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或者說是歷史感。
M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歷史只有短短的兩百多年,華國不是, 它有五千年的歷史,所以哪怕是在華國最繁華熱鬧的城市,都有濃濃的無法抹去的歷史感。
而在這股歷史感下是人民的生活狀態,在這裡衛斯理看到了和M國完全相反的東西。
安定、祥和。
衛斯理一路目不轉睛地看著窗外,當他的心態轉變,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裡,就會發現以前忽略的很多東西。
他幾乎是略有些興奮地回頭對陳普說 :「我想這一趟來華國是個正確的決定,我又有了新的靈感了,關於戰爭,關於和平。」
他的尾音漸漸消沉下去,眯了眯眼,似乎看到了他所想像出的東西。
陳普通過這些天的了解,算是知道這位大導演的怪癖了,想法總是像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冒出來,見怪不怪了。
待將車開到咖啡廳附近停下,陳普下車,帶衛斯理走進咖啡廳。
咖啡廳的僻靜角落拐角處,挨著牆壁的地方,這一桌比較隱秘,陳普將衛斯理帶到桌子旁邊,對面已經坐了個人了。
衛斯理抬眸望去,那個熟悉年輕的亞洲女孩兒正坐在對面,觸及到他的視線,緩緩抬眸看了他一眼,主動站起身,禮貌地說 :「衛斯理導演你好,我是明箏。」
「你好。」衛斯理用英語跟她打招呼,他看著明箏的目光充滿了打量、審視 :「我研究了很多你的視頻,說實話裡面關於表演的並不多。」
衛斯理聳了聳肩,露出一個無奈的表情。
明箏實在不是一個「敬業」的演員,她真正的表演視頻只有那個十三的小角色,出演的電影還沒上映。
可她實在是一個轉化率很高的的演員,演出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有收穫的。
不等明箏說話,衛斯理就爽朗地笑了 :「但我卻在每一次了解中堅定,你就是我想要的演員,你太適合戰爭片了,看到你,我幾乎都快要想像出硝煙與戰火了。」
衛斯理從明箏身上看到了堅定、勇氣、無畏種種良好的品質,她就像是一朵在廢墟里開出的花,很難想像她是怎麼紮根進地面,並且在戰火中生存下來的。
「我很榮幸。」明箏笑了笑,又問 :「衛斯理導演,你對這部戰爭片有什麼想法,可以具體跟我說說嗎?」
她將陳普發給她的電影雛形看了,是一部講述一個攝影師因為取材前往了正在發生戰亂的地區,記錄下戰爭下人們的生活,而她也被士兵們誤認為是那個戰亂國家的人,被當做俘虜扣押。
作為俘虜待遇肯定不會好,在那樣生活水平落後,女人地位低下的地方,她與其他俘虜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作為一名俘虜的時間長達三年,直到俘虜的國家打了勝戰,國家和國家之間進行調解。
她長達三年的呼聲和蒼白的解釋得到了正視,她被送回了自己的國家。
她將照相機記錄下的東西偷偷留下,在她回國後也帶回了這些東西,照片被她公諸於眾。
士兵們對待俘虜的姿態,戰爭帶來的傷害,殘忍、血腥,平鋪直敘地展露在觀眾的眼前。
當影片中的世界為那個國家的殘忍做法感到憤怒,反對戰爭反對侵略時,現實世界的觀眾也一定不會喜歡這種太過沉重血腥的畫面。
這註定是一部討好不了觀眾的電影。
不是說它的立意有什麼問題,而是相同的電影選擇下,一部宛如記錄片般的沉重,一部單純搞笑的商業片,觀眾毫無疑問會選擇後一部。
這部電影拍出來只能拿來沖獎,票房是不用想了,甚至能不能上映都是問題。
電影中涉及到的侵略會不會被當做映射?主角是什麼人種,發生戰亂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所以這只是個不成熟的雛形,它太沉重了,在明箏看完這個劇情後就想到了這些問題。
同樣是不討好的題材,蘇導的《末日找尋》讓明箏看到的是希望,明明兩部電影光從結尾上來說是這部更有希望一點。
但這部片子如果真的這樣拍,後續假如電影出來了,華國觀眾感受到的東西一定會更加深刻。
它失去了讓人們感恩生活可貴、拒絕戰爭的本心。
明箏直言道 :「如果是我,我不太會想去看這部電影。」
不想去看,也不敢去看。那些沉重的歷史,用鮮血堆積出來的勝利,他們這一代人,享受到的是前人用生命換取來的和平,他們一面銘記,一面努力向前。
在看到太過輕易的死亡時,會越發感覺生命的可貴。
明箏的話讓衛斯理陷入了沉默,這大概就是他的故事雛形所遇到的瓶頸所在。
他的眼睛看到了一場恐怖分子帶來的襲擊案,無辜的路人在他眼前死去,他就好像變成了電影雛形中的那名攝影師一樣,他看到了這一切,他想將他感受到的東西告訴觀眾。
明箏在爆炸案中像救世主一樣的姿態出現,所以那名攝影師能帶著她搜集到的信息公諸於眾。
衛斯理盯著桌面出神,他的桌前擺上了一杯香濃可口的咖啡,咖啡上的拉花像一個漩渦一樣將他席捲進去。
「或許。」明箏輕輕出聲 :「電影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傷害上面。」
她的聲音輕緩,帶著鎮定人心的力量,像是在講述一個故事 :「或許這個故事可以是這樣的,一位攝影師帶著照相機去那些被戰爭波及到的地方,她在那裡看到了爆炸中被母親護在身下的女兒,看到了七旬老人送往唯一的獨子去戰場,看到了在戰爭中苟延殘喘還努力活著的人,她將這些全部記錄成冊,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發布了出來。」
M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歷史只有短短的兩百多年,華國不是, 它有五千年的歷史,所以哪怕是在華國最繁華熱鬧的城市,都有濃濃的無法抹去的歷史感。
而在這股歷史感下是人民的生活狀態,在這裡衛斯理看到了和M國完全相反的東西。
安定、祥和。
衛斯理一路目不轉睛地看著窗外,當他的心態轉變,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這裡,就會發現以前忽略的很多東西。
他幾乎是略有些興奮地回頭對陳普說 :「我想這一趟來華國是個正確的決定,我又有了新的靈感了,關於戰爭,關於和平。」
他的尾音漸漸消沉下去,眯了眯眼,似乎看到了他所想像出的東西。
陳普通過這些天的了解,算是知道這位大導演的怪癖了,想法總是像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冒出來,見怪不怪了。
待將車開到咖啡廳附近停下,陳普下車,帶衛斯理走進咖啡廳。
咖啡廳的僻靜角落拐角處,挨著牆壁的地方,這一桌比較隱秘,陳普將衛斯理帶到桌子旁邊,對面已經坐了個人了。
衛斯理抬眸望去,那個熟悉年輕的亞洲女孩兒正坐在對面,觸及到他的視線,緩緩抬眸看了他一眼,主動站起身,禮貌地說 :「衛斯理導演你好,我是明箏。」
「你好。」衛斯理用英語跟她打招呼,他看著明箏的目光充滿了打量、審視 :「我研究了很多你的視頻,說實話裡面關於表演的並不多。」
衛斯理聳了聳肩,露出一個無奈的表情。
明箏實在不是一個「敬業」的演員,她真正的表演視頻只有那個十三的小角色,出演的電影還沒上映。
可她實在是一個轉化率很高的的演員,演出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有收穫的。
不等明箏說話,衛斯理就爽朗地笑了 :「但我卻在每一次了解中堅定,你就是我想要的演員,你太適合戰爭片了,看到你,我幾乎都快要想像出硝煙與戰火了。」
衛斯理從明箏身上看到了堅定、勇氣、無畏種種良好的品質,她就像是一朵在廢墟里開出的花,很難想像她是怎麼紮根進地面,並且在戰火中生存下來的。
「我很榮幸。」明箏笑了笑,又問 :「衛斯理導演,你對這部戰爭片有什麼想法,可以具體跟我說說嗎?」
她將陳普發給她的電影雛形看了,是一部講述一個攝影師因為取材前往了正在發生戰亂的地區,記錄下戰爭下人們的生活,而她也被士兵們誤認為是那個戰亂國家的人,被當做俘虜扣押。
作為俘虜待遇肯定不會好,在那樣生活水平落後,女人地位低下的地方,她與其他俘虜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作為一名俘虜的時間長達三年,直到俘虜的國家打了勝戰,國家和國家之間進行調解。
她長達三年的呼聲和蒼白的解釋得到了正視,她被送回了自己的國家。
她將照相機記錄下的東西偷偷留下,在她回國後也帶回了這些東西,照片被她公諸於眾。
士兵們對待俘虜的姿態,戰爭帶來的傷害,殘忍、血腥,平鋪直敘地展露在觀眾的眼前。
當影片中的世界為那個國家的殘忍做法感到憤怒,反對戰爭反對侵略時,現實世界的觀眾也一定不會喜歡這種太過沉重血腥的畫面。
這註定是一部討好不了觀眾的電影。
不是說它的立意有什麼問題,而是相同的電影選擇下,一部宛如記錄片般的沉重,一部單純搞笑的商業片,觀眾毫無疑問會選擇後一部。
這部電影拍出來只能拿來沖獎,票房是不用想了,甚至能不能上映都是問題。
電影中涉及到的侵略會不會被當做映射?主角是什麼人種,發生戰亂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所以這只是個不成熟的雛形,它太沉重了,在明箏看完這個劇情後就想到了這些問題。
同樣是不討好的題材,蘇導的《末日找尋》讓明箏看到的是希望,明明兩部電影光從結尾上來說是這部更有希望一點。
但這部片子如果真的這樣拍,後續假如電影出來了,華國觀眾感受到的東西一定會更加深刻。
它失去了讓人們感恩生活可貴、拒絕戰爭的本心。
明箏直言道 :「如果是我,我不太會想去看這部電影。」
不想去看,也不敢去看。那些沉重的歷史,用鮮血堆積出來的勝利,他們這一代人,享受到的是前人用生命換取來的和平,他們一面銘記,一面努力向前。
在看到太過輕易的死亡時,會越發感覺生命的可貴。
明箏的話讓衛斯理陷入了沉默,這大概就是他的故事雛形所遇到的瓶頸所在。
他的眼睛看到了一場恐怖分子帶來的襲擊案,無辜的路人在他眼前死去,他就好像變成了電影雛形中的那名攝影師一樣,他看到了這一切,他想將他感受到的東西告訴觀眾。
明箏在爆炸案中像救世主一樣的姿態出現,所以那名攝影師能帶著她搜集到的信息公諸於眾。
衛斯理盯著桌面出神,他的桌前擺上了一杯香濃可口的咖啡,咖啡上的拉花像一個漩渦一樣將他席捲進去。
「或許。」明箏輕輕出聲 :「電影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傷害上面。」
她的聲音輕緩,帶著鎮定人心的力量,像是在講述一個故事 :「或許這個故事可以是這樣的,一位攝影師帶著照相機去那些被戰爭波及到的地方,她在那裡看到了爆炸中被母親護在身下的女兒,看到了七旬老人送往唯一的獨子去戰場,看到了在戰爭中苟延殘喘還努力活著的人,她將這些全部記錄成冊,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發布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