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頁
冒頓急切攥住那名販夫的手臂,朝他手裡塞了一片金葉,急道:“那女子可曾受傷?”
販夫賣了一輩子的熱漿,何時見過如此明晃晃的金葉,歡喜著連連搖頭:“他們到時天色已暗,小的不曾看清,當時只因納悶這商隊裡為何會有女子,因而湊近多看了兩眼,便被他們轟了出來。”
冒頓心中一時喜憂參半,蹙眉道:“那商隊有多少人?往何處去了?”
販夫道:“約有三十來人,他們當夜似是宿在鎮外,次日便不見了蹤影,看樣子,應是向東去了。”
話音未落,便見眼前這個男人一陣風似的翻身上馬,領著身後幾百鐵騎,風馳電掣般朝東疾馳而去,唯留下一幕煙塵,嗆得他連連乾咳不止。
短短三日後,冒頓率軍抵達奢延城,被皋胥迎入王府,人馬簡單休整,冒頓向皋胥說明此次來意。
皋胥聽後大驚,速命府中大當戶組織全城搜索,不多時,侍奴來報,王府外有一守城士卒求見,說事關大閼氏行蹤。
冒頓聽聞,驀地起身,不叫通傳,竟徑直往王府外奔去。
那小卒等在府外,正等通傳,意外見大單于朝他疾步而來,嚇得腿一軟,當下便跪倒在王府階下。
冒頓此時哪還顧得上什麼王者之威,躬身道:“你曾見到過大閼氏?”
小卒篤定道:“是,那日正值城內大集,小人在城上職守,見一西域商隊過城不入,頗覺蹊蹺,不禁留意多看了兩眼,忽見商隊裡有一人,容貌身量與大閼氏十分相像。只是那人一身西域男子裝扮,小的當時好奇,便在城上用石子砸了那人後背,那人回頭尋小人,小人分明看到,那人長了張與大閼氏一模一樣的臉。”
“小人本欲將此事報與百騎長,可事後想想,覺得大閼氏絕無可能女扮男裝混入西域商隊之中,便壓下了此等荒謬念頭,直至今日得知大閼氏在西域失蹤,小的便可肯定,小人那日所見之人,定就是大閼氏!”
冒頓目光灼灼,隱有水光閃爍,抑制不住聲音微微發顫:“這是幾日前的事?”
“當日朔月,七月初一,八日前。”
“他們朝哪個方向去了?”
“應是正東。”
......
蘭佩隨商隊又行了四五日才發現,原來卜杜拉此行的目的地,並非一路向東。
離開奢延城不久,卜杜拉領著商隊便開始向南而行,越過長城,進入趙國領地。
此時,與趙地相鄰的樓煩已臣服於匈奴,卜杜拉一路順利通過重重關卡,入趙地竟似入無人之境一般。
以蘭佩一路所見,倒也並非卜杜拉有何通天的能耐,實則因中原戰亂,昔日邊關烽燧如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即便入了趙地,也是人跡稀少。有的村落,只剩下被火燒刀砍的斷壁殘垣,有的鄉亭,還在冒著滾滾黑煙。
商隊越往南走,這種滿目瘡痍的景象越是觸目驚心,路上所見之人,要麼是拖家帶口的流民,要麼,便是橫匍在地的死屍。
向南又行了兩日,商隊終於在太行山腳下的一間驛館駐了足。
蘭佩看著商隊裡的焉耆人開始卸下駱駝身上的皮箱,整齊碼放在驛館內的一間堂屋裡,猜想這裡應就是商隊此行的終點了。
當晚,商隊在驛館休息,那間堂屋有人輪流值守,燈火徹夜不滅。
第二日一早蘭佩發現,一夜之間,驛館外布滿重兵,將他們重重包圍在驛館之中,卜杜拉卻神色如常,似是在安靜等待買家到來。
等了整整一日,買家並未現身。商隊裡,除了蘭佩,人人皆是淡定自若,享受著長途跋涉而來的短暫休整。
直到第二日巳時,忽有一支車隊停在驛館門外,卜杜拉帶著兩名隨從親自出門迎接,蘭佩身為譯者,也被要求一同前往。
來人排場甚大,均著鎧甲戎裝,手持長戟,蘭佩一時分不清誰是首領,直到有人引薦——
行在第二排中間那人,是趙國廣武君李左車,大名鼎鼎的李牧將軍之孫。
蘭佩循聲看去,見那人身高六尺,生的虎背熊腰,豹眼燕頷,一看便是久經沙場之人。
卜杜拉向李左車行西域叩胸禮,李左車抱拳還禮,面無表情地問卜杜拉:“東西在哪?”
卜杜拉領著李左車徑直向堂屋走去,蘭佩跟在一側,思緒卻飄忽在當年李牧抗擊匈奴一戰成名,成為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的戰國四大名將。
不成想,自己有朝一日竟能見到李牧的親孫李左車。
就在她愣神的當口,卜杜拉應李左車要求,已經打開了其中一個皮箱。蘭佩被重重人牆隔在外圍,甚是好奇地引頸向里看去,見箱子裡竟全是黑黢黢的礦石。
圈子裡的人雞同鴨講了一陣,卜杜拉蹩腳的中原語捉襟見肘,終於想起要找她來翻譯,蘭佩於是又被讓到圈內,這才知道,原來這箱子裡裝的,是焉耆國特有的石墨和錫。
這兩樣東西雖稀有,無論在中原還是匈奴,卻並不少見,但只有焉耆國產的石墨和錫,在熔鐵時少量加入,經高溫鍛打淬鍊,可使鐵成鋼,堅硬無比,千刃翻飛不捲,實乃戰場利器。
如今劉邦已經滅了與趙國相鄰的代國,打來趙國只是時間早晚,卜杜拉此次不遠萬里送來的焉耆石墨,對趙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販夫賣了一輩子的熱漿,何時見過如此明晃晃的金葉,歡喜著連連搖頭:“他們到時天色已暗,小的不曾看清,當時只因納悶這商隊裡為何會有女子,因而湊近多看了兩眼,便被他們轟了出來。”
冒頓心中一時喜憂參半,蹙眉道:“那商隊有多少人?往何處去了?”
販夫道:“約有三十來人,他們當夜似是宿在鎮外,次日便不見了蹤影,看樣子,應是向東去了。”
話音未落,便見眼前這個男人一陣風似的翻身上馬,領著身後幾百鐵騎,風馳電掣般朝東疾馳而去,唯留下一幕煙塵,嗆得他連連乾咳不止。
短短三日後,冒頓率軍抵達奢延城,被皋胥迎入王府,人馬簡單休整,冒頓向皋胥說明此次來意。
皋胥聽後大驚,速命府中大當戶組織全城搜索,不多時,侍奴來報,王府外有一守城士卒求見,說事關大閼氏行蹤。
冒頓聽聞,驀地起身,不叫通傳,竟徑直往王府外奔去。
那小卒等在府外,正等通傳,意外見大單于朝他疾步而來,嚇得腿一軟,當下便跪倒在王府階下。
冒頓此時哪還顧得上什麼王者之威,躬身道:“你曾見到過大閼氏?”
小卒篤定道:“是,那日正值城內大集,小人在城上職守,見一西域商隊過城不入,頗覺蹊蹺,不禁留意多看了兩眼,忽見商隊裡有一人,容貌身量與大閼氏十分相像。只是那人一身西域男子裝扮,小的當時好奇,便在城上用石子砸了那人後背,那人回頭尋小人,小人分明看到,那人長了張與大閼氏一模一樣的臉。”
“小人本欲將此事報與百騎長,可事後想想,覺得大閼氏絕無可能女扮男裝混入西域商隊之中,便壓下了此等荒謬念頭,直至今日得知大閼氏在西域失蹤,小的便可肯定,小人那日所見之人,定就是大閼氏!”
冒頓目光灼灼,隱有水光閃爍,抑制不住聲音微微發顫:“這是幾日前的事?”
“當日朔月,七月初一,八日前。”
“他們朝哪個方向去了?”
“應是正東。”
......
蘭佩隨商隊又行了四五日才發現,原來卜杜拉此行的目的地,並非一路向東。
離開奢延城不久,卜杜拉領著商隊便開始向南而行,越過長城,進入趙國領地。
此時,與趙地相鄰的樓煩已臣服於匈奴,卜杜拉一路順利通過重重關卡,入趙地竟似入無人之境一般。
以蘭佩一路所見,倒也並非卜杜拉有何通天的能耐,實則因中原戰亂,昔日邊關烽燧如今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即便入了趙地,也是人跡稀少。有的村落,只剩下被火燒刀砍的斷壁殘垣,有的鄉亭,還在冒著滾滾黑煙。
商隊越往南走,這種滿目瘡痍的景象越是觸目驚心,路上所見之人,要麼是拖家帶口的流民,要麼,便是橫匍在地的死屍。
向南又行了兩日,商隊終於在太行山腳下的一間驛館駐了足。
蘭佩看著商隊裡的焉耆人開始卸下駱駝身上的皮箱,整齊碼放在驛館內的一間堂屋裡,猜想這裡應就是商隊此行的終點了。
當晚,商隊在驛館休息,那間堂屋有人輪流值守,燈火徹夜不滅。
第二日一早蘭佩發現,一夜之間,驛館外布滿重兵,將他們重重包圍在驛館之中,卜杜拉卻神色如常,似是在安靜等待買家到來。
等了整整一日,買家並未現身。商隊裡,除了蘭佩,人人皆是淡定自若,享受著長途跋涉而來的短暫休整。
直到第二日巳時,忽有一支車隊停在驛館門外,卜杜拉帶著兩名隨從親自出門迎接,蘭佩身為譯者,也被要求一同前往。
來人排場甚大,均著鎧甲戎裝,手持長戟,蘭佩一時分不清誰是首領,直到有人引薦——
行在第二排中間那人,是趙國廣武君李左車,大名鼎鼎的李牧將軍之孫。
蘭佩循聲看去,見那人身高六尺,生的虎背熊腰,豹眼燕頷,一看便是久經沙場之人。
卜杜拉向李左車行西域叩胸禮,李左車抱拳還禮,面無表情地問卜杜拉:“東西在哪?”
卜杜拉領著李左車徑直向堂屋走去,蘭佩跟在一側,思緒卻飄忽在當年李牧抗擊匈奴一戰成名,成為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的戰國四大名將。
不成想,自己有朝一日竟能見到李牧的親孫李左車。
就在她愣神的當口,卜杜拉應李左車要求,已經打開了其中一個皮箱。蘭佩被重重人牆隔在外圍,甚是好奇地引頸向里看去,見箱子裡竟全是黑黢黢的礦石。
圈子裡的人雞同鴨講了一陣,卜杜拉蹩腳的中原語捉襟見肘,終於想起要找她來翻譯,蘭佩於是又被讓到圈內,這才知道,原來這箱子裡裝的,是焉耆國特有的石墨和錫。
這兩樣東西雖稀有,無論在中原還是匈奴,卻並不少見,但只有焉耆國產的石墨和錫,在熔鐵時少量加入,經高溫鍛打淬鍊,可使鐵成鋼,堅硬無比,千刃翻飛不捲,實乃戰場利器。
如今劉邦已經滅了與趙國相鄰的代國,打來趙國只是時間早晚,卜杜拉此次不遠萬里送來的焉耆石墨,對趙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