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老者一臉決然,等待熊熊烈火的吞噬,然而燕承詔一個騰空而起,順勢解開斗篷,再一揮手,把撐開的斗篷蓋在了火上,壓滅了火勢。

  要論敏捷,誰能比得過燕緹帥呢?

  “你所說的艱難選擇,是指選擇出兵還是退守嗎?”裴少淮問,“勞你辛苦布局,若是不親眼看看我大慶人的選擇,豈不可惜?”

  “除了退守陪都金陵,你以為大慶還有別的選擇嗎?”老頭在燕承詔手裡一邊掙扎一邊叫囂道,“西北疆有韃靼起亂,那群只會養羊騎馬的莽夫已經識破大慶的商計,只要三大部重新聯起手來,試問大慶的衛所能擋得住萬里鐵騎的連番沖闖嗎?駐守京畿的禁軍,敢不前去支援西北疆嗎?”

  韃靼三大部重新聯手,實力確實不容小覷。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西北疆若生戰事,為防鐵騎長驅直入,朝廷必須增兵西北。

  增兵西北,糧草優先西北疆,後果是山海關、京畿一帶守兵變少,防禦戰力大減。

  對家離間、攪亂大慶與韃靼的茶馬生意,在秦晉散布謠言,引發民亂,為的正是擊潰整個西北疆。西北疆愈亂,對於金朝愈是有利。

  老頭得意洋洋,頂上尖笠落下,露出金人的彩辮,他道:“我大金至少能收回幽雲十六州,一寸土一寸金,這豈能說是敗局?”

  京都為幽州,大同為雲州,幽雲十六州指的京都至山西大同一帶,其位置十分緊要,否則大慶也不會把京都設在“幽州”。太&mdot;祖設立九邊重鎮,修築長城,也是為了守住幽雲十六州。

  西北疆戰事不斷,京畿兵力不足,大慶為了自存,只能退守陪都。金人則趁此機會,在遼東集結重兵攻下山海關,山海關一破,整個遼東還有幽雲十六州,自然就入金人之手了。

  老頭又道:“我奉勸諸位不要在我這裡浪費時間,趕緊入宮如實上稟,趁早商議退居陪都之事……若是動作晚了,只怕連金陵城都沒得選,只能退回鳳陽老家了。”言罷哈哈大笑,諷刺之意十足。

  裴少淮心想,果然,對家不僅聯手韃靼來牽制大慶,還聯手海上倭寇,企圖讓倭寇在南邊製造麻煩。

  黃青荇的窩點就在金陵城裡,淮王一敗,金陵城裡的逆臣必如捅了窩的馬蜂,四處亂逃。

  倭寇乘船而來,便可趁亂入城燒殺擄掠,占領金陵城。

  “裴少淮,你以為你抓到幕後主使了嗎?”老頭搖搖頭,挑釁道,“你的對手不只是一個人。”

  既然對家的布局與早前猜想的相差不多,這就好辦了。裴少淮笑應道:“正巧,裴某也不是一個人。”頓了頓,繼續道,“你當好好看著,大慶不會南遷京都,金兵也不可能入得了山海關。”

  隨後,燕承詔給老頭鎖上鐐銬,將其關入運送重犯的鐵籠中。

  在一股濃郁的燈油味中,錦衣衛仔仔細細將整座府邸翻了個遍,除了老頭,其餘家眷皆已畏罪自盡,只有三五個僕婦躲在地窖里逃過了一劫。

  裴少淮沒能找到“王家”的家譜,卻在王高庠的書房裡找到了一沓舊書信。根據王高庠死前說的那番話,裴少淮推導出了事情的梗概。

  親眼目睹父親殺死姨娘,棄養庶弟之後,王高庠立誓這一輩子絕不納妾,不成想入官第一年愛上了一漢人女子。王高庠以為能瞞得過父親,私養外室生下次子,結果一朝事發,外室被灌下鴆酒,襁褓中的孩子按照家規,棄養農家。

  裴少淮對這個悲情故事並不感興趣,只是,當他看到王高庠寫給外室的最後一封信,不由一怔,久久不能回過神來。

  信中寫下了孩子棄養的地方,被哪家人收養了。

  “愛婉,這對農家夫婦對志兒視如己出,甚至未讓他知曉自己是抱養來的,你在九泉之下安息罷……”

  第251章

  王家抄家事了,裴少淮入宮回稟。他向皇帝出示王高庠的那沓信,並請皇帝將最後一封信賜予他。

  皇帝沉思片刻,應道:“朕允了。”

  官家忌憚的不是所謂血脈,忌憚的是造反禍亂之心。

  裴少淮出宮時天已蒙蒙發暗,走前頭為他提燈的是個陌生的老內官,謹慎少語,一邊顧著提燈籠,一邊偷瞥裴少淮的步幅,生怕走得過快或是過慢。

  “公公只管往前走就是了,不必如此拘謹。”裴少淮道。

  “大人仁慈。”老內官低聲應道,“不過,謹小慎微本就是奴婢等該做的。”謹小慎微才能在這座宮城裡活下去,有幸老死。

  行至太和殿前,慶祝萬壽節所用的彩旗、彩帳、花台還未來得及拆除,在昏暗的天色里,乾巴巴地杵在空曠的場坪中。

  宮人們忙忙碌碌,有的提著燈籠,有的端水提水,神情木訥、余驚猶在,正忙著把宮牆上、青磚地板上的污穢清理乾淨。

  想來等翌日天亮,日光再次照入這座宮城,一切又將如初。

  過了文華殿,往東向東華門走,老內官走的是大道,而裴少淮險些習慣性拐入一條小道。即便知道蕭瑾是罪有應得、不值得可憐,可一路出宮,還是忍不住念起過往的場景,念起蕭瑾一邊提著燈籠一邊笑吟吟與他閒談,“裴大人,走這條小徑近一些”仿若還在耳畔迴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