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我這人有一個愛好,特別喜歡忙完一天的事情,然後在傍晚的時候做公交,並且必須坐在後排靠窗的位置,一邊聽著歌一邊看夜幕降臨。
然後,就是在那天,我剛坐上車,就刷到了一條微博:某國拿著我們國家的東西去申請非遺項目。
我當時看到就氣得不行。
點開評論,大家跟我一樣的義憤填膺。
但後來,我就看著窗外,思考這份憤怒有意義嗎?
在文中,我借汪施靖之口,回答了這個問題。
它或許有意義,但它沒有力量。
那什麼有力量?
——好的文化產品。
想到這兒,腦海里突然砰的一聲。
幾天前的知識點和當下的心緒碰撞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這兩個概念在我腦海中一結合,就有了「文化貨櫃」這個概念。
書籍、電視、電影、音樂、繪畫、舞蹈、雕塑,這些不都是文化的貨櫃嗎麼。
你只有把我們的文化鑲嵌在廣為人知的文化形式中,你的文化才能走出去。
因為,你不能指望整個國際環境下的人,像我們一樣,從小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文化。
說實話,這個概念落入我腦海的那一瞬間,我內心還是有點小驕傲的。
直到現在,我也依然為這個原創的觀點感到驕傲。
不過,當時也就是有個概念而已,我也沒有機會在之後的任何語境中去把它提出來,因為我不是學這個的。
直到開始寫文,這個概念才有了活起來的機會。
我前幾天在微博上說,沒有從十八歲開始寫文,有些遺憾。
看到有寶貝留言說,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我現在想想真是這樣。
沒有當初的那個插曲,可能就沒有現在的這個故事。
也不會有現在的廖清杉和應如是。
然後,這個插曲也為我之後的職業選擇,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所以,「吃虧」是福這話真沒錯。
(當然,我不覺得我臨時替朋友做了份工作就是吃虧,那次,我的收穫遠遠大於付出,所以我加了引號。)
要不就改成能幹是福吧。
哈哈。
最後說一點感謝。
寫作永遠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讀者在挑選自己心儀小說的同時,作者也在通過自己的作品去篩選讀者,去尋找人群中的共鳴。
寫文以來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有一群特別用心在看文的讀者。
大家的每一條評論,我都看了,有很多印象都非常深刻。
所以,非常感謝大家的懂得。
對我來說,一個故事,真正需要發力的階段就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最多前二分之一,後面的故事,其實是這些人物握著我的手在寫作。
所以,每次說再見的時候,最難過的那個人永遠是我。
但不說再見,又怎麼和新的故事重逢呢。
不過,我還是很驚喜。
寫出令我滿意的池漾、林洛希、鄒喻,其實都在我的預料之中。
但寫出令我滿意的應如是,確確實實超出了我的預料。
第一次寫女追男,第一次寫這麼歡脫的女主,我也忐忑過。
不過,我現在回頭看,心態早已從最初的不自信,到現在喜歡得不得了。
是想到我們悠悠寶貝,心思就能瞬間軟下來的程度。
她和廖清杉為代表的中國青年,是真的能在自己的領域閃閃發光、蒸蒸日上。
所以,他們的存在,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力量。
我在本文的立意中寫:「文化自信,重在文化,不在自信。」
大家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這句話,不是為了讓我們不自信,或者去挑剔,而是為了警醒我們,不要懈怠。
文化走出去,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需要無數傳媒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日復一日的努力和打磨。
但身為觀眾,我們還是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以,希望我們,包容一點,明辨一點,慎思一點,自信一點。
最後,快樂一點。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要著重提到快樂。
因為,提到文化、提到文明,大家先入為主的永遠是它的附加意義。
它是歷史課上需要熟記的史實,它是政治課上需要默寫的知識,它是語文作文里需要背誦的素材。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它枯燥、無趣、形而上,離我們的生活很遠。
但其實不是的,我們或許都忘了它存在的根本。
了解我們國家的過去,尤其是那麼輝煌的過去,本質就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就如年老師所說,這應該是一種崇高的體驗。
現如今,我們都會為自己逐漸豐盈的口袋,感到快樂。
但其實,我們更應該為自己逐漸富饒的內心,感到快樂。
所以,我把這樣一個大家先入為主覺得嚴肅的主題,嵌在了一個這麼快樂的故事中。
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著生於這片土地才能鍛造出來的高端審美;
有著看到優秀文化便能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
這些,都是一種既能及時享受、又能延遲滿足的快樂。
我始終覺得:藝術給人帶來的快樂,不是來自結果,而是來自過程。
然後,就是在那天,我剛坐上車,就刷到了一條微博:某國拿著我們國家的東西去申請非遺項目。
我當時看到就氣得不行。
點開評論,大家跟我一樣的義憤填膺。
但後來,我就看著窗外,思考這份憤怒有意義嗎?
在文中,我借汪施靖之口,回答了這個問題。
它或許有意義,但它沒有力量。
那什麼有力量?
——好的文化產品。
想到這兒,腦海里突然砰的一聲。
幾天前的知識點和當下的心緒碰撞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這兩個概念在我腦海中一結合,就有了「文化貨櫃」這個概念。
書籍、電視、電影、音樂、繪畫、舞蹈、雕塑,這些不都是文化的貨櫃嗎麼。
你只有把我們的文化鑲嵌在廣為人知的文化形式中,你的文化才能走出去。
因為,你不能指望整個國際環境下的人,像我們一樣,從小學習中文,了解中國的文化。
說實話,這個概念落入我腦海的那一瞬間,我內心還是有點小驕傲的。
直到現在,我也依然為這個原創的觀點感到驕傲。
不過,當時也就是有個概念而已,我也沒有機會在之後的任何語境中去把它提出來,因為我不是學這個的。
直到開始寫文,這個概念才有了活起來的機會。
我前幾天在微博上說,沒有從十八歲開始寫文,有些遺憾。
看到有寶貝留言說,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我現在想想真是這樣。
沒有當初的那個插曲,可能就沒有現在的這個故事。
也不會有現在的廖清杉和應如是。
然後,這個插曲也為我之後的職業選擇,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所以,「吃虧」是福這話真沒錯。
(當然,我不覺得我臨時替朋友做了份工作就是吃虧,那次,我的收穫遠遠大於付出,所以我加了引號。)
要不就改成能幹是福吧。
哈哈。
最後說一點感謝。
寫作永遠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讀者在挑選自己心儀小說的同時,作者也在通過自己的作品去篩選讀者,去尋找人群中的共鳴。
寫文以來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有一群特別用心在看文的讀者。
大家的每一條評論,我都看了,有很多印象都非常深刻。
所以,非常感謝大家的懂得。
對我來說,一個故事,真正需要發力的階段就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最多前二分之一,後面的故事,其實是這些人物握著我的手在寫作。
所以,每次說再見的時候,最難過的那個人永遠是我。
但不說再見,又怎麼和新的故事重逢呢。
不過,我還是很驚喜。
寫出令我滿意的池漾、林洛希、鄒喻,其實都在我的預料之中。
但寫出令我滿意的應如是,確確實實超出了我的預料。
第一次寫女追男,第一次寫這麼歡脫的女主,我也忐忑過。
不過,我現在回頭看,心態早已從最初的不自信,到現在喜歡得不得了。
是想到我們悠悠寶貝,心思就能瞬間軟下來的程度。
她和廖清杉為代表的中國青年,是真的能在自己的領域閃閃發光、蒸蒸日上。
所以,他們的存在,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力量。
我在本文的立意中寫:「文化自信,重在文化,不在自信。」
大家不要誤解我的意思。
這句話,不是為了讓我們不自信,或者去挑剔,而是為了警醒我們,不要懈怠。
文化走出去,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需要無數傳媒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日復一日的努力和打磨。
但身為觀眾,我們還是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以,希望我們,包容一點,明辨一點,慎思一點,自信一點。
最後,快樂一點。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疑惑,為什麼要著重提到快樂。
因為,提到文化、提到文明,大家先入為主的永遠是它的附加意義。
它是歷史課上需要熟記的史實,它是政治課上需要默寫的知識,它是語文作文里需要背誦的素材。
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它枯燥、無趣、形而上,離我們的生活很遠。
但其實不是的,我們或許都忘了它存在的根本。
了解我們國家的過去,尤其是那麼輝煌的過去,本質就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就如年老師所說,這應該是一種崇高的體驗。
現如今,我們都會為自己逐漸豐盈的口袋,感到快樂。
但其實,我們更應該為自己逐漸富饒的內心,感到快樂。
所以,我把這樣一個大家先入為主覺得嚴肅的主題,嵌在了一個這麼快樂的故事中。
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著生於這片土地才能鍛造出來的高端審美;
有著看到優秀文化便能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
這些,都是一種既能及時享受、又能延遲滿足的快樂。
我始終覺得:藝術給人帶來的快樂,不是來自結果,而是來自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