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頁
胤礽仍舊很忙,大臣們卻是閒了起來。一閒起來,他們就要內鬥,還要挑撥他和皇子們內鬥。
「汗阿瑪,您什麼時候回來。」胤礽看著桌案上的摺子,自言自語。
以前康熙在的時候,雖然也無時無刻有算計,但胤礽處理這些算計的時候,並不是很疲憊。
現在想來,或許是因為做決定的是康熙的緣故。
胤礽雖給出了意見,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擔最大責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壓力小了許多。而且有康熙為他把關,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錯是對。如果兩人意見不統一,還能一起商量。
出謀劃策和做決定是兩回事,他多謀,康熙擅斷。其實擅斷的人遠遠比多謀的人厲害,更能當一個領導者。
胤礽試圖把弟弟們和大臣們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後,他心中的壓力也絲毫沒有緩解。
因為最終,還是得由他來做決定。現在沒有康熙對他說「好」還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監國多次,但從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過決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參與政務,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時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後稟報康熙,由康熙拍板做決定。
哪怕幾次「突發事件」,其實也無傷大雅,打完之後是留是放棄,也是康熙做決定。
胤礽現在才初次體會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權力,在於「做決定」、在於「承擔責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決定,整個朝廷就會動起來。之後每件事是對是錯,皇帝就要承擔責任。
對權力欲重的人而言,這樣綱常獨斷大權在握的感覺非常令人沉迷。
而像胤礽這樣對責任看得太重的人,就壓力非常大了。
胤礽很想問康熙,在康熙決定擒拿鰲拜的時候,決定削藩的時候,決定廢除剃髮令的時候,決定讓他出海的時候,決定建立大學崇尚新學的時候……在做出無數個很冒險的決定的時候,康熙心中是如何想的。
康熙在承擔巨大壓力的時候,是如何自我緩解的?總不能是靠著挼他和與大哥鬥嘴吧?
胤礽胡思亂想,想著想著回憶起童年,忍不住笑出了聲。
笑完之後,胤礽把弟弟們放出去,讓他們各自領著彈劾自家外戚的摺子,去嚴查其中是否有非法之事。
他又發現衛貴人的娘家再次蠢蠢欲動,便讓胤禩管理內務府的庫房,好好敲打覺禪家。
胤禩的生母覺禪氏,漢姓衛氏,所以稱衛貴人。
衛貴人是後世難得從文物中發現真實姓名的後宮嬪妃,她本名叫「雙姐」。
想想後世清穿文中,良妃總會有非常雅致的名字,什麼琳琅、婉妮、淑倩、子曦……其實良妃歷史中查的出真實姓名,大可不必隨便編一個(滑稽)。
康熙在胤礽面前提起後宮嬪妃的時候,偶爾會說她們的閨名。
每當胤礽聽到宮裡妃嬪們的姓名時,就不由嘆氣。這些名字,清穿文絕對不肯用。
比如後世女穿成衛雙姐什麼的,名字一出,逼格都沒了。
現在這位清穿文常客衛貴人衛雙姐得知家裡給胤禩拖後腿,氣得大病一場,甚至想過要不要一死了之,不拖累胤禩。
當惠妃風風火火把這件事告訴胤礽,求太子拿主意的時候,胤礽整個人懵了。
至、至於嗎!
這輩子,汗阿瑪又沒有因為胤禩奪嫡而罵你,你怎麼心態還是崩了!
胤礽趕緊親自去勸衛雙姐女士,希望她能振作起來。
「衛貴人,胤禩心思細膩,最容易被感情左右。若沒有你這個生母時時刻刻護著他,和他說心裡話,幫他擋住來自覺禪家一些小人的利用,他若是被騙了怎麼辦?」胤礽苦口婆心,「即使惠妃母是胤禩的養母,養母和生母畢竟隔著一層,胤禩還是得讓你來保護。」
惠妃也勸說道:「對對對,我即使想保護八阿哥,他面子薄、性子倔,也不肯被我保護。咱們懷胎十月好不容易生下了這些孽障,不好好護著還能怎麼辦?至少在他們得罪皇上得罪其他人的時候,咱們得備足東西去道歉啊。你若病了,難道讓我去?我養大了胤禩,難道還要替他磕頭道歉?你可彆氣我了。」
衛雙姐女士被惠妃逗樂了。
她這時候其實不應該笑。
太子和惠妃雙雙來勸解她,這麼大的陣仗,她本該忐忑極了。
但惠妃這話實在是太好笑,衛貴人實在是沒忍住。
「姐姐,妾只是受了風寒,很快就好,很快就好。」衛貴人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太子殿下,讓您擔憂了。妾絕對會立刻好起來,不讓八阿哥難過。家裡的事,您也讓八阿哥放心。妾永遠站在八阿哥這邊,八阿哥可千萬別留手。」
胤礽見被家裡親人連番打壓,讓她為家裡做事,替家裡和八阿哥牽線,一時間氣得鑽了牛角尖的衛貴人終于振作起來,鬆了一口氣:「這些話,衛貴人還是和八弟親自說吧。」
胤禩攥緊的拳頭縮在袖子裡,紅著眼眶,道:「額娘。」
衛貴人:「八阿哥……」
她慌慌張張坐起來:「八阿哥怎麼來了?八阿哥您不是正在拜謁昭陵嗎?」
惠妃給胤礽使了一個眼色,他們倆悄悄離開。
離開之後,惠妃聽著屋裡的哭聲,嘆氣道:「還好老大雖然是個孽障,但我不用擔心我娘家給老大拖後腿。」
「汗阿瑪,您什麼時候回來。」胤礽看著桌案上的摺子,自言自語。
以前康熙在的時候,雖然也無時無刻有算計,但胤礽處理這些算計的時候,並不是很疲憊。
現在想來,或許是因為做決定的是康熙的緣故。
胤礽雖給出了意見,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擔最大責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壓力小了許多。而且有康熙為他把關,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錯是對。如果兩人意見不統一,還能一起商量。
出謀劃策和做決定是兩回事,他多謀,康熙擅斷。其實擅斷的人遠遠比多謀的人厲害,更能當一個領導者。
胤礽試圖把弟弟們和大臣們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後,他心中的壓力也絲毫沒有緩解。
因為最終,還是得由他來做決定。現在沒有康熙對他說「好」還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監國多次,但從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過決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參與政務,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時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後稟報康熙,由康熙拍板做決定。
哪怕幾次「突發事件」,其實也無傷大雅,打完之後是留是放棄,也是康熙做決定。
胤礽現在才初次體會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權力,在於「做決定」、在於「承擔責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決定,整個朝廷就會動起來。之後每件事是對是錯,皇帝就要承擔責任。
對權力欲重的人而言,這樣綱常獨斷大權在握的感覺非常令人沉迷。
而像胤礽這樣對責任看得太重的人,就壓力非常大了。
胤礽很想問康熙,在康熙決定擒拿鰲拜的時候,決定削藩的時候,決定廢除剃髮令的時候,決定讓他出海的時候,決定建立大學崇尚新學的時候……在做出無數個很冒險的決定的時候,康熙心中是如何想的。
康熙在承擔巨大壓力的時候,是如何自我緩解的?總不能是靠著挼他和與大哥鬥嘴吧?
胤礽胡思亂想,想著想著回憶起童年,忍不住笑出了聲。
笑完之後,胤礽把弟弟們放出去,讓他們各自領著彈劾自家外戚的摺子,去嚴查其中是否有非法之事。
他又發現衛貴人的娘家再次蠢蠢欲動,便讓胤禩管理內務府的庫房,好好敲打覺禪家。
胤禩的生母覺禪氏,漢姓衛氏,所以稱衛貴人。
衛貴人是後世難得從文物中發現真實姓名的後宮嬪妃,她本名叫「雙姐」。
想想後世清穿文中,良妃總會有非常雅致的名字,什麼琳琅、婉妮、淑倩、子曦……其實良妃歷史中查的出真實姓名,大可不必隨便編一個(滑稽)。
康熙在胤礽面前提起後宮嬪妃的時候,偶爾會說她們的閨名。
每當胤礽聽到宮裡妃嬪們的姓名時,就不由嘆氣。這些名字,清穿文絕對不肯用。
比如後世女穿成衛雙姐什麼的,名字一出,逼格都沒了。
現在這位清穿文常客衛貴人衛雙姐得知家裡給胤禩拖後腿,氣得大病一場,甚至想過要不要一死了之,不拖累胤禩。
當惠妃風風火火把這件事告訴胤礽,求太子拿主意的時候,胤礽整個人懵了。
至、至於嗎!
這輩子,汗阿瑪又沒有因為胤禩奪嫡而罵你,你怎麼心態還是崩了!
胤礽趕緊親自去勸衛雙姐女士,希望她能振作起來。
「衛貴人,胤禩心思細膩,最容易被感情左右。若沒有你這個生母時時刻刻護著他,和他說心裡話,幫他擋住來自覺禪家一些小人的利用,他若是被騙了怎麼辦?」胤礽苦口婆心,「即使惠妃母是胤禩的養母,養母和生母畢竟隔著一層,胤禩還是得讓你來保護。」
惠妃也勸說道:「對對對,我即使想保護八阿哥,他面子薄、性子倔,也不肯被我保護。咱們懷胎十月好不容易生下了這些孽障,不好好護著還能怎麼辦?至少在他們得罪皇上得罪其他人的時候,咱們得備足東西去道歉啊。你若病了,難道讓我去?我養大了胤禩,難道還要替他磕頭道歉?你可彆氣我了。」
衛雙姐女士被惠妃逗樂了。
她這時候其實不應該笑。
太子和惠妃雙雙來勸解她,這麼大的陣仗,她本該忐忑極了。
但惠妃這話實在是太好笑,衛貴人實在是沒忍住。
「姐姐,妾只是受了風寒,很快就好,很快就好。」衛貴人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太子殿下,讓您擔憂了。妾絕對會立刻好起來,不讓八阿哥難過。家裡的事,您也讓八阿哥放心。妾永遠站在八阿哥這邊,八阿哥可千萬別留手。」
胤礽見被家裡親人連番打壓,讓她為家裡做事,替家裡和八阿哥牽線,一時間氣得鑽了牛角尖的衛貴人終于振作起來,鬆了一口氣:「這些話,衛貴人還是和八弟親自說吧。」
胤禩攥緊的拳頭縮在袖子裡,紅著眼眶,道:「額娘。」
衛貴人:「八阿哥……」
她慌慌張張坐起來:「八阿哥怎麼來了?八阿哥您不是正在拜謁昭陵嗎?」
惠妃給胤礽使了一個眼色,他們倆悄悄離開。
離開之後,惠妃聽著屋裡的哭聲,嘆氣道:「還好老大雖然是個孽障,但我不用擔心我娘家給老大拖後腿。」