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作者有話說:
嗯蘭宜和王爺一直沒將話說開,是因為我覺得那個點沒到,強行寫有點兒戲,像自己騙自己,(未來)帝王之愛,太重也太輕了,一方面常人難以承受,一方面可能風一吹就散了,這對主角不是從少時相識,成年人的相知,需要一塊分量足夠的基石。
我終於找到啦,在下章,也就是完結章~本來想今天一鼓作氣的,實在沒辦法,沒有那麼多時間。
第94章
不論對百姓還是皇家來說, 清明都是極重要的一個節日,值此春和景明之時, 踏青掃墓祭祖, 是家家都免不了的。
皇家的禮儀更為繁複。
皇帝已是花甲開外,前幾年的皇陵祭祖都是遣官代祭,不過去歲很不太平, 今年儲君又有更易, 這都是與江山社稷相關的大事,不可不告與祖宗,皇帝因此決定親身前往。
沂王開春後忙的就是這事,要督促太常寺準備祭品,翰林院撰文,確定隨扈的王公貴族、文武大臣, 整修沿途道路, 皇陵依京郊北邊的天壽山而建,天壽山上的行宮也要布置……極多瑣事, 有些皇帝不願意操心了,都派給了他。
臨行前,蘭宜得知, 壽寧侯府也在隨行名錄上。
是方太太來看望元姐兒時說的:「——我大哥上了書, 說想去拜祭姐姐, 皇上同意了。」
先皇后去世得早,已先葬入皇陵,不過地宮未曾封閉, 留待皇帝他日同穴合葬。
方太太話音里頗帶著幾分恨鐵不成鋼:「大哥這是後悔了, 想向五郎示好。」
壽寧侯與老壽寧侯立場相悖, 之前熬不住投靠了太子, 沒想到太子一敗塗地,壽寧侯覆水難收,憋悶了快一年,終於守到這個機會,借著先皇后的名義重新靠了過來。
方太太說著,又高興了一點起來,「正好,我也想去拜祭姐姐,到時候咱們一塊兒走,有個照應。」
蘭宜聽了也覺得不錯,道:「好——」
一語未了,她低下頭去,因感覺到一股拉扯,一看,是元姐兒在她懷裡支楞起了小手,拽住了她衣裳的一個邊。
「呦,小乖乖這勁兒真不小。」
方太太隨之望過去,笑了起來。
元姐兒快兩個月了,她不大吭聲,極少哭鬧,但變得好動起來,也會笑了,發現大人們看她,黑亮的眼睛睜著,微嘟的小嘴咧開來,露出一個極無邪的笑容來。
蘭宜不由把她抱起來親了親。
幸虧這一趟的祭陵行程只有三日,不然她真捨不得去。元姐兒太小了,沒辦法帶出府,現在京里沂王府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三月初六,浩浩蕩蕩的祭陵隊伍自德勝門出,蜿蜿蜒蜒往九十里外的天壽山而去。
皇帝出行必然聲勢浩大,對這樣龐大的隊伍來說,九十里算是不近的距離了,需要在途中的行宮休整一夜,隔日清早再繼續出發。
蘭宜一直與方太太在一處,出發以後,她很少能見到沂王,沂王太忙了,出行前準備得再周全,路途上也難免要遇到點意外,都要他去處置調停。
她與方太太作伴也很好,方太太把她當做家裡晚輩一般,指點她不少事,方太太曾經離京過很長一段時間,不過自從民亂就回到了京里,而壽寧侯府再平庸,也是侯爵府第,方太太住了一陣子,對於京中勢力分布就重新熟悉了起來,正好這次來的高門不少,方太太在車駕里看見認識的,就說與蘭宜。
「這兩家你都遠著些,打過往五郎後院送人的主意,不過你也別多心,五郎成天忙得不可開交,哪有閒心理會他們。」
「周家小子也來了,我與他母親不錯,他之前在昌平剿匪有功,升了兩個品級,他母親十分歡喜。」
蘭宜順從地聽著。
她其實不那麼有興趣,但有了元姐兒,她與這世間、與沂王好像都有了不一樣的牽絆,這牽絆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實實在在地存在,像一根線,系住了她長久以來飄飄搖搖的魂靈。
到如今,她才算真正地有點「入世」的感覺了。
那聽一聽也無妨。
正午時分,他們終於趕到了天壽山。
這時就要開始祭拜歷代先祖了,由皇帝居中領頭,沂王立在他身後,蘭宜不與他在一處,而是隨著同來的后妃女眷一起行禮。
奏禮樂誦祭文,這樣的大禮是不能出一點錯的,百官都繃緊了弦,直到一個時辰之後,祭禮結束,眾人隨皇帝入駐天壽山行宮,整個氛圍方鬆快下來。
天壽山是列祖列宗陵寢之地,風景幽靜優美,行宮占地闊大,常年有專門的太監侍衛駐守養護,祭陵隊伍會在行宮住上一夜後,再回去。
蘭宜還不宜太過勞累,分到屋所後就不打算出去了,方太太倒有興致在行宮裡逛逛,想想又忍下了:「還是等五郎回來吧。」
山里天色暗得早,等著等著,暮色就降下來了。
隨行的官員此時都沒什麼事了,沂王卻還閒不下來,他要親自巡視行宮守衛,及查視明早出發時的行程是否妥當。
「虧得五郎能幹——」
方太太正感嘆,外面通傳有人來尋,卻是壽寧侯打發了人來,請方太太過去一趟,一道用個晚飯。
方太太猶豫了一會,她一路上都未和壽寧侯府的人在一處,這時候壽寧侯叫人來請,方太太再惱他糊塗,畢竟是親哥哥,不能完全將心硬下來。
嗯蘭宜和王爺一直沒將話說開,是因為我覺得那個點沒到,強行寫有點兒戲,像自己騙自己,(未來)帝王之愛,太重也太輕了,一方面常人難以承受,一方面可能風一吹就散了,這對主角不是從少時相識,成年人的相知,需要一塊分量足夠的基石。
我終於找到啦,在下章,也就是完結章~本來想今天一鼓作氣的,實在沒辦法,沒有那麼多時間。
第94章
不論對百姓還是皇家來說, 清明都是極重要的一個節日,值此春和景明之時, 踏青掃墓祭祖, 是家家都免不了的。
皇家的禮儀更為繁複。
皇帝已是花甲開外,前幾年的皇陵祭祖都是遣官代祭,不過去歲很不太平, 今年儲君又有更易, 這都是與江山社稷相關的大事,不可不告與祖宗,皇帝因此決定親身前往。
沂王開春後忙的就是這事,要督促太常寺準備祭品,翰林院撰文,確定隨扈的王公貴族、文武大臣, 整修沿途道路, 皇陵依京郊北邊的天壽山而建,天壽山上的行宮也要布置……極多瑣事, 有些皇帝不願意操心了,都派給了他。
臨行前,蘭宜得知, 壽寧侯府也在隨行名錄上。
是方太太來看望元姐兒時說的:「——我大哥上了書, 說想去拜祭姐姐, 皇上同意了。」
先皇后去世得早,已先葬入皇陵,不過地宮未曾封閉, 留待皇帝他日同穴合葬。
方太太話音里頗帶著幾分恨鐵不成鋼:「大哥這是後悔了, 想向五郎示好。」
壽寧侯與老壽寧侯立場相悖, 之前熬不住投靠了太子, 沒想到太子一敗塗地,壽寧侯覆水難收,憋悶了快一年,終於守到這個機會,借著先皇后的名義重新靠了過來。
方太太說著,又高興了一點起來,「正好,我也想去拜祭姐姐,到時候咱們一塊兒走,有個照應。」
蘭宜聽了也覺得不錯,道:「好——」
一語未了,她低下頭去,因感覺到一股拉扯,一看,是元姐兒在她懷裡支楞起了小手,拽住了她衣裳的一個邊。
「呦,小乖乖這勁兒真不小。」
方太太隨之望過去,笑了起來。
元姐兒快兩個月了,她不大吭聲,極少哭鬧,但變得好動起來,也會笑了,發現大人們看她,黑亮的眼睛睜著,微嘟的小嘴咧開來,露出一個極無邪的笑容來。
蘭宜不由把她抱起來親了親。
幸虧這一趟的祭陵行程只有三日,不然她真捨不得去。元姐兒太小了,沒辦法帶出府,現在京里沂王府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三月初六,浩浩蕩蕩的祭陵隊伍自德勝門出,蜿蜿蜒蜒往九十里外的天壽山而去。
皇帝出行必然聲勢浩大,對這樣龐大的隊伍來說,九十里算是不近的距離了,需要在途中的行宮休整一夜,隔日清早再繼續出發。
蘭宜一直與方太太在一處,出發以後,她很少能見到沂王,沂王太忙了,出行前準備得再周全,路途上也難免要遇到點意外,都要他去處置調停。
她與方太太作伴也很好,方太太把她當做家裡晚輩一般,指點她不少事,方太太曾經離京過很長一段時間,不過自從民亂就回到了京里,而壽寧侯府再平庸,也是侯爵府第,方太太住了一陣子,對於京中勢力分布就重新熟悉了起來,正好這次來的高門不少,方太太在車駕里看見認識的,就說與蘭宜。
「這兩家你都遠著些,打過往五郎後院送人的主意,不過你也別多心,五郎成天忙得不可開交,哪有閒心理會他們。」
「周家小子也來了,我與他母親不錯,他之前在昌平剿匪有功,升了兩個品級,他母親十分歡喜。」
蘭宜順從地聽著。
她其實不那麼有興趣,但有了元姐兒,她與這世間、與沂王好像都有了不一樣的牽絆,這牽絆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實實在在地存在,像一根線,系住了她長久以來飄飄搖搖的魂靈。
到如今,她才算真正地有點「入世」的感覺了。
那聽一聽也無妨。
正午時分,他們終於趕到了天壽山。
這時就要開始祭拜歷代先祖了,由皇帝居中領頭,沂王立在他身後,蘭宜不與他在一處,而是隨著同來的后妃女眷一起行禮。
奏禮樂誦祭文,這樣的大禮是不能出一點錯的,百官都繃緊了弦,直到一個時辰之後,祭禮結束,眾人隨皇帝入駐天壽山行宮,整個氛圍方鬆快下來。
天壽山是列祖列宗陵寢之地,風景幽靜優美,行宮占地闊大,常年有專門的太監侍衛駐守養護,祭陵隊伍會在行宮住上一夜後,再回去。
蘭宜還不宜太過勞累,分到屋所後就不打算出去了,方太太倒有興致在行宮裡逛逛,想想又忍下了:「還是等五郎回來吧。」
山里天色暗得早,等著等著,暮色就降下來了。
隨行的官員此時都沒什麼事了,沂王卻還閒不下來,他要親自巡視行宮守衛,及查視明早出發時的行程是否妥當。
「虧得五郎能幹——」
方太太正感嘆,外面通傳有人來尋,卻是壽寧侯打發了人來,請方太太過去一趟,一道用個晚飯。
方太太猶豫了一會,她一路上都未和壽寧侯府的人在一處,這時候壽寧侯叫人來請,方太太再惱他糊塗,畢竟是親哥哥,不能完全將心硬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