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甲頻繁在有乙的場合或其他能傳到乙那裡的公眾場合開玩笑似的抱怨,比如在乙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對其他人說“別看今天在這裡,其實平常叫她(乙)過來玩兒,她從來不過來”,或者是被問道想跟誰一起去旅行時說“我想跟她一起去某某地啊,可是她肯定不跟我去”,諸如此類。
這類語言看似是無意間的抱怨,但是因為總能傳達給乙,所以就算沒有刻意去聽,乙也會覺得:啊,我那樣對他(甲)好像太過分了。
前面提到了,兩人不是戀人,不是追求與被追求的關係,所以沒有“為了不傷害他(她)的感情乾脆利落拒絕為好”這種非要把別人的好意往外推的必要。
於是轉折就來了。
乙開始對甲的行為有回應,從偶爾一起玩兒到乙習慣了與甲相處之後也逐漸甲走去哪就跟去哪兒。
前面還提到一點兒,乙年齡小,性格還沒定型。但是,在兩人相處的這一年多當中,乙剛好是處於逐漸成人的過渡期,甲的言行從各個方面都給乙造成了影響。於是,在乙從情緒外露到逐漸內斂的這個過程中,已經被甲養成了大多時間與他相處任何事先想到他的習慣。反而跟其他小夥伴不太親近了。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甲不主動了。
作為當事人體會到的肯定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所以乙並沒有發現異常,只是開始更主動一點兒對甲。最近甲生日,乙獨自策劃了路線,帶著甲來了次短期旅行,旅行照里的甲一臉淡然,而乙因為跟甲一起旅行表現出了喜悅。
誰能想到一年多前這兩個人還是單箭頭的關係,乙還在甲提到想跟他一起去旅行的時候說了不要呢,打臉。
我因為某些原因,剛好對兩人的言行有關注,起先也沒有在意,但是,直到今天看到有人說:那些抱怨的話是起到了提示和反加強的作用。就像撒嬌並不是為了自己覺得可愛,而是為了讓人覺得自己可愛,抱怨也不只是真的不滿,而是在給對方提示讓對方反思。
細思極恐,如果真是這樣,那厲害了我的甲。
乙的成長中,因為起點高,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比普通人高一個階層,比普通人多了更多經歷的同時也因為沒有太過體會普通生活而保有一份稚子之心。用得來說就是,專業素養高,人際圈子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經濟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前途光明,目前不需要任何人在任何方面給她提供額外幫助。這樣的人,理所當然有距離感。就算是一起共事的人,大家都在一個水平,也會有距離感,因為沒有對對方的必需性,沒有深入交流的必要性。
所以就算是整個一年多時光都與甲乙一起度過,對她的關心照顧與現在的甲並無區別的人,在乙看來也只是普通的同事,跟甲在她心中的地位完全不同,雖然她自己還沒有準確意識到。
說得有點兒亂,重點在於,假設,整個過程都有甲的引導,那麼就有意思了。
不一定就是刻意的引導,比如說看到吃的東西對身邊的人說:\'好想吃呀\',那麼身邊的人就有概率會主動提議購買品嘗。
類似這種無意的引導,在日常言行中,甲對乙做得相當多,大多數這種類型的引導都朝著\'我很無害,很值得信任\'的方向,所以乙會對甲有一些在人際交往中顯得不尊重的舉動。例如用力把笑嘻嘻的甲甩開,在其他人看來會有些過分,但實際上,在乙還沒有接受甲的引導之前,對甲相當有禮貌,現在這樣做只是已經接受了甲\'可以這樣對我\'的暗示,以至於她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過分的舉動了。
在這樣的舉動中,甲會獲得好處。無論是他故意向乙展示因被拒絕而失落的表情還是乙從他人的反應中察覺到自己對甲造成了傷害,她都會以其他方式彌補,這時就是甲受益了。
除了這些體現在無數個細節中的無意引導,整個變化過程這麼有節奏,肯定也是甲在察覺到乙每次的態度變化後做了刻意的引導。
我想跟她玩兒但是她不理我,那肯定要努力獲得她的好感;她已經開始理我了,我當然就可以不必那麼殷勤,適當的表達不滿也可以;她已經開始在意我了,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平等的關係,我可以不主動了。
不知道自己胡言亂語了什麼,最後,祝他們幸福吧。
咦,我是不是說了什麼奇怪的話。
第10章 那個男同學
夏承錦是個慢性子,吃飯慢,走路慢,與同學相處也熟悉地慢,同班一年也有她叫不出名字的同班同學。
她還特別容易臉紅,跟陌生人說話臉紅,跟老師說話臉紅,跟男同學說話臉紅,就乾脆不怎麼跟人說話了。
雖然是個慢性子,但是夏承錦腦子好使,從小到大在班裡都是名列前茅,一路順風順水從縣城裡最好的初中考到了市里最好的高中,然後進了最好的班級跟腦子跟她一樣好使的同學們上著一中最好的老師教的課。
高一開學當天,夏承錦是自己去學校的,帶著一個裝被子枕頭的大行李袋和一個裝著幾件換洗衣服的雙肩背包。
纖瘦的她從校門口一路帶著碩大的行李包走走停停,引起了不少路人回頭,但大人們也都行色匆匆,忙著幫自家孩子跑前跑後拎東西,一時也沒有人能空出手幫她。
這類語言看似是無意間的抱怨,但是因為總能傳達給乙,所以就算沒有刻意去聽,乙也會覺得:啊,我那樣對他(甲)好像太過分了。
前面提到了,兩人不是戀人,不是追求與被追求的關係,所以沒有“為了不傷害他(她)的感情乾脆利落拒絕為好”這種非要把別人的好意往外推的必要。
於是轉折就來了。
乙開始對甲的行為有回應,從偶爾一起玩兒到乙習慣了與甲相處之後也逐漸甲走去哪就跟去哪兒。
前面還提到一點兒,乙年齡小,性格還沒定型。但是,在兩人相處的這一年多當中,乙剛好是處於逐漸成人的過渡期,甲的言行從各個方面都給乙造成了影響。於是,在乙從情緒外露到逐漸內斂的這個過程中,已經被甲養成了大多時間與他相處任何事先想到他的習慣。反而跟其他小夥伴不太親近了。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甲不主動了。
作為當事人體會到的肯定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所以乙並沒有發現異常,只是開始更主動一點兒對甲。最近甲生日,乙獨自策劃了路線,帶著甲來了次短期旅行,旅行照里的甲一臉淡然,而乙因為跟甲一起旅行表現出了喜悅。
誰能想到一年多前這兩個人還是單箭頭的關係,乙還在甲提到想跟他一起去旅行的時候說了不要呢,打臉。
我因為某些原因,剛好對兩人的言行有關注,起先也沒有在意,但是,直到今天看到有人說:那些抱怨的話是起到了提示和反加強的作用。就像撒嬌並不是為了自己覺得可愛,而是為了讓人覺得自己可愛,抱怨也不只是真的不滿,而是在給對方提示讓對方反思。
細思極恐,如果真是這樣,那厲害了我的甲。
乙的成長中,因為起點高,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比普通人高一個階層,比普通人多了更多經歷的同時也因為沒有太過體會普通生活而保有一份稚子之心。用得來說就是,專業素養高,人際圈子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經濟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前途光明,目前不需要任何人在任何方面給她提供額外幫助。這樣的人,理所當然有距離感。就算是一起共事的人,大家都在一個水平,也會有距離感,因為沒有對對方的必需性,沒有深入交流的必要性。
所以就算是整個一年多時光都與甲乙一起度過,對她的關心照顧與現在的甲並無區別的人,在乙看來也只是普通的同事,跟甲在她心中的地位完全不同,雖然她自己還沒有準確意識到。
說得有點兒亂,重點在於,假設,整個過程都有甲的引導,那麼就有意思了。
不一定就是刻意的引導,比如說看到吃的東西對身邊的人說:\'好想吃呀\',那麼身邊的人就有概率會主動提議購買品嘗。
類似這種無意的引導,在日常言行中,甲對乙做得相當多,大多數這種類型的引導都朝著\'我很無害,很值得信任\'的方向,所以乙會對甲有一些在人際交往中顯得不尊重的舉動。例如用力把笑嘻嘻的甲甩開,在其他人看來會有些過分,但實際上,在乙還沒有接受甲的引導之前,對甲相當有禮貌,現在這樣做只是已經接受了甲\'可以這樣對我\'的暗示,以至於她自己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過分的舉動了。
在這樣的舉動中,甲會獲得好處。無論是他故意向乙展示因被拒絕而失落的表情還是乙從他人的反應中察覺到自己對甲造成了傷害,她都會以其他方式彌補,這時就是甲受益了。
除了這些體現在無數個細節中的無意引導,整個變化過程這麼有節奏,肯定也是甲在察覺到乙每次的態度變化後做了刻意的引導。
我想跟她玩兒但是她不理我,那肯定要努力獲得她的好感;她已經開始理我了,我當然就可以不必那麼殷勤,適當的表達不滿也可以;她已經開始在意我了,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平等的關係,我可以不主動了。
不知道自己胡言亂語了什麼,最後,祝他們幸福吧。
咦,我是不是說了什麼奇怪的話。
第10章 那個男同學
夏承錦是個慢性子,吃飯慢,走路慢,與同學相處也熟悉地慢,同班一年也有她叫不出名字的同班同學。
她還特別容易臉紅,跟陌生人說話臉紅,跟老師說話臉紅,跟男同學說話臉紅,就乾脆不怎麼跟人說話了。
雖然是個慢性子,但是夏承錦腦子好使,從小到大在班裡都是名列前茅,一路順風順水從縣城裡最好的初中考到了市里最好的高中,然後進了最好的班級跟腦子跟她一樣好使的同學們上著一中最好的老師教的課。
高一開學當天,夏承錦是自己去學校的,帶著一個裝被子枕頭的大行李袋和一個裝著幾件換洗衣服的雙肩背包。
纖瘦的她從校門口一路帶著碩大的行李包走走停停,引起了不少路人回頭,但大人們也都行色匆匆,忙著幫自家孩子跑前跑後拎東西,一時也沒有人能空出手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