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誰都告訴她,他們千方百計把自己送出京來,親自守過國門,殉國在宜年峰。小禮啊,他們是這世間頂頂好的人,頂頂有骨氣的人,可沈馳說過「陛下不甘」,究竟是他的詭辯,還是自己的父皇真的另有想法?

  沈馳說的有一句話讓她不得不在意。

  「陛下不甘心啊,殿下。你若他朝回了中政城,宮裡還有陛下留的東西。他不甘心哪——」

  宮裡到底有什麼東西?

  如若有機會見到,或許就能明白自己的父母,究竟是怎樣的人了。

  林禮在宜年峰上俯瞰山麓,看不到父母殉國時的留下的血跡——早已被十八年的風吹雨打洗淨。

  岳為輕本隔三差五地帶汪吟吟下山,在外待幾天再回來。北風開始像刀子的那一天,他回來的神色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他把林禮領下山去,放眼望去是浩浩蕩蕩的一隊人。

  身著鎧甲,神色尊敬,是東宮的明軍。

  那頭領的,見了她便行禮:「屬下問淑人安。」

  「啊?」

  一邊那捧著詔書的,便開始念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者有俠女林氏,貞勇無畏……」

  越過一列林禮聽得頭暈的溢美之詞,便是一件事:皇帝覺得她有功,要封她做三品誥命夫人,讓她進京去受封。

  那頭領又上前低語:「是小殿下的意思。祝賀淑人了。三品起封本就是無上榮寵,但依小殿下的意思,還遠遠不夠呢。」

  「淑人且先進京去,往後的路長著呢。」

  作者有話說:

  1.白玉為堂金作馬,淑人為何不聽封?

  2.小殿下實力寵妻(應該能這麼描述吧)

  3.下章京城

  4.昨天在算,書在110章之前正文完結,也就是最多下下個星期,就能完結了。竟然有點不舍怎麼回事嗚嗚

  5.番外已經計劃好寫誰啦

  第98章 東宮

  *

  三個月前, 北疆。

  燕地寒苦,三月里還漫天飛雪,萬物濘在地里, 只有稀稀疏疏的幾抹土黃敢探出頭來。

  尹濟林的燕親王府面北而立,與京里王府的安逸貴氣相比, 全然不同。王府打外邊一瞧,除了匾上「燕親王府」這四個大字鎏金滾燙, 剩下的連點顏色都瞧不著——灰濛濛的一圈石砌高牆。這四周的圍牆起的極高,將內里樓台全部圈住, 叫外面的人看不見一絲一毫。

  這圍牆起得極高,立於其上似乎能睥睨整片燕地。有心人打量一二, 一定能想到燕地邊界那道巍峨長城。這燕親王府的外牆,只消再添幾個垛頭與瞭望台, 便和長城無二。

  「兵家的王, 連王府也修的與堡壘似的。」有人感嘆。

  事實上,燕親王時常立於高牆之上,北眺能看見長城的烽火台, 王府的外牆對於他來說確實是兵家之牆。雖說邊牧十族已然俯首稱臣, 陛下隆恩, 體恤蠻夷,在燕地長城沿線開了會市, 恩准貿易往來, 福澤兩地;但有時候難免有不懂事的, 在會市鬧起事來,有損大晉天顏。

  說起來是命運弄人, 先前大周的鎮北三軍, 沒能給大周逆天改命, 卻是白白送了大晉好大一份禮。除卻在宜年峰幾乎全軍覆沒的沈家軍,剩下的做了識時務的俊傑,成了如今燕軍的建軍基礎。燕軍得天獨厚,將邊牧十族收拾的服服帖帖,再不敢造次。

  燕親王府面北而立,威震整片北疆。誰不知道他燕親王府的名姓?

  尹濟林承中政之命,照拂邊境百姓,一面威懾蠻族,一面樂善好施,很得百姓傳揚。

  「燕親王殿下,鐵杵似的,只要杵在這,那些蠻子們就不敢來!」

  這燕親王府的外牆,在燕地如今的百姓們看來,就是鐵壁銅牆,只要燕親王在這兒,燕親王府安然無恙,哪怕一年到頭刮八個月西北風,燕地都能平安無事,欣欣向榮。

  「可我聽說,在大晉開年的時候,真正趕跑蠻子的,是如今太子爺。」

  「有這一回事?」

  「家裡老人念叨呢。」

  「便算是如此,可燕親王鎮北十幾年了。這之後蠻子們可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卻步長城的。到底還是燕親王的功勞大些。」

  「燕親王爺是真漢子,你瞧見他那氣度沒有?霍,頂天立地,可真是獨一份兒!」

  「聽聞小世子如今,也不輸……」

  「……」

  燕地百姓多慷慨之士,古道熱腸。他們不知道,燕親王尹濟林修這樣一堵高牆,是對中政的僭越。他們更不知道,燕親王在望北之後,會轉向相反的方向,用一種難以描述的深邃目光,盯住南方。

  南面望去,是數不清的平民之家。大晉改換江山以後,燕地墾荒屯田,十幾年的光景,人煙稠密,富庶起來——這是誰的功勞?

  尹濟林笑一笑,往更遠的地方望去。人家的盡頭是荒蕪,荒蕪之後又是繁榮的城池,這樣一直望下去,就是中政高聳的紅牆。

  那時他率兵越過臨江,一路北上,高歌猛進,連宜年峰天險都沒能攔住他。他親自送了前朝的元延帝上路——那是個大雪天,交戰的雙方卻是全然不同的心境。

  彼時父皇已稱晉王,北風獵獵,帥旗在風裡上下翻飛,抖抖作響。他跨在馬上,身後是讓前周元延帝驚疑不定的騎兵。元延帝一心以為沈家軍南下後,鎮北騎軍能挽回頹勢,可誰稀罕這些騎軍呢?尹濟林嗤笑,只要有錢,尹家就能組起一支可以媲美的騎軍!塞北的商道多阻,拿不到那裡的良駒,尹家就調轉矛頭,將海外的好馬引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