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少爺不在乎,可您在乎,您家六姑娘在乎啊!您說少爺不夠順眼,少爺不難過才怪,裘叔笑問,「二爺,老夫私以為,少爺在意容貌不是好男色,而是另有原由。」

  姜二爺追問道,「什麼原由?」

  裘叔不好越俎代庖,只得順手捻了一個理由,「少爺沒日沒夜地勤學文武藝,想得就是儘快回肅州報父仇……」

  姜二爺抬手制止裘叔繼續講下去,「別扯這麼遠,說重點!」

  裘叔含笑,乾脆道,「少爺以為您能入萬歲的眼,首先是因為容貌,其次是因為您的品行,少爺擔心他入宮面聖時能否順利博得萬歲信任,所以才會患得患失。」

  原來是因為這個?精神氣兒肉眼可見地回到了姜二爺身上,「這傻孩子!」

  「少爺雖看著老成,實則年紀和心智都還小。」裘叔道。

  「萬歲又不是沒見過他,他想入萬歲的眼不能靠容貌,得靠他的本事和他老子我。」

  裘叔……

  姜二爺攬袖倒了杯茶,聞了聞又嫌棄地放下,揚聲吩咐道,「寶兒!」

  「在。」門外的姜寶揚聲應了。

  「去書房把取爺吃點茶的傢伙式來。」姜二爺吩咐罷,又對裘叔道,「裘叔最近沒去茶樓,進來康安又增了一種新鮮的茶,滋味很是不錯,待會兒你也嘗嘗。」

  姜寶很快便捧著一個托盤迴來了,裘叔見托盤上放著一個稍大的茶盅,一把手掌大的類似刷鍋用的炊帚,一碟冰塊,一碗牛乳、一碟砂糖。

  姜二爺興致勃勃地捲起衣袖,先將少許泡好的茶放入茶盅中用小炊帚搗動十數次,然後再添茶,再搗,眼看著茶都被搗出厚厚的白色泡沫,姜二爺才停住,取過乾淨的琉璃盞,依次放入糖、冰塊、牛乳,最後將搗出泡沫的茶緩緩倒入琉璃盞中,直到泡沫浮出琉璃盞才停住,將茶推到裘叔面前,「請。」

  琉璃盞底層是白色的牛乳,中層是紅色的,頂層是白色的泡沫,且不說味道如何,起碼觀之賞心悅目。裘叔謝過,雙手端起琉璃盞輕嗅又飲了一口。嗯……味道有點怪……

  姜二爺興致勃勃問道,「如何?」

  「好茶!」

  看著裘叔臉上抖動的傷疤,姜二爺覺得有些掃興。若想品此茶,須得泛舟江中,再添兩個美人彈唱助興方可品出其滋味,改日約上翰之同去。姜二爺慢慢品了一盞,又吩咐道,「你這幾日出去轉轉,在內院添幾個丫鬟和負責灑掃的婆子。」

  「是。」裘叔明白,二爺還在擔心少爺可能好男色之事,便轉開話題道,「二爺,白三爺快回來了吧?」

  景隆五年八月,相翼侯三子白晅領恩旨,赴衢州任通判,算著日子也快期滿返程了。

  姜二爺點頭道,「他八月啟程往回走,九月下旬該入京了。」

  裘叔與姜二爺商量道,「二爺,老夫想派人去杭州羅老爺子的馬場買回幾匹優良種馬,跟隨白三爺一起返回,二爺覺得可妥當?」

  前太僕寺少卿羅旭書與姜二爺的父親是故交,姜二爺的得勝和江凌的青龍都是從他的馬場裡選的,他那裡好馬可不少。江凌買下的馬場需要補充優良種馬,從羅老爺子的馬場買進再隨著白晅一起回來,確實可行。

  姜二爺點頭,又提醒道,「白三那裡我說一聲就成,但羅老爺子那邊,恐怕你得備足了銀子,他的馬可都不便宜。」

  這是自然,裘叔照著姜二爺的手法,給他沖了一盞不倫不類的茶遞上,「生意歸生意,交情歸交情,老夫已備足了銀子,待您寫好書信後,就派人趕往杭州。」

  凌兒返回肅州,需要多準備幾匹好馬。姜二爺吩咐道,「取筆墨!」

  得了二爺的書信後,裘叔晃悠到內院花園,待六姑娘與管事議完事後,他整了整衣衫走了進去。還沒從正事中抽回心神的六姑娘,小臉還繃得緊緊的,抬頭看過來時,裘叔竟覺得她比二爺還耀眼。

  姜留緩緩回神,請裘叔落座,笑問道,「您老怎麼來了?」

  「白三爺九月下旬將返回康安,老夫請二爺寫了兩封書信,一封給前太僕寺少卿羅老爺子,一封給白三爺。」裘叔將書信遞上,繼續道,「姑娘您看,派誰南下合適?」

  姜留展開書信看了一眼,便讚嘆道,「我爹的小篆寫得實在是太好了!」

  裘叔……

  姜留陶醉片刻,才道,「選馬是大事,得派懂馬的人去,回來的路上雖與白三叔同路,但咱們也得有高手隨行。讓馬場的二管事駱斌、鴉叔和呼延叔去。駱斌是相馬的行家,呼延叔和鴉叔曾跟隨父親去過羅家馬場,白三叔也認得他們,見面好說話,您老覺得如何?」

  「還是姑娘想得周到。」談完正事,裘叔笑問道,「這兩日,府中都在議論少爺有心上人的事,老夫不免有些好奇若姑娘選婿,會以才華人品為重,還是以容貌為重?」

  馮子進出海遲了半年還沒歸來,半堂香急需補衝上好香料,姜留正想著要不要派半堂香的管事一起南下,聽裘叔跟她閒聊,便隨口回道,「自是選容貌人品俱佳的。」

  不愧是二爺的愛女,裘叔捋鬍鬚笑了。

  ------------

  第748章 姜大郎失蹤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花了八十餘兩銀子,柿豐巷西口焦家老宅被修葺一新,待房內牆面的白灰和門窗上的水漆幹了後,姜平藍敢在中元節之前帶著女兒搬進新宅。李正秋在岳父的引薦下拜入大儒李德山門下,帶著妻兒到李德山所在的靖善坊賃屋居住,靜心讀書,為兩年後的秋闈做準備。邵承允也跟著搬出姜家,不過他沒有跟著表哥表嫂去靖善坊,而是在姜家南邊的永平坊買了一處不大宅子落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