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1頁
原本他們只是打算過去參觀下中國農場,畢竟是同胞, 而且他們都已經到了盧薩卡的西郊, 距離農場只有10來公里遠, 不去看看,簡直說不過去。
結果到了農場之後, 中墾集團在這兒負責的一位韓副總又開始了遊說工作:投資農業吧, 在尚比亞發展農業特別賺。
「你們看, 國內的地租貴,一畝地起碼要十几几十塊,而且人力成本高。最關鍵的是, 糧食還賣不出價呀。一斤小麥撐死了六七毛,這已經是市場價了。這兒多少錢?賣給英國公司一斤1塊2。這裡的土真是肥, 畝產800斤正常, 種一季就是960塊錢, 把所有的成本都刨出去, 利潤有20%~30%,那也就是二三百塊。放在國內,種地能這麼掙錢?而且種小麥很輕鬆的,非常好管理,比水稻啊比油菜都省事。」
這點曹敏莉沒經驗,周秋萍卻清楚。
後來農田大面積拋荒的時候,江南地區的很多農民都不種油菜了,只種小麥,圖的就是它需要的勞動力少。
但想想看還是挺諷刺的,現在小麥6毛錢一斤,種地的農民養不活自己和家人。等到30年後,小麥的價格也就一塊錢出頭,農民更加不可能靠種糧食活命。
就這樣一堆專家還對他們口誅筆伐,好像他們不種地就是罪無可恕。既然種地這麼好,領導和專家怎麼不自己去種啊?要有犧牲精神,他們應當先帶頭才對。
周秋萍甩甩頭,把這些有的沒的想法全都甩出去。
韓副總卻誤會了,以為她對自己的話不感興趣。也對,對國人來講,從某種意義上說,種田應該是最下等的選擇了。
人家搞個貿易挖個礦之類的,那錢就嗖嗖的來了。
韓副總苦口婆心:「這個種田的利潤雖然比不上做生意,但它長遠而且穩定。你看我們農場,除了少部分從國內帶過來的職工之外,大部分都是本地人。非洲的同胞還是很願意學習的,雖然他們學的快,忘的也快,下回還得重教,但做久了就很好。而且吧,你在這兒種地,讓當地人有工作干,對我們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很好,當地人也會歡迎我們。」
他提這些話,正因為人是盧振軍帶過來的,還有大使館的同志陪同,他就默認這兩位其實有國企背景。大家當然不能光站在錢的角度上說事。
周秋萍趕緊喊停:「韓總,您直說吧,您希望我們幹什麼?」
韓副總立刻強調:「副總副總,我不是老總。我想你們幹什麼?我希望你們投資,儘快拿下非洲的好地,早點搞大規模的農業種植。現在國內在搞經濟建設,經濟好發展的地區也是良田所在的地區,比方說江南,比方說中原地區,它天然就有交通啊,人力資源啊各方面的優勢,工業發展迅速很正常。但這麼一來的話,農業用地肯定會被擠壓掉。國內種糧食是真不掙錢,除非國家給補貼。否則我是農民,我也不種地。我出去打個工,我村里蓋個廠,怎麼來都比種田划算。」
周秋萍心道:再過十幾二十年,你就是再倒貼錢,也沒人願意種田。隨便做點什麼都比苦巴巴的種莊稼來錢。
她沒打斷對方的話,只聽人滔滔不絕下去:「非洲土地肥沃,大家很快就會意識到這件事。糧食對一個國家的安全來說太重要了。很多國家都會意識到這件事的。他們本國沒有足夠的土地,他肯定往非洲啊這些地方發展。好地塊人人想要,這裡的地一租就是99年。等他們搶光了,我們再想插手就來不及了。」
說完之後,他就目光灼灼地盯著兩位女老闆,「這真是投資的好機會。」
不知道為什麼,曹敏莉特別想笑。她琢磨著盧振軍的形象究竟有多光偉正,好像沾上他,都自帶佛光一樣。
跟她談這些幹什麼,她又不是政府幹部,她還管國家發展大局呢。
她沒吭聲,怕自己笑出來不禮貌。
還是周秋萍發了話:「那您是需要我們投資,對嗎?」
韓副總直接拍手:「沒錯!我們已經考察挑中了不少地,但是因為缺乏資金,所以暫時沒辦法推進。」
一文錢難倒英雄好漢,形容他們再合適不過了。
比方說他們剛拿下來的一塊地,原先是個白人農場主承包的,在盧薩卡東北部的山坳里,3000公頃,20萬美金,便宜吧?但是要打井、鋪電線、建現代化的養雞場,進口農耕設備,加在一起再省也得60萬美金。
「我們是想從經貿部貸援外基金的。哦,以前我們在非洲搞建設都是援外性質的,所以說法也一直延續下來。現在我們講經濟效益的啊。反正這個錢吧,申請已經打上去好幾個月了,一直下不來。我們集團現在積極歡迎合資,願意引進更多的資本一塊合作。」
周秋萍不置可否,只點點頭表示:「現在國內貸款縮緊了,卡的很嚴,的確不太好放錢。」
韓副總馬上強調:「其實我們主要缺的是外匯,如果是人民幣,我們還能自己想想辦法,但到這邊來投資必須得用美金。對公,就只能走經貿部的路線。但是你們不用擔心,尚比亞今年年初已經取消了外匯限制,所有在這邊投資的外商都可以自由兌換外幣走人,在這方面他們沒限制。」
說著他還順帶著抱怨了一句俄羅斯,「不像莫斯科,還強迫人把利潤換成盧布,自己政府又不保證盧布的價值,一天天跌的煩死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