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胤禛瞪了挑起話題,但又不接著說下去,非要他解答的胤祉,道:「可能是國內的貴族們在戰爭中獲得了太多利益,他們不肯停下來,路易十四就不敢停下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平民的死傷和他們有什麼關係?路易十四則認為,那些平民就算再暴動也不會影響他的皇位,倒是貴族們支持率降低,會影響他。」

  胤祺:「……這樣啊。但不對吧,每個王朝的衰敗,都是從百姓起義開始。」

  胤禛白了胤祺一眼:「這裡是歐洲!」

  第230章

  康熙見到路易十四後,十分遺憾的同時,又有些淡淡的恐懼。

  路易十四很像他。無論是雄才大略,還是對國內種種掌控和妥協,都太像曾經的他。

  路易十四已經看出了所有問題,但他選擇想向國內貴族妥協,以保全自己和繼承人的王位。

  對路易十四而言,他有頂著大寒災開戰的勇氣,卻沒有像以前那樣對抗國內貴族不合理要求的勇氣。

  路易十四甚至有些逃避。

  他想,等打完這一仗再休息,或許也不會讓法國造成太大的動盪。

  康熙想起十幾年前,他第一次和路易十四通信時,路易十四在書信的字裡行間透露出的睥睨一切的霸氣和勇氣。

  現在這個垂垂老矣的法國國王,只剩下了對王位的執著和失去權力的恐懼。

  康熙看著現在的路易十四,仿佛看到了垂垂老矣的自己。

  當自己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和靈活的思想,當自己雖然想繼續勤政卻因為身體原因只能怠政和妥協的時候,這個皇帝是不是當得有點可悲?

  還好,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康熙最終放棄了與路易十四的交流,也沒有告訴路易十四,他就是遠在大清的路易十四的筆友。

  康熙真的是一個很愛冒險的人。

  他本來決定,如果路易十四能壯士斷腕,他就向路易十四透露身份,然後加深兩國貿易,互通有無,稍稍替法國減輕一些負擔。

  康熙相信,擁有一個壯士斷腕的帝王的法國,在路易十四死前,都能讓大清有利可圖。他願意付出一些投資。

  但路易十四讓他失望了,他便走了。

  路易十四不肯停戰,其他國家也只能打下去。

  大清的使臣們仍舊徒勞無用地勸說各國國王貴族,大清的商人們協助各國稍稍有良心的貴族和國王運糧食。

  讓大清人驚訝的是,大寒災蔓延整個歐洲,但德意志諸國賣給法國、荷蘭、英國的穀物,居然不比已經為這個大寒災「大市場」攢了十幾年家底的大清少。

  誠然,大清的糧草還要用在其他方面。

  比如支持遠征噶爾丹,比如平定安南叛亂,比如支撐大清海軍消耗……但有準備的大清,賣出去的糧食居然和毫無準備的、同樣遭遇大寒災的德意志諸國幾乎打平,實在是讓人不敢相信。

  康熙還以為德意志諸國有什麼積攢糧食的奇蹟,特意扛著嚴寒去考察了一番。

  考察的結果,讓康熙沉默並憤怒了。

  康熙雖算是一個在封建朝代勉強能說愛民的皇帝,但皇帝嘛,道德感就那樣,你要說多愛民,其實也說不上。只是愛民和統治穩定搭上邊,所以大部分封建皇帝才愛民。

  就算這樣,康熙都憤怒了。

  德意志諸國賣糧食賣得歡,他們的平民大批大批死在了寒冷的冬季。

  康熙知道華夏亂世中,也會有人吃土、人吃人的慘劇。

  他的治下,也有因為官吏盤剝和遇到水災、蝗災過不下去而逃進山裡的人。

  但康熙好歹還會賑災,還會想方設法讓那些把百姓逼反的人滾蛋。

  德意志的貴族們只會派他們高貴的騎士們挨家挨戶踹門搶糧食,連一點點谷糠都不放過。

  大清賣給他們的糧食,他們也迅速倒手轉賣給其他國家。

  德意志那些國家太小了,平民太分散了,他們就算反抗都組織不起來力量。

  所以德意志諸國的貴族可以放心盤剝那些平民,完全不用擔心他們餓瘋後造反。

  至於平民死光了,這不是還能從其他地方抓人嗎?

  這還能算國家嗎?康熙陷入沉思。

  他很快想起了顧炎武的話。

  「這是文明之爭。」

  康熙閉上眼,直面亂世外國平民慘狀的震撼,讓他心中許多信念動搖。

  康熙回到荷蘭的莊園,從書架暗格中取出一本書。

  一本名為《火種》的書。

  這書不知是誰所寫,已經在海外暗暗傳播了許多年。當初胤礽出海時,就帶回了這本書。

  康熙已經將這本書列為禁書,不准其在大清傳播。

  但這種禁書,他本人肯定是會細細研讀的。

  這一本《火種》,已經被康熙摩挲出毛邊,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和標註。

  康熙越看越害怕,害怕到想要聯合歐洲其他國王,一同禁掉這本書。

  但現在,康熙放棄了這個打算。

  他不是不想禁這本書了,而是知道沒用。

  因為求生是人的本能,嚮往光明是人的本能。歐洲的平民快活不下去的時候,越是禁止的事,他們就越會做。

  就像是他懼怕大清的滅亡,但也很明白,如果大清連續出兩三個昏君,立刻就會滅亡,誰也救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