下燕地的風光,總歸算是好事,便沒有反對。
只是這封信一來,所有的計劃都要打亂了。
「失心瘋了。邪魔外道從來都是害人的東西,一旦沾上這輩子修為就要毀了。」林禮蹙著眉,聲音弱了下來,「永陵那夜,你也見過他的張狂模樣,根本沒有把五門四山放在眼裡。應老幫主,喬老,當年霽日的功臣,一個個都沒在了他手上。如今九鼎山,他就是奔著結算齊老去的。」
「阿禮不用太擔心,有這麼多人呢。歧歸路又是崎嶇天險,除非引東教徒各個長了翅飛去,否則哪能攻得下九鼎山?」尹信捏了一縷她的頭髮,在手指中繞著。林禮的青絲柔順,他往上看,梅花髻里簪著的還是他當初在永陵送林禮的那根玉簪。
「尹家起於東南海上,利義都要當頭。」
「朕想著,最後《周史》相關元延一朝,朕自己持筆。」尹元鴻嘆道,「只是如今看來,費神的事情做不得了。」
「阿信,朕要你將它修好。」
「兒臣……領旨。」
那日的九衡閣格外不同,在閣中的每個人得到了一些東西。
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林禮跟在尹信身後,走出九衡閣,覺得陽光很刺眼。
因為它同時是耀眼的。
尹信用手抹掉她臉上的淚痕,低聲對她說:
「別哭了,阿禮。隨我一塊兒去燕地吧。」
作者有話說:
1.關於元延皇帝李承安的遺書,參考了崇禎皇帝。寫的時候幾次情不自禁,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也許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2.帝王家眾生相。做帝王就是不能心軟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裡的帝王都不是天生的帝王
3.林禮終於完完整整的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怎麼樣的人啦
4.老去已經足夠讓人痛苦,更痛苦的是,有人正年輕
第103章 暫別
開明十八年秋, 尹濟海沒有遭遇與往年秋天相同的那場大病。東宮上下,說是本該歡欣鼓舞、張燈結彩也不為過。
但是沒人敢高興起來,連同尹濟海自己。
因為皇帝病了, 從與尹信的那次談話以後,精神就驟然差下去。起初以為只是一場風寒, 但經太醫幾日醫治,卻不見好, 反而愈加嚴重。寢宮外的下人們,不分晝夜地, 聽到那費力又滄桑咳嗽聲。
他好像替自己這兒子受了罪一般,病的很重。
東宮本就行兼國之權, 這下更是代為理政。這個秋天是上天對東宮殘忍的恩賜,折騰病了皇帝, 卻徹底讓東宮坐穩了地位。
太子尹濟海不計前嫌, 事事順從燕王,替父置辦家宴。另在私宴之上,列請諸位閣老, 兄友弟恭, 朝臣皆贊, 得內外美名。
「阿林自北征以來,戰功赫赫, 數不勝數。如今戍守燕地, 逐異族於千里, 實乃我大晉之功臣良將,合該縱享讚譽。」
「只是燕地有宵小之徒, 行謀逆不軌之事, 辱沒阿林一片忠心, 實在委屈阿林。今者家宴,為兄便代傳父皇旨意,留阿林在京里休養兩年,王妃世子亦可免去逢年進京之顛簸,以撫燕地。」
「父皇不肯叫阿林受冤,於是燕地之事,派遣太孫北上,一平口舌。」
尹濟海曳著赤色圓領龍袍,親自朗笑著給燕王滿上了葡萄美酒。他的臉色向來蒼白,往常尹濟林最瞧不上這一點,以為自己終還有機會。
但是他最後還是敗給了這張臉。
這張看起來今日沒有明日的臉。
他在聽到陛下旨意太孫北上的時候,才知道當年父皇拍著他的肩說的那句「海兒骨子裡弱,往後這大內,還得林兒多多幫襯才好。」,終究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父皇從未想過讓他繼承大統。
他陰晴不定的臉上,最終沒有露出那分失態。他咬著牙,雙手接過夜光杯,沉聲道:「阿林謝過兄長。」
開明十八年秋,燕王自省其失,跪謝東宮之恩德,尊兄長為上,燕地謀逆與冒犯東宮之事,由此而止,朝野皆喜。
*
林禮最後還是沒有跟著尹信去成燕地。
留行飛來京城,帶來了孤鴻山的信,說是沈馳自永陵消失之後,各家皆派人出去找尋,卻不見下落。沈馳不知用了什麼法子,避開各家耳目,如今竟是帶著引東教徒,突然在九鼎山下出現,要清算齊清狂。
歧歸路是最難走的,當然能抵擋一陣。但是引東教聲勢浩大,情況有些莫測。齊老速速發出江湖令,請求各門支援。
永陵涅槃的最後,穿雲與九鼎握手言和。更何況對於齊老枉死的愛徒岑舉舟,穿雲門是有愧的,所以這次派去的人手格外多。汪長春、孟斯伯帶著座下弟子,直赴九鼎山而去。
林折雲遣顧驚濤,領著弟子們速去馳援。江漫雪本欲隨掌門守候山門,只是實在擔心汪長春,所以幾日後也跟上了。但山門中留守的人實在是太少,於是她便借用了留行,給林禮帶去這封信,讓她速歸孤鴻山。
「這沈馳真是陰魂不散。」
林禮將信從留行那黃爪子上解下來的時候,尹信正在松芸館。皇太孫與淑人的冊封禮,這兩日便要先後行過。本來冊封禮一過,尹信便要帶著林禮北上。林禮原本想著,見識一下燕地的風光,總歸算是好事,便沒有反對。
只是這封信一來,所有的計劃都要打亂了。
「失心瘋了。邪魔外道從來都是害人的東西,一旦沾上這輩子修為就要毀了。」林禮蹙著眉,聲音弱了下來,「永陵那夜,你也見過他的張狂模樣,根本沒有把五門四山放在眼裡。應老幫主,喬老,當年霽日的功臣,一個個都沒在了他手上。如今九鼎山,他就是奔著結算齊老去的。」
「阿禮不用太擔心,有這麼多人呢。歧歸路又是崎嶇天險,除非引東教徒各個長了翅飛去,否則哪能攻得下九鼎山?」尹信捏了一縷她的頭髮,在手指中繞著。林禮的青絲柔順,他往上看,梅花髻里簪著的還是他當初在永陵送林禮的那根玉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