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
「那是要阿信自己去拔的東西。」
燕王,是要東宮自己來管教的東西。
「兒臣尹信,自請燕北,巡撫清查,以平眾臣對燕王謀逆之疑說。還陛下與燕王,一個乾乾淨淨的燕地。還燕地百姓,一個太太平平的北疆。」
尹元鴻長久地沉默著,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他的身體就已經折騰不起大悲大喜。也許在夏日裡,從他第一次被群臣的奏本氣到動了肝火的時候,他就該知道自己已經老去。
老去本身已經足夠令人痛苦,更痛苦的是,有人正年輕。
他立國換代,成就霸業;改革財稅,一破陳說。如今四海平定,萬邦來朝,與國內外,樂起昇平。
他知道他的功績數不完。
但他老了。
「朕的御林軍,挑些讓你帶走吧。」他看著尹信,終於說。
「兒臣謝過陛下。」
尹信要跪,卻被尹元鴻扶住了。
「阿信長大了,有些事情早不比朕來教。」尹元鴻緩緩道,「只是還有個道理,朕必須要教你。」
「兒臣謹遵教誨。」
「你方才說,晉興於變,周亡於滯,其實不盡然。」尹元鴻道,「應當是,晉興於變,周亡於不得變。」
「哦?」
「太史公有言,史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青史由後人總結,本著求是之心結前朝功過,不加貶,亦不加褒。」
「朕是坦蕩之人,不受貪天之功。大晉財稅改革至今,其實一半要托前周那位元延帝的功勞。」
屏風後,林禮的心緊了緊。
「朕即位,即遣人修《周史》。修到如今,也修了十八年了。周代開國三百年,傳十六帝,修周史是件大事。原本今年開春,應當基本修定,但有關元延一朝所述,朕一直不滿意。」
「元延朝短短五年,史官所記,亦不完全。」
他說著,站起來,到身後書架上翻找一番,從一本厚厚的集子中翻出幾張紙來,交由尹信。
「元延帝想改制,他深知貪官污吏之利害,想通為何貴賤之別如此之大,想通貨幣混亂是大晉財稅最大的弊端。」
尹信心下一驚,元延帝竟然已經想到此處了嗎?
「只可惜太晚了。」尹元鴻搖搖頭,「當時我軍已勢如破竹,京城定然人人自危。周代的史官想來並不稱職,沒有將他這些設想記錄下來。」
「朕來中政後,嫌前朝的勤政殿難免晦氣,於是遣人大加清掃整理一番。下人意外發現,在勤政殿的匾後,竟然藏著個小小的機關密處。在其中找出個小匣子,裡面是這些東西。」
只是幾張陳清羅文宣紙,沒有裝裱,沒有硃批紅印,只是用工整的楷書款款而下,近乎布滿了整張紙面。
第一張紙,密密麻麻地寫著對一些政事的反思回顧,也許是因為時間緊迫,顯得很是雜亂,有時條理並不清晰,但能看出元延帝的周全謹慎,絕不是昏聵之人。
尹信一路看下來,在塗塗改改的字句里,忽然瞧到「推度」二字。
「這是——」
尹元鴻微微頷首,道:「不錯。元延皇帝想到了這一層,只是完善不了,實現不了。而朕實現了它。」
尹信看完第一張紙時,神情就已然是震撼的了。
看到第二張紙時,他的睫毛顫了顫,似乎並不相信紙上所見。
他斂了斂神,念出來。
「朕女清清,一月有餘,粉潤圓琢,冰雪可愛,合該得天同殊。奈何王朝末路,回天乏力。為人父母,橫遭國禍,無復養育之緣,實乃終天之恨。前途未卜,朕只願清清往後,不再沾染血雨腥風,平安一生。」
屏風後面,林禮的腿已經開始發顫了,眼眶裡發酸。
有種宿命的意味,自己最想見卻素未謀面的人的聲音,是由自己最愛的人帶來的。
「山雨欲來,明晦不定,國運至此,已是無法挽回。明日,朕即與夢枕啟程宜年峰,御駕親征,與沈家鎮北軍,做最後一搏。命途一事,實乃莫測。此去中政,興許再難回頭。紅牆黃瓦,往後也許落於他人之手。今夜懷想清清,以作此書,罪己此生。」
「朕二十有一,忽而受命,繼承大統。遠離封地,來此京城。登基五年,受盡掣肘冷眼,年年皆不得如意。元延一年,錢制未成,貪案四起,不得其明。元延二年,黨爭勾結,排擠忠良,朕幾近全力,才得以保全。元延三年,擴軍備戰,關中大旱,瘟疫四起,至四年初,未見好轉,生民不幸。元延五年,東南稱王謀逆,至今無萬全之策,無力回天。」
「許是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苦我民爾。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底下,願自去冠冕,親戰宜年峰,國君死社稷。然三百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朕覽此生憾事,一恨群臣誤我,二恨抱負不張,三恨大雪滿地,不能見清清長大,不能與夢枕共白頭。」
尹信落下最後一個音,屏風後的林禮已是淚流滿面,她努力咬著唇,不發出一點兒聲音。
這就是她的父親,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一個群臣所誤的皇帝,一個窮途末路的皇帝。
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和丈夫,一個無奈的帝王,一個真實的人。
尹信知道她在哭。
她並不輕易哭。
尹信努力穩著心神,抬頭道:「元延帝有個女兒?」
燕王,是要東宮自己來管教的東西。
「兒臣尹信,自請燕北,巡撫清查,以平眾臣對燕王謀逆之疑說。還陛下與燕王,一個乾乾淨淨的燕地。還燕地百姓,一個太太平平的北疆。」
尹元鴻長久地沉默著,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他的身體就已經折騰不起大悲大喜。也許在夏日裡,從他第一次被群臣的奏本氣到動了肝火的時候,他就該知道自己已經老去。
老去本身已經足夠令人痛苦,更痛苦的是,有人正年輕。
他立國換代,成就霸業;改革財稅,一破陳說。如今四海平定,萬邦來朝,與國內外,樂起昇平。
他知道他的功績數不完。
但他老了。
「朕的御林軍,挑些讓你帶走吧。」他看著尹信,終於說。
「兒臣謝過陛下。」
尹信要跪,卻被尹元鴻扶住了。
「阿信長大了,有些事情早不比朕來教。」尹元鴻緩緩道,「只是還有個道理,朕必須要教你。」
「兒臣謹遵教誨。」
「你方才說,晉興於變,周亡於滯,其實不盡然。」尹元鴻道,「應當是,晉興於變,周亡於不得變。」
「哦?」
「太史公有言,史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青史由後人總結,本著求是之心結前朝功過,不加貶,亦不加褒。」
「朕是坦蕩之人,不受貪天之功。大晉財稅改革至今,其實一半要托前周那位元延帝的功勞。」
屏風後,林禮的心緊了緊。
「朕即位,即遣人修《周史》。修到如今,也修了十八年了。周代開國三百年,傳十六帝,修周史是件大事。原本今年開春,應當基本修定,但有關元延一朝所述,朕一直不滿意。」
「元延朝短短五年,史官所記,亦不完全。」
他說著,站起來,到身後書架上翻找一番,從一本厚厚的集子中翻出幾張紙來,交由尹信。
「元延帝想改制,他深知貪官污吏之利害,想通為何貴賤之別如此之大,想通貨幣混亂是大晉財稅最大的弊端。」
尹信心下一驚,元延帝竟然已經想到此處了嗎?
「只可惜太晚了。」尹元鴻搖搖頭,「當時我軍已勢如破竹,京城定然人人自危。周代的史官想來並不稱職,沒有將他這些設想記錄下來。」
「朕來中政後,嫌前朝的勤政殿難免晦氣,於是遣人大加清掃整理一番。下人意外發現,在勤政殿的匾後,竟然藏著個小小的機關密處。在其中找出個小匣子,裡面是這些東西。」
只是幾張陳清羅文宣紙,沒有裝裱,沒有硃批紅印,只是用工整的楷書款款而下,近乎布滿了整張紙面。
第一張紙,密密麻麻地寫著對一些政事的反思回顧,也許是因為時間緊迫,顯得很是雜亂,有時條理並不清晰,但能看出元延帝的周全謹慎,絕不是昏聵之人。
尹信一路看下來,在塗塗改改的字句里,忽然瞧到「推度」二字。
「這是——」
尹元鴻微微頷首,道:「不錯。元延皇帝想到了這一層,只是完善不了,實現不了。而朕實現了它。」
尹信看完第一張紙時,神情就已然是震撼的了。
看到第二張紙時,他的睫毛顫了顫,似乎並不相信紙上所見。
他斂了斂神,念出來。
「朕女清清,一月有餘,粉潤圓琢,冰雪可愛,合該得天同殊。奈何王朝末路,回天乏力。為人父母,橫遭國禍,無復養育之緣,實乃終天之恨。前途未卜,朕只願清清往後,不再沾染血雨腥風,平安一生。」
屏風後面,林禮的腿已經開始發顫了,眼眶裡發酸。
有種宿命的意味,自己最想見卻素未謀面的人的聲音,是由自己最愛的人帶來的。
「山雨欲來,明晦不定,國運至此,已是無法挽回。明日,朕即與夢枕啟程宜年峰,御駕親征,與沈家鎮北軍,做最後一搏。命途一事,實乃莫測。此去中政,興許再難回頭。紅牆黃瓦,往後也許落於他人之手。今夜懷想清清,以作此書,罪己此生。」
「朕二十有一,忽而受命,繼承大統。遠離封地,來此京城。登基五年,受盡掣肘冷眼,年年皆不得如意。元延一年,錢制未成,貪案四起,不得其明。元延二年,黨爭勾結,排擠忠良,朕幾近全力,才得以保全。元延三年,擴軍備戰,關中大旱,瘟疫四起,至四年初,未見好轉,生民不幸。元延五年,東南稱王謀逆,至今無萬全之策,無力回天。」
「許是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苦我民爾。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底下,願自去冠冕,親戰宜年峰,國君死社稷。然三百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朕覽此生憾事,一恨群臣誤我,二恨抱負不張,三恨大雪滿地,不能見清清長大,不能與夢枕共白頭。」
尹信落下最後一個音,屏風後的林禮已是淚流滿面,她努力咬著唇,不發出一點兒聲音。
這就是她的父親,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一個群臣所誤的皇帝,一個窮途末路的皇帝。
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和丈夫,一個無奈的帝王,一個真實的人。
尹信知道她在哭。
她並不輕易哭。
尹信努力穩著心神,抬頭道:「元延帝有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